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李敏 《环境》2000,(4):36-37
人类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涉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不协调问题。现代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物质文明,本质上是以过度消耗资源、无控制地排放废物和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产方式。因此,不可避免地给人类社会带来工业创造力与破坏力的同步增长,以至演化成严重的生态危机。另一类是人类社会自身矛盾的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发展史上,曾爆发过无数次民族之间、宗教派别之间、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消除隔阂,寻求共识,管控风险,相向而行才能维护和平,避免杀戮。同样在人类发展史上,我们还经历过人与自然界的战争,那是我们视大自然为对立物,无视自然规律而一味地掠夺资源,破坏生态系统的行为所致。初期,在一定范围内,人类曾凯旋而归,然而如恩格  相似文献   

3.
一、持续发展的提出近代人类社会,由于人口的迅速增加,生产的不断发展和工业的不断集中,对自然界的索取越来越多,投向环境的废弃物和污染物也愈来愈多.50年代以来,人类所面临的人口剧增,粮食短缺,能源紧张,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五大问题日趋恶化,导致生态危机逐步加剧,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局部地区社会动荡,形成了迫切的发展需求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为应付世界性环境退化  相似文献   

4.
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性生态问题日趋严重,气候变暖、水土流失、环境污染、森林植被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研究证明,大量的工业污染物和有害废弃物累积于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圈中,特别是大量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进入自然界,超出地球系统的正常承载阈值,是诱发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变迁,归根结底是在不断变革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础上实现的。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既影响着由人所构成的社会的发展,也影响着除人类社会之外的自然界的演化。社会生活和人类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那么,如何使社会发展规律与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相适应,即如何使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规律而又不违反自然界规律的前提下,使自然界的演化(特别是人类生态环境的演化)更加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使自然平衡能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提供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这也就是此文的主题: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危机也演变成全球性问题。长期以来人类以掠夺自然界资源为主的工业文明发展模式引起反思,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对人类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及精神文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新型文明形态。立足我国社会现状,探索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对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态危机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已经引发了局部地区的社会动荡和武力冲突。生态问题若不及早解决,生态战争将是下个世纪人类和平的最大威胁。人类和平的概念,应包括社会和平与生态和平两个方面才完整。人类应建立起新的和平观,携手消除破坏和平的生态因素。  相似文献   

8.
环境与发展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密切相关的统一体.要实现人类有能力使发展持续进行,具有能保证使之满足当前的需要,又不危及下一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必须找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就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伟大导师恩格斯在100多年前就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血、肉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我们在反思人类历史发展的教训时,  相似文献   

9.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方针,也是防止污染的战略措施,自然界是一个多层结构的系统,其发生发展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我们只有通过科学的、有计划地开发利用,才能真正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把原生的环境改造为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生存环境。相反,没有合理的规划、盲目发展、乱摆乱建、甚至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必然使事物走向反面,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受到自然界的报复。  相似文献   

10.
许卓 《中国再生资源》1998,(4):23-24,34
众所周知,人口、环境与资源是困扰当今世界的三大危机。这是因为,半个世纪以来,人类依仗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生产力不断地争服大自然。人类自认为是大自然的主宰,可以对其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于是,地球上的人口飞速增长,自然资源急剧减少,生产和生活废弃物大量倾泄于自然界,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物种灭绝、公害不断,严重危害人类的生活和健康,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是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面对自然界的挑战,人类开始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及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类开始认识到,自然界不仅是人类实践的对象和…  相似文献   

11.
“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给生态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 ,带来生态劣变。’98大洪灾的暴发再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要求人们在生产经济活动中 ,遵循自然规律 ,根据生态功能特点 ,因地制宜 ,合理开发利用湖泊湿地资源 ;维护好良好的生态环境 ,使人与自然界和谐共处 ,以利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洪涝灾害、森林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退化、水体和大气污染、臭氧空洞、物种灭绝,等等,时刻困绕着人类,使人类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制约了经济发展,危害了人体健康,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3.
<正>当今社会,人类面临全球化的生态危机,如气候变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工业文明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是一味的追求发展速度,不考虑环境破坏所带来的问题,最后人类将自食其果。拯救当今生态危机现状的出路就是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思想主要体现为:有机整体的生态世界观、珍爱万物的生态伦理观与和谐共荣的生态实践观。这些与党和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思想内核上是相通的,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开创人类文明新纪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迈人工业社会以来,通过工业化的生产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并积淀了丰厚的精神财富,但随工业文明出现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引发了世界性的生态危机。为了化解危机,使经济和社会得以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旧的文明模式进行扬弃,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以信息文明为手段把人类推向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5.
生产方式的变革过程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原始社会和农业社会主要是从自然界直接获取生产生活资料,将废物直接弃于自然界,从本质来讲这是一种低水平的循环经济。当然也正是由于生产规模有限,对自然界的破坏较小,在自然界的自我恢复和补偿能力之内。到18世纪中期,英国、美国等国陆续开始进行工业革命。  相似文献   

16.
一、当代环境问题的性质过去,由于人类未按自然规律处理好自身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干扰了自然系统正常功能的运行,造成直接威胁人类生活及生存的环境恶化。80年代前半期,非洲发生的生态灾难启发人们认识到;当代环境问题不单纯是工业“三废”造成,包括着人类对自然支持系统的直接破坏。1986年,第三世界环境保护国际会  相似文献   

17.
人类社会的历史,也是人类同大自然相互作用的历史。人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一度无限制的向自然界索取,在取得经济成果的同时也产生了比较严重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有毒化学品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酸雨、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诸多的环境问题。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份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历史发展到二十世纪后期,人类面临着资源枯竭的威胁,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可持续发展有多种大致相同的解释,其基本概念是:“既满  相似文献   

18.
建立在牺牲资源和环境基础上的工业文明带来了人类物质财富前所未有的巨大积累,推动提高了人类的物质文明水平,然而人们逐渐发觉了工业文明的不可持续性其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肆意的破坏和污染、人口爆炸等,造成了代内和代际间的不公平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恩格斯早已提醒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当自然以它特有的方式对人类进行惩罚之后.  相似文献   

19.
三勇 《环境》2005,(4):24-29
20世纪是个建设的世纪,也是个破坏的世纪。蒸汽机的轰鸣带动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现代化的福音。现代化的进程,始终只有一个主题词,那就是征服——对大自然的征服。而征服的方式,是对空气、海洋、河流、土地、矿产等资源的毁坏性开采和破坏。从最高的天空到最深的地底,传统工业对财富与自由的现代化征服,永远那么贪婪而毫无节制。征服,成就了传统工业文明的辉煌;征服,也给人类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生态危机。  相似文献   

20.
保护地(自然保护区)是人类在对自然界的不断索取和破坏的经验教训中,逐渐认识到自然界承受能力的有限性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而划定出的加以保护的自然区域.由于它保护了天然植被及其组成的生态系统,在改善环境、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