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黄骅孔古4井上古生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石炭系煤系烃源岩的亲缘关系研究,特别是与奥陶系原油、灰岩、下第三系原油饱和烃的甾、萜烷精细“指纹”对比研究后,我们认为孔古4井原油应属于上古生界煤系地层自生自储的原生油气藏,而并非下第三系抑或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所生。孔古4井上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发现对于华北地区特别是华北北部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煤系地层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 目前,许多研究者通过对变质黑色片岩层中金矿床的研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即金矿床是由原始沉积岩变质而成的。这一点已为下述事实所证实:这些黑色片岩中的金矿床主要产于变质程度达绿片岩相(据А.А.Маракушев资料,从泥质片岩相到云母片岩相)的变泥岩  相似文献   

3.
本文详细总结了下扬子地区古生界海相烃源岩饱和烃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并与华北地区和塔里木盆地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这对于长期勘探而又未获得重大突破的下扬子地区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地球化学勘探中的影响因素严重困扰着油气化探工作者,有人怀疑油气垂直运够理论是否正确?又有人提出,即使油气能够垂直运移,地表的诸多干扰因素也会把微观油气苗的信息掩盖掉。1968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研究证明:“烃类气体通过沉积剖面上升的速度较快,小分子气体在14天内能穿过10001)的上覆沉积盖层,28天内穿过2000”。早期找油就是根据地表出露的宏观油苗进行勘探的,油气垂直运移的事实是不容怀疑的。但是,地表的岩性、碳酸盐和有机质等因素对微观油气苗有影响也是事实。为此,101队在已知含油区的东营凹陷做了如下工作:加深…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001年4月的一次中亚强沙尘暴过程的观测事实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源自中亚的强沙尘暴扬起的粉尘,通过西风急流远程传输到韩国、日本、北太平洋、北美大陆.北太平洋地区的沙尘沉积通量空间分布将主要取决于3个方面:沙尘沉积通量随传输距离的增加呈指数衰减;传输路径上粉尘有较高的沉降通量;沙尘过境时的降水空间格局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粉尘的沉降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6.
本文给出了全球国际水域评估项目(GIAW)在成海流域的研究结果(GIWA项目24亚区).研究表明:这个地区的决定因素是淡水资源紧缺,主要问题是径流改变.根据GIWA的评估,地区70%的发展问题是由水资源短缺引起的.目前的经济发展是在水资源短缺的条件下进行.尽管区内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都做了很大努力,中亚地区的供水和经济发展矛盾依然突出并有加剧和冲突的趋势.本文对中亚地区的生态和经济社会问题的起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缓解跨界水资源利用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国内外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研究的四个主要方面作了总结:(1)有机质丰度及其影响因素;(2)有机质赋存形式;(3)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和生烃潜力恢复方法和原理;(4)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热成熟度研究。这四个方面是评价我国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前景至关重要的因素,也是近年来我们研究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地球化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并在烃源岩抽提物中检测到种类丰富的生物标志物,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生物标志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地球化学意义,这一工作不仅为华北地区下古生界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丰富了碳酸盐岩有机地球化学理论。  相似文献   

