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基于ARDL模型长三角碳排放、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碳排放量、能源消费量和经济增长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长三角地区(研究该区域为上海、浙江、江苏,简称长三角,下同)碳减排措施的实施是否会影响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量、能源结构和碳排放量间存在何种联系,这些均是在长三角碳减排政策制定中亟待考虑的问题。利用1990~2010年,长三角的能源经济样本数据,使用ARDL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Granger)定量的研究了上述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当碳排放量、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分别为回归变量时,均存在其它解释变量和每个回归变量间的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在长期关系中,存在经济增长对碳排放量的负向弹性影响。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正,能源消费每增长1%,经济增长0.67%。碳排放量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为负,碳排放量每增长1%,经济则减少0.49%。Granger因果关系的研究表明:滞后长度分别为3,4时,存在从经济增长到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倒的单向因果关系。不存在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且亦不存在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的双向因果关系。在长三角,制定和实施适当的节能减排政策将不会阻碍该地区经济增长。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应首先考虑能源结构优化,降低长三角高碳能源的消费比重 相似文献
2.
空间溢出、门槛特征与能源效率的经济增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效率的改进能缓解经济增长过程中日益紧张的能源供需矛盾,然而空间异质性使得传统整体分析难以解释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复杂关系。为了考察我国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空间联系,本文以我国1995-2009年省份面板数据,首先通过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我国各地区的能源效率及时空特征。接着,综合采用空间面板回归和门槛面板回归模型对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进行空间异质性检验,研究表明:能源效率对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空间外溢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合理解释了能源效率与经济增长的空间非均衡分布。同时能源效率对经济增长存在门槛效应,能源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弹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但随着能源效率的提高而降低。本文政策含义明显:在制定能源的空间布局政策时应当加大对邻省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且能源效率较低省份的能源支出并努力提升这些省份的能源效率;而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能源效率较高的省份,不宜从改进能源效率的思路来追求过快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3.
碳税对区域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影响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税对区域能源消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影响的研究尚属空白,分别采用面板数据模型的方法和面板分位数回归模型结合对应分析的方法,对这些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后者能够明显的揭示出我国碳税政策效应的差异性。研究表明:除大西北地区外,碳税对区域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都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且效应由西至东逐渐增强;碳税在各区域都导致资本要素在总收入中的分配比例增加,劳动要素的分配份额降低,但该效应在大西北地区较弱。因此,制定我国碳税政策除了借鉴以碳税效应产业差异为导向的“欧洲经验”以外,还应该注意区域差异,对中西部地区相对倾斜的区域差异性碳税政策可以在控制碳排放的同时促进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与中国CO2排放量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基于我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特点,采用对数平均的Divisa方法对我国1990~2007年的CO2排放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效应是我国CO2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抑制CO2排放的主要原因,人口效应和结构效应对碳排放的影响不大。分地区的研究表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能源强度效应对CO2排放量的影响高于中西部地区,人口效应使东部地区碳排放增加,使中西部地区碳排放降低,能源利用结构变化对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较小。因此,要降低我国的CO2排放,需要针对地区特点制定不同的政策,东部地区需要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平,进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中西部地区需要逐步改善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同时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服务业和技术含量高的低能耗制造业。 相似文献
5.
6.
中国区域能源、经济与环境耦合的动态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全面解析了系统耦合机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能源、经济与环境三系统耦合模型,测算了1995—2014年中国四大区域三大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并从时空两个维度对区域三系统交互关系的变化特征以及差异做出了全面讨论。结果表明,1各省区经济和环境综合指数呈持续上升的良好态势,而能源综合指数在小幅波动中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同时三者关系极为密切,具体表现为三类指数的变动具有显著的相关性。2三系统交互作用的耦合度均保持不断递增的演化趋势,但绝对水平较低,且区域间差异较为明显,整体上呈现由东到西递减态势。3三系统的耦合变化与能源-经济、能源-环境和经济-环境三类二元系统的协调发展具有密切的相关性。4在探索三系统耦合协调的持续发展路径时,需重点引导三系统打破固有束缚,通过有秩序的相互配合产生单个系统所不具备的发展能力。而从现实状态看,在当前面临经济下行、资源环境不可持续以及区域发展差异扩大等问题的严峻挑战,各省区需结合本区域实际发展状况和比较优势制定发展规划。东部需以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强化技术创新,以带动能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部和东北需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西部则应将重点放在绿色发展和防范环境风险两方面。 相似文献
7.
