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下扬子区中上元古界,可以分为四个构造层次.中元古界早期构造层,为一套巨厚的地槽型火山碎屑岩及砂泥质复理石建造,形成于1900-1400Ma;中元古界晚期构造层,为滨海——浅海——半深海砂泥质复理石建造.形成于1400-1000Ma;晚元古界早期构造层,为山前凹地或山间盆地磨拉石堆积,形成于1000-800Ma;晚元古界晚期(震旦系)构造层,则为砂泥质、硅质、碳酸盐岩夹冰碛砾岩建造,形成于800-600Ma.这些构造层之间不同形式的接触关系都代表着不同性质的构造运动,九岭群和修水间的修水运动,形成扬子准地台的雏型;上溪群和历口群邓家组间的祁门运动是形成扬子准地台的主褶皱幕;历口群铺岭组和震且系间的休宁运动,只使地壳抬升.这些不同性质的构造运动,也是推动地质历史演化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2.
下扬子盆地面积约十余万平方公里,石炭系分布广泛,出露完整。早石炭世有四个沉积相区和两个剥蚀区,根据各相区的沉积特征及生物群的不同,本文恢复了它的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概貌。晚石炭世为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主要亚相类型有边缘潮坪相、开阔台地和局限台地相,浅滩相等,表明它是一种缓坡型的碳酸盐台地,盆地南部钱塘地区是下沉较深的碳酸盐台地。  相似文献   

3.
一、区域地质概述 江苏西南部位于江南隆起和淮阳隆起两个前震旦纪古老地块之间的下扬子地区,是一个在扬子基底上,自震旦纪至三迭纪长期拉张性坳陷带,属于黄汲清教授等人所称的扬子准地台下扬子褶皱带。本区西部和北部以长江断裂为界,东部以珥陵—旧县断裂为界,南部以三山街—宣城断裂为界,包括宁芜、溧水、句容、宁镇及茅山山脉等地,大致呈一正菱形,面积近一万平方公里(图1)。  相似文献   

4.
论中—下扬子“一盖多底”格局与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长江中小下游及邻区构造地质图1/100万”(85-901-03)的研究成果。在区内划分出4种变质基底,结合深部资料确定4个构造—地层地体.讨论了各自组成、历史和相互拼接时代,强调了晚元古代普宁运动在地质发展中的重大意义。认为晋宁运动Ⅰ幕(1000-900Ma)是杨子区内各地体向崆岭—董岭古陆拼贴的增生期.扬子地块形成;晋宁运动Ⅱ幕(800-700Ma)是华北—扬子—华夏地块对接时代.形成古中国大陆。古生代以来为盖层发育阶段。提出中下扬子的“一盖多底”的地壳结构。纵览扬子地块地质发展和演化.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基底发育与古中国大陆形成期;盖层发育与加里东运动;欧亚大陆形成与印支运动;陆缘—板内变形与燕山运动。  相似文献   

5.
扬子石化贮运厂采用活性炭纤维吸附技术回收苯类尾气,使铁路槽车装卸作业产生的高浓度苯类蒸气经吸附处理后去除率达98.8%,有效地改善了铁路栈台的作业环境,回收的笨类物料经综合利用产生了直接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证了中国海域基底与邻区古构造演化关系,中朝地台与京畿地块以北对应。中下扬子台拗东延为朝南古拗陷,东南地槽系连接本州地槽系,华夏地块经东海接日本“南方大陆”,华夏和印支地块隶属于南海—东海地台的边缘地块。  相似文献   

