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利用UAFB反应器富集培养了厌氧氨氧化细菌,并在此基础上考察水力停留时间(HRT)对厌氧氨氧化系统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HRT对厌氧氨氧化系统影响较大,当HRT为4 h时,系统出水NH4+-N、NO2--N去除率降至65%~60%,出水浓度则分别为15 mg/L、20 mg/L,表明过短HRT会导致含氮污染物去除不完全;HRT为6 h时,系统中NH4+-N去除率均在95%以上,出水NH4+-N≈1 mg/L。系统中NO2--N去除率均在92%以上,出水NO2--N≤5 mg/L;当HRT继续延长至10 h,去除效果无明显变化,出水NH4+-N≈1 mg/L,NO2--N≤5 mg/L,NO3--N平均5.6 mg/L。因此,在该研究中HRT为6 h效果最佳,总氮容积去除负荷为0.57 kg/(m3·d),厌氧氨氧化(ANAMMOX)反应器氨氮去除量、亚硝态氮去除量和硝态氮生成量之比为1∶1.19∶0.39。  相似文献   

2.
焦化废水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厌氧氨氧化(ANAMMOX)工艺处理焦化废水,在厌氧34℃、pH值7.5~8.5,HRT为33h的条件下,经过115d成功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当进水NH4+-N、NO2--N浓度分别为80、90mg/L左右时, TN负荷可达160mg/(L·d),系统NH4+-N和NO2--N的去除率最高分别达86%和98%,TN去除率可达75%. GC-MS分析结果表明,酚类是焦化废水中较易被生物利用的有机物,ANAMMOX过程对好氧短程硝化工艺出水残余低浓度酚类有机物有进一步去除作用.  相似文献   

3.
芽孢杆菌与硝化细菌净化水产养殖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以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硝化细菌为实验菌种,对水产养殖废水中的各项水质因子(pH、DO、NH4+-N、NO2--N、COD)进行控制或处理。结果表明,经投加微生物菌液处理的养殖废水水质均优于对照组:枯草芽孢杆菌和地衣芽孢杆菌可以降低废水的COD和NO2--N浓度,出水COD浓度小于100mg/L,NO2--N浓度小于0.6mg/L,COD去除率分别为67.97%、70.16%,NO2--N去除率分别为99.28%、99.51%;硝化细菌可以将废水NH4+-N和NO2--N的浓度降低到0.6mg/L以下,去除率分别为99.38%、81.44%;而菌液的投加对养殖水体的pH值影响不明显。三种微生物在净化水产养殖废水的作用上各有特点,可为形成共生长效的养殖水产环境修复微生物种群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4.
对某汽车公司的废水处理系统进行了改造,采用气浮-水解酸化-高效接触氧化工艺对其废水进行了处理,在水解酸化池中使用生物微电解填料,在接触氧化池内使用LK40弹性立体网状生物亲和性组合填料.经该体系处理后,出水水质为pH=6~9、SS<60mg/L、CODCr<90mg/L、BOD5<20mg/L、石油类<5mg/L,达到DB44/26-2001中一级标准,其处理费用为1.91元/m3.  相似文献   

5.
李德生  黄利 《中国环境科学》2012,32(7):1196-1202
通过现场中试实验对曝气微电解、强化混凝、催化电氧化作预处理提高兰炭污水的可生化性进行了探讨.并对通过预处理与生化处理的组合实现兰炭污水达到污水排放标准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原水首先调节pH值为3左右,在通过120min的曝气微电解处理后,可使有机物由25000mg/L下降到10000mg/L,氨氮由3000mg/L降到1200mg/L,COD和NH3-N的去除均可达到60%;然后调节曝气微电解出水的pH值为8~9,通过投加200mg/L PAC、4.5mg/L PAM强化混凝后,出水COD和NH3-N可去除50%;强化混凝后出水再通过120 min的催化电氧化反应器的高级氧化处理,废水中COD去除率可达65%,NH3-N去除率为60%;催化电氧化反应器出水最后通过厌氧/好氧生物接触处理,其出水COD<150mg/L,NH3-N<25 mg/L.  相似文献   