能源消费对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和谐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理论上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利用matlab 70软件,通过经验模态分解(EMD)方法对我国 1954~2007年能源消费年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进行分析,旨在系统说明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内在关系,更能体现出经济增长同能源消费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同时也为研究长时间序列的动态变化提供一个全新的研究方法。通过EMD方法,将研究对象的不同时间尺度的波动或趋势逐级分解开来,产生一系列具有不同特征尺度的本征模函数(IMF),得到系统在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演化曲线,可以将这些曲线看成是系统的特解。通过对我国近 54 a 的资料进行EMD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能源消费增长由4个IMF分量及趋势项构成,GDP增长由3个IMF分量和趋势项组成。(2)对于短周期的高频波动,能源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是高度一致的。(3)对于中尺度的周期波动,能源消费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平均滞后 1~3 a。(4)从大尺度的周期波动来看,经济增长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平均滞后 3~5 a,表现出能源对经济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强调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协调发展的现实背景下,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境管制以及相关环境公共政策的有效性问题。由于市场制度环境、环境公共支出规模与结构的差异,政府环境公共支出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存在着显著的异质性特征。本文从企业技术效率的角度,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估计了地市级企业技术效率,基于联立方程组检验了环境公共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作用和传导机制。研究结论表明中国环境公共支出中用于科研等技术开发性资助支出较少,没有对企业的技术效率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而现阶段中国环境规制水平普遍偏弱,制度质量和环境公共支出规模未能形成有效的外部创新激励,预期中的波特假说效应并不显著。因此,中国政府应在规模上进一步加大环境公共支出力度,大力提升环境规制水平以越过环境规制与经济增长的U型拐点,在结构上提高在环境科研、环境生态信息建设、环境健康教育上的支出比重,充分发挥环境公共支出建设良好外部技术创新环境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环境"尾效"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经济和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约束越来越凸显.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背景,研究了有限资源环境对城市化进程的阻碍大小,即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环境"尾效".首先通过内生增长理论构建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尾效"模型,再利用经济增长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半对数关系推导出城市化进程中资源环境"尾效"模型,然后以江西省为例对其城市化进程中的资源环境"尾效"进行实证分析.计量发现土地、能源、水资源和环境污染对江西省城市化进程的"尾效"大小分别为0.017 678 315,0.114 909 279,0.005 050 95和0.0214 665 3.可见,能源对城市化进程的阻尼作用是最为显著的,其次分别是环境污染、土地和水资源.显然,只有大力提高能源等资源的利用率,将生产方式转移到依靠技术进步上来,并且着力提高人们的节约和保护资源环境意识,江西省城市化才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环境库兹湮茨曲线假说提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倒U型的关系。大量研究试图得到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具体关系。找到环境破坏逆转的拐点;但该理论仅仅是从经验出发得到的.是否具有普遍性并未得到证实。我国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带来了严重环境污染问题。采用全国的数据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目前处于环境污染恶化阶段。没有证据点示我国已经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现象,但也不排除目前我国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上升阶段的可能。只有通过积极的环境政策干预才可以使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王崇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
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发展中期,经济发展模式也从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向集约式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但是,目前产业结构仍以能源消耗较大的工业为主。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为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1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有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利用脱钩理论评价模式,基于脱钩指数分析目前我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增长的关联,以1990-2007年历史数据为样本,得出结论:在一定阶段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处于绝对脱钩和相对脱钩阶段。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paper,the authors have empirically analyzed the convergence in per capita GDP gap and the convergence in the variation of energy intensity with respect to the change of per capita GDP between China and eight developed countries.Then,the authors run a regression on the impact of decisive factors of economic growth on energy intensity and its change,so as to find out the economic mechanism of energy intensity gap changing with respect to the variation of economic growth.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First,there is a convergence in per capita GDP gap between China and the eight developed countries.With the convergence in per capita GDP gap,the energy intensity gap between China and eight different countries also converge,and the convergence rate of the latter is faster than that of the former,i.e.if the per capita GDP gap between China and the eight developed countries decreases by 1%,the energy intensity gap between them will correspondingly decrease by 1.552%.Second,the energy intensity decreases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the rising of energy prices,the advances of technology,and the expansion of investment in fixed assets,and it slightly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FDI.Third,the energy intensity gap between China and eight developed countries narrows with the lessening of the difference in fixed assets investment,energy prices,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between China and eight developed countries,yet increases with the narrowing of the difference in FDI,and h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difference in industrial structure.Fourth,the narrowing of difference in per capita GDP between China and the eight developed countries can result in the lessening of energy intensity gap,whose economic mechanism is that the decisive factors,such as difference in investment,technology,and the competition mechanism of prices,which can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 in economic growth,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energy intensity gap. 相似文献
13.
