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1961-2006年我国气候变化趋势与突变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尹云鹤  吴绍洪  陈刚 《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2):2147-2157
基于FAO56 Penman-Monteith校正模型模拟结果,结合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滑动T检验法,分析了我国1961-2006年温度和水分条件的变化趋势与突变特征。研究揭示出近几十年来中国及各地区平均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生显著突变,突变在东北部较早,南部地区相对较晚。全国降水量略有减少趋势,没有检测到显著突变,西北干旱区的降水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显著突变。全国潜在蒸散呈显著减少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显著突变,东部地区突变发生时间早于西部地区。全国干燥度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了显著突变;亚热带、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的干燥度减少趋势尤为显著,西北干旱区在1986年发生显著突变,湿润程度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以来中国洪涝灾害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莹  尹义星  陈兴伟 《自然资源学报》2011,26(12):2110-2120
基于1880年以来全国洪灾灾情、耕地面积以及东部地区年降水量数据,采用EMD分解、MK趋势和突变检验与相关分析等方法,探讨19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洪涝灾害的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①19世纪末、20世纪50-60年代和20世纪末这3个时间段,是多世纪以来中国洪灾最剧烈的时期;其中19世纪末和20世纪50-60年代的洪灾剧烈期均对应降水丰沛期,而20世纪末的洪灾剧烈期降水并不十分丰沛。②中国洪灾存在多尺度特征,主要周期有2.7 a、5.2 a的年际变化、9.9 a的年代际和20.5 a、51.6 a的几十年际变化等;东部地区年降水量与洪灾变化周期对应关系较好。③从东部近50 a来年降水量变化来看,20世纪八九十年代洪灾上升并不是降水量增加的结果。降水强度增加、极值降水事件增多可能是其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水土流失加剧、湖泊围垦等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此外,水利投资强度的变化对近50 a洪灾变化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城市环境噪声主要来源是城市内道路上机动车辆运行的噪声,它的影响范围大,受影响地区的平均声级也高。北京市1979—1980年初的调查,全市地区环境噪声的平均声级为60分贝(A),其中交通噪声影响地区范围是32%,平均声级是67分贝(A)。交通噪声的产生主要来源于机动车辆本身的发动机、冷却风扇和进排气口装置。当车速高于60公里/小时,轮胎噪声就显得很突出,大约车速增加一倍,噪声级增加9分贝。目前国外较好的解决了车辆发动机的噪声问题,车辆噪声的研究主要着眼于轮胎表面纹络的低噪声设计。除车辆本身噪声外,交通噪声与车流量、车辆类型(重型与轻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社会中,尤其是在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区域,由于交通工具数量的增加与速度的提高,其噪声对环境的污染程度日趋严重,形成一种环境公害。在近20年内,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交通噪声的环境影响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交通运输噪声之一。铁路噪声,简要分析其特点和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其控制对  相似文献   

5.
未来气候情景下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气候风险度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选取中国亚热带地区273个气象站点1961-2005年逐日气象资料,结合IPCC SRES A2情景下未来亚热带地区温度、降水模拟数据,综合考虑柑桔气候适宜性水平及其变率变化,构建柑桔的风险度模型,对未来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气候风险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风险度出现了不同速度和形式的趋势性变化,近46 a来,柑桔气候风险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尤其以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增加最快;同时中国亚热带地区柑桔生产的气候风险性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也存在着区域分异性,中国亚热带柑桔气候风险在其北部边缘地带和西部高山地区风险度是降低的,在中部和南部风险度是升高的,尤其以中部地带升高最快。  相似文献   

6.
噪声污染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被称为城市环境问题的四大公害之一,是21世纪环境污染控制的主要对象。文章对中国城市环境噪声污染研究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淄川区环境噪声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并从城市环境噪声功能区的角度出发,对淄川区区域环境噪声进行监测与评价,分析了淄川区环境噪声污染的原因、现状及特征,对噪声水平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降噪措施,以期为改善淄川声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文章建议在以后的环境噪声监测工作中,在全面布设测点并长期噪声监测的基础上,开展噪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这对经济和城市规模都在快速发展的淄川区而言,都更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气候状况及应对气候变化方案和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综合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年平均气温已升高了0.68℃,其中黄河以北地区平均升高了0.8℃~1.2℃,黄河以南地区平均下降了0.2℃~0.8℃;而北方年降水量减少,南方却增加,南涝北旱加剧。经模拟预测后认为,中国从1987年开始的气候变暖将持续到2015年,将于2016年转入低温期,2039年又将转入高温期。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气温将比20世纪50年代升高1.68℃,西北地区平均升高2.22℃;南方年平均降水量增加28 mm,北方变化不大;2030年海平面将升高5.3 cm~14.2 cm,气候将向暖、干的趋势发展。因此中国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及对此采取综合对策。  相似文献   

