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杭州市环境空气中黑碳质量浓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13年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分析杭州市空气中黑碳质量浓度的变化规律,并对变化特征的产生原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黑碳测定年均值为4.10μg/m3,日变化有明显双峰结构,峰值出现在早7时和晚8时左右;从季节看,黑碳质量浓度冬季高(5.20μg/m3)、夏季低(3.00μg/m3);黑碳质量浓度与NO2、CO、PM10、PM2.5显著相关,与O3、风速、气温呈负相关,降水对黑碳的清除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
于2020年12月1日—2021年11月30日利用7波段黑碳仪(AE-31)观测苏州地区黑碳(BC)浓度变化特征,并使用黑碳仪模型和后向轨迹模型分析BC排放来源和潜在源区。结果发现,苏州地区BC年平均质量浓度为(1.29±0.64)μg/m3,冬季BC质量浓度最高,为(1.61±0.89)μg/m3,秋季为(1.34±0.61)μg/m3,春季为(1.23±0.48)μg/m3,夏季最低,为(1.03±0.43)μg/m3。各季节工作日、非工作日BC质量浓度日变化均呈早晚双峰分布规律。BC质量浓度与风速、气温、降水量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相关性并不显著。黑碳来源解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固体燃料(如煤和生物质燃烧),液体燃料(如交通排放)对苏州BC质量浓度的贡献在各季节均占主要地位(74.2%~76.3%),且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同时,后向轨迹模拟和浓度轨迹权重分析的潜在源区结果显示,与本地污染相比,影响苏州地区BC的更多为输送型气团;各季节BC的潜在源区也稍有差异,主要以西南方向的影响为主。  相似文献   

3.
利用西安市环境监测站超级站2013年9月1日—2015年5月31日黑碳气溶胶(BC)的监测数据,研究空气中BC浓度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和常规污染物相关性。结果表明:BC小时平均浓度均值在春季、夏季和冬季的变化趋势呈"W"型,秋季呈"V"型,且冬季的第一个最低值和峰值比春季和夏季的分别延迟1 h和2~3 h,且20:00~次日6:00秋季BC小时平均浓度均值高于当年冬季。BC浓度在秋季和冬季较高,夏季较低。冬季BC/PM_(2.5)基本最低,秋季BC/PM_(2.5)相对最高。BC日平均浓度与气温、降水和风速的日平均值为极负显著相关,且风速小于1.0 m/s时,其与风速呈最显著的负相关。除O_3外,BC日平均浓度与其他常规空气污染物浓度呈显著相关,表明其同源性很强,且受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4.
西沙永兴岛黑碳浓度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2年5月6—9日利用黑碳仪获得了西沙永兴岛小时黑碳浓度数据。结果显示,西沙永兴岛黑碳小时浓度值变化范围为0.1~2.9 μg/m3,平均浓度为0.6 μg/m3,80.5%的小时浓度数据集中在0.2~0.7 μg/m3;黑碳浓度与风速、降水密切相关,风速大于2.5 m/s有利于黑碳扩散,降水对黑碳冲刷作用明显;黑碳浓度与背景区域的瓦里关黑碳浓度相近,高于背景区域的南极中山站,明显低于国内的多个城市及郊区的黑碳浓度。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宝鸡高新区黑碳(BC)气溶胶浓度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2017年3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的BC气溶胶浓度、PM_(2.5)质量浓度以及风速风向数据,对该地区BC气溶胶质量浓度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宝鸡高新区BC和PM_(2.5)质量浓度范围分别为0.35~6.18μg/m~3和8.01~192.20μg/m~3,平均值分别为(1.67±1.22)μg/m~3和(46.96±33.18)μg/m~3。BC气溶胶的背景质量浓度为(0.81±0.76)μg/m~3。BC与PM_(2.5)的相关系数为0.673,呈正相关。观测期间10—12月BC质量浓度较其他月份相对较高,其季节变化由大到小依次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这可能与采暖季用煤及气象条件不同有关。BC气溶胶的日变化有峰谷值,峰值出现在07:00—09:00和20:00—22:00,谷值出现在14:00—16:00。BC和PM_(2.5)质量浓度均随污染等级加重而增加。宝鸡高新区BC污染在西北风向下较为严重,且此时风速较小,BC质量浓度与风速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38,呈负相关,静风和非静风条件下BC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50μg/m~3和1.53μg/m~3,表明静风条件下,污染物容易累积,导致BC质量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6.
