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视纪录片的属性与政治传播需求是息息相关的,电视纪录片需要在政治传播的引导下实现对时代脉搏的准确把控,无论是在题材选择上还是在制作过程中,电视纪录片与政治传播的联系都得到了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2.
电视纪录片被定义为以建构人和人类生存状态的影像历史为目的的电视节目类型。其中,历史人文类纪录片又以中国历史文化、国人的生存状况为关注对象,对于这类题材的解说,尤其注重解说的审美意蕴和人文内涵。本文从纪录片解说的总体风格和历史人文类纪录片的常见的三种解说风格:雄浑大气、平实晓畅、典雅俊逸几个方面进行阐释,以期对有声语言艺术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审美关照。  相似文献   

3.
国产纪录片的源头是从纪录电影发展起来的,虽然近年来我们从电视荧屏上看到了纪录片"春天"的来临,但在院线方面,纪录电影的上座率和票房仍然远不能与剧情片相比,一方面过去"新闻简报"纪录电影让观众对纪录片留下了较深的偏见,另一方面近年来国产纪录片从题材和拍摄质量上都仍与剧情片存在差距,因此,要展望国产纪录电影走进院线,还需从题材挖掘、艺术表现、制作模式、发行放映和政策支持几个方面一一分析。  相似文献   

4.
电影跟组纪录片这种类型的纪录片在国外已经发展成熟,但在我国它的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关于它的界定在学术界也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因而对电影跟组纪录片进行界定,并对它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对电影跟组纪录片在实际中的运用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论文把自然灾难纪录片作为一个纪录片类型,对新中国自然灾难纪录片发展进行分析梳理,划分出三个阶段,归纳其特征;从思想观念和艺术创作方面分析其变化,形成一个关于新中国自然灾难纪录片历史发展的初步认识,为自然灾难研究和防灾教育做贡献,为灾难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6.
如今,中国纪录片的制作技术越来越精湛,纪录片已成为国家对外宣传的重要软实力,这不仅打开了纪录片在世界上的市场,也推进了其国际化的路线。在跨文化传播时代,面对不同的国家与民族,让纪录片所承载的内涵实质被观众所接受,这样才能形成文化上的认同。纪录片的创作不应停留在技术的层面,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文化的诉求。本文以纪录片《对照记》为例,探析在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纪录片的文化认同,以期创作出更加优秀的影视作品。  相似文献   

7.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一届“自然银幕电影节”上,由中国摄影师奚志农历时十年之久拍摄的纪录片“追寻滇金丝猴”获得了“TVE奖”。这是中国影片首次在这个电影节上获奖。 在英国著名港口城市布里斯托尔举办的“自然银幕电影节”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自然历史纪录片电影节,被称为自然历史纪录片的“奥斯卡”奖。“TVE奖”是由国际环境影视集团(Television Trust for Environment)设立、专门鼓励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自然历史纪录片的奖项。“自然银幕电影节”自1982年创办以来,每两年举办一次,每次都吸引了由BBC自然历史部、“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发现”(Discovery)等世界顶级制片公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同纪录片的创作有许多相通之处。人类学是研究人、人类文化以及人类社会的起源、成长、变迁及进化过程的一门学问。从人类学的视角来分析,纪录片的文化意义主要反映在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促使人类在文化变迁过程中的反思与自省以及内心对"他者"和"他文化"的理解与尊重等方面。人类学的这种整体论视角给纪录片的主题选择及拍摄方法提供了诸多启示,从而使纪录片的文化意义更为深刻。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纪录片中情景再现手法出现的原因,并结合实例,介绍了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和它在纪录片创作中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当纪实摄影、纪录片介入并呈现我们的日常生活,特别在各个题材的纪录片层出不穷的背景下,作为后现代理论的中心人物之一,鲍德里亚以"拟像"、"拟真"和"超真实"等概念描述技术主导下的媒介环境。纪录片的拟真情态也渗透到电视广告中,为广告的拟真效果打开了另一条通路。  相似文献   