9.
美国加油站的油气排放污染控制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面回顾美国加州加油站油气排放污染控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两大类地下储油罐的压力管理技术.事实表明,对于加油站的总体油气排放污染控制而言,处于世界前沿水平的CRAB目前也仍然处于不断完善提高之中.国内油气回收行业在标准制定以及引进国外设备的过程中,应该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和科学决策,并自主研发突破一些技术瓶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陈春赐  吕永龙  贺桂珍 《环境科学》2022,43(11):4905-4913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正致力于推动能源低碳化转型,这促进能源由煤炭向油气资源的转变.因此,中国石油和天然气系统(油气系统)的甲烷(CH4)排放日益受到关注.逸散排放包括设备泄漏、排空和火炬燃烧,涉及油气资源的开发、生产、运输、储存和分配等过程.但目前油气系统CH4逸散排放缺乏统一的核算方法,逸散排放量亦未被纳入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统计之中.基于相关方法,评估了1980~2020年中国油气系统的CH4逸散排放.结果表明,油气系统的CH4逸散排放随着油气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增长而快速增加,由1980年不足60万t增长至2020年的超过260万t.石油系统和天然气系统在2020年的CH4逸散排放分别达到约60万t和200万t,是1980年的1.38倍和16.6倍.油气系统的CH4逸散主要源于天然气生产、石油生产、天然气分配、天然气运输和储存,分别占总排放的41%、20%、18%和13%.天然气管道是主要的逸散设施.相比于常规油气资源开发,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排放强度更高.研究完善了CH4逸散排放清单,可为CH4减排提供重要科学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环境污染不以国为界。通过数十年来对环境现象和事实的实际观测和研究,这似已成为定论。当前,在诸多的环境问题中,酸雨、臭氧层破坏及温室效应等全球性环境问题,尤为世人所瞩目,被称为世界三大环境热点。其中,相对而言,酸雨及臭氧层破坏,国内外已进行了多年的、较为充分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而温室效应,则还是近十数年提出的大气理论问题,并正向实际环境问题演进。对于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的理论与事实,虽然还存在着异议和不同的认识,但已为多数科学家所  相似文献   

12.
一项重大大气污染的研究者发现其使用的软件有些问题,导致过高估算细颗粒物的危险性.这对使用现成统计软件的科学家来说是一个教训. 这项重大研究名为国家发病率、死亡率和空气污染研究(NMMAPS),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流行病学家Jonathan Samet和生物统计学家Scott Zeger领导,由非盈利的健康影响研究所(HEI)资助.开始于1996年,该项目曾在几个城市进行研究,发现颗粒物增加时心肺疾病死亡率略有增加.这一结果促使EPA在1997年发布PM2.5的新限值. 然后研究人员将城市数增加到90个,旨在使其结论更具普遍性而且剔除其他因素如热浪的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13.
系统动力学是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最好的方法之一,在我国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已经得到了大量的应用.但是,研究者所建立的模型在结构上差异很大,大多数模型并未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整体性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标准模型,以规范系统动力学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满足越来越迫切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综合研究的需要.本标准模型含有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与经济5个子系统,可按照区域特征进行拓展.  相似文献   

14.
朱士华  艳燕  邵华  李超凡 《自然资源学报》2017,32(11):1844-1856
中亚干旱区分布着世界80%以上的温带荒漠,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论文首先收集实验观测数据验证了干旱区生态系统模型(AEM),然后运用AEM开展数值模拟实验量化研究了1980—2014年中亚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格局,评估了不同环境因子(降水、温度、CO2)的相对贡献率及其交互效应。结果表明:过去35 a中亚干旱区年均NPP总量为1 125±129 Tg C(1 T=1012)或218±25 g C/m2。哈萨克斯坦北部地区年NPP值较高(349±39 g C/m2),而南疆地区年NPP值较低(123±45 g C/m2)。1980—2014年间,中亚NPP总体呈减少趋势 [-0.71 g C/(m2·a)],南疆极端干旱区的NPP降低最为显著 [-2.05 g C/(m2·a)]。相较于1980—1984年NPP均值,在1985—2014年中亚区域NPP总体降低了118 Tg(-10%)。其中CO2施肥效应促进NPP增加了99.7 Tg (+8%),气温升高的正效应促进NPP增加了35.4 Tg(+2%),而降水减少导致NPP降低了221 Tg(-18%)。研究区内9%的地区的NPP主要控制因子为温度,主要分布在天山和哈萨克斯坦北部等高纬高寒地区。降水主控区面积占整个研究区的69%,主要分布在荒漠平原特别是南疆等植被受水分限制的区域。CO2主控区占研究区面积的20%,主要分布在天山中山带森林区和低海拔地区等水热条件好的区域。研究表明新疆南部地区是中亚的关键生态脆弱区,其生态安全面临着气候变化的挑战,但21世纪的升温不大可能因刺激自养呼吸而对中亚区域NPP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油田企业生产过程硫化氢危害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产品中含有一定的硫组分,油田企业在进行油气开采、储运、处理等过程中经常遇到自然产生的H2S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H2S,介绍了H2S的特性及对人员和生产设备的危害性,分析了H2S存在于油田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提出了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 自1827年法国地质学家布朗尼尔特(Brangn-iart)提出“细碧岩”这一名称以来,围绕有关细碧岩的问题(如矿物成分、岩石化学特征、成岩地质环境及岩浆性质等)展开了长期的研究和争论。通过一百多年来各国地质学家的研究,上述问题已基本上得到解决,绝大多数的研究人员都认为细碧岩是玄武岩类的变种,它是在特定的地质环境(海底喷发)下形成的,常常与拉斑玄武岩共生,或成相互过渡关系,  相似文献   

