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溴氟菊酯的光解,水解与土壤降解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在实验室测定了溴氟菊酯的光解、不同pH条件下的水解以及在太湖水稻土、江西红壤与东北黑土等3种不同土壤中的降解。试验结果表明:在300W低压汞灯下,溴氟菊酯的水相溶液与其石油醚相溶液中的光解均呈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光解半衰期分别为13.7与9.4min;在pH为5,7,9的缓冲溶液中其水解半衰期分别为15.6,8.3与4.2d;在3种不同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4.8 ̄8.8d。  相似文献   

2.
在实验室测定了溴氟菊酯的光解、不同pH条件下的水解以及在太湖水稻土、江西红壤与东北黑土等3种不同土壤中的降解。试验结果表明:在300W低压汞灯下,溴氟菊酯的水相溶液与其石油醚相济液中的光解均呈二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光解半衰期分别为13.7与9.4min;在pH为5,7,9的缓冲溶液中其水解半衰期分别为15.6,8.3与4.2d;在3种不同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4.8~8.8d。  相似文献   

3.
在实验室测定了吡虫啉的光解、不同pH条件下的水解与在东北黑土等3种不同土壤中的降解。试验结果表明,在300W低压汞灯下,吡虫啉水相溶液的光解呈一级反应动力学反应,光解半衰期为6.81h;在pH5、pH7、pH9的缓冲溶液中的水解半衰期分别为30.6、13.6与8.0d;在东北黑土、太湖水稻土和江西红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10.7、11.1和4.1d。  相似文献   

4.
单甲脒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单甲脒(N'-2,4-二甲苯基-N-甲基甲脒,简称DMA)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田间试验表明,喷洒单甲脒盐酸盐(DMAH)于棉花植株对土壤微生物种群和土壤酶活性无明显影响.实验室试验表明,投加DMAH于土壤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有不同的抑制作用;当DMAH在土壤中的浓度为20mg/g时,好氧异养菌总量开始降低,硝化细菌和放线菌、真菌的土壤DMAH抑制浓度分别为0.5mg/g和0.1mg/g.DMAH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亦不相同,脱氢酶对土壤中DMAH含量为10mg/g时其活性即有明显的减弱,而过氧化氨酶对DMA的耐受性相当高,其活性的抑制浓度达500mg/g.试验还证明了土壤中DMA的微生物降解作用.当DMA在土壤中的浓度为50~500g/g时,其消解速率可从8.75mm·kg-1·d-1提高到48mg·kg-1·d-1.  相似文献   

5.
用土壤薄层层析法研究单甲脒,单甲脒盐酸盐、灭幼脲和涕灭威等农药在不同土壤中的迁移行为,分别获得了这几种化合物的Rf值,它们分别为0.14、0.17,0.08,0.76,研究表明,单脒,单甲脒盐酸盐和灭幼脲不会污染地下水,而涕灭威则会对地下水污染构成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6.
单甲脒在土壤中的吸附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杨克武  安凤春 《环境化学》1995,14(5):431-435
用批量平衡法研究了单四脒酸盐的活性部分-单甲脒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吸附行为,获得了单甲脒的单位土壤有机质吸附常数(Kom)为284和吸附自由能变化量为13.99kJ.mol^-1的实验数值,研究表明,单甲脒在土壤中吸附符合Freundlich经验公式,其在土壤中的吸附系数Kd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和阳离了交换容量均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单甲脒盐酸盐等农药在土壤中的淋溶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莫汉宏  安凤春 《环境化学》1997,16(4):321-326
本文用土壤柱淋溶法重点研究了单甲脒及其盐酸盐在土壤柱中的淋溶行为,以及田间试验的检测结果。同时与灭幼脲和涕灭威在土壤柱中的分布进行比较,研究表明,单甲脒、单甲脒盐酸盐和灭幼脲都不会污染地下水,而涕灭威则会对地下水构成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8.
在1.5-50.0mg/L的浓度范围内,单甲脒农药对模型池塘生态系统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有明显影响。尤其在加药的头4d内,藻类种类、数量、多样性指数、种类数比及增长率明显下降,优势比显著上升,敏感种及清洁种减少甚至消失,高浓度(50.0mg/L)的单甲脒在2d内可把藻类全部杀灭。随试验时间的延长,药物不断降解,6d后藻类种类、数量、多样性指数又不断回升。随加药次数的增多,药物对藻类抑制作用明显减弱,藻类的种类、数量、多样性指数等指标不断上升,尤其是藻类数量增加明显,试验后期,藻类数量高低主要受N、P浓度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单甲脒在水生生物中的积累和释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振惠  莫汉宏 《环境化学》1997,16(2):112-115
本文朱生环境中对单甲脒在鱼和藻类中的积累释放及鱼体中的BCF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鱼体在3,5,6d的BCF值分别为3.53,4.73及5.29,鱼体中单米积累为内脏〉锶〉肌肉,饲养7d达积累最高量;藻类在6h后达积累最高量;单甲脒在水藻和鱼(内脏)的富集比分别为1:3及1:12。  相似文献   

