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的关键要素。以173个城市为案例,结合制度基础观与资源基础观理论,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和必要条件分析法(NCA)探究了制度环境和资源投入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协调联动关系,剖析了驱动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多重并发因果机制和多元路径。结果发现:(1)单一的制度环境或资源投入均无法有效激励城市绿色技术创新,需要二者联动匹配才能促进绿色技术创新。(2)产生高绿色技术创新的组态路径包括5种:媒体关注—外资—人才投入驱动型、环境规制—资源投入驱动型、公众—媒体关注—内资投入驱动型、公众关注—内资—人才投入驱动型和多要素复合驱动型。  相似文献   

2.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编制统一的空间规划,空间规划的提出是升级现行规划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体现。规划环评作为一项政策评价工具,可以引导和约束规划决策的生态性和可持续性。现行规划环评制度无论是在评价对象上,还是在功能、层次、内容、程序和强制性上,都已经无法满足规划制度的未来发展需求。因此,本文提出应同步升级规划环评制度,以响应规划制度改革的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分析了升级规划环评制度的六个要点:促进形成不同规划环评之间的制度合力,加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与互动,强调三级规划环评之间的衔接,落实规划环评制度与规划制度的协同,注重多元主体参与式的规划环评架构建设以及提升规划环评制度的严肃性和强制性。  相似文献   

3.
如何使环境执法与环境监测有机融合、协同联动,促进环境管理工作高效开展,是现阶段生态环境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环境执法与环境监测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新时期环境执法和环境监测融合发展的意义,提出应积极构建二者协同联动机制,以解决新型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4.
构建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体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是我国今后生态保护工作的核心制度安排,需要以更加严格的配套管控政策与措施予以支撑。本研究在分析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包括监测技术管控、监察执法管控、行政许可管控、法律强制管控和社会参与管控在内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体系,并从加快生态保护红线立法、构建"多规合一"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推动离任审计制度、推进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推动信息公开机制与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了相应配套措施,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5.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市场主体,其环境守法除了要求环境法律、法规、政策的完善,也有赖于环境执法工作的稳妥开展对企业守法的推动。通过制度和利润两方面分析企业环境守法困境,期望通过环境执法模式的改革,借鉴美国环境执法模式的经验,借助执法理念的变化实现企业自觉的环境守法。  相似文献   

6.
高磊  唐润梅 《四川环境》2022,(5):263-268
《长江保护法》实施后,其他法律法规需配合进行联动修改,其中《水法》的联动修改即为重要任务之一。《长江保护法》与《水法》在适用范围、立法理念以及制度机制特性上存在诸多差异。目前,《水法》与《长江保护法》在一些同一事项上存在具体规则上的冲突;相较于《长江保护法》,《水法》的立法理念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长江保护法》中设立的具事前预防性、事后救济性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在《水法》中则暂付阙如。通过修改存在冲突的具体规则、《水法》从立法理念到制度机制的生态化,以实现《水法》与《长江保护法》在保护水资源上的协调与衔接。  相似文献   

7.
孙海涛  张志祥 《四川环境》2021,40(2):235-239
强化水行政执法制度建设,推进河道违建专项整治旨在恢复水生态环境、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河道违法建筑作为一种“顽疾”,破坏水生态环境、影响防洪排涝,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通过完善涉水法律法规,以河长办与政府部门协调联动执法为主,提升水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水平与加大法治教育宣传力度为辅,确立司法强制为保障的多元方式,妥善地处理违法建筑,恢复和保护水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由于我国环保工作起步较晚,环保自身建设相对滞后,执法人员的素质也参差不齐,在现实的执法过程中显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多管齐下、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改善制度软化现象,才能提高监管效率,保证环境制度的真正实施。  相似文献   

9.
以内蒙古自治区电厂为例,介绍了工况监控系统与环境监管业务联动模式,阐述了工况监控系统在环境监管中的联动作用,并详细介绍了工况监控系统在超标原因、异常统计分析及智能核算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工况监控系统在环境监管业务联动模式中可佐证在线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为环保监管提供执法线索,提高监管效能。  相似文献   

