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云南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云南自然环境、珍稀濒危植物的特点和保护现状进行了阐述,并对如何更好地保护与研究云南珍稀濒危植物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大树杜鹃RprotistumvargiganteumForrestetTaggChambeniain和蓝果杜鹃RcyanocarpumF.W.Smith被定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1]。本文对这两种保护植物从资源调查、原产地的土壤分析、种子繁殖和贮存方式、异地保护和异地栽培条件下幼苗生长等4个方面作了濒危原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树杜鹃应就地和异地保护并用,蓝果杜鹃则应采取就地保护为宜。  相似文献   

3.
大树杜鹃RprotistumvargiganteumForrestetTaggChambeniain和蓝果杜鹃RcyanocarpumF.W.Smith被定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1]。本文对这两种保护植物从资源调查、原产地的土壤分析、种子繁殖和贮存方式、异地保护和异地栽培条件下幼苗生长等4个方面作了濒危原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树杜鹃应就地和异地保护并用,蓝果杜鹃则应采取就地保护为宜。  相似文献   

4.
野生动物资源的保护与持续利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从非洲南部的大象、澳大利亚的大袋鼠到北美的野生动物管理体制、欧洲的野生动物狩猎、新西兰草地牧业的转轨,回顾了世界野生动物利用与保护的历史。并追溯了我国古代野生动物管理思想,以黄羊、虎两个实例,分析了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濒危的原因与现状。最后,探讨了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提出了野生动物利用分为开发初期、过度开发期、保护恢复期及持续利用期,目前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正处于保护恢复期。  相似文献   

5.
《云南珍稀濒危物种及自然保护区预测和保护发展对策研究》属云南省重点科研项目.由云南省建设厅下达,云南大学生物系承担了这项科研任务。以孙必兴教授为首的植物教研组承担了其中的植物研究课题。任务是根据云南的珍稀濒危植物和自然保护区的过去和现在,对它们进行未来学术研究,提出需要国家或地方优先采取的保护措施和行动,以保证生物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6.
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课题。2002年3月10日,江泽民主席在中央人口资源工作座谈会上就湿地保护作出了重要指示:“加强湿地保护刻不容缓,要采取抢救性措施,建立一批湿地保护区,同时要管好已建立的湿地保护区”。在此背景下,本文以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湿地资源为研究对象,阐述了该区域湿地资源退化的原因,由此提出恢复湿地工程的有效途径和可持续利用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国家特殊保护物种、贵州省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小黄花茶濒危的原因,提出了解除濒危的对策。认为对这一濒危物种应依法实行抢救性保护,强化保护措施,整治小黄花茶生长环境,加强科学研究,建立育苗基地,实行异地保护等,提高小黄花茶的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8.
我国鄱阳湖湿地资源非常丰富,对鄱阳湖湿地资源合理利用与有效保护,对可持续发展鄱阳湖与振兴鄱阳湖生态环境极具重要价值。本研究首先探讨鄱阳湖湿地特点,并重点论述对鄱阳湖湿地资源加以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发展理念,提出可持续发展鄱阳湖区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9.
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挑战与可持续利用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耕地是土地资源中的精华,也最易受到毁坏。耕地保护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本文在研究我国耕地资源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耕地污染、退化的原因,进而提出了全面加强耕地资源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小黄花茶濒危原因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国家特殊保护物种、贵州省一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小黄花茶濒危的原因,提出了解除濒危的对策。认为对这一濒危物种应依法实行抢救性保护,强化保护措施,整治小黄花茶生长环境,加强科学研究,建立育苗基地,实行异地保护等,提高小黄花茶的种群数量。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能源供需结构问题及趋势预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广州市经济高速发展对能源需求与供给的紧张局面,分析了广州市能源供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运用部门分析法、时间序列法对广州市2005~2010年的能源需求进行预测,得出了2010年能源总需求的预测值为4 534.7×104t标准煤,能源供需差额为4 500×104t标准煤.根据实证分析,结合全国和广东省能源供应和消费的大环境,认为广州市未来的能源发展战略应该包括以下要点:①立足于国家的整体能源发展规划即依靠“西电东送”、三峡的并网水电、核电和新能源;②停止建立或扩充目前污染较重、能耗物耗较高且布局在广州夏季上风方向上的黄埔火力发电厂;③不应该完全依靠广东的贫困山区的煤炭和小水电但可以充分发挥其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12.
应对全球化变革及其不确定性,认识中国对外自然资源流动的特征与问题,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基础,对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对应国际劳动分工从产业间贸易、产业内贸易到全球价值链的不同阶段,理解中国对外自然资源流动有不同的理论视角。现有研究主要关注自然资源以原始形态和制成品中的隐含形态在国家之间的流动,讨论了中国对外自然资源流动在供给与需求、利用强度与效率、资源禀赋与流向,以及全局与局部影响之间的矛盾。未来研究仍面临理论和现实的挑战。在理论方面,适应全球价值链分工发展,引入全球生产网络理论探讨企业间互动关系如何塑造自然资源流动路径,能更好地适应中国从“引进来”向“走出去”的转变,以及当下自然资源综合治理的研究需求。在现实方面,应对日益增强的不确定性,亟需深化对自然资源流动网络韧性,以及“双循环”互促关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矿产资源持续开发与区域开发战略调整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张雷 《自然资源学报》2002,17(2):162-167
为完成预定的工业化发展目标,21世纪中国矿产资源的消费总量和结构将呈现持续增长和重大转变。从矿产资源持续开发的角度出发,中国不仅努力加强自身供应保障能力的建设,而且也要努力进行资源开发的区域开发调整。考虑到有限的矿产资源基础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中国矿产资源持续开发的基本模式可以考虑为:结构改善+技术进步+资源国际化+环保意识增强。相应地,区域开发调整模式则为:充分开放东部,积极稳定中部,适度开发西部。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下中国自然资源安全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攻关期,自然资源安全保障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要求。刚成立的自然资源部为新时代中国自然资源安全保障和综合管理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时代是30 a以上的大尺度,其中长期战略安排需基于对自然资源历史变化的系统总结和对未来中长期的资源供需形势的战略研判。综合来看,未来中长期中国水资源需求仍将上升,耕地的粮食供应压力增大,直接影响民生福祉;矿产资源需求整体仍处于高位,不同矿种需求由“普涨”转向“结构性分异”;森林资源木材供给压力加重,关联着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目标。以生态文明战略为统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保障中国自然资源安全的关键。为缓解中国整体资源安全压力,提高自然资源综合保障能力,以更有力地支撑中国“两个百年”战略目标的实现,建议:抓紧开展面向新时代的中国自然资源战略研究及顶层规划设计;实行严格的自然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制度;优化资源供给结构,加快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创新;立足国内,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循环利用,加强资源领域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5.
我国淡水湖泊资源开发探讨——以东平湖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我国淡水湖泊具有调节河川径流、发电、灌溉、航运等功能。并以东平湖为例,系统论述了它们的资源特征(自然环境、理化特征、鱼类生境、旅游环境),及其利用开发现状,并分级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特点。指出了我国淡水湖泊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湖水源不足,工业废污水的污染,水工建筑物阻隔河湖通道,滞洪淤积等,导致了水域生态环境恶化,溯河入湖物种绝灭,湖体湮废等。最后提出了设计湖体水生资源得以开发的流域水资源调节控制规划;加强流域水土保持;有计划地进行湖底清淤;疏竣河湖接口通道,添建鱼道;编制利于水生动、植物生境的水利工程运营方案,设计高效静水资源开发方案等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三江平原湿地生态环境受威胁现状及其保育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隅,是全国著名的面积最大的自然湿地集中分布区之一。经过近50年大面积开发,天然湿地面积约从原来的534×104hm2减少到113×104hm2,仅占本区土地总面积10.39%的现有湿地基本上镶嵌在大型现代化农场群的耕地之中。自然湿地大量丧失,湿地景观破碎化,受到水源不足、水质下降威胁;湿地变成"孤岛"。湿地功能退化,湿地植物丰度下降,生物生产量下降,濒危植物增加,濒危动物,特别是珍稀水禽数量逐年减少。湿地资源开发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应引起重视。为了改变湿地受威胁、生态与环境退化现状,必须实施湿地恢复、保育工程:即引水灌溉工程、廊道建设工程和关爱湿地工程。  相似文献   

