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原路脱险 这是人们最常见的火灾逃生行为模式.因为大多数建筑物内部的平面布置、道路出口一般不为人们所熟悉,一旦发生火灾时,人们总是习惯沿着进来的出入口和楼道进行逃生,当发现此路被封死时,才被迫去寻找其他出入口.殊不知,此时已失去最佳逃生时间.因此,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大楼或宾馆时,一定要对周围的环境和出入口进行必要的了解与熟悉.多想万一,以备不测.  相似文献   

2.
谗猫  泛泛 《安防科技》2013,(5):39-39
原路脱险原路脱险是人们最常见的火灾逃生行为模式。因为大多数建筑物内部的平面布置、道路出口一般不为人们所熟悉,一旦发生火灾时,人们总是习惯沿着进来的出入口和楼道进行逃生,当发现此路被封死时,才被迫去找其他出入口。殊不知,此时已失去最佳逃生时间。因此,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大楼或宾馆时,一定要对周围的环境和出入口进行必要的了解与熟悉。多想万一,以备不测。向光朝亮在紧急危险情况下,由于人的本能、生理、心理所决定,人们总是向着有光、明亮的方向逃生。光和亮就意味着生存的希  相似文献   

3.
火场逃生术     
①逃生时将毛巾浸湿 ,捂住口鼻 ,贴近地面行进 ;②可用湿被褥、衣物堵缝 ,泼水降温 ,关闭所有窗户 ,等待救援 ;③可用结实的绳子 ,或将窗帘、床单撕成条拧成绳子 ,固定在暖气管道等处 ,顺绳缓慢下滑 ;④如被火困于二楼 ,可向地面扔些棉被、枕头等织物 ,手扒窗台 ,身体下垂落下 ,切勿高层跳离 ;⑤仔细熟悉经常居住的环境、建筑物结构等 ,事先制定逃生计划火场逃生术  相似文献   

4.
<正>为了提高我们的防护救灾意识,学校开展了逃生演练,让我们在演练中熟悉逃生路线与逃生知识,为突如其来的灾难做准备。看到全校师生有序地从教学大楼疏散至学校,我不禁感到一丝欣慰,欣慰于同学们都为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俗话说"水火无情",我们并不知道现在所处的环境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一个小小的火星可以毁掉一整片森林,瞬间变成一片灰烬,更何况是渺小的生命,也会被无情地夺走。因此每年一次的国防教育周是最好的让全校师生了解消防逃生常识,树立起消防意识,从而具备自救互救的能力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弱视条件下群体疏散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人在弱视情况下的行为特征,建立基于元胞自动机的逃生模型,对弱视情况下的人群疏散进行了模拟。模拟过程中考虑了人的学习能力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等因素,模型加入吸引子使模拟人的疏散行为更为灵活。基于人能通过熟悉周围环境作出合理判断的学习能力,引入了"积累步长"的概念,使人的沟通判断能力(走过的路径、边界和出口位置通过交流能够获取)在模型中得到体现。获取足够信息的人可以避免多余的寻找,降低了逃生时间,体现了"人多力量大"的互助行为。通过大量的模拟实验,并讨论不同的环境条件对人群疏散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易玉枚  武甜恬  杨梓杰  谢靖 《安全》2021,42(10):12-17
为了解突发火灾高校大学生疏散行为及心理,为疏散方案及应急预案制定提供依据,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对高校大学生在突发火灾时的应急个体特性、应急经验、应急意识、疏散行为及心理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疏散环境、灭火器、疏散指示标志等疏散设施不熟悉,因此在突发火灾应急情况下会产生从众行为(约11%)、极端行为(约3%)、错误逃生行为(约50%)、不听从指挥(约35%)、"自私"行为(约70%)等不良心理及行为反应而错失逃生机会,高校需加强对大学生消防知识尤其是疏散设施及逃生技能的培训及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逃生下降器类型的选择与消防员火场紧急逃生系统发展的关系,根据逃生下降器的层次类型和便携锚点装置的应用,界定了原始型消防员火场逃生装备和一、二、三代等消防员火场紧急逃生系统,分析了各代消防员火场紧急逃生系统的特点、使用方法及其优劣层次,总结了逃生装备和逃生系统相关标准规定及其发展历程,提出了以第三代消防员火场紧急逃生系统作为国内消防发展的起点,为国内消防员火场紧急逃生系统的引进与发展提供了系统、全面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1原路脱险这是人们最常见的火灾逃生行为模式.因为大多数建筑物内部的平面布置、道路出口一般不为人们所熟悉,一旦发生火灾时,人们总是习惯沿着进来的出人口和楼道进行逃生,当发现此路被封死时,才被迫去寻找其他出入口。殊不知,此时已失去最佳逃生时间。因此,当我们进入一个新的大楼或  相似文献   

9.
<正>(接上期)六、必须向从业人员告知作业岗位、场所危险因素和险情处置要点,高风险区域和重大危险源必须设立明显标识,并确保逃生通道畅通。依据:《安全生产法》第32条、第39条、第41条、第50条,《突发事件应对法》第24条有关要求。解读:企业的生产行为多种多样,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危险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从业人员来说,熟悉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应采取的防范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企业有义务告知从业人员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当我们在酒店、商场等公共场所遇到火灾,怎样才能有效逃生?本篇将介绍一些逃生方法,供大家学习参考。欢乐旅游,如何安全住宿?1.注意酒店安全标识到达酒店以后,除了办理入住和拍照留念,还要了解安全须知,多留意酒店设置的安全标识,熟悉酒店的太平门、安全出路以及安全楼梯的位置,知道消防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