Study on Economic growth,Urbanization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u Qun Guo Guancheng & Fan LiCollege of Land Manage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英文版)》2004,2(2)
By means of the dynamic regression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economic growth, urbanization and changes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finds that the ratio of cultivated land occupied by economic growth is decreasing with social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based on that, some policy suggestions on how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use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are put forward. 相似文献
14.
In recent years, China's economy has been growing rapidly and caused a dramatic increase to energy demand.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growth and China energy, a cointegration analysis and an error-correction model are used in this study to examine the long-term equilibrium relationship between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and energy production (EP) and energy consumption over the period 1980 to 2005.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wo variables are cointegrated, but specifically, the growth of GDP forcefully drives energy to increase while energy has a little effect on GDP. Furthermore, the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 is used to trace the dynamic response paths of shocks to the system. As a result of recent energy-saving policy, EP and consumption present a sinusoidal growth with a lag length of 2-3 years. The policy implication of this finding is that through the measures of controlling economic growing speed and conducting energy-saving policy continuously, the target of reducing energy intensity for 20% is not difficult to achieve.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韩旭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4)
本文基于我国1981-2007年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利用时间序列研究方法对我国EKC进行实证研究,说明建立EKC模型可能存在的问题。为弥补EKC模型中环境不影响经济的假设与变量难以量化的不足,运用VAR模型研究二者的动态关系。EKC研究结果表明:EKC是一种客观现象,而不是一般规律;与人们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污染物更有可能出现EKC特征。VAR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的动态分析结果与二者相互作用机理相符: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等因素影响环境;一方面随着人们环境质量需求弹性的增加,政府对环境质量的重视,环境对企业生产行为的约束机制正逐步形成,但可能由于人们通过自身消费影响产出的作用有限和环境政策实施存在滞后性等原因,这种机制的形成存在一定滞后。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尽管我国政府围绕一些阶段性的能源效率改进指标(例如:降低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且就此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这并未从根本上消除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能源浪费和不合理使用现象,以及从长远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向和依赖高能耗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的隐患。究其原因,关键是对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节能内涵欠缺充分的认识,从而难以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的节能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本文在辨析节能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对我国当前能源消耗动态增长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的剖析,进一步归纳出我国节能的本质内涵,指出"动态节能"是我国节能的本质内涵,而我国"动态节能"的根本目的在于减少我国实现现代化(例如城镇化和工业化等)整体过程中的"集总能源消耗"。本文开展的以上定性分析工作加深了对我国节能内涵的认识,为相关决策者制定更加全面的节能政策提供必要的决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当前,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当前产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本文通过对经济增长核心要素及约束条件变迁的考察,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是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拓宽了产业竞争力的视域,提出了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复杂系统动力学理论,探讨了产业核心资本变迁与产业可持续竞争力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文章得出结论,在资源环境成为经济发展根本约束条件的前提下,环境质量的改善可以内化于产业可持续竞争力的提升过程中,途径就是增强产业对核心资本的使用程度。基于理论推导和实际数据的支持,本文最后从贯彻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理念、运用循环经济相关理论优化生产经营行为、推进面向资源环境的生态创新、加强人力资源投资、提高产业核心资本构成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esents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energy issues in the contex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posits that there are three important ways in which energy is related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 energy as a source of environmental stress, (b) energy as a principal motor of macroeconomic growth and (c) energy as a prerequisite for meeting basic human needs. These three dimensions correspond to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he often-used triangl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economic, and social. Using this framework, the paper traces how successive environmental summits at Stockholm (1972), Rio de Janeiro (1992) and Johannesburg (2002) have dealt with energy issues. It identifies a slow, surprising and important evolution of how energy issues have been treated at these global discussions. Energy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prominence at these meetings and become more firmly rooted in the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ockholm was primarily concerned with the environmental dimension, Rio de Janeiro focused on both the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dimensions, and the major headway made at Johannesburg was the meaningful addition of the social dimension and the linking of energy issues to the UN's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