6.
常温条件下两级曝气生物滤池启动及短程硝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以陶粒和天然沸石为填料的两级上向流曝气生物滤池处理模拟废水,进水COD浓度为176~353 mg/L,NH4+-N浓度为56~175 mg/L,水力负荷范围为0.03~0.09 m/h,考察了水温、溶解氧(DO)、游离氨(FA)和游离亚硝酸(FNA)以及反冲洗对NO2--N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在6~10℃和≥22℃时能够实现NO2--N的积累,而13~18.2℃并未出现短程硝化特性;水温6~10℃时,BAF N段最佳DO浓度范围为2.43~4.75 mg/L,NO2--N平均积累率为65.8%,NH4+-N平均去除率为84.1%;另外,FA、FNA对亚硝酸盐氧化菌(NOB)具有联合抑制作用,能够实现NO2--N累积,最佳抑制浓度分别为0.10 mg/L≤FA≤8.77 mg/L和0.069 mg/L≤FNA≤0.249 mg/L,对应NO2--N平均积累率分别为67.7%和56.9%;反冲洗有利于NO2--N积累,反冲洗10 h后BAF N段对NH4+-N总去除率提高到80%,17 h后NO2--N积累率为82.5%,明显高于反冲洗前的74.5%。  相似文献   

7.
实验研究了不同间歇条件下,间歇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法对微污染水的处理效果,比较了其对比连续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法的优越性.结果表明,在曝气强度为4 m3/(m2·h),停曝比为6∶4~9∶1的间歇曝气条件下,间歇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法对氨氮和CODMn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69.49%~93.51%和21.12%~24.29%,生物填料上的生物量为265.53~938.63nmol/m3.在保障溶解氧大于4 mg/L的前提下,停曝比大于等于8∶2,间歇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效果好于连续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法,且比连续曝气生物接触氧化法节省气量60%~80%.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膜曝气生物反应器(MABR)处理水产养殖废水时的最佳C∶N,文章以疏水性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膜为曝气膜组件的原材料,在40 d连续运行的时间内,考察C∶N对MABR处理模拟水产养殖废水同步硝化反硝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48 h、NH_4~+-N和TN进水浓度分别为(20±1)mg/L和(23±1)mg/L的条件下,当曝气强度为1.2 mL/min,混合液C∶N为5∶1时,MABR能较好地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对NH_4~+-N和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8.86%和55.21%,TN稳定在11mg/L以下,浓度达到《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 11/307-2013B)要求。通过鉴定和分析MABR反应器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现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由好氧菌、厌氧菌共同构成,形成好氧-厌氧的分层结构完成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过程。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研究了白腐菌生化降解硝基苯废水的效果。利用棉布作载体,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硝基苯废水。当pH为7、曝气强度70L/h时,室温下,连续运行13d后,COD的浓度由6351.46mg/L降解为7.26mg/L,去除率为99.89%;硝基苯的浓度由148.58mg/L降解为0.12mg/L,去除率为99.92%。  相似文献   

10.
针对海水养殖水生物脱氮效果差的问题,将海洋菌株SF16接种到曝气生物滤池中,构建生物强化海水养殖废水处理系统,以未投加菌株SF16的曝气生物滤池作为对照,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HRT)、盐度、碳氮比、溶解氧(DO)等因素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SF16能显著提高曝气生物滤池耐盐性和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脱氮效果。菌株SF16强化曝气生物滤池在HRT为4 h,盐度为3%~5%,高锰酸盐指数/NH_4~+–N为14,DO为4~5 mg/L的适宜工艺条件下,处理初始NH_4~+-N浓度为10 mg/L的模拟海水养殖废水,NH_4~+-N、TN和高锰酸盐指数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93%和80%以上,NO_3~-–N和NO_2~-–N积累量分别低于0.1 mg/L和0.02mg/L,出水无机氮和高锰酸盐指数达到《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3-2007)的一级排放标准。该研究结果能够为菌株SF16在海水(浓海水)养殖系统废水处理工程中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水解酸化-二段式接触氧化处理生物制药废水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水解酸化 二段式接触氧化池 (H O2 )处理某生物制药厂废水 ,处理设施已稳定运行 2a ,表明废水中有机质去除效果显著 ,运行稳定 ,抗冲击负荷强 ,无剩余污泥产生 ,一体化设施占地面积小 ,投资少 ,运行费用低等特点 ,当废水CODCr80 0~ 1 2 0 0mg L ,BOD52 0 0~ 30 0mg L ,SS 2 0 0mg L时 ,其去除率分别为CODCr90 7% ,BOD592 4 % ,SS 87 6 %。出水水质 (平均 )分别为CODCr80 6mg L ,BOD51 5 1mg L ,SS 2 3 7mg L。  相似文献   

