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溢油发生后实施及时合理的应急物资调运计划对减轻灾害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理想点法"对渤海石油平台溢油应急资源调配问题进行研究,建立了"应急开始时间最早"和"出救点个数最少和应急开始时间最早"的溢油应急物资优化调运模型,最后借助计算机技术完成了渤海石油平台溢油应急物资调运系统的开发,为有关部门实施及时合理的溢油应急物资调运计划提供辅助决策。  相似文献   

2.
X55 9602254中国防止船舶污染海洋概况和溢油应急反应的战略设想/劳辉(交通部安全监督局)//交通环保/交通部水运环保科技信息网一1995,(6)一5~10环信X一95 介绍了中国防止船舶污染海洋概况,包括船舶防污立法情况;中国加入有关国际海洋防污公约情况;中国现有的立法和加入的国际海洋防污公约对船舶防污作出的明确规定;船舶重大油污事故及处理情况;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监督管理情况,港口溢油应急计划情况。叙述了中国海上溢油应急反应的战略设想,包括海运溢油应急反应立法问题,协调和监督管理间题,有关部门职责问题,清除油污组织、油污灾害基金和…  相似文献   

3.
2003年12月5日,秦皇岛海域溢油应急反应联席会议暨《秦皇岛海域船舶溢油应急计划》发布会在石家庄市召开,发布了《秦皇岛海域船舶溢油应急计划》。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日益繁忙的台湾海峡这一黄金水道潜在的大规模突发性溢油风险,指出了建立台湾海峡溢油应急计划的迫切性,并提出该计划的框架思路,呼呈两携手合作共同抗御海峡溢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1987年4月在美国召开的《第十届溢油防治会议》中交流的溢油应急新技术,包括:溢油应急体系与计划、溢油事故监视与报警、溢油清除决策、溢油应急治理、溢油损害估算与索赔,溢油应急培训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评价溢油处理体系,主要看其方案是否恰当和能否付诸实施,并且取得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体系作保证。 美国、英国,瑞典、日本等国早在70年代就逐步完善了统一在有关法规下的溢油处理体系。本文简要介绍了有关加拿大,美国和日本的抗溢油处理体系。加拿大的海洋溢油处理机构 加拿大的溢油应急计划由加拿大环境保护部及环境控制处制定。加拿大环保部应急指挥部成立于1970年,于1979年演变为海洋渔业部及环境部。环境应急部就北海溢油事故,请有关专家制定了北海溢油应急计划(AMOP),它包括:(1)溢油回收和容器系统,(2)分散油装置及战略系统;(3)燃烧、焚化系统;(4)遥控装置;(5)沿岸清除计划;(6)溢油去向,迁移及溢油的物理、化学影响评价系统。  相似文献   

7.
石油污染被认为是对海洋环境危害较大污染物之一,文章通过分析与溢油污染程度有关的影响因素,首次构建了海上石油平台溢油污染程度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以溢油量和油品特性持久性为例,分别建立了溢油量隶属度函数和油品特性的持久性隶属度子集表,最终完成了溢油污染程度的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该评价模型为判断溢油污染等级提供了新方法,同时也为溢油应急决策部门采取应急措施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8.
溢油应急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目前溢油应急反应计划中尚未建立和完善的某些内容进行探讨和研究,提出溢油应急反应和机构设立原则,建立了环境敏感度评价模型,并给出油舱破损溢油量理论计算方法及溢油清除能力评估方法,最后列出应急反应决策框图。  相似文献   

9.
《交通环保》2004,25(5):6-6
本刊讯(本刊通讯员王运鹏)河北海事局于2004年9月中旬成功举办了“船舶溢油应急反应指挥人员培训班”。河北辖区各相关港航企业的管理人员以及负责事故应急协调指挥的指挥官参加了培训班。培训主要对《秦皇岛海域溢油应急计划》、溢油清除处理技术、国内外重大溢油事故案例、溢油事故的索赔等内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80年代一些主要国家溢油应急计划的研究进展。概略地介绍了溢油防控系统的组织机构、监视监测系统、通讯联络系统、法律系统、回收处理系统、溢油危险评价和消油剂的使用规定七个部分。为我国石油开发和石油污染的环境执法管理以及建立我国的区域性溢油应急计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国外有关海上溢油所造成的重大损失以及清除污染所花费的巨额投资,就如何制订有效的应急处理计划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作者还结合我国海上石油开采及运输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尽快制订全国或区域性溢油应急计划,以减少溢油对海洋环境造成严重损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季药 《交通环保》2000,21(2):45
本刊讯  2 0 0 0年 2月 2 9日至 3月 1日 ,《中国海上船舶溢油应急计划》及《东海海区溢油应急计划》、《南海海区溢油应急计划》、《台湾海峡水域溢油应急计划》(下称《应急计划》)审查会议在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国家环保总局、交通部综合规划司、中国海事局及其沿海各海事局、天津港务局、中海集团、中远集团、中国船东互保协会以及环保产业、科研院校、新闻媒体等单位的 80多位专家代表。受交通部综合规划司的委托 ,中国海事局宋家慧副局长主持了会议。国家环保总局杨朝飞司长、交通部综合规划司董学博副司长和中国海事局刘功臣常务副…  相似文献   