7.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个超高压变质带,大别山超高压变质杂岩是扬子板块 与中朝板块在三叠纪碰撞造山的产物,表现为扬子板块呈北北东向斜向俯冲到中朝板块之下。 超高压变质杂岩的折返机制是个复杂的动力学过程,折返速率也随时间推移而变慢。早期阶段 (三叠纪-早侏罗纪)同碰撞期浮力驱动下高压-超高压变质杂岩在俯冲带内沿道冲-韧性剪 切断裂快速挤侵(extrusio)到地壳层位,折返速率高达4mm/年;中期伴随着巨厚造山带山根的 拆沉,上部发生拉张塌陷,使超高压变质杂岩进一步减压,但折返速率缓慢,~(40)Ar/~(39)Ar年代学显 示117Ma前它们仍处在地壳的较深部;晚期伴随着晚侏罗-早白垩纪花岗质岩浆的上升侵位, 超高压变质杂岩进一步抬升,同时低角度正断层发育,此阶段的折返机制类似于变质核杂岩模 型。整个折返过程中剥蚀一直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8.
芦岭煤矿中央风井噪声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北矿业集团芦岭煤矿位于安徽省宿州市南部,规模年产煤1.8 Mt。煤矿中央风井安装有两台K-2×73 NO.28离心式通风机,一台运行,一台备用。风机风量为12 500 m3/min,风压345mn H2O;电机功率为1 250kW,经测试风井扩散口噪声高达106 dB(A)。由于机房南、东、东北侧为居  相似文献   

9.
7月15日,中国石化首次对所属企业液态烃球罐进行的摸底评估工作结束。评估历时近百天,高桥石化、上海石化、扬子石化、广州石化等10家企业的632台液态烃球罐接受了一次专家“体检”。  相似文献   

10.
形成于95-110Ma前的拔茅破火山至今已经历过明显的剥蚀、夷平和后期的构造改造。本义根据该破火山内岩相组合面貌、定位于其中的银矿成矿深度、围岩蚀变分带特征、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分带规律、矿脉中黄铁矿品体的标型特征、岩石剥蚀速率的估算等多种方法确定拔茅被火山已被剥离了约500m.属于一种小等偏低剥蚀程度的古火山。以此为依据,结合火山岩层序和岩相分布特征.对投茅破火山的形成过程及其原始形态进行了复原。此外.本文还根据东南沿海火山带的实际,将古火山分为浅剥蚀、中等剥蚀和深剥蚀三类,总结了判别不同剥蚀程度破火山的综合标志。  相似文献   

11.
对在东经115°30′~119°15′、北纬29°30′~34°范围内的下扬子地区中生界,笔者分设10个采点采集定向标本58块。岩样经系统退磁和各种常规检验,并同步进行了磁组构解析、筛选出原生剩磁,从而较系统地获得了该区内T_3-K_2各层系有代表性的古地磁资料。经与华北、华南中生代以来古地磁资料对比后发现:下扬子层体从三叠纪开始于赤道附近与华南地块分离,在晚侏罗—早白垩世快速向北运动,至中纬度带与华北地块拼贴而包容于白垩纪以来的华北块体,晚白垩世随华北块体转变为指向北西西方位的运动,到早第三纪晚期开始又转变为指向南南东方位朝低纬度快速运动,直至晚第三纪晚期才与中生代以来一直在中低纬度带上徘徊的华南地块拼合,从而构成了统一的中国东部大陆块体。  相似文献   

12.
为了了解颗粒物在气体中的流动规律,为大气的颗粒物污染提供理论上的指导,本文将不可压双分布热格子模型与基于点源颗粒的拉格朗日跟踪法相结合,数值研究了封闭方腔自然对流中的细微颗粒物的运动特性。分析了瑞利数和粒径大小对颗粒群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瑞利数较小时,颗粒在流场中会形成一个准平衡的循环区域,此时瑞利数和粒径大小都会对颗粒的运动特性产生影响;而当瑞利数增加到一定临界值时,不会形成类似的准平衡的循环区域,此时粒径大小对颗粒的运动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地层学的观点分析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早期中生代地层沉积及构造特征后,指出地层分布上虽存在“脱节”与“分离”,构造形态上存在差异和不协调,但在总体上又是统一和相成的,同于处一个构造体系之中。作者认为本区印支期地壳运动是一种和缓的、以升降作用为主的运动;地壳变形主要表现为隆起与拗陷。早期地壳上升(相当于金子运动)—由浅海逐渐变为陆地,晚期地壳上升(相当于南象运动)一形成了沉积间断和风化剥蚀,其中并发生构造运动的东向迁移和沉积作用的北向迁移。  相似文献   

