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区域不同屋顶降雨径流水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城市屋顶降雨径流是城市面源污染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了解城市不同屋顶降雨径流的水质特性,以重庆地区5种屋顶为例进行了20场降雨径流的水质监测。研究结果表明,不透水屋顶降雨径流污染物浓度均随降雨历时的延长而降低,混凝土屋顶降雨径流的COD、TP、TN、NH3-N平均浓度分别是瓦屋顶的1.6、1.7、1.4和1.5倍,且不透水屋顶降雨径流总氮的70%~80%为无机氮,总磷的20%~32%为磷酸盐;浅层屋顶降雨径流COD、TN、TP、NH3-N和NO-3-N浓度分别是深层绿色屋顶的0.25~0.26、0.3~0.5、0.07~0.09、0.3~0.6、0.05~0.06倍,且绿色屋顶降雨径流总氮的60%~80%为硝态氮。前期干旱天数和混凝土屋顶径流中的TN、接骨草屋顶径流中的氨氮浓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混凝土屋顶径流TP浓度与降雨强度显著正相关,降雨持续时间和瓦屋顶径流TSS平均浓度显著正相关。研究结果为城市建筑屋顶降雨径流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青岛市居民区降雨径流重金属的特性,在2014年7月22日和9月28日采集降雨径流样本45个,并化验分析了其中重金属Cd、Cu、Pb、Zn的含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这些重金属的平均浓度、相关性、初期冲刷效应等。研究发现,降雨径流重金属Cu、Pb、Zn对城市水环境的污染不明显;而两场降雨径流重金属Cd差异明显。受干期长度和周边环境的影响,降雨径流重金属Cd有可能对城市水环境造成污染。降雨径流重金属Cu、Pb、Zn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而Cd与其他重金属之间相关性则较弱。降雨径流初期冲刷效应与降雨强度密切相关,降雨强度越大,初期冲刷效应越明显。研究结果可以为青岛市和其他城市居民区降雨径流重金属污染预测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昆明主城区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谷雨  张乃明 《环境工程学报》2013,7(7):2587-2595
昆明市位于滇池上游,城市地表径流污染负荷对滇池水质具有直接影响。通过对昆明主城区内不同功能区12个监测点7次降雨径流过程水样的采集与分析,研究了昆明主城区城市地表径流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昆明主城区城市地表径流中TSS、COD、TN和TP的多场降雨平均浓度分别为182.8、138.2、2.37和0.43 mg/L。不同功能区的地表径流水质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功能区径流污染负荷顺序为:公路区>商业区>住宅区>文教区;不同功能区单场降雨径流水质动态变化规律是:污染物浓度在降雨径流初期相对较高,中后期浓度快速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地表利用功能、降雨特征和交通流量是影响城市地表径流水质的主要因素;城市地表径流中COD、TN、TP与TSS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大部分的污染物质是以颗粒吸附态存在。  相似文献   

4.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研究,是人类研究环境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自本世纪六十年代初期有人对在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将这一问题作为环境问题开始研究后,人们将降雨—径流—污染—环境质量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且得出了降雨径流水是高污染水,其有机物质及固体量的污染大于市政工程及家庭废水等结论。城市降雨径流问题十分复杂,它与多种因素有关,变化多样,间隙性大,随机性强,偶然因素多。在这一课题的研究中,国外发表的报告很多,但是,内容  相似文献   

5.
城市街道灰尘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国外学者对城市街道灰尘中重金属的积累分布、粒径效应及其生物有效性等已展开了一系列有效研究,而中国城市街道灰尘重金属污染相关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内容主要包括重金属污染特征与空间分异。综述了城市街道灰尘重金属污染现状、粒径效应、来源以及重金属含量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从对今后的城市街道灰尘重金属污染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西安市城市主干道路面径流污染及沉淀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西安市城市主干道南二环路建立路面径流采样站,利用自制流量等比例采样装置,采集2009年3-11月的34场降雨径流,测试研究径流SS、COD事件平均浓度(EMC)、有机污染物赋存状态,并就降雨特征对径流污染的影响进行相关分析,还采用累积曲线法对16场径流水样进行沉淀实验,研究沉淀对径流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城市...  相似文献   

