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生态环境脆弱、海岸线漫长、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等基本国情的现实制约,中国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这决定了中国必须把适应气候变化尽快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制定并实施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简称适应战略),通过国际合作与自身努力,尽量消减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不利影响。为保证适应战略的有效实施,必须把这一战略与现行的相关国家战略密切联系起来,相辅相承,共同促进。[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作为遭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四川省面临着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和应对新增气候变化风险的挑战.文章在简要介绍气候变化对四川省的影响、系统梳理其在适应气候变化中取得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四川省省情和气候变化适应行动现状,提出了从健全法律法规到完善适应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从加强适应基础建设到强化适应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气候变化是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气候变化会导致极端天气频发,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为充分了解气候变化特征,降低气候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国家将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到国家战略发展层面。大庆市地处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西南部,被誉为“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大庆市处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受蒙古内陆冷空气和海洋暖流季风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路相宜 《环境保护》2022,(16):70-73
<正>今夏,全球高温热浪事件频发,国内也出现超强高温天气,并引发话题关注,气候变化成当前最突出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部等17部门于近期联合印发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在深入分析气候变化影响、风险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机遇挑战的基础上,对中国当前至2035年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做出系统谋划。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成全球共识,中国城市在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5.
11月18日,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海洋局等9部门历时两年多联合编制完成的《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以下简称《战略》)在华沙气候大会上正式对外发布。这是中国第一部专门针对适应气候变化方面的战略规划,对于提高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综合能力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凸显。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刻不容缓。然而,短期内无法有效减缓气候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领域制定相应的适应措施来提高人们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北京作为人口众多的大城市及我国的缺水城市之一,气候变化无疑将加剧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本文针对北京市水资源现状及气候变化对北京市水资源领域已经形成的影响,从自然、工程、政策制度三个角度探讨了北京市水资源领域适应气候变化可采取的对策及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经过多年努力和协调,国际社会形成了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为主的应对气候变化机制。在这个机制下,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气候资金和技术成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4个主要手段。如果把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事业比喻为一座大厦,减缓、适应、资金和技术则是构造这个大厦的砖瓦。在这4个因素中,  相似文献   

8.
适应气候变化作为一项现实紧迫的任务,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国际谈判方面,近几年的UNFCCC缔约方大会已将其列为重要议题,而且也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最容易达成共识的议题;在国家和区域层面,现阶段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制定相应的适应战略、计划或行动方案在不断加强自身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在管理手段或政策工具上,一些国家和地区机关和多边开发银行已经检验了把气候变化影响和适应纳入EIA的内容中的可能性。在中国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适应仍处于边缘地位。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居煇  许吟隆  熊伟 《环境保护》2007,(11):71-73
农业是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领域之一.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会产生或利或弊的影响,但基本上是以不利影响为主,并由于作物种类、区域、环境条件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人类应对气候变化通常有两方面的措施和行动:减缓和适应。减缓偏重于影响气候系统,阻碍变化进程和幅度;适应则是要控制气候变化的风险,减轻不利影响。目前,通过《京都议定书》的谈判、生效和执行,人类在减缓方面已经做了一定工作。然而,气候、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的惯性决定了即使全球21世纪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实质性的减少。气候变暖及其不利影响仍将会持续数百年乃至上千年。这就给人类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造成了极大的适应压力。  相似文献   

11.
郑艳 《世界环境》2013,(6):50-53
2013年11月18日,中国政府在华沙气候大会上正式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华沙气候谈判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指出,气候变化已对中国的粮食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城镇运行以及民众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提高国家适应气候变化综合能力意义重大。其中,人口和财富高度集聚的城市化地区是重点适应区域之—。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12月7日透露,中国适应气候变化总体战略即将制定完成。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中国角”举行的一场边会上,解振华说,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开局之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也迈入新的阶段。未来五年,中国将加快转变增长方式,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低碳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13年,中国政府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意味着适应气候变化已被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本研究基于对我国生态功能保护区适应气候变化上存在的资金支持、工程实施机制、产业机构等问题的现状和成因分析,就生态功能保护区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建议:一是建立稳定的生态功能保护区适应气候变化资金渠道;二是提高适应与经济增长、生态保护、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有利于适应气候变化的产业调整;三是提高生态功能保护区适应政策的主流化程度和针对性;四是提高生态功能保护区居民的自适应和主动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促进减缓气候变化的战略与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伟 《环境保护》2008,(9):14-15
中国的基本国情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相对较弱的发展中国家,这是基本事实.是中国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本国情,也是制定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我国是最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之一,迫切需要构建完善的气候风险治理体系。其首要任务是在气候变化适应战略的框架下建立完善的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体系。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世界各国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体系的发展现状以及英国和新西兰的范例,为我国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建立完善的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体系,并将评估结果作为制定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最核心的依据;其次,建立适应规划实施过程的监督以及评估机制;再次,设立气候变化风险评估的中心协调机构,保障评估的高效性以及可靠性;最后,在未来的气候变化综合立法中将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体系化,从而为这一制度提供最坚实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6.
国家海洋局发展战略研究所日前作出了题为“气候变化对沿海地区海平面的影响及适应对策研究”的“八五”科技攻关课题研究表明,中国沿海海平面呈加速上升趋势,到2030年、2050年、2100年中国沿海相对海平面上升趋势分别为15厘米左右,15  相似文献   

17.
正气候变化正在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资金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关键之一。在应对气候变化行动领域,"气候投融资"是当前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的核心议题之一,发展气候投融资已成国际共识。一、国际气候投融资实践气候投融资的来源包括以双边或多边金融机构赠款和贷款为主的国际资金、以信贷市场和股权投资市场为主的金融市场投融资活动以及企业直接投资等。  相似文献   

18.
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湿地等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的生态系统,更易受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同时,城市湿地还受到人类活动因素的更多干扰,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面临更大挑战。  相似文献   

19.
<正>2023年3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综合报告《气候变化2023》,本报告综合了AR6三个工作组和三个特别报告的主要结论,总结了气候变化的现状、影响、风险以及气候减缓和适应的路径。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已经影响到了全球每个地区,导致了许多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这对自然和人类产生了广泛的不利影响。尽管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减缓和适应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这相比于实现气候目标所需的水平仍然存在差距。  相似文献   

20.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第二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22:影响、适应和脆弱性》凝练了当前和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脆弱性和风险,同时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报告警示全球实现气候韧性发展的机会窗口正在快速缩小,需要迅速采取适应与减缓相结合的行动来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应科学认识并准确把握IPCC报告及主要结论,认识IPCC报告对全球气候治理的潜在影响,为继续积极主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