8.
据美国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科学家称,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全世界海洋逐渐变暖[Science,287,2225(2000)].马里兰州Siluer Spring的NOAA的国立海洋学数据中心的研究人员Sydney Levitus称:"变暖可能是由于自然界变动、人类活动影响或者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全世界海洋从表面到3 000m深的温度增加了0.06℃,热容量增加了约2(1023J.在同一时期,海洋顶部300m层的温度增加了0.31℃.全世界绝大部分海洋都变暖,但变暖速率不一样.大西洋和太平洋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变暖,而印度洋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  相似文献   

9.
珠江口沿岸城市经济发展对珠江口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0  
结合近20 a来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对多年来珠江口海域水质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人口迅速膨胀所产生的污水排放量增加,是导致珠江口海域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采用综合指数法进一步对珠江口海域水质进行评价,结果发现:珠江口海域20 a来综合污染指数出现高一低一高的变化模式,与同期珠江三角洲工业污水处理率的提高而生活污水处理滞后相对应,也表明,珠江口海域水质污染已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工业污染类型转变成生活污染类型。  相似文献   

10.
太湖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污染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测定太湖上、下2个典型湖湾(梅梁湾和东山胥口湾)沉积钻孔中有机氯农药(OCPs)的垂直分布和含量特征,以210Pb测年建立相应时间标尺,考察了该地区OCPs的污染历史.结果表明,沉积物中OCPs主要以DDTs类物质为主,梅梁湾沉积物污染早并重于胥口湾.在垂直深度0~28cm,梅梁湾、胥口湾DDTs的含量分别为1.2~12.0ng/g和0.4~6.0ng/g;HCHs的含量分别为0.4~9.0ng/g和0.4~2.7ng/g.自20世纪60年代起,沉积物OCPs呈上升之势,并在1970年前后达到第一个峰值.胥口湾沉积物OCPs含量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变化不明显,而梅梁湾OCPs污染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不断增加,在我国禁止生产和使用OCPs后略有降低.自1990年起,2个湖湾沉积物中OCPs含量均显著增加,且其含量变化与流域耕地面积的减少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噪声达到一定强度时听觉器官首受其害,同时中枢神经受到抑制并通过复杂的神经反射作用于视觉器官,影响人的视觉功能.暗适应能力减弱 视网膜上的杆细胞具有感受弱光的能力,在90分贝噪声环境中杆细胞的这种功能下降,以致识别弱光反应时间延长;当噪声值增至115分贝时,眼睛对光亮的适应性可降低20%.对瞳孔的影响 在噪声值为85分贝的环境中,40%的人瞳孔扩大,随着嗓声强度的增加瞳孔更为扩大.在70分贝噪声环境中,视力清晰度恢复到稳定状态只需20分钟;当噪声强度到达85分贝时则需一个多小时才可恢复.因此,在强  相似文献   

12.
三、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对拟建项目噪声的予测和评价,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对拟建项目所在地区现有噪声水平的描述。 2.确定拟建项目产生的噪声强度。 3.取得适用于该地区的噪声标准。 4.予测拟建项目产生的噪声强度,从而确定其微观影响。将予测的噪声强度与噪声标准进行比较,以便对影响作出评价。 5.假如予期的噪声强度超过有关标准,则应考虑消除噪声的方法,以便尽量减轻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科尔沁的农业开发与土地利用变化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科尔沁现代农业的雏形出现于清代早期。它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该区延续几个世纪的纯游牧状态,使得科尔沁地区逐渐演变成今天的农牧交错区。通过分析科尔沁近代农耕的出现及其扩展过程,尤其从它20世纪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20世纪是垦殖真正推进到科尔沁草原的时期,而垦殖的主要扩展则发生在清代末期的土地丈放和建国初期的开荒时期。大面积土地的沙漠化成为该区20世纪最显著的景观变化,“科尔沁草原”被改变成“科尔沁沙地”。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农业和城市的迅速发展及人口的增长,水的用量不断增加。虽然地球表面的71%被水覆盖,但海水储量占总水量的94%,可利用的淡水资源还不到十万分之一,加上污水排放量也同步猛增,引起了严重的水资源危机。目前世界上有43个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城市缺水更是普遍现象。  相似文献   

15.
1 中国环保产业的发展背景 1.1 中国环保产业的起步和发展 世界环保产业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二战”结束后,工业化国家陆续进入经济恢复与飞速发展时期。伴随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三废”和噪声等污染逐步加剧,相继发生了一系列公害事件。  相似文献   