7.
不透水表面雨水径流污染物冲刷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针对雨水径流污染冲刷模型中降雨强度与污染物冲刷存在的时间差问题,采用有效降雨强度替代降雨强度,建立了径流污染物冲刷模型,并利用建立的模型对不透水表面雨水径流污染物冲刷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对SS、COD、TN和TP模拟的相关系数R2平均为0.87、0.81、0.93和0.89,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SS、COD、TN和TP的冲刷系数分别为0.77、0.66、0.92和0.74 mm-1,TN的冲刷系数略高,但总体相差不大。SS、COD、TN和TP均显示了较强的初期冲刷效应,在有效降雨强度为4 mm时,截留初期雨水径流量的35%~40%,即可控制70%以上雨水径流污染物。建立的模型可应用于研究不透水表面的雨水径流污染物冲刷规律,为雨水径流污染物控制提供理论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城市不透水表面沉积物是雨水径流中污染物的重要来源。以北京市某道路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城市道路沉积物的粒径分布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批量实验,研究了不同粒径道路沉积物中氮、磷营养物及有机物(COD)的溶出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粒径较大的沉积物中氮含量较高,而粒径较小的沉积物中磷含量较高;虽然TP、PO3-4、TN、NO-3、NH+4、COD的溶出浓度、溶出速率变化特征各不相同,但总体趋势是粒径越小氮、磷及COD溶出浓度和溶出速率越大,且最大溶出速率都出现在前5 min。因此,为实现对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的有效控制,应采用源头控制措施对小粒径道路沉积物和初期雨水进行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9.
研究城市非渗透地表径流TOC和TP的污染特性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工业大学西校区和西大望路为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的4场典型降雨场次(6月26日、7月18日、7月27日和8月31日),对该区域的非渗透地表径流中TOC和TP的输出规律及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径流中TOC在各非渗透地表之间的变化差异性比TP大;非渗透屋面、道路和广场的地表径流污染初期冲刷效应显著,其中西大望路TP、TOC的初期径流浓度总体最高;地表径流污染物浓度受到下垫面空隙率、清扫频率和降雨间隔时间的影响,降雨间隔时间越长时TOC和TP的累积量越大,形成的径流浓度就越高,当下垫面空隙率越大时,TOC和TP越易蓄积,形成的径流浓度也越高。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城区雨水径流污染控制与节能减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节能减排是目前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随着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工业废水达标率的不断提高以及清洁生产技术与管理体系的大力推行,城市雨水径流污染在水环境污染排放总量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以北京市为例,2006年城八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已达到90.0%.雨水径流COD排放量占废水COD排放总量的33.39%,足见城市径流污染已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方面,亟需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控制城市雨水径流污染应从加强雨水径流污染的监管力度下手,建立以市场激励为主、政府管制为辅的雨水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1.
生物滞留池改善城市雨水径流水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如何有效控制城市雨水径流所带来的面源污染已成为城市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重要难题之一.作为城市暴雨最佳管理措施(BMPs)中的技术之一,生物滞留池可有效控制城市面源污染.总结了生物滞留池在改善城市雨水径流水质方面的研究进展,简要分析了生物滞留池去除污染物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生物滞留池对雨水径流中的总悬浮颗粒物(TSS)、重...  相似文献   

12.
西安市城市主干道路面径流初期冲刷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西安市城市主干道南二环太白路高架桥为路面径流采样区域,采用人工等时间间隔采样方法,在桥梁排水立管对2010年9—11月的3场径流事件进行全程采样,测试径流过程SS、COD、溶解性COD、NH3-N、Pb、溶解性Pb、Zn和溶解性Zn的浓度变化,研究路面径流的初期冲刷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安市城市主干道路面径流污染严重,降雨数小时后的末期径流仍具有较高的污染水平;径流过程污染物浓度变化规律与其赋存形态有关,SS、COD、Pb等以颗粒态为主的污染物的浓度随雨强变化剧烈波动,NH3-N、溶解态COD、溶解态Zn等以溶解态为主的污染物浓度变化受雨强影响较小,随径流过程呈逐渐减小趋势;路面径流初期冲刷现象并非普遍存在,与污染物的赋存状态和场次降雨特征密切相关,溶解态污染物易于出现初期冲刷现象,颗粒态污染物是否出现初期冲刷与场次降雨特征有关;测试的3场径流事件初期30%的径流携带的SS、COD、溶解性COD、NH3-N、Pb、Zn和溶解性Zn的负荷占场次径流总负荷的比例分别为21.8%~50.0%、25.5%~49.3%、36.3%~52.6%、52.6%~66.7%、26.8%~45.0%、27.2%~63.4%和36.2%~62.6%,表明仅对初期径流进行治理无法实现对西安市路面径流污染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3.
北京城区雨水径流水质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掌握城区雨水径流水质及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有效地利用城区雨水资源和控制城市非点源污染的基础。根据北京 1998— 2 0 0 0年大量的降雨径流水质数据 ,本文分析了城区屋面和道路雨水径流的水质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城市雨水径流的水质很差 ,初期径流的污染程度甚至超过城市污水。除了空气质量的影响外 ,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屋面材料、道路类型及路面污染状况、气温、降雨强度、降雨量和降雨间隔时间等  相似文献   

