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王骊萌  张福青 《灾害学》1997,12(4):39-43
根据地方志和文献记录对江苏沿海最近2000a风暴潮灾害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风暴潮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发生着变化。最近600a风暴潮灾害存在21a、36a和116a三个显著的周期,并且不同时间段内发生的风暴潮灾害受不同的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2.
为了了解超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非连续坍塌特征,以基于颗粒流理论的PFC3D作为模拟平台,模拟了某市内一拟建超高层建筑在地震作用下的坍塌过程。按照建筑物为核心筒-框架结构,且具有两变阶的特点构建模型,并分别施加了加速度a=0.2 g,0.3 g,0.4 g的正弦地震波,震动时间为9s,模拟时间为90 s。模拟结果表明:在a=0.2 g时,建筑物最终结构完整,符合7度抗震设计要求;a=0.3 g,0.4 g时,建筑物最终完全坍塌,其过程为:首先从核心筒中与震动方向相同的剪力墙开始破坏,然后是垂直震动方向的剪力墙折断,上部核心筒在整体完整情况下再次折断,下部框架分离,整体建筑垂直坍塌;a=0.4 g时的坍塌速度大约是a=0.3 g时坍塌速度的2倍。最后针对坍塌过程特征,提出了抗震构造措施。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荒漠化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大量的野外实际资料,论述了内蒙古东部荒漠化的成因,指出气候条件是诱发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近50a来(1949-2000年),该地区降水量在波动中呈现减少的趋势,减幅平均达到(2%~5%)/10a,而温度总体上呈现出在波动中增高的趋势,因而造成其气候日趋干旱。同时,人口、牲畜的大量增加,严重超过了当地土地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人类活动激发和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成为荒漠化迅速发的主要原因。而区内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则是荒漠化发生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Yasuh ide Okuyam a的灾后重建经济理论,重点分析了灾害发生以后经济的变动情况,以及在灾害后的经济重建过程中,储蓄率和技术进步率等变量将如何变化,进而如何影响灾后的经济重建过程。阐述了借鉴此理论对中国汶川8.0级地震灾后重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地极移动中Chandler摆动有时出现的双频现象,一直为许多学者所关注。分析了IERS新近公布的经统一归算的极移数据,结合频谱分析中分辨率的有关问题,进一步讨论了Chandler摆动的双频现象。分析认为,文中采用的极移资料序列的采样间隔及序列长度已满足分辨Chandler摆动双频的要求。所得结果支持Chandler摆动存在双频的观点,同时给出了该极坐标序列存在的约0.3a至50a间的一些周期的参数。  相似文献   

6.
梁金火 《灾害学》1990,(1):44-49
隧道地质灾害主要有塌方、涌水、岩爆、膨胀岩等。进行隧道地质灾害预报的主要方法是:a.分析地质条件,预报隧道开控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地质灾害的类型;b.预报不良地质构造在隧道的分布位置;c。预报地质灾害的产生。本文主要讨论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演变规律与淮河灾害治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庆 《灾害学》1998,13(1):57-61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演变规律表明,河流从沿程淤积到河口延伸、再到溯源淤积的自适应过程,在1000a、100a、50a、10a等各种时间尺度上均可能发生,这对淮河水系改造的可行性论证、方案设计等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42年成都地区雷暴的气候统计特征   总被引:27,自引:4,他引:27  
利用成都地区5个测站1959—200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小波分析,研究了成都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结果显示:成都地区年雷暴日数较多,年际变化较大,年雷暴日数有减小的变化趋势,每10a雷暴日数减少近4d;成都地区的雷暴有很强的季节性特点,集中出现在4—9月的5个月中,而夏季6,7,8三个月占7成以上;成都地区雷暴初日普遍在4月中旬,终日普遍在10月中旬,雷暴初/终日年际间差异很大。从小波分析结果看,成都、金堂、双流和蒲江4站近42a年来雷暴日数在1982年以前有12a左右的震荡周期,1982年以后表现为6a左右的周期;都江堰的年雷暴日数分布特征和其他4个测站有较大不同,主要表现为15a的震荡周期。  相似文献   

