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土壤酶活性及其对土壤质量的指示研究进展   总被引:182,自引:3,他引:182  
土壤中所进行的生物和生物化学过程是陆地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 ,这些过程之所以能够持续进行 ,得益于土壤中酶的作用 .酶是土壤生态系统代谢的一类重要动力 ,土壤中所进行的一切生物学和化学过程都要由酶的催化作用才能完成 .虽然单一种类的土壤酶的催化作用可能是专性的 ,但土壤中酶的来源不同 ,酶的种类繁多 .土壤中已经被鉴定出的约 6 0种酶活性表明 ,土壤酶活性是与土壤质量的很多理化指标相联系的 ,酶的催化作用对土壤中元素 (包括C、N、P、S)循环与迁移有着重要作用 .历史上 ,土壤化学和物理学属性一直被用来作为表征土壤生产力和…  相似文献   

2.
超滤分离、浓缩、脱盐青霉素酰化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中空纤维超滤膜对青霉素酰化酶进行了分离、浓缩的研究、实验了不同种类的膜、不同的酶活浓度、不同运行时间和不同压力等因素对膜透水量、截留率和酶的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超滤技术分离、浓缩、脱盐青霉素酰化酶工艺,具有操作简单,酶的比活高,回收率高和省能等特点,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3.
稀土元素的环境化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3  
王晓蓉 《环境化学》1991,10(6):73-74
近年来,由于稀土在工业、农业、国防和医药等方面的广泛应用,使稀土化合物大量进入环境。因此,稀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我国是稀土储量最多的国家,目前已探明储量为世界总量的80%,稀土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据报道,1984年以来,我同稀土年产量增长率在20%以上,尤其以石化和农业稀土应用发展最快。作为石油催化剂的稀土已达1500吨。农用稀土微肥由于能促进作物生长、改善品质和提市产量,  相似文献   

4.
云兆菁  刘忠洲 《环境化学》1993,12(6):478-483
本文用中空纤维超滤膜对青霉素酰化酶进行了分离,浓缩的研究,实验了不同种类的膜,不同的酶活浓度,不同运行时间和不同压力等因素对膜透水量,截留率和酶的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超滤技术分离,浓缩,脱盐青霉素酰化酶工艺,具有操作简单,酶的比活高。回收经高和省能等特点,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5.
青霉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青霉属(Penicillium)真菌中的一些种类不仅能分泌组成齐全、酶活较高的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系,而且具有易培养和生长快的优势.本文就国内外对青霉菌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系研究的最新动态进行了综述,包括菌株的选育、纤维素酶系的特性与合成调控,以及基因分析与克隆.同时介绍了斜卧青霉纤维素酶系的生产与发酵工艺,以及酶解过程分析等相关研究进展.表4参48  相似文献   

6.
通过杉木育苗期、幼林期施用稀土的试验,结果表明,稀土可促进杉木的生长.育苗期采用稀土浸种、土壤淋施、喷施,幼林或采用稀土沾根、喷施等方法都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杉木施用稀土成本低,用工少,效果显著.可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稀土元素在动物脑部的蓄积性、对脑的毒性以及稀土区人群的脑部毒性效应,分析了稀土农业应用和稀土厂“三废”对生态环境和人群健康的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8.
小球藻对水中有机酸类稀土配合物的富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王晓蓉  戴乐美 《环境化学》1996,15(2):107-111
通过MINTEQA2程序研究了稀土有机酸类配合物在小球藻中的生物富集作用,结果表明:富集作用可用表面配合模型(SurfaceCoordinationModel)来解释,对同一稀土而言,其富集能力的大小与其有机酸1:1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呈负相关,稀土一EDTA,NTA〉Citrate,Tartrate的配合物在小球藻中的富集能力小于相应的稀土离子,而稀土而与Acetate的配合物要大于相应的稀土离子。  相似文献   

9.
稀土元素在土壤中迁移、转化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庞欣  王东红  彭安 《环境化学》2002,21(4):329-335
建立了稀土在褐土土壤中迁移、转化模型,定量评价稀土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过程。模型包括土壤中稀土化学热力学平衡体系、土壤水分物理形状和土壤剖面的稀土通量。在中国农业大学内进行了田间实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模拟值与实测值能很好的拟合。  相似文献   

10.
模拟酸雨对土柱中稀土元素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模拟研究酸雨对土柱中稀土元素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雨水、酸雨淋溶下,对照组红壤土柱中所含稀土元素有向下迁移的趋势,并且随淋溶液pH值的降低,稀土元素向下迁移的能力增加.外源稀土迁移量的大小顺序为;Ce>La>Nd>Pr,其顺序与各稀土元素在稀土微肥中含量大小的顺序相同.表明外源稀土的迁移性与外源稀土的总量密切相关.外源稀土在土柱中的含量随着红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稀土元素主要在土柱中第一、二层持留;随着淋溶液酸度的下降,稀土元素向下迁移的能力增加.  相似文献   

11.
用微宇宙法研究稀土元素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的归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大超  戴乐美 《环境化学》1998,17(3):《环境化学》-1998年17卷3期-250--25页-《环境化学》-1998年17卷3期-250--25页
本文利用静态实验室水生微宇宙的方法研究了轻、中、重三类五种稀土混合物(La,Ce,Sm,Gd,Y)在富营养水体、底泥、浮萍、大型蚤、螺蛳和金鱼中的分布和富集。结果表明,稀土在水生微宇宙各组分中的分布和积累的趋势为轻稀土>中稀土>重稀土。稀土元素在水体中6h后基本趋于平衡,其大部分为底泥所吸附;不同生物对稀土的分布和富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趋势为浮萍>大型蚤>螺蛳>金鱼。  相似文献   