16.
石家庄地区气温变化和热岛效应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选用石家庄地区17个气象观测站40年(1961-2000年)的平均气温资料,应用气候学、气候统计中的数学方法,对该地区的气温变化状况和城市热岛效应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0年里石家庄地区气温呈上升趋势,1981年是气温升高的显著跃变点;石家庄城市热岛效应明显,40年里热岛强度平均为0.59 ℃;其平均增温率为0.006 6 ℃/a,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热岛强度增加趋势明显,1981-2000年热岛强度平均值较1961-1980年平均值升高了0.10 ℃;石家庄市热岛强度的增加与市区已建成区面积扩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广东省作为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环境保护日益受重视。同为经济发达地区的日本大阪,其环境治理的历程、经验与做法,对广东具有一定的启示与借鉴作用。20世纪初期,日本重工业和机械工业繁荣发展,大量使用煤炭能源。大阪,作为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纺织企业猛增使得煤烟排放量加大,其大气污染问题恶化得最快,成为当时的"烟之都"。至20世纪50年代,随着环境公害的诉讼愈演愈烈,日本政府开始正  相似文献   

18.
公路交通噪声的产生与变化同公路周围建设项目或是在原有公路上增加运营量有关,因此提出了应将建设项目因增加的运营量所引起的交通噪声的变化,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要素之一。通过对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FHWA)模式进行简化,获得用车流量表示的公路交通噪声增量的计算公式,通过现状监测值与投产后因运营量的增加而引起的噪声增量直接相加,可预测交通噪声的改变值。由此可预测和评价建设项目投产后,因运营量的增加而引起的交通声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作物布局演变及其对区域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甘肃省1985-2005年的气候资料和同时期主要作物播种面积等统计资料,利用快速聚类分析方法分析了气候变暖背景下甘肃省主要作物的种植格局和种植界限演变情况。结果表明:过去20 a里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河西地区,玉米和棉花播种范围扩张趋势明显,种植面积比重显著增加,春小麦种植面积比重快速降低,种植范围大幅向祁连山浅山区退缩,种植结构的这种调整使玉米和棉花逐渐取代小麦成为河西主要作物,并最终导致该区主要作物种植格局从以小麦为主转变为以玉米和棉花为主;在中部地区,春小麦面积逐年缩小,冬小麦和杂粮种植扩张,玉米的种植比例逐年上升,马铃薯种植逐渐形成规模,形成了以小麦和玉米为主的种植格局;在东南部地区,春小麦和冬小麦面积逐年缩小,玉米、冬油菜和其他喜温的经济作物种植比例逐年上升。相关分析表明,上述作物种植格局的变化与气候变暖带来的积温增加及积温带北移东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5~2007年我国稻田N2O排放通量的田间原位测定资料和国际上其它地区稻田N2O报道结果,对作者建立的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水稻生长季N2O排放估算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持续淹水稻田N2O排放的拟合结果与其他地区淹水稻田N2O通量值相一致.淹水-烤田-淹水的水分管理方式下,稻田N2O排放的拟合值接近于国际上同类研究结果.淹水-烤田-淹水-湿润灌溉的水分管理方式下,稻田N2O排放的估算模型对田间原位测定资料有很好的适切性.为了检验模型输入参数的可信度,将本研究建立的有关我国水稻生产的相关资料数据库与以往研究报道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数据库资料表明,在20世纪50~70年代间,持续淹水稻田占20%~25%,大约75%~80%的稻田采用淹水-烤田-淹水的水分管理方式.在20世纪80~90年代间,采用持续淹水,淹水-烤田-淹水和淹水-烤田-淹水-湿润灌溉水分管理方式的稻田分别约占12%~16%、77%和7%~12%.20世纪50年代水稻生长季平均每季总施氮量为87.49 kg·hm-2,而90年代平均为224.64 kg·hm-2.其中,化学氮肥的施用量从20世纪50年代的37.4 kg·hm-2增加到了90年代的198.8 kg·hm-2,分别占水稻生长季氮输入总量的43%和88%.在20世纪50~70年代间有机氮的输入量相对比较稳定,平均变幅在45.2~48.2 kg·hm-2之间,随后逐步降低,有机肥料氮占氮输入总量的比例从20世纪50年代的52%降低到了90年代的9%.作物残体N输入量从20世纪50年代的4.9 kg·hm-2增加到了80年代的6.3 kg·hm-2.20世纪50~70年代水稻生长季氮肥施用量具明显的空间变异性,而80~90年代间其空间变异较小.模型验证和输入参数检验的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我国不同水分管理方式下的稻田N2O直接排放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