17.
我国GB 20952-2007《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首次提出加油站安装油气处理装置,但是部分油气回收从业人员对油气处理装置的作用存在一些认识误区.通过对美国加州加油站油气处理装置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阐述加油站油气处理装置的作用,并对油气处理装置VOCs(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现状进行全口径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①油气处理装置是加油站油气回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控制Stage Ⅰ(卸油油气回收系统或第一阶段油气回收系统)和Stage Ⅱ(加油油气回收系统或第二阶段油气回收系统)工作时埋地油罐压力增加所导致的无组织排放,但它不能取代Stage Ⅰ.②2016-2018年北京市油气处理装置NMHC(非甲烷总烃)排放浓度分别为5.43、3.67和2.30 g/m3,达标率由98.5%升至99.7%;春、夏、秋、冬四季NMHC平均排放浓度分别为3.54、4.68、3.13和1.64 g/m3,其中夏季NMHC排放浓度最高;"吸附"和"冷凝+膜"处理效果略优于"膜分离".③2017年北京市油气处理装置NMHC排放浓度相对于排放标准(≤ 20 g/m3)的达标率为97.6%,NMHC排放浓度≤ 10 g/m3的比例为90.4%.研究显示,加油站油气处理装置是埋地油罐压力控制装置,为减少油罐及其附属设施的无组织排放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8.
<正> 开展下古生界有机质的研究能获得大量关于早期海生生物组成和性质的信息。与中、新生界地层不同的是,这些古老地层中的有机质不含陆相生物,均由海相浮游生物和细菌组成。许多地质体中有机质的性质和生物标志物的成因,往往由于生物输入的多源性而无法得到正确的解释。下古生界有机质的研究能深化  相似文献   

19.
福建古生界至中生界部分地层古地磁研究认为,华南地块的主体部分首先于中奥陶世时期即已拼合,作为一个整体由南纬23.8°向北移动,二叠纪之后越过赤道,继续北移,直至侏罗纪末到达北纬19.6°的位置.而华南地块同扬子地块的拼合是在加里东末期开始的,至少可以认为是在早石炭纪之前两地块就靠近了。这一时期,华南地块和扬子地块的地质构造运动十分活跃.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餐厨垃圾产生量已超过6 000万t,垃圾围城现象愈发严重,而填埋、焚烧等传统处理方法均存在效率低、易产生二次污染等问题。研究者在探索更有效的处理方法时发现,餐厨垃圾中含有大量的生物质,是制备生物炭的优质原料。用餐厨垃圾制备生物炭,可变废为宝,有关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该文综述了以餐厨垃圾为原料通过热解法和水热碳化法制备生物炭材料的研究状况;概括了生物炭在燃料、土壤修复、吸附剂和超级电容器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了以餐厨垃圾为原料制备生物炭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