12.
稀土元素的脑部蓄积性、毒性及其对人群健康的潜在危害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陈祖义 《农村生态环境》2005,21(4):72-73,80
论述了稀土元素在动物脑部的蓄积性、对脑的毒性以及稀土区人群的脑部毒性效应,分析了稀土农业应用和稀土厂“三废”对生态环境和人群健康的潜在危害。  相似文献   

13.
稀土元素在水体食物链生物中迁移的摸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晓蓉  田笠卿 《环境化学》1993,12(3):212-218
本文用动态和静态摸拟系统分别研究了稀土元素在小球藻-大型溞-鲤鱼食物链生物上的迁移。结果表明:水生生物对稀土的生物积累作用有从水体直接摄取和从食物间接摄取两种方式,但稀土元素在该食物链上无生物放大作用,生物体中积累的稀土量和水环境中残余的稀土浓度从轻稀土向重稀土递减,稀土元素在水环境中迁移的最重要形式可能是物理-化学迁移。  相似文献   

14.
甲磺隆结合残留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甲磺隆结合残留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将黄粉土(水稻土)经甲磺隆结合残留处理98天,检测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结果表明,甲磺隆结合残留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仅与甲磺隆结合残留处理浓度和培养时间有关,同时还与土壤酶种类有关.培养前期(第14天前),甲磺隆结合残留对土壤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具有抑制作用,而对土壤脲酶和蔗糖酶的影响则表现为低浓度时激活,高浓度时抑制;培养后期(第14天后),甲磺隆结合残留对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具有激活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0.050~0.281mg·kg-1)对土壤蔗糖酶也具有一定激活作用;就土壤酶而言,在污染早期,土壤过氧化氢酶对甲磺隆结合残留较敏感,可以作为表征甲磺隆结合残留土壤污染的生物活性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不同基因型茶树品种对稀土的积累有显著性差异,但产生差异的生理机制仍不清楚.采用室内营养液培养法,对比研究稀土高/低积累基因型茶树品种铁观音和水仙在不同浓度稀土镧溶液(0.08、0.4和1.2 mmol/L)处理下的镧吸收量、生长发育以及叶片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反应.结果显示,随着镧浓度的升高,不同叶位镧吸收量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规律,1.2 mmol/L镧浓度下,水仙品种不同叶位叶片镧积累量是铁观音的0.3-1.7倍.低浓度稀土镧处理下,两个品种茶树生长旺盛,新梢多为正常成熟新梢;高浓度处理下植株矮小,叶色黄绿,失去光泽,新梢生长和发育迟缓.扫描电镜观察发现低浓度稀土镧处理下细胞变化与对照相比差异不大,高浓度处理下叶片细胞褶皱明显,气孔周围蜡质增多.两个品种相比,铁观音较水仙蜡质覆盖量少,气孔密度大,受害程度较小,铁观音表现出较强的耐受性.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高浓度稀土镧处理下两个茶树品种叶片细胞器受损,细胞质组分流失,水仙较铁观音受害程度严重.本研究表明水仙品种更容易受到稀土镧的毒害作用,铁观音表现出较强的耐性;不同茶树品种对稀土的生理反应差异结果可为茶树稀土低积累品种的筛选提供研究基础.(图7表1参27)  相似文献   

16.
外源稀土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刘亚力  刘俊华 《环境化学》1999,18(5):393-397
研究了外源可溶性稀土进入土壤后的形态分布及形态转化的时间进程。外源稀土进入土壤(华北潮土)后迅速向各个形态转化,实验进行了60d,稀土形态在此期间的变化结果表明:交换态迅速下降;碳酸盐结合态的变化情况与交换态基本相同,只是下降的幅度较交换态小;铁锰氧化物结合态生微弱地上升,然后逐步下降;有机结合态则先稳定再逐步升高,外源稀土可在此态积累;残渣态在实验期内基本稳定,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含铜、锰、过渡金属、稀土混合氧化物燃烧催化剂。着重研究稀土的加入方法、浸渍次数对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稀土以分散在各次浸渍液中浸渍,以二次浸渍为宜;在第二载体中加入Y_2O_3能降低催化剂的起燃温度和提高催化剂的耐热性。  相似文献   

18.
王静  冯玉杰 《环境化学》2005,24(1):27-30
采用溶胶 凝胶技术 ,以无机盐SnCl4·5H2 O ,Sb2 O3 ,Gd2 O3 为前驱体 ,制备稀土Gd掺杂Sn ,Sb溶胶 ,以钛电极为基材制备Sn ,Sb ,Gd多组分的涂层电极 .考察了不同热处理温度、不同稀土掺杂量下制备的电极 ,以苯酚为目标有机物的电化学降解特性 ,并对稀土Gd掺杂SnSb涂层电极进行了SEM ,XPS等表征 ,结果表明 :在热处理温度为 70 0℃、稀土掺杂量 (原子质量比 )为 :Sn∶Sb∶Gd =10 0∶6∶1的电极降解效果最好 ;稀土Gd掺杂有利于SnSb金属氧化物涂层电极的电催化性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稀土肥料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农作物施用稀土肥料的效果和作用机理,提出了农业生产中合理使用稀土肥料应注意的问题,强调指出,只有在加强农田施肥和栽培管理的基础上配以高产栽培技术,按照不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丰产规律适时适量地施用稀土肥料,才能有效地发挥稀土肥料的作用,达到以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增强作物抗逆能力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不同母质来源的红壤剖面层中稀土元素结合形态的变化以及可溶态稀土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红壤中稀土元素的有效性较其他类型土壤为高,可溶态稀土元素在土壤稀土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可达6%~7%左右,稀土的有效性主要与土壤中粘土矿物及有机质等组分对稀土的吸附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