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森林大火潜在危险和可燃物干旱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肖飞  张学龙 《灾害学》1996,11(4):54-57
介绍了森林大火潜在危险的可燃物干旱度指标研究,以及干旱度指数SDI的计算方法,同时对干旱度指数进行了划分确定,以便在森林大火预报中作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乌裕尔河流域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的景观破碎化和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文中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对乌裕尔河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尤其是破碎化过程进行分析,并且从景观稳定性、景观受干扰度和社会经济影响度3个方面选取16个指标构建了乌裕尔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利用RBF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型定量评价了乌裕尔河流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表明:1980—2020年间乌裕尔河流域景观破碎化程度加重,生态环境质量处于优和一般之间,并且有向不良方向退化的趋势。评价结果可作为今后乌裕尔河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治理的依据,并为相似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地下管线工程地震破坏等级划分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地下管线工程的地震破坏特点及类型,搜集整理了国内外地下管线工程地震破坏等级划分标准方面的有关标准、规定,对不同标准、规定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以整个管网系统为评定对象,主要考虑管段破坏程度和单位长度管线破坏处数两个因素,将管网系统地震破坏细划为基本完好、轻微破坏、中等破坏、严重破坏及毁坏5个等级,给出了一套新的地下管线工程地震破坏等级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4.
与地震易损性相比 ,结构震后火的易损性研究尚未深入 。 以三层三跨平面钢框架为研究对象 ,采用 ABAQUS 进行建模,选取火灾荷载密度作为火灾强度指标,同时将耐火极限作为破坏状态指标,采取拉丁超立方法生成了 50 个结构样本,对钢框架进行震后火作用下耐火极限分析和易损性分析,并给出了不同损伤程度的四种破坏状态。研究结果表明:震后火作用下钢框架失效概率随火灾荷载密度的升高而增加;当火灾荷载密度达到最大值时,大震下钢框架发生轻微破坏、中等破坏和严重破坏的概率较高,出现倒塌破坏的概率相对较低;对比三水准地震设防烈度下火灾易损性曲线,随着地震烈度的升高,钢框架发生严重破坏和倒塌破坏的概率也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5.
引入了矿山塌陷地生态环境灾害链理论。结合泗顶铅锌矿地面塌陷引发的各种灾害,认为生态环境破坏主要包括土地、气候、水和人工生态环境破坏,地面塌陷是其主要灾害源,相应衍生出5种生态环境破坏次生灾害链。对其衍生的不同灾种之间及同一灾种不同单元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共分7种灾变链式机制,并基于生态恢复对地面塌陷灾害分4类进行治理,共治理地面塌陷坑280个,同时将其划分为城市农业景观功能区和经济林景观功能区,恢复农业耕种用地(旱地)24.2 hm2,恢复经济林用地8.47 hm2。结果表明,所进行的生态环境灾变链式机制的研究是可行的,可为矿山地面塌陷灾害整治设计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分析思路。  相似文献   

6.
颜峻 《灾害学》2013,(1):28-31
为了定量评估燃气系统在地震中的脆弱性水平,基于能力——需求谱方法建立了燃气系统地震脆弱性评估方法。评估方法从地震潜在危险性分析、结构抗震能力、需求谱与脆弱性曲线建立以及破坏状态预测等四方面着手研究。基于上述模型与方法,研究了地震动作用下燃气系统最大承载能力、破坏等级及概率。最后以某天然气压缩站主体建筑为例,建立了反映场地地震潜在危险性的地震反应谱,构建了用于确定性能点的抗震能力——需求谱,并基于FEMA 273绘制了不同破坏等级的脆弱性曲线,定量分析了该压缩站遭受破坏等级和概率。  相似文献   

7.
浅埋软岩隧道顶板潜在滑移面的合理确定对于围岩压力计算及支护结构设计极为重要。本文基于隧道开挖诱发地层不均匀变形特征与顶板岩层发生张拉剪切破坏的关系,采用Peck曲线方法和数值方法来确定顶板潜在滑移面特征,进而研究了隧道覆跨比、围岩参数变化对滑移面特性的影响,并应用于实际工程。结果表明:(1)基于Peck曲线和数值分析方法来确定浅埋隧道顶板岩层潜在滑移面的形态与实测结果一致;(2)浅埋隧道顶板岩层的等效破裂角仅在围岩黏聚强度较低条件下才符合45°+φ/2,围岩级别越好,破坏范围越小,滑移面形态呈平缓的"S"型;围岩越差,破坏范围越大,滑移面形态呈竖直的"椭圆"型。随着隧道覆跨比、侧压力系数及抗剪强度指标的增大,等效破裂角呈减小趋势。地表开裂点随着覆跨比和侧压力系数增大而逐渐远离隧道轴线,随着岩体强度指标的增大而逐渐向隧道轴线迁移。  相似文献   