11.
《环境保护》2013,(19):66
2013年9月6日,12集电视纪录片《生态文明启示录》在长春举行了开机仪式。据悉,环境保护部为该片指导单位,环境保护部副部长潘岳任总顾问,著名作家哲夫任文学统筹。该片由中国环境出版有限责任公司、解放军后勤学院、北京中科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摄制。在开机仪式上,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曾晓东宣布纪录片开机,中国环境出版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新程介绍了《生态文明启示录》的有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7,(5):121-126
纪录片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商品样式和国家宣传体系的主要载体,在政策、环境和媒体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已经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前景。在这一语境之下,如何制作出既接地气又具有精神向度的文化产品,进而承担起中国乡村纪录片的传播功能和传承使命,成为广大媒体人的共同追求。出身于农村的摄影师焦波,凭借多年来对农民与乡村的深切理解和生活实录,相继推出了纪录片《俺爹俺娘》和《乡村里的中国》,并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研究以此为切入点,探讨了乡村纪录片应有的历史职能、精神向度和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3.
粉丝作为一种特殊的受众,不仅是大众文化的消费者,同时也兼具生产者的角色。粉丝往往会根据共同的爱好在互联网上自愿组成一个虚拟的网络社区,并利用这个共享的平台进行粉丝文本的生产。本文选取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的百度贴吧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和分析粉丝们在百度贴吧里的互动交流以及他们生产出的各种粉丝文本,从而对他们的文本生产行为进行归类梳理,并试图探讨粉丝从事文本生产的意义与动机。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对英国第四台《忙碌的产房》进行文本分析认为,电视场域的纪实片,是对现实的重构,表现为对现实的双重关系;真实再现只是其表现手法;而文本的符号建构,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征。电视所呈现的经过建构的现实,就是电视现实,是经由电视符号呈现于我们的视听感觉之中,其中体现了明显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5.
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自2014年4月18日起开播,在取得较高收视率的同时,也饱受各种争议,即便第五集的完美转身挽回了大批观众,但前四集中存在的问题仍旧被众多网民提及,成为无法忽视的缺陷。笔者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从受众需求的角度分析《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前四集存在争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从西部纪录片与少数民族婚约文化传播之间的关系着眼进行分析,认为西部文化为西部影像传媒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题材,西部影像传媒也应该立足于反映和传播西部文化,利用纪录片这一有效的影像形式,打造特色、树立品牌,形成一条西部影像传媒快速发展的具有西部特色之路。  相似文献   

17.
2007年12月1-11日,中央电视台一套每晚22:40,中国首部大型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正式与观众见面.之所以在时隔几年后再次提到这部环保影片,一是因为我国在当前面临的环境宣教新形势,二是我国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又开始了其第12个五年规划征途.回过头来再看这部讲述人与自然的国产纪录片,不仅是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一次重新审视,也能再一次激起环保人保卫华夏生态文明的激情与斗志.  相似文献   

18.
电视通过片段重组,建构虚拟的世界,使受众产生自我的想象参与,达到身份认同。广告文本和电视话语所营造的氛围,使受众将思想认同转化为实际物质消费。在收看广告、认同、消费这一过程中,电视向受众传播文化、价值和信仰。本文以iphone5系列广告为例,探讨电视语境下的广告与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9.
正经环境保护部批准,由中国环境出版集团(中国环境出版社)组织拍摄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生态文明启示录》第一季共四集,已于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播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这是我国首部以解读"生态文明"为主题的纪  相似文献   

20.
在回家的路上,甘剑平觉得自己实在太累了。"去希腊旅游应该不错,欧元正在大幅度贬值,那里的动乱也已经平息",他拿起手机,通过"云网"搜索到了东方卫视的一部希腊旅游纪录片,然后通过有线电视网络把纪录片下载到家里的电脑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