10.
蛋白核小球藻与单甲脒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阎海  叶常明 《环境化学》1995,14(4):350-353
本文运用评价化学品对藻类毒性的标准实验方法,得出单甲脒抑制蛋白核小球藻(C.pyrenoidosa chick)生长的96h-EC50为3.5mg.1^-1。实验结果表明,在单甲脒初始浓度分别为3,5,10和20mg.1^-1条件下,蛋白核小球藻都不具备降解单甲脒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单甲脒在大鼠体内的吸收,代谢和排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秀英  安凤春 《环境化学》1995,14(3):230-233
大鼠经口灌喂单甲脒后,通过测定实验动物不同时间的血、尿及内脏中单甲脒和代谢产物2,4-二甲基苯胺的含量,研究了单甲脒在大鼠体内的呼收、代谢和排出的变化规律。单甲脒经消化道被迅速吸收,48h内90%在肝脏代谢转化。72h内90%以代谢产物的形式随尿液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和阐释手性有机氯农药在土壤中的转化和环境归趋,采用实验室室内避光培养方法,研究了o,p'-DDT及o,p'-DDD 2种手性有机氯农药的外消旋体在水稻土厌氧培养体系和菜园土好氧培养体系中的选择性降解情况。为了更好的利用土壤中土著微生物的活性,我们选择了厌氧微生物比较丰富的水稻土和好氧微生物丰度比较高的菜园土来做培养实验。结果表明实验体系中o,p'-DDT及o,p'-DDD在水稻土和菜园土中的降解均没有明显的对映体选择性。这一结果与2种手性化合物不同对映体在自然环境中的含量普遍具有差异性有所不同,说明野外环境条件和室内模拟实验条件的差异会影响手性化合物的降解选择性。在2种体系中,o,p'-DDT的降解速率均高于o,p'-DDD的降解速率。这与以前的研究报道一致,DDD比DDT更难降解。通过2个体系的比较,发现DDT的降解速率在厌氧体系中高于好氧体系,而DDD的降解速率与之相反,好氧体系高于厌氧体系。这应该与DDT和DDD 2种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及2种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的差异有关。对于厌氧体系中的2种水稻土,采自中山的水稻土中DDT的降解速率高于江门的水稻土,这应该与中山水稻土有机质含量高于江门的水稻土有关。有机质含量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土壤中微生物的多少,进而会影响污染物的降解速率。研究发现本实验所用水稻土和菜园土总有机碳含量偏低可能是影响2种化合物的对映体无降解选择性的因素之一。此外,由于本研究采用缓冲溶液将pH 调控在中性,因此本文的土壤 pH 对降解选择性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中好氧体系和厌氧体系对目标物的降解选择性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采用HPLC—UV及GC—MS技术鉴定了灭幼脲(Ⅲ)在水相中的表观光解产物,通过分析表观光解反应与暗反应产物的相对含量,确认对氯苯基异氰酸酯和邻氯苯甲酰胺是灭幼脲(Ⅲ)在永相中光解的主要产物。另外,依据反应产物的组成和相对含量,对灭幼脲(Ⅲ)在水相中的光解反应速率常数作了估算。  相似文献   