9.
近52年山西暴雨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山西17个气象站1961-2012年的降水资料,应用线性趋势系数、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Morlet小波变换等常用方法,分析了山西近52 a来的暴雨气候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山西暴雨具有"南多北少"的特点,主要发生在主汛期,频次下降趋势为1.26 d/10a;暴雨频次占90%以上;局地暴雨过程占69.6%,区域性暴雨过程占30.4%,大部分暴雨过程的持续时间不超过1d;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在1968年发生突变,突变后暴雨频次减少。年平均暴雨强度为96.15 mm/d,减少速度为2.85 mm/10a。大暴雨及特大暴雨主要分布在7,8月份,具"七下八上"的特点,暴雨频次的旬际变化以7月下旬为对称轴,在时间上对称分布。暴雨发生频次普遍具有10~15 a的年代际变化周期,另外还存在25~30 a的低频振荡周期。  相似文献   

10.
哈尔滨等几个城市气候变化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距平分析和Morlet小波变换方法对哈尔滨、石家庄、武汉、广州等4个城市1951—2004年的年均气温和夏季降水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这4个城市:(1)近50多a来气温基本上都是呈逐渐升温趋势,升温幅度都在1℃以上,其中哈尔滨的气温年变化比其他3个城市剧烈;(2)气温年代际演变特征非常明显,存在10~25a尺度的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发生气候突变;(3)近50多a夏季降水变化趋势不太一致,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波列特征;(4)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非常明显,都存在10a左右尺度变化;(5)降水变化趋势与气温变化趋势不一致。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土流失及其对旱涝灾害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人口膨胀对土地的压力增长,导致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土壤侵蚀量增多,目前我国水蚀面积已达179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50亿吨。水土流失减薄土层,阻碍植被恢复,大大降低土地的蓄水库容,造成水文干旱和农业干旱;同时,河床淤积使河流泄洪能力降低,洪水水位抬高,加剧洪涝灾害的发展,在同样降雨情况下,洪涝灾情比以往增加1倍。对水土流失采取综合治理可有效地减轻水旱灾害。江西兴国通过十年的综合治理,使兴国县水旱灾害频率下降48.8%,成灾面积减少50.7%。  相似文献   

12.
土中的水平渗流影响着土体的结构强度,受测试技术的限制,目前还缺少有效的手段对其水平运移规律精确测定。采用基于分布式测温技术(DTS)的主动加热光纤法(AHFO),设计室内模型试验,测试土中一维水平渗流过程中含水率的变化,拟合了渗流时间与湿润锋运移距离、累积入渗量以及入渗率之间的关系,并对测试结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利用AHFO可对任一时刻的湿润锋位置进行准确定位,湿润锋水平向运移距离与时间的关系满足Green-Ampt模型;利用AHFO法所测水平向含水率分布积分所得的累积渗入量与量筒所测实际加水量之间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累积渗入量与时间对数呈线性关系;入渗速率随着时间增长逐渐减小,与入渗时间平方根间可用一反比例函数描述。  相似文献   

13.
降雨入渗是引起内河航道岸坡失稳的重要因素。目前降雨入渗条件下岸坡稳定性数值分析中,关于岸坡竖向剖面的饱和度与孔压分布规律,主要针对不同的雨型分布开展研究,而不同的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和土体饱和渗透系数也会显著影响饱和度与孔压随深度的分布,从而影响岸坡的稳定性;降雨作用下的许多岸坡失稳现象发生在降雨停止后的某一时刻,目前鲜见针对降雨作用停止后岸坡稳定性变化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当降雨强度与岸坡土体饱和渗透系数较为接近时,对岸坡的稳定性最为不利,已有研究中没有结合降雨强度考虑土体饱和渗透系数变化对岸坡稳定性的影响。基于此,通过建立ABAQUS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降雨作用对岸坡饱和度、孔隙水压力、位移变形和安全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入渗会使岸坡浅层土体的饱和度与孔压急剧升高;雨水渗流及基质吸力会使岸坡土体产生变形,强降雨会使浅层土体发生严重塑性破坏;降雨强度一定时,随着降雨时长增加,岸坡稳定性降低,土体渗透系数较小时,岸坡安全系数最小值出现在降雨结束后某一时刻;土体渗透系数对于岸坡稳定性的影响需同降雨强度结合起来考虑。  相似文献   