12.
以上海某污水处理厂市政污水为研究对象,考察市政污水在常温(25℃)条件下先经吸附段(A段)去除回收部分碳源后利用全程自养脱氮(CANON)工艺处理的脱氮效果.A-CANON工艺稳定运行175个周期,A段水力停留时间(HRT)=20min,DO=2mg/L,COD去除率始终高于60%,出水C/N降至1.5左右;CANON段出水中COD及TN浓度分别低于50mg/L和15mg/L,NH4+-N浓度一般低于5mg/L,基本满足城市污水厂一级A排放标准.16S 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采用A-CANON工艺后,CANON系统中的优势厌氧氨氧化菌属为Candidatus_Jettenia和Candidatus_Brocadia.其中,Candidatus_Jettenia的丰度由第85周期的1.79%增加到第175周期的13.51%,较同期丰度降低1.4%的Candidatus_Brocadia表现出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采用A-CANON工艺可有效处理市政污水并回收其中碳源.为该工艺在市政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有望实现市政污水碳、氮处理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3.
水解酸化-好氧生物处理天然气脱硫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环丁砜法脱除天然气中硫生产工艺中产生的废水的试验研究表明,采用生物水解酸化 好氧生物处理工艺较适宜。当进水CODCr和BOD5浓度分别为465mg/L和195mg/L,水解酸化停留时间12h,好氧生物接触氧化塔停留时间5h时,连续动态试验出水CODCr和BOD5分别为42mg/L和16mg/L,CODCr和BOD5的去除率分别达91%和92%  相似文献   

14.
复合碳源填料反硝化脱氮及微生物群落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低碳氮比污水厂尾水的深度脱氮技术,以碱处理玉米芯、零价铁和活性炭组成的复合碳源作为填料,考察反硝化生物脱氮滤柱的运行效果,并借助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滤柱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进行解析.结果表明,复合碳源填料进行反硝化脱氮时,能有效的被微生物利用并获得较高的TN去除率.在温度为28℃左右,反硝化滤柱进水NO3--N浓度为20~30mg/L、HRT=7.7h时,TN去除率可达到95%以上,出水TOC在15mg/L左右;微生物在属水平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生物膜中与反硝化作用有关的菌属和与纤维素降解有关的菌属分别占已知菌属的40.35%和29.04%.因此,污泥中反硝化作用菌属和纤维素降解有关的菌属的大量存在,为复合碳源填料高效反硝化作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5.
采用Fe2+激活过硫酸盐(PS)耦合活性炭处理焦化废水生化出水.在原水TOC为86.4mg/L,色度338倍的条件下,研究PS和Fe2+投加量,初始pH值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S和Fe2+投加量分别为1.5和4mmol/L,不调节pH值(8.0),反应60min,色度和TOC去除率可达87.17%和68.16%.经Fe2+/PS体系处理的废水采用A,B两种活性炭进行吸附处理,结果表明:B炭的吸附效果较好,且可去除Fe2+/PS体系残留的PS.B炭15g/L,反应120min时,出水色度为14倍,TOC 11.86mg/L.Fe2+激活PS氧化法耦合活性炭吸附深度处理焦化废水时,总色度去除率95.86%,总TOC去除率86.27%.对生化出水,Fe2+/PS体系出水和活性炭吸附出水进行三维荧光光谱扫描分析,结果表明:Fe2+/PS体系能氧化分解废水中部分类腐植酸物质,而活性炭吸附则可进一步去除了废水中残留的类腐植酸物质.  相似文献   

16.
管锡珺  徐秀丽  王卫刚 《环境工程》2013,31(2):12-13,16
分析某购物中心综合污水现有处理工艺的缺陷和潜力,通过调整出水回流,将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一级改造为二级,调节鼓风量,设计能力由300 m3/d提高到400 m3/d,废水进水水质ρ(COD)由500 mg/L提高到1 083~1 146 mg/L,改造调试稳定后,出水水质ρ(COD)为126~140 mg/L,COD去除率为87%~93%,出水水质达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7.
某染料厂采用微电解-H/O-生物接触氧化组合工艺处理染料废水。工程设计规模为高浓度有机废水30 m3/d、低浓度有机废水70 m3/d,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处理效果良好,出水ρ(COD)≤100 mg/L,ρ(苯胺)≤1 mg/L,色度≤50倍,ρ(氨氮)≤15 mg/L,pH为6~9,达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8.
唐山欧联豪门啤酒废水处理站工程规模为 10 0 0 0m3/d。进水CODCr=2 0 0 0mg/L ,BOD5=10 0 0mg/L ,采用UASB反应器 生物接触氧化处理工艺 ,出水CODCr≤ 15 0mg/L ,BOD5≤ 6 0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