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地生态系统中重金属的污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重金属污染物在环境中稳定,对生物毒性大,且在食物链中富集,因此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潜在危害。生态系统中重金属的污染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成为环境科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的地球表面范围内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彼此制约、不断演变、相对稳定的统一体。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通过能量和物质循环彼此作用,并且基于这种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才保证了生态系统的发展和地球上  相似文献   

2.
所谓农业环境,是客观物质世界中和农业生物发生相互影响的各种环境因素的总和,它通常指农作物,森林,畜禽,鱼类和其它经济水生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土壤、水体、空气和阳光等自然条件。农业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生产活动改造自然生态系统而形成的半人工、半自然的生态系统。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3.
从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角度看,区域是融自然-社会-经济为一体的复合生物系统;是生产要素与生态要素(自然、人为)相互整合的结果。该复合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整体、协调、循环、自生”是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三个效益统一目标的基本条件。生态区域的空  相似文献   

4.
从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角度看,区域是融自然-社会-经济为一体的复合生物系统,是生产要素与生态要素(自然、人为)相互整合的结果。该复合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整体、协调、循环、自生”是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达到三个效益统一目标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5.
污染与生态系统人和生物都有它的生活环境和各自需要的适宜环境条件。环境是由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和水、土、空气、光、热等非生物因素所组成。通常所说生态系统即指占据一定空间的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有机体和它们的全部环境因素。在自然界中人和生物与所处环境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  相似文献   

6.
(一) 在人类生存的环境里,既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有机体;也包括空气、阳光、水、土壤、地貌、岩石、微量元素等类的无机体和无机元素。它们之间往往通过复杂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规律,构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7.
土地生态功能的特点与保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的生态功能指在物质、能量迁移与转化过程中,土地所表现的能够满足和维持生物体以及人类生活需要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效用。它包括生态环境的调节功能和生物支持功能两大类,具有整体性、关联性、空间地域性和时间动态性等特征。其中,生态环境的调节功能可分为保护土壤功能、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功能、调节微气候功能、净化环境功能等五类;生物支持功能主要指产生与维持生物多样性,为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土地的生态功能除了受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水、植物等自然条件的制约外,还受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区域土地政策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论自然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关系和对策邹平县环境保护局刘爱华自然是指在地球上无机物质和有生命机体各种组成因子相互作用,经历了地质历史时期,演化而成的自然综合体。按生物和人类生存、生活、生产所需,向自然摄取利用物质的方式不同而言,自然可以分自然环境和自然...  相似文献   

9.
环境容量约束下的宁夏产业发展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环境容量是指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或环境组成要素(如水、空气、土壤及生物等)对污染物质的最大承受量或负荷量,反映在特定环境功能条件下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一、海洋环境的监测评价海洋环境的变化,有三个主要方面。第一,建立必要的环境质量标准,用以评估所监测出的环境状况变化的严重性。可以根据一个时期起始的环境质量状况进行基准的研究,从而提出所必须的标准。第二,需要测定人为的污染,并说明相同的物质自然变化(包括生物的吸收)。第三,必须监测在环境中这些物质的分布,以便探测并跟踪在生态系统中污染浓度的变化。分析技术必须是可以相互校准的,必须在同一时期采集商定的试样和貯存方法。  相似文献   

11.
《河北环境保护》2009,(12):37-46
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与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各种生命形式的资源,它包括了自然界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各个物种所拥有的基因和由各种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态系统,以及它们的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污水处理系统中使用传统污水处理技术会加入大量化学药品并且需要建立占地广阔的净化池,净化过程使用化学药品会存在一定的残留,针对上述问题,设计出基于薄膜生物反应技术的环境污水的处理方法.设计的方法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膜分离单元一部分是生物处理单元.膜分离单元完成有毒物质以及漂浮物的隔离,通过MBR反应对污水中大分子有机物以及可溶性微生物进行反应消化,最终通过沉淀池的把多余的活性污泥进行沉淀完成污水的处理.为保证设计方法的有效性,按照设计方法模拟使用过程与传统污水处理方法进行对比,得出结论:(1)设计的基于薄膜生物反应技术的环境污水处理方法不需要对水中进行化学药品添加;(2)没有占用过多的净化空间;(3)在净水效果上明显比传统处理方法有效;(4)污水处理量大;(5)性价比较高节约污水处理成本.  相似文献   