17.
干旱和洪涝是造成水稻减产最主要的自然灾害,稻农通过采用保护性耕作可以减少其对水稻的产量损失。基于2013—2015年中国水稻主产区1 080个水稻农户的调研面板数据,论文采用内生转换模型,实证分析了稻农通过采用保护性耕作应对干旱或洪涝的效果,并分别估计了采用者和未采用者的水稻单产情况。实证结果表明:1)采用者的水稻单产远远高于未采用者的水稻单产;2)在反事实假设情况下,如果采用者未采用保护性耕作,其水稻产量将相应减产457.95 kg/hm~2(约7%);如果未采用者采用保护性耕作,其水稻产量将相应增产225 kg/hm~2(约4%);3)户主种植经验、受教育年限和公共服务可得性正向影响稻农的采用行为。最后,论文建议政府应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加大对抗逆水稻品种的培育,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和管理,扩大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  相似文献   

18.
随着自然保护事业的发展,人与野生动物冲突加剧成为自然保护与地区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但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研究具有多主体性、复杂性和跨学科性,研究难度大。本文以羌塘高原为例,采用人与野生动物相互作用社会生态系统的概念,梳理了人与野生动物冲突主体的规模、分布,识别了食草野生动物与家畜争食牧草、人类聚落与野生动物竞争生存空间、草场围栏分隔栖息地及阻断迁徙通道等三种主要冲突类型。考虑草畜兽平衡核算了草地承载状况,模拟了家畜与野生动物生存空间重叠,刻画了草场围栏对栖息地及迁徙通道的影响。从重叠空间的资源竞争及人类活动扰动等方面剖析了人与野生动物冲突成因。可为厘清冲突机制,提高干预效果提供新认知。  相似文献   

19.
中国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脱钩态势评价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与数据收集,构建了中国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脱钩时态分析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实证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后1953—2010 年中国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的脱钩态势,系统剖析了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脱钩的内在机理。在此基础上,根据水资源消耗利用变化趋势,采用Logistic 模型,对我国水资源需求利用的自然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根据国家发展规划对水资源需求利用预测结果进行修正。同时从社会政治、经济技术方面进行水资源利用脱钩的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未来10 a,我国用水总量增长速度将加速减慢。预期至2020 年左右,我国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有望保持绝对脱钩的发展态势,用水总量预计将进入缓慢下降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