14.
土壤含水率和渗透系数的原位测定是研究黄土高原地区各类地质灾害机理的重点和难点。应用基于AHFO的含水率测量方法,对降雨条件下黄土地基的水分场动态分布进行原位监测;以含水率监测结果和土水特征曲线为基础改进传统瞬态剖面法,估算蒸发条件下黄土的非饱和渗透系数。结果表明:①土壤中的水分运移受重力、吸力梯度和大气蒸发力的综合控制;降雨后黄土中的水分循环主要发生在浅层,降雨量较大时,土壤剖面呈现出干湿交替的现象;降雨量较小时,水分入渗到一定深度即向上部运移排泄;②改进的瞬态剖面法可以避免含水率分布函数和吸力未知所带来的计算误差,实现蒸发作用下黄土的非饱和渗透系数估算;③非饱和渗透系数计算值与平均含水率成正相关关系,但离散性较大,其误差主要来源于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异性和蒸发作用的滞后性;④该研究成果为降雨入渗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精确的含水率和渗透系数,可广泛应用于黄土高原地区的原位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王答相  徐庭灿 《灾害学》1993,8(4):41-45
本文以大量资料和史实,论证了水土流失对工矿、交通、水利、农业等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危害;阐明了防治水土流失灾害,是治理黄河的根本,是经济建设的基础,对于黄河流域资源开发具有促进和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侵蚀专家系统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介绍了黄土丘陵的沟壑区土壤侵蚀专家系统的建造原理与方法.系统采用压缩编码方式存贮各种地学图形与遥感图象数据,具有效据与图象的存贮更新、查询检索、分析处理、图象显示和自动制图功能.该系统可对黄土地区的土壤侵蚀进行准确、快速的预测、预报,并对土壤侵蚀的综合治理,水土保持规划提出几种可行性建议供用户选择。用该系统对山西省离石县王家沟流域羊道沟的土壤侵蚀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系统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东川市土地退化(荒漠化)及其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柴宗新 《灾害学》1998,13(1):40-44
分析了东川市土地退化现状:土地退化以水蚀为主,退化土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38.5%。土地退化类型主要有土壤退化、土地沙石化、土地石质化和侵蚀劣地。文章还探讨了东川市土地退化的原因,提出了土地退化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8.
南充市水土流失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段浩  杨军  苏智先  张亚爽 《灾害学》2004,19(3):34-38
本文阐述了南充市主要土壤类型及水土流失的特点,分析了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着重对降雨量、地形坡度与土壤侵蚀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粘土衬垫的防渗性能和吸附阻滞性能对卫生填埋场防渗系统工作性能有着重要影响。通过建立一维对流-弥散模型,分析了渗透系数、扩散系数、入渗强度、吸附能力对渗漏量及衬垫击穿时间的影响。考虑实际工程的复杂性,建立能反映土体分层、土体非均质性、地下水运动及宏观弥散等复杂因素影响的污染物运移二维分析模型,并对各参数的敏感性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保持填埋场在低渗滤液水位下运行,对提高衬垫的防渗效果及耐久性有重要意义;受材料本身性质、施工质量等因素的影响,粘土衬垫的渗透系数变异性往往较大,渗透系数提高一个数量级时,衬垫击穿时间显著缩短;渗透系数恒定时,衬垫击穿时间与材料阻滞因子成线性变化关系;地下水分布及运动情况对污染物运移及分布有重要影响,地下水位越低,竖向入渗越明显,入渗区下部土体的吸附性能发挥越充分,到达地下水及下部土体的污染物浓度越低。  相似文献   

20.
利用自行研制的模型试验系统,开展了土层性质及含水率变化对湿喷桩强度影响的定量研究。通过对不同土层及含水率的湿喷桩无侧限抗压强度测试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粘土层中湿喷桩强度高于粉土层中湿喷桩的强度。其主要原因是粘土层中水泥浆液与土体颗粒和水体发生了更强的离子交换和团粒化作用及硬凝反应;地基土层含水率对湿喷桩强度有着显著的影响,且存在一最优含水率,在该含水率下,湿喷桩强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