8.
西藏自治区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环境灾害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西藏自治区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局部地段生态环境已遭到破坏,并演变与环境灾害。本文通过对调查研究,对区内洪水、风沙、山地灾害等主要灾种的危害、形成原因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引起重视,加强对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9.
宁夏中北部风沙灾害潜在风险区域对比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稳定性和承灾体脆弱性三个方面对宁夏中北部地区风沙灾害的潜在风险进行了区域对比评价,结果表明:(1)银川市辖区西部、永宁县西部和惠农县为风沙灾害高风险区,石嘴山市辖区、贺兰县、盐池县和吴忠市辖区风沙灾害潜在风险居中,平罗县东部、陶乐县中部、灵武市西部风沙灾害的潜在风险相对较小;(2)风沙灾害潜在风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某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风沙活动,防治风沙灾害;(3)通过对影响风沙活动及其危害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分析,可对未来风沙灾害的潜在风险进行预测,并为针对性防沙减灾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从可操作性角度提出了风沙灾害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马来西亚雪兰俄州为例,利用逐次投影寻踪模型进行了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在评价过程中,评价指标中加入了基于遥感的表征指标,并且通过逐次投影寻踪模型确定指标权重。结果表明,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度不断加重,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加入遥感表征指标,并基于逐次投影寻踪模型进行的生态环境脆弱度评价能,更好地反映研究区的生态环境脆弱度态势。  相似文献   

11.
小江流域生态环境灾害与治理对策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小江流域生态环境长期受到严重破坏,引发并加剧了生态环境灾害,使其成为长江流域环境最恶劣、侵蚀最强烈、灾害最严重、输沙率最大的河流.大量的泥沙输入小江,造成严重的土地沙石化和堵江灾害.同时,小江又将泥沙输移至金沙江,危害和威胁金沙江干流水利水电梯级开发工程建设和运行安全.鉴于泥石流已成为该流域生态环境和灾害间恶性循环的关键环节,提出了从泥石流治理入手,控制泥石流灾害和泥沙输移,在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和治理灾害的同时,发展生态产业的综合治理对策,使生态环境与减轻灾害间形成良性循环,并促进生态环境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市雨水资源的有效利用是建设节约型社会面临的问题之一。针对目前城市普遍重排水轻蓄水的现状,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构建城市良性生态系统的角度,提出了城市绿地隐形蓄水系统的概念、结构、组成和蓄水原理,分析了隐形蓄水系统在抑制环境污染、利用和节约水资源、改善植物生长条件、促进生物多样性形成和保障水生态安全等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3.
灾难性的海洋石油污染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7  
较详细地分析了海洋石油污染的概况、重大溢油事件及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除了油船海难事故所造成的海洋石油污染之外,海上油田开发是另一个重要的污染源。最大的一次油船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可达100万美元,而海洋石油泛滥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所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还远远超过其直接经济损失。文章从海洋生态系统保护的角度出发,对目前石油污染物的净化方法作了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
地震与环境生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吴瑾冰  郭安红 《灾害学》2001,16(3):87-91,96
基于地震环境生态破坏的实际资料,我们讨论了以下的问题;(1)从Ⅸ度地震烈度开始就会引起环境生态的破坏;(2)初步划分Ⅸ-Ⅻ度情况下地地震对环境生态破坏程度;(3)得出了在发生6.7级-8.5级地震时环境生态破坏的面积;(4)提出了地震引起环境生态破坏的恢复和补救对策。  相似文献   

15.
大型基础设施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研究了我国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问题.通过对区域形态的分析以及我国生态环境评价现状的阐述,说明现阶段我国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评价存在一定的不足;同时,给出了一种切实可行的评价方法,即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而后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内蒙古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近50多年来的气象、社会经济和遥感监测等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内蒙古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该地区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降水量的波动性较大。但从1998年之后呈快速的下降态势,目前正处于暖干化的气候期。气候的变干、变暖,使得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呈不断恶化趋势。(2)不同的地区,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对处于同一气候区的呼伦湖和贝尔湖区域,由于人口分布密度、工业化程度等的不同,使得人类活动对呼伦湖区域生态环境演化影响较大,而对贝尔湖区域生态演变的影响相对较少。(3)内蒙古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演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正反两方面的效应,特别是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以及对农牧业产品等物质需求的增加而引起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
三峡地区建设中环境灾害问题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忆邵  彭珂珊 《灾害学》1995,10(2):68-72
随着三峡工程的大规模建设,目前所面临的各类生态环境灾害严重制约三峡地区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三峡地区生态环境灾害的系统分析,提出了灾害减免之对策,为三峡地区经济起飞创造一个安全有利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试论环境安全与人类道德观的转变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朱晓华  肖芹  殷红卫 《灾害学》2001,16(3):82-86
本文在概述区域生态环境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首先探讨了环境恶化与传统道路观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环境恶经的罪魁祸首就人类自身道德观的历史局限性,其次探讨了生态道德的宛对保障环境安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乐清湾湿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湿地生态安全的相关理论,以2007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基础,结合实地调查数据,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熵值赋权法,从结构功能、可持续利用能力和动态变化3方面着手,构建了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探讨了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湿地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并对温州乐清湾湿地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乐清湾湿地生态系统在整体上属于亚健康状态,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人口增长快、大面积围垦湿地、地质灾害频发及环境污染等方面。该项研究可为湿地资源的开发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西部生态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红丽  苏智先 《灾害学》2005,20(2):54-57
本文在介绍西部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恶化的症结所在,并指出西部应增强生态意识,重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促进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