14.
王哲  唐军 《海洋环境科学》2018,37(5):647-654
以广东湛江红树林海岸为研究区域,使用Holland台风模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01213号台风启德为天气背景,基于SWAN模式采用三重嵌套方法模拟了近岸台风浪的传播运动,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湛江沿岸布置植被,建立了近岸植被水域台风浪传播运动的数值模型,并分析了近岸植被对台风浪传播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台风浪在近岸植被区传播时,随着植被区宽度、植被高度和植被密度的增加,台风浪传播中的波高衰减增大,植被对台风浪的衰减作用愈剧烈。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扬子石化")成立于1983年。20世纪80年代初期,扬子石化从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引进了当时世界最大、技术先进的以30万吨/年乙烯、45万吨芳烃为核心的成套石化生产装置,国内配套300万吨常减压装置的系列石化工程项目,是我国"六五""七五"期间的重点项目,该项目于1984年开工建设,1989年全面建成投产。1993年起,扬子石化以内涵挖潜  相似文献   

16.
华东地区前寒武纪主要地质事件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地层分区与板块构造关系的分析,依据华东地区前寒武纪地质事件主要特点及划分原则.在充分了解现代构造观和基本地质事实基础上,建议将华东地区“晋宁运动二幕”改为“休宁上升‘”;“栏杆运动”和“霍丘运动”改为“栏杆上升”和“霍丘上升”.因为它们不具备造山运动性质。通过对新太古代末蚌埠运动、古元古代末龙川运动、迪口运动,中元古代末凤阳运动、青白田纪内部神功运动的特点分析,认为区内经历了新太古代陆核的生成;占元占代褶皱变质和混合岩化;凤阳运动和神功运动造成了华北古板块、扬子古板块和华夏古板块的拼合等演化阶段;并发生了四次造山运动和三次裂陷运动。  相似文献   

17.
<正>钦杭结合带是扬子克拉通与华夏造山系碰撞形成的华南规模最大的古老造山带。以往一般认为上述两大块体在晋宁期发生碰撞,至加里东期完全拼合形成统一的华南板块。但关于晋宁运动与加里东运动的动力学机制与演变过程以及两大陆块碰撞方式与构造演化等,至今仍有较大争议。近期笔者等在位于钦杭结合带内的浙江省龙游县首次发现加里东期榴闪岩,为探讨陆—陆碰撞拼贴时限及其动力学过程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8.
为摸清石化系统内集体小企业职业卫生现况和存在的问题,扬子石化公司职防所于1998年初对扬子实业总公司所属10个生产厂(公司)进行了劳动卫生调查,现将有关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概况扬子实业总公司由十几家集体企业组成,现有职工5700余人,直接接触有害因素...  相似文献   

19.
扬子板块东北缘存在四条主要的中元古代变质带,自南向北依次为江南变质带、沿江变质带、云台-张八岭变质带和连云港-泗阳变质带.它们分别为中元古代的古弧后盆地、火山岛弧、裂谷及弧前盆地,扬子板块东北缘中元古代为活动大陆边缘构造体系.苏(北)胶(南)变质造山带应解体,其中一部分属扬子大陆边缘体系.  相似文献   

20.
下扬子区石炭系老虎洞白云岩的形成认为是被蒸发泵吸作用稍加改变的浅淡含水层与海水混合白云岩化的结果,并特别强调准同生期灰泥潮坪受蒸发泵吸作用形成的白云石籽晶在混合白云岩化中的动力学作用;其上“粗晶灰岩”的形成则是经历了白云化——溶解——菱面体孔隙形成及其相互连接——地下缝洞层的形成——粗晶方解石在缝洞空间自由生长——垮塌——再胶结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