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7,(3):131-136
法治思维是衡量法治国公民素养的重要侧面,也是推进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精神力量。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直接对立,是对建国以来革命思维、政策思维、行政思维和法律思维的扬弃,具有价值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客观理性思维和后天习得思维等重要属性。确立和发展法治思维可通过确立法治的忠诚信仰、掌握一定的法理和法律知识、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实践形成法治思维自觉等途径和相应方法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台湾地区推进《友善校园营造计划》,涉及到法治化校园建设的诸多举措。在法治校园建设中,完善的法律体系、规章制度是基础条件,多元管道的配合是发动机,重视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是核心内容,提高师生的法治思维是法治校园建设的核心目标。在校园物质文化、心理文化以及制度文化中全方面引入教育法治化的理念,能有利于法治化校园的实现。台湾地区《友善校园营造计划》体现的法治化基调值得大陆地区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全国上下都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而在2013年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如何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的一个重要指示中,首次提出了建设法治中国的新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门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出部署,并提出了具体的目标和任务。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确立,到"建设法治中国"新目标的提出,是我们党对法治建设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维护宪法权威作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首要任务,明确提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也提出:"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法治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树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  相似文献   

5.
充分运用法治思维 推进环境管理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庆瑞 《环境保护》2013,(22):10-13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反复强调法治,要求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要求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要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要求"建立科学的法治建设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6.
袁征  陈彦鸿 《环境》2022,(3):44-46
"十三五"时期环境法治工作深入开展的五年,正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用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生态环境依法治理的五年.在这五年中,广东环保基金会法务委员会和广东省环境保护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以下简称"省环调委")积极主动参与环境法治工作,实践环境公益诉讼、环境纠纷的调解和行业性专业性公共法律服务工...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就法治问题高密度发表重要讲话、出台举措,以新的法治思维、理念和方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不断呈现新局面,标志着我国正全面从"中国法治"向"法治中国"迈进。理念之变,首先体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法治"一词共出现了18次,"依法"一词出现了21次,位居历次党代理念之变:从"中国法治"迈向"法治中国"  相似文献   

8.
<正>"十一五"成就是全方位的,具体到环境法治领域也是如此。可以说,"十一五"是环境法律实施30年来的黄金时代,环境法治事业在立法、行政、司法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立法"十一五"期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和修改了一系列与环境保护有关的重要法律。在污染防治领域,修订了《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进一步完善了对水体尤其是水源地的保护,提高了违法成本。在资源保护领域,为保护海岛及其周边海域生态系统,合理开发利  相似文献   

9.
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取得了重要成就,已经形成以污染防治、资源合理利用、生态保护三方面为核心内容的法律和法治体系。但就目前三方面内容看,一是污染防治类法律相对较为完善,各项相关法律经过不断修改已经日益完善;二是资源类法律数量较多,内容也较为丰富,但从以资源利用为主进行规范向全方位资源高效、合理利用过渡尚存在较多问题,其中有关资源战略储备、修复生态和资源效率方面的内容缺失;三是生态类法律,就目前情况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就,但因起步较晚,一些法律尚处于空白状态,体系尚未形成,亟待加快制定完善。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环境法治能力建设有了明显的改观,突出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形成过程中日益补充完善、形成体系;二是由模式概念立法向问题导向、解决实际问题转变;三是重视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四是积极参与国际相关规则制定。此外,在立法理念、立法方法等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0.
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马克思社会主义法治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通过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透视而得出的科学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法治中国"作了重要论述,强调要"努力建设法治中国,以更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尤其是十八届四中全会以后,习近平的法治思想得到党内外的认同,在坚持马克思社会主义法治观指导的同时,对其进一步升华,高举全面依法治国大旗,统筹谋划、积极推进,必将为引领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7,(3):126-130
在法治一体建设背景下,法治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组织发展壮大及其依法运行是法治社会建设的重中之重。国家权力的培育与扶持属于法治社会建设的辅助性和外源性动力,而社会组织自身发展壮大是法治社会建设的根本性动力。法治社会建设实践路径主要包括社会组织自身的发展壮大,社会组织依法运行以及社会组织参与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法治社会健康发展对于限制和监督国家权力的滥用,巩固法治的基础和根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江必新 《环境保护》2020,(Z1):50-56
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来保护生态环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在贯彻执行"最严法治观"的过程中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善、企业守法意识弱、环保行政执法尚有不严等现实制约因素。本文提出了贯彻"最严法治观"须重点关注的问题,并详细阐述了环境司法中落实"最严法治观"的具体路径,即弥补环境资源法律漏洞,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行政审判、民事审判的功能,从严惩治破坏生态环境和侵犯环境权益的行为,完善环境司法相关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3.
江必新 《环境保护》2020,48(1):50-56
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来保护生态环境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在贯彻执行"最严法治观"的过程中存在法律法规不完善、企业守法意识弱、环保行政执法尚有不严等现实制约因素。本文提出了贯彻"最严法治观"须重点关注的问题,并详细阐述了环境司法中落实"最严法治观"的具体路径,即弥补环境资源法律漏洞,充分发挥刑事审判、行政审判、民事审判的功能,从严惩治破坏生态环境和侵犯环境权益的行为,完善环境司法相关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环境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本文通过回顾中国环境法治四十年的发展,从立法、执法、司法以及生态文明理论四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其成效与经验。四十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长出牙齿、利齿,生态环境执法随着法治建设的完善也在不断优化,环境行政、民事和刑事司法不断全面加强,并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法治各方面。  相似文献   

15.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应当优先实行最严密的环境法治。法治的基础在于立法,本文从环境立法的视角,依据最严密的环境法治的三大特征,分析理解最严密的环境法治内涵和外延,并针对我国环境法治的现状,提出实行最严密的法治的初步思考,以期为建立健全我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供政策参考和决策依据。研究认为:首先落实生态文明理念,构建最严密的法律框架。调整立法理念,修正立法结构,完善立法内容;其次抓住关键环节,实行最严密的法律制度。明确环境质量改善的立法目标,实行最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构建最严密的环境监管机制,建立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再者强化公众环境权,构建最严密的权益保障机制。进一步加强环境信息公开和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以及强化公众监督权。  相似文献   

16.
吕忠梅  张忠民 《环境保护》2013,41(15):33-35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用最严格的法律,最严密的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而目前,我国重点流域和区域水污染防治法治建设方面距此还有一定差距,如何将党的政策、政府规划转化为法律制度,为推进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成为了当前环境法必须回答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通篇蕴含了法治精神,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在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势下,研究如何运用法治的力量推进向生态文明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法律知识、法规观念和生态意识的薄弱,制定一部综合性的农业环境保护法规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对农业环境污染的防治,不论是经济管理、行政管理或规划管理,都只有在立法的前提下才能更为有效。在农村,还应建立各种群众的环保组织并进行法治,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和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生态法治建设是西方国家生态问题"善治"实现的核心,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高度相关,在体系模式选取、治理范围界定、社会资本动员和理论实践互动等方面成效卓著。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应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法治观为指导,在参照借鉴外来经验基础上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法治体系,为美丽中国的建成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院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多,以及学生学习压力和就业难度的增大等,我院的平安文明校园建设工程迎来了新的挑战.本文从队伍建设、机制建立、科学预案、科技保障、安全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六个方面提出了平安校园建设的对策,并提出了从校风建设、课堂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团体组织、硬件建设、活动开展等方面加强文明校园建设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