14.
1990年5—11月,在湖南祁阳中国农科院红壤实验站水稻田布置田间试验,研究结果证实,在早稻和晚稻生长期间,与含氯化肥相比,施含硫化肥更能降低土壤pH而使土壤酸化,因而在南方水田施用含硫化肥时,必须和石灰及生理碱性肥相配合。同时,施含硫化肥能提高土壤有效性磷和钾的含量,增强土壤保肥与供肥能力。对大田水样中养分离子监测的结果表明,施含硫化肥减少钾离子的淋失;而施含氯化肥则减少硝态氮的淋溶,提高水田氮肥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水稻土中半胱氨酸分解产生含硫气体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培养条件下,测定了水稻土中含硫气体的释放.结果表明,该土壤中有硫化氢(H2S),羰基硫(COS),二甲基硫(DMS)三种气体释放.当土壤中加入半胱氨酸后,COS和H2S气体的浓度有了明显增加,并有CS2和CH3SH测出,而DMS的浓度变化不大.这些结果表明半胱氨酸的分解可能是 COS,H2S,CS2和 CH3SH的产生源之一.在好氧(正常大气)条件下,H2S,COS,CS2和CH3SH的释放量低于厌氧(氮气氛围)条件下的释放量,DMS则高于厌氧条件下.这表明水稻土中半胱氨酸分解产生 H2S,COS,CS2和 CH3SH需较强的还原条件,产生这四种气体的微生物需要严格的厌氧条件.产生DMS的微生物则比前者需要高一些的含氧量.在光照条件下,各含硫气体的释放量普遍高于无光照条件下的释放量.释放含硫气体的大多数微生物适宜的含水率为50%且对土壤的pH值有一定要求.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湖南第四纪红粘土及其发育的旱地和水田表层土壤对SO_4~2的吸附.结果表明这三种土壤吸附SO_4~2的顺序为;红粘土>旱地红壤>红壤性水稻土.而且随介质pH的升高,SO_4~2吸附量减少,吸附机理也发生改变:当介质pH6.5以后,解吸占优势.  相似文献   

17.
鄱阳湖沉积物中磷吸附释放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积物是氮磷营养盐的主要蓄积库,它不仅是外来污染物的归宿地,同时其自身营养盐的释放也可对水环境产生重大影响。针对鄱阳湖存在的沉积物磷释放问题,关键环境因子对基质磷吸附的影响规律进行了探讨。通过控制在不同环境因素条件下,上覆水中磷的变化规律探讨,阐明磷在上覆水-底泥界面迁移转化的规律和环境因素对迁移转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吸附初始阶段,两者含量相差较大,起始吸附速率很高;随着反应时间的推进,两者含量差随之减小;当吸附时间达到30 min时,此时上覆水的平衡质量浓度为8.648 mg·L^-1,两者含量达成平衡。由磷的吸附等温试验同样可看出,随着平衡质量浓度逐渐增加,土壤吸磷量刚开始增加较快,随后增加趋势逐渐减缓直至磷饱和。pH越小,上覆水质量浓度越低,沉积物对磷的吸附作用越强;pH越大,上覆水中TP质量浓度越大,强碱条件下,TP吸收量剧减。在好氧条件下,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远远高于厌氧条件下沉积物的吸附。好氧条件下,反应在4 h内,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速率最高,随后吸附量很小直至逐渐饱和。厌氧条件下,吸附作用不明显;当反应时间达到24 h后,上覆水磷质量浓度保持不变,此时沉积物磷吸附达到饱和。高溶解氧水平对于控制底泥向上覆水体释放磷,维持水体较低总磷是必要的。温度为30℃,20℃和5℃3种条件下,当反应24 h后,三者均达到吸附平衡。因此,当上覆水的磷质量浓度较低时,高温条件下基质的磷释放速度会高于低温条件下的磷释放速度。研究结果旨在为正确认识、合理评估环境因素对湖泊水体磷的影响提供更为充分恰当的试验依据和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