14.
以城市典型屋面材质(油毡、塑钢、瓦)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模拟降雨考察不同前期晴天数对不同材质屋面径流污染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材质屋面径流中悬浮物(SS)、化学需氧量(COD)、总磷(TP)和总氮(TN)的场次降雨径流平均浓度由大到小都依次为油毡屋面、瓦屋面和塑钢屋面。不同材质屋面径流中重金属的场次降雨径流平均浓度各不相同。总体而言,污染物浓度随前期晴天数增加而增大,主要是小粒径的颗粒物体积分数增加,而大粒径的颗粒物体积分数反而减小。屋面径流中SS是COD、TP和重金属的主要载体,污染物与小粒径的颗粒物相关性更高,因此要想控制屋面径流中的COD、TP和重金属,关键是控制细小的颗粒物。  相似文献   

15.
为考察土壤渗透性改良后的径流污染削减效果和去除规律,以上海浦东某已建居住社区绿地土壤特性为样本,采用中粗砂和沸石进行渗透性改良并开展径流污染削减实验。结果表明:改良后土壤渗透性能明显提高,具有较好的截留和净化污染物作用;通过土壤成分、污染负荷、流量负荷和渗滤深度对COD、TN、TP和NH_4~+-N去除效果的影响分析,提出了不同径流污染特征下可采用不同的土壤渗透性改良方案,实现对特征污染物更有效的削减效果。研究结果可为改良城市居住社区绿地土壤渗透性,缓解初期雨水径流污染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雨后入湖溪流磷污染对西湖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入湖径流是西湖磷的最主要污染源,尤其是暴雨后径流的磷污染最严重,梅雨(2001年)和台风雨后径流的磷净输入为1.77t,约占西湖全年磷总沉积量的42.5%。西湖流域内土壤表土的磷含量约是母土的两倍。西湖流域内土壤表土富磷和暴雨的冲刷和淋溶是导致雨后径流磷浓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几种减小和消除径流磷污染的几种方案,通过分析比较,建渠排暴雨后径流水到钱塘江是比较彻底的消除径流磷污染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城区径流污染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城市点源污染控制程度的提高,雨水径流引起的面源污染日益突出.非渗透性地表径流污染成为城市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对上海市城区非渗透性地表径流进行了为期3年的采样调查,监测了COD、BOD5、SS、NH3-N、TP和TN等污染物指标,并估算了单位面积径流年污染负荷.结合上海市实际情况,提出了城区径流污染控制的综合策略.  相似文献   

18.
根据广东省东莞市同沙水库集水区的降雨径流的平均水质特征,采用改进的人工湿地系统对其污染物的降解效果和耐冲击负荷能力进行了模拟研究,实验中人工模拟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物平均浓度COD为169.19 mg/L、TP为0.58 mg/L、TN为5.69 mg/L和NH4+-N为3.69 mg/L.实验结果表明,该湿地系统各对污染...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在采出水处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污水中的硫酸钙等在微生物表面的沉积会降低微生物的处理效果。为了研究硫酸钙垢在颗粒表面的沉积过程,利用光学显微镜、激光粒度仪测定了硫酸钙垢在粘土颗粒表面的生长形态以及粒径的大小与时间的关系;通过溶液析晶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探索了垢在表面反应阶段的结晶动力学;同时对垢沉积过程中Zeta电位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硫酸钙在膨润土表面反应阶段为一级反应,反应速率常数为0.00675 min-1;10 min以后电导率不变进入晶粒长大期。晶体在粘土表面沉积过程中颗粒呈现大小循环变化趋势,总体在9~17μm之间变化。硫酸钙在膨润土表面沉积过程的Zeta电位由最大值的-34.6 m V逐渐恒定到-5~-7 m V。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发展,防洪工程面临严峻挑战,新版《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对雨洪系统提出更高要求。为研究降雨径流变化规律,利用SWMM(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软件对开发前后场地进行径流模拟,分析径流量变化情况。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是一种新型的雨洪管理理念,采用雨水源头控制技术,通过滞留、渗透作用,对降雨径流进行控制。LID对雨水径流具有明显的削减和调控作用,能够有效降低城市内涝隐患。为探究LID径流控制效果,以生物滞留池、渗渠、透水路面3种典型LID工程措施为例,模拟不同LID措施对降雨径流控制的效果,探究各措施性能特点。制定LID措施组合方案,模拟其效果,提出合理的LID使用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