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灾害性天气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及驾驶员动态视觉行为与期望车速选择模式。以2003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数据为样本,提出了灾害性天气环境下驾驶员动态视野实际可靠度的计算方法,建立了灾害性天气环境下高等级公路安全行车速度模型,模型通过引入交通环境复杂度系数,考虑了灾害性天气不良能见度、道路等级及交通量对驾驶员期望安全车速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灾害性天气环境下高等级公路安全运营车速的推荐标准。  相似文献   

2.
李相然  张绍河 《灾害学》1998,13(4):62-66
滨海城市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近年来经济与城市建设均得到迅速发展,城市土地开发力度加大,由此起起的环境工程地质问题也日趋严重。本文分析了我国滨海城市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主要类型,研究了环境工程地质问题的成灾特点。  相似文献   

3.
都城的选址、建设和迁移发展必须以环境资源为基础。我国古代的国家都城在黄河中游反复迁移,以至最后东迁南迁。在这个过程中,环境变迁和灾害一直是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通过统计分析历史时期洪涝和干旱灾害,以及气候水文变化资料,结合古都所在地的环境资源条件分析讨论,揭示了黄河中游环境变化和灾害对都城迁移发展的影响。都城在长安与洛阳之间的反复迁移,以及后来的东移开封,和南移到长江下游平原,环境的变迁是重要的驱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是一对互为影响、互为关联的矛盾统一体。地质灾害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孕育发展的,它的发生受到其所处地质环境的制约。反过来,地质灾害对地质环境又具有改造作用,经常会导致产生新的、更大的地质灾害,形成恶性循环,制约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好地质环境是人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是互利的,灾害的防治是环境质量的保证,环境条件的改善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灾害的发生或降低灾害的程度和频度。如此同步进行可有效防灾,有效保护环境。分析了黑龙江省地质灾害概况和主要地质环境问题;探讨了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并根据该省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和地质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及减灾工作现状,提出了今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体外预应力索的破坏及其修复与更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可换索体系对各组成部分的要求。分析了体外索在自然灾害环境下劣化破坏的原因:在腐蚀环境下,体外索腐蚀导致其力学性能发生变化,甚至发生应力腐蚀破坏和氢脆或疲劳腐蚀破坏;火灾环境下,钢筋力学性能劣化;动荷载作用下,体外索产生疲劳破坏。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体外索修复、二次张拉和更换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从湖泊水域环境异变论洞庭湖区洪涝灾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洞庭湖泥沙淤积,人类活动的合成作用而导致湖泊水域环境界变及其对洪涝灾害的负效应。并从改善湖泊水域环境的角度上,提出了节制进口,疏浚河湖,稳定湖面和扩大出口等有效治理途径,以尽快提高洞庭湖区的防洪排涝能力。  相似文献   

7.
再论灾害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63,自引:50,他引:163  
本文在作者1991年发表的“研究的现状与实践”一文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当前国外灾害理论研究的进展,对灾害理论研究中的2灾因子论,孕灾环境论,承灾体论进行了评述,并系统地阐述了区域灾害系统论的主要内容,即在综合分析组成区域灾害系统的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体的基础上,通过对致灾因子的风险性评估,孕灾环境稳定性的分析,承灾体易损性的评价,揭示区域致灾与成灾过程中灾 情纬傻亩ρЩ?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固定铁磁影响环境和无铁磁影响环境中磁变仪的定向问题,并对《地磁台站观测规范》提出了修改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由于工业的迅速发展,而“三废”处理设施跟不上,大量未经处理的废水,废气,废渣直接进入环境,是导致我省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省人民政府地理信息中心根据省环保局资料建立了我省环境数据库,并利用GIS技术对有关指标进行了分析,本文是对我省近几年来的“三废”排放现状及趋势作一具体探讨。  相似文献   

10.
呼伦贝尔高原晚更新世以来的古气候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取得的200套孢粉样品及大量的气候资料,对呼伦贝尔高原自晚更新世以来的气候环境变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根据环境变化的特征,指出该地区在本世纪将明显变暖。  相似文献   