采用设置在上海市中心城区交通主干道旁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2018年1—12月的观测数据,分析黑碳气溶胶(BC)污染特征及其与PM_(2.5)、SO_2、NO_x、CO、O_3、苯、甲苯、乙苯、二甲苯和气象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内,BC小时均值为(3 038±22) ng/m~3,ρ(BC)在ρ(PM_(2. 5))中占比为(11. 48±0. 12)%。日内ρ(BC)变化呈双峰型,各月份之间ρ(BC)变化不大。ρ(BC)与风速呈负相关,与PM_(2. 5)、NO_x、CO、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秸秆焚烧对北京市空气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38,自引:8,他引:30  
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试了北京市两个采样点 1 #站 (十三陵站 ,清洁对照点 )和 5#站 (天坛站 ,居民生活区 )1 1 0个大气颗粒物样品中的水溶性钾 ,以表征秸秆焚烧颗粒物。 1 #站水溶性钾的质量浓度年均值为 1 .2 1 μg/m3,其中以1 998年 6月份浓度 (3 .0 7μg/m3)最高 ,是 5月份 (1 .0 2μg/m3)的 3倍 ;5#站水溶性钾的质量浓度年均值为 1 .94μg/m3,6月份 (4 .2 2 μg/m3)最高 ,是 5月份 (1 .97μg/m3)的 2 .1倍。数据分析结果表明 1 998年 6月份麦收季节存在以秸秆焚烧为主的生物质燃烧现象 ,使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碳浓度水平升高 ,并对北京市的空气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基于成渝地区大气污染防控形势的严峻性,选取该区域西南部的乐山市作为研究对象,对2016—2020年人工降雨对该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评估发现:冬季改善效果最好,平均每毫米降雨量可降低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约10,对应的SO2、NO2、CO、O3、PM10、PM2.5浓度分别降低1.8 μg/m3、3.8 μg/m3、0.1 mg/m3、8.1 μg/m3、6.9 μg/m3、8.9 μg/m3;其次是春季,每毫米降雨量可降低AQI约8,对应的6项污染物浓度分别降低1.0 μg/m3、3.3 μg/m3、0.1 mg/m3、8.1 μg/m3、6.1 μg/m3、8.4 μg/m3;再次是夏季,每毫米降雨量可降低AQI约3,对应的6项污染物浓度分别降低0.6 μg/m3、1.6 μg/m3、0.03 mg/m3、6.9 μg/m3、1.2 μg/m3、2.0 μg/m3;秋季每毫米降雨量可降低AQI约1,对应的6项污染物浓度分别降低0.4 μg/m3、0.6 μg/m3、0.01 mg/m3、3.5 μg/m3、0.1 μg/m3、0.1 μg/m3。计算不同季节降雨总量与污染物削减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结果表明,春季人工降雨总量与O3浓度削减总量呈显著正相关,夏、秋两季人工降雨总量与PM2.5浓度削减总量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3年6月—12月灰霾天气期间南京城郊气溶胶采样结果,研究气溶胶中水溶性离子的特征和相关性;结合同期城区的大气成分逐时观测资料,分析黑碳的日变化及其与气态污染物的关系;运用光学参量计算模型(OPAC)和辐射传输模型(TUV)研究气溶胶的光学特性及辐射强迫。结果表明:发生灰霾天气时南京城郊主要大气污染物是细颗粒,其中SO2-4与NO-3是最主要的水溶性无机盐离子,NO-3/SO2-4质量比较高,呈现硫酸盐和硝酸盐混合型污染特征。黑碳浓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呈双峰型结构。灰霾期间硫酸盐气溶胶在大气层顶和地面造成的平均辐射强迫分别为-10.6 W/m2和-10.8 W/m2,黑碳气溶胶在正午大气层顶和地面造成的平均辐射强迫分别为9.12 W/m2和-29.77 W/m2。  相似文献   

10.