10.
我国部分地方规定了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由于此类法律文件法律效力的低层级性,制约着水污染防治的司法与执法实践。提高设定该制度法律文件效力位阶,不仅可以解决调整该制度法制不统一状况,而且为其进行法律规制提供了直接、具体的法律依据。对促使排污主体科学、合理排污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虫子 《环境教育》2008,(5):74-74
后督察制度是我国环保部门新推出的一项环境监管制度,这项制度的推出就是为了增强环境监管执行力,提高执法效能,有效消除一些排污企业“一查就关,一走就开”的现象,从而彻底扭转一些地方过去对环境违法行为调查而不处罚、处罚而不执行、执行而不到位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巫玉芳 《四川环境》2002,21(1):91-94
民众诉讼制度作为自力救济措施是美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的特色之一。该制度赋予民众借助法院的权力,监督行政机关执行环境保护法律以达到加强执法或污染,改善环境的目的。研究该制度对我国加强环境保护法律的执行,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环境监察形势的不断变化,环境监察现有工作制度难以有效应对日新月异的环境保护新形势;环境监察工作体制、机制以及执法理念的更新换代,未来的环境监察工作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才能更好地为国家环境保护工作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4.
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制度属性及制度模块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政治是公众参与制度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公众的有效参与,环境执法权得到监督;有序是公众参与制度的自然属性,有序才能使参与变得顺畅;利益均衡是公众参与制度的价值准则,环境矛盾最终体现为环境利益和经济利益之争,解决环境纠纷的最佳手段是寻找利益均衡点;政府居于环境执法的主导地位,同时发挥指导、引导、疏导公众和企业的作用;多重沟通平台是公众参与制度的效率保证,政府、企业、公众在执法前后的多重沟通,才能达到参与的最终目标。与公众参与环境执法制度属性相对应的是制度模块建设,如监督制度、程序制度、纠纷调处制度、润性执法制度以及沟通制度等。这些制度既能准确反映公众参与环境执法制度属性,又能完成制度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为积极稳妥推进全国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本文紧紧围绕《关于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以环境执法改革为主体主线,从环境执法的总体方向、基本路径、主要任务三个方面进行政策分析解读,给各地在环保垂直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工作中有效推进环境执法改革,提供改革路径指引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几年来,在环保专项行动中,辽宁以危害群众利益的"老大难"环境违法问题为重点,以挂牌督办为抓手,瞄准构建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的目标,坚持"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方向,通过挂牌督办的探索,联合执法、社会监督、行政问责等环境执法手段得到完善,联合联动的环境执法机制逐步形成,环境执法队伍得到了锻炼,环境执法效能得以大幅度提高,强力促进了环保专项行动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7.
方堃 《绿叶》2012,(9):20-26
"什邡事件"、"启东事件"折射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的缺失。立法需要从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中有关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的程序和内容做出进一步改进,执法则应当认真遵循立法所设定的原则和标准,这样才能比较好地防范或者说有效地处理好这类事件。《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及时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相似文献   

18.
排污许可证制度是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之一,全面实施排污必须许可、无证排污违法的的排污许可证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环保行政许可新机制,是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执法部门依法行政水平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排污费改革为环境税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大课题,环境税开征必须充分协调好与环境保护制度之间的关系。为协调与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等环境行政管控制度的关系,应注重加强环境税的合作征管和联合执法,为行政管控提供较为顺畅的信息机制。为协调与排污权交易等环境经济制度的关系,应加强成本效益分析,妥善分配部门间权力与利益,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处理好地区发展和结构性配置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林广海  辜恩臻 《绿叶》2011,(8):80-86
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在法治社会中如何通过司法保障公共环境权利已广为人们所关注,并从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总体而言,环境司法的发展与现有的环境状况仍不相称。法律规定和应有制度的缺失,使得环境公益诉讼从实体到程序的正当性均受到质疑。面对困境,需要从立法、观念、技术到制度进行一系列的变革,在立法上为环境诉讼提供正当性依据与源泉,在观念上让环境权利得到张扬,并规范损失评估、完善配套制度,为环境诉讼提供技术和执法支持。确保环境司法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