13.
海上溢油应急反应专家系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海上溢油应急反应专家系统作为海上船舶溢油事故控制中心的指挥决策保证系统和技术咨询系统,是海上船舶溢油应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上船舶溢油应急计划的关键技术。本文介绍了该专家系统的功能集成、辅助决策、卫生遥感监测、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等特点以及自动报警、通讯联络、数值预测、处理方案、污染预警、污染损害评价、索赔与赔偿等主要功能和系统的总体构成。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海上油气开发强度持续加大,海上溢油事故风险等级逐步提升,溢油事故的处置急需综合智能的应急辅助决策系统的支持。通过综合国内外溢油应急系统相关的最新技术,以溢油应急处置单位的实际业务需求为出发点,提出基于智能客户端技术,建立具有"决策者视野"的适用于多部门协作的可扩展的溢油应急辅助决策平台,并集成溢油预测模拟算法、GIS空间分析、资源调配和决策文档定制输出等多项功能示范性建立渤海溢油应急辅助决策系统,为综合智能的海上溢油应急辅助决策系统的建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珠江口区域海上溢油应急预报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对《珠江口区域溢油应急计划》提供决策技术支持,针对珠江口海域的环境特点研究开发了“珠江口区域海上溢油应急预报信息系统”,综合有潮流快速预报模型、、三维溢油行为模型、溢油风化模型、溢油应急反应模型、以及电子海图、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等关键技术,数据库等关键技术,不但能够快速准确地预测模拟并可视化显示海上溢油的漂移扩散和性质变化过程,还可以同时显示环境敏感区和应急人.员设备分布等相关信息。经实际溢油案例应用表明,系统的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实际情况符合较好,可有效地提高海上溢油污染事故的应急反应效率。  相似文献   

16.
"APELL计划"及其在长江南京段溢油事故应急处置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南京段的溢油事故具有形式多样、爆发突然、危害性大、处理处置艰巨、影响长期等特点,根据"APELL计划"宗旨及其在世界和我国实施的效果,借鉴国内外溢油事故应急处置经验,建立了长江南京段溢油事故的应急处置计划,为有效预防事故发生、减轻事故危害和损失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西非象牙海岸在近10年内曾发生5次溢油事故,所有事故都在设在首都阿必附近的炼油厂有关。阿必港每年有2000多艘船舶进出,在港口附近水域发现少量油膜,附近海滩上也有焦油球出现,本文简要介绍象牙海岸溢油应急计划的基本情况。文中对溢油敏感区 初步评估,并倡议建立中非和中非国家的地区性溢油应急计划。  相似文献   

18.
杜川 《交通环保》2003,24(Z1):43-45
1 中国污染应急反应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中国以往对污染的预防工作有很大的投入 ,各种法律、法规及管理规定也比较完善 ,但对于出现了重大事故的污染应急反应则是近年来才开始得到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重视。1 1 缺乏实施应急反应的法律保障采取的任何污染应对措施 ,都应有法律保障为前提 ,中国相继出台了中国海区船舶溢油应急计划以及五大海域污染应急计划 ,但却没有相关立法给予保障 ,这方面显得明显滞后。应急反应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 ,不是那个部门独立可以实施的 ,它需要政府协调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把污染危害减少到最低程度 ,所以…  相似文献   

19.
劳辉 《交通环保》1995,16(6):5-10
本文比较全介绍了中国防止船舶污染海洋概况,包括国家立法,已加入海洋防污公、船舶防污管理、重大油污事故及处理和港口溢油应急计划情况等。叙述了中国海上溢油应急反应的战略设想。  相似文献   

20.
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西稚图有害物质反应研究所仅在1986年财政年度内就参与了75起化学品泄漏和95起溢油事故的应急活动。他们在处理溢油事故方面经验尤为丰富。笔者在那里学习期间,通过他们的讲述和到溢油现场实践初步了解到美国目前对溢油反应的基本措施。本文着重介绍溢油应急对策包括初期反应,清除活动和处理方法等,后半部分结合有关参考资料叙述了溢油清除费用及其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