采用2016年大气多参数站监测数据,分析连云港市大气中ρ(黑碳气溶胶)的小时及月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观测期间,黑碳气溶胶与NO_2、CO、PM_(10)、PM_(2.5)显著相关,与风速、能见度等呈负相关;黑碳气溶胶年均值为2.10μg/m~3,日变化呈明显双峰型,峰值出现在08:00和21:00左右;从季节看,ρ(黑碳气溶胶)冬春季高、夏秋季低;在不利气象条件时,ρ(黑碳气溶胶)有所增高,通过模型分析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黑碳占比增大,说明在不利气象条件时,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黑碳是影响ρ(黑碳气溶胶)及ρ(颗粒物)上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环境监测为环保行政执法提供的案源主要来自对企业监督性监测、在线监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放射性及固废监测等过程.需从违法主体是否存在、违法事实是否清楚、法律依据是否充分、监测数据是否科学准确等方面,来保障案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产生来源的固体废物鉴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固体废物定义和范围,以及已完成的固体废物鉴别实例的研究,指出固体废物鉴别的关键点在于产生来源分析。提出依据产生来源,固体废物可以分为丧失原有使用价值的物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类物质、环境治理和污染控制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其他类物质4大类。如果待鉴别物质的产生来源属于该4大产生来源中的任何一类,则其属于固体废物。  相似文献   

13.
基于L-M神经网络的道路交通噪声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神经网络具有很强的预测功能.根据石家庄公路交通噪声的实测数据,利用L-M优化算法的多层神经网络预测模型进行道路交通噪声的预测,经检验,计算值与实测值接近,预测精度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环境与健康监测的现状,根据江苏省典型区域环境与健康调查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对开展环境与健康监测的基本原则和技术思路作分析。提出环境与健康监测内容包括污染物排放监测、环境质量监测、外暴露监测、内暴露监测和健康效应监测,探讨了属于环保部门职责范畴的前3项监测技术内容及相关要求。  相似文献   

15.
关于滤纸可溶物对测定悬浮物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伟 《干旱环境监测》2001,15(4):249-250
针对滤纸可溶物对测定悬浮物结果的影响作了定量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中国环境保护多项业务中污染源代码现状,其污染源编码都是根据当时的环境管理工作需要,独立确定的一套编码规则,这些不同的标识方式,在污染源的编码格式上不具有稳定性与统一性,不利于污染源基础信息的共享,形成多个信息孤岛。提出了基于组织机构代码的污染源编码规则,确定了编码结构及表示形式,使新污染源编码规则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标识的唯一性以及结构的规范性。基于污染源代码,可以有效整合环境信息资源,形成污染源档案,为环境监管提供全面的、详实的数据支撑。根据当前环境管理业务信息系统的实际,提出了今后实施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基于灰色聚类方法的湖泊营养状态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湖泊水体的营养状态看作一个灰色系统,建立用于识别湖泊营养状态属性的灰色聚类综合评价模型,将水质级别作为一个灰类,水质状态作为灰色变量,根据灰色白化权函数聚类方法来确定水体营养状况归类。以太湖为例,基于分布全湖的20个监测点数据,运用灰色聚类法对其进行富营养状态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监测时段太湖大部分水体基本处于中营养水平,局部湖面达到中度富营养状态,客观地反映了太湖湖区水体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8.
基于ETM 遥感影像的城市热岛效应监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传统城市热岛效应监测技术方法的不足,探讨了利用热红外遥感影像进行城市热岛效应监测的方法。研究过程中采用密度分割法对广州市热岛分布状况进行模拟实验。最后结合其他统计资料,借助GIS等辅助工具,对热岛成因进行分析,提出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有效措施。实验结果表明,该种方法具有简便、准确、实用等特点,适合在我国城市开展进行热岛的常规监测。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在环境监测数据辅助审核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地面水环境监测数据为例 ,对实现监测数据计算机辅助审核的可行性以及审核的方法等进行了研究。指出实现监测数据计算机辅助审核是完全可行的。监测数据计算机辅助审核不仅将大大减轻数据审核技术人员的工作压力 ,也有利于提高监测数据审核工作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20.
在简要回顾APEC期间的空气质量情况的基础上,从多方面较系统的分析了APEC期间北京市空气质量的变化特征,包括各项污染物浓度水平的同比分析、不同区域不同类别站点小时浓度的百分数分布及变化情况分析、污染物日变化规律变化特征分析、空气质量改善效果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颗粒物组分变化特征分析、污染来源解析模型、数值污染模型等方法,力求从多个方面深入了解APEC控制措施对北京市污染水平、污染特征造成的影响,并利用组分、模型等方法定性定量的评估主要空气质量影响因素、不同的污染控制措施对APEC期间空气质量改善的作用及贡献。结果表明,APEC期间,北京市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空气质量基本处于优良级别,各项污染物浓度大幅下降,APEC污染控制期各项污染物的百分位数浓度与无控制期出现明显分离特征,污染物的日变化低浓度持续时间更长且增长更缓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