11.
孙忠  庞磊  卢钖钖 《灾害学》2024,(1):89-95+117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及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建成环境变化较大,综合灾害应对能力不足,为提高综合灾害应对能力,从灾害构成要素“源头——根本——基础”及形成机理出发,对孕灾环境、承灾体及致灾因子协同考虑,对灾害风险评价,因此构建了“孕灾环境脆弱性、承灾体暴露性及致灾因子危险性等多维空间耦合模型”,并建立了灾害风险评价体系,提出结合加权综合评价法的灾害风险测算新方法,并以南阳市中心城区为例进行研究,发现南阳市中心城区综合灾害风险总体不断增加,但增速逐渐放缓,不同区域灾害风险差别较大,不同时期致灾因子、承灾体及孕灾环境变化对灾害风险均有较大影响,灾害风险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2.
结合某电站的工程建设实际,在场区地勘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工程区的地质力学环境条件,建立了能够反映工程区地貌、岩体结构和地应力环境条件的力学模型。以地应力实测结果为参照依据,采用线性有限元法反演分析了初始地应力场,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模拟了地下厂房等主要洞室开挖施工与支护过程中的围岩应力和稳定性状况,论证了地下洞室开挖方案的可行性,揭示了大型地下洞室不同开挖阶段应力的集中部位和围岩的潜在破坏部位。  相似文献   

13.
关中盆地地-气系统灾变的节律性及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丰富而系统的历史资料,建立了关中盆地历史地震与旱涝灾害两个数据库,分析了近2000a来地-气系统环境灾变的节律性及耦合关系。结果发现:(1)地震活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并先后经历了3个平静期和3个活跃期,平静期与活跃期呈交替出现,具有3~4个世纪的周期;(2)较为严重的干旱、洪涝灾害亦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先后经历了2个洪涝期和3个干旱期,其较长尺度的转换周期亦为3~4个世纪;(3)在世纪尺度上,地震活动与旱涝灾害具有某种耦合关系,表现为在地震活动的活跃期,旱涝灾害呈多发性,而在地震活动的平静期,旱涝灾害较为稀少;(4)以较大级别的地震群发为节点,地气系统环境灾变的耦合关系具有先旱→后震→再涝的演替特征。基于上述事实,提出了一个地-气系统环境灾变的概念模型,对地震与旱涝灾害的耦合关系给出了确定性解释。为关中盆地世纪尺度的环境灾变群发性预测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作为地震废墟环境下智能化搜索技术研究的基础,以非接触抽吸采样方式开展了模拟废墟空间内人体气味的检测实验研究。通过对若干人体呼气体、尿液、汗液挥发成份的分析,检测出了多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确定了异戊二烯、丙酮、甲基庚烯酮、柠檬油精等化合物可做为识别人体气味的主要标志,为研究地震废墟环境下基于人工嗅觉系统的寻人技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人是社会的主体,各种不安全因素,包括事故、灾害、环境破坏等危害的共同对象主要是人身生命、健康安全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包括人居环境、生产系统、生活设施和用品等,以及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这些是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为了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建设以保护人身生命、健康安全和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条件为核心的安全保护体系。社会安全保护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防灾减灾是重要的环节,应与生产建设、保护环境、劳动保护同步规划,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16.
台湾的地震灾害及其环境地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士良 《灾害学》2002,17(4):76-81
台湾为地震多发地区,百年来已发生过12次灾难性大地震。地震引发了断层与地裂缝、沉降与塌陷、滑坡与泥石流等环境地质问题,其灾情在西部地区尤显突出。依地质条件与地形地貌,台湾西部地震带可分三个区,本文对三个区的环境寺质特征分别进行了评述。该评述可供工程规划建设时参考。  相似文献   

17.
应用GIS-ANN进行土地盐碱化危险度评价--以吉林西部平原为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土地盐碱化可破坏生态环境,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环境灾害。应用GIS技术提取土地盐碱化和环境信息,采用关联度法分析了土地盐碱化与各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ANN)进行了盐碱化危险度评价。结果表明,吉林西部平原有53.97%的土地盐碱化危险度为Ⅳ级和V级。实践证明,应用GIS—ANN集成技术评价土地盐碱化的危险度是一种较好的方法,为土地盐碱化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地区东亚飞蝗灾害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朱天征  李金枝 《灾害学》2002,17(2):52-56,69
通过对黄河三角洲地区东亚飞蝗的调查研究,分析了其发育的气象和环境条件,提出了对东亚飞蝗灾害的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9.
吴殿廷  蔡国友 《灾害学》1995,10(2):21-25
本文以定量分析为主要手段,详细研究了吉林省农业病虫害发生的时间过程规律和空间分布规律,深入探讨了环境因子对农业病虫害的影响,综合评价了病虫害防治工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沈小七  张杰 《减灾与发展》1997,(4):30-33,10
本文简介了安徽省的地震构造环境,对其历史地震活动的时、时空分布及地震条件进行了分析笔总结,供防震减灾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