13.
大力倡导环境素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江涛  朱骏武 《环境》2003,(2):40-41
环境素养的内涵环境素养概括地说,就是人对环境科学应有的认知和对环境负有的义务和责任。它是我国目前通常使用的“环境意识”一词的补充、完善和升华。就词语字面而言,“环境意识”是客观环境在人头脑中的反映。“环境素养”则不同,它蕴含人不仅对客观环境有较深层次的认知,而且还对环境有不可推却的义务和责任,等等。环境素养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田纳西大学地理和环境教育中心主任Rosalyn Mckeowniee教授提出。环境素养一词涵概如下内容:(1)人对环境科学有相应的认识;(2)人对自然基础知识有相应了解;(3)人对自然环境和与自然有关的社会环境有积极的态度;(4)懂得  相似文献   

14.
正在自然界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物种的自然扩散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了相对平衡的生态系统。当生物侵入到他们自然分布范围及扩散潜力以外的地区后,失去了原来环境里的有效制衡,可能会因适宜的气候和传播条件而大肆扩散蔓延,危及本土动植物的生存,因此也就成了"外来有害生物"。据统计,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生物中,我国就有50多种,囊  相似文献   

15.
每月墙报     
《环境》2000,(5)
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它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所谓荒漠,是指在长期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植被稀疏的地理景观。按其组成物质,分为沙漠、岩漠、砾漠(戈壁)泥漠、盐漠等。荒漠化的结果是生物生产力持续下降,粮食、牧草减产以至绝收,不  相似文献   

16.
陈泉生 《环境》1994,(7):15-16
现代科技和经济的迅猛发展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空前的繁荣,然而也给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灾害,它不仅破坏整个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一灾害便是环境侵害,其情况之严重,已引起举世关注。“环境”一语,是指环绕于人类周围,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种种因素的总和。在生化学上,将人类所处的环境分为地球环境(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生物环境(生物循环维生的因素)及人为环境。前二者又可统称为自然环境,后者则可称为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7.
联邦德国气候适宜、雨量充足、人口稠密、工业高度发达,因此,协调与管理环境和自然的保护就显得十分重要。联邦德国在环境与自然保护方面已制定的政策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降低大气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尤其是防止新出现的森林的危害;(2)保护内陆水域、海洋和海滨;(3)保护土壤;(4)保护物种及群落的生态环境(生物群的生活区);(5)清除垃圾;(6)防治噪声。  相似文献   

18.
微生态学     
《环境》1995,(3)
人类在充满了微生物的空间中生存、繁衍,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必然与环境(包括外环境和内环境)中的微生物形成一种共生关系,就像大豆与根瘤菌一样,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拮抗。近代兴起的微生态学,就是研究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人体之间及微生物与人体形成的统一体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枝。  相似文献   

19.
陈东 《山东环境》2002,(1):33-34
1 乡村环境与乡村环境问题1.1 乡村环境 乡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域范围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乡村环境是乡村居民生活和发展农业的基本条件,是由乡村土地、水文、大气、动植物、交通、道路、建筑物、水利设施、种植物、农田、山林、自留旱土、排水设施、电力及通信设施等要素所构成的有机的统一体。乡村环境包括乡村生态环境、居民生活环境、农业生产环境等三个方面。1.2 乡村环境问题 乡村环境其实质是村民与自然的一种相互依赖关系。乡村环境的核心因素是乡村居民在生活与生产、自然因素之间…  相似文献   

20.
卓念祖 《福建环境》1999,16(6):31-32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两个方面。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而精神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社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的积极成果,它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建设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8页)在社会主义这个统一体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既没有脱离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