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0 毫秒
1.
2012年滨州浅海大型底栖动物现状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2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分别对滨州浅海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18个站位3个航次的外业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已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81种,其中软体动物27种、多毛类20种、甲壳动物18种、棘皮动物1种和其他类5种;春季(78种)最高,夏季(47种)次之,秋季(39种)最低;软体动物、多毛类和甲壳动物是构成该海域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指数为0.17~3.69,平均值为1.73±0.22;丰富度指数为0.59~3.05,平均值为1.75±0.24;均匀度指数为0.04~1.00,平均值为0.46±0.10;优势度指数为1.03~10.76,平均值为3.29±0.91。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为夏季最高,秋季次之,春季最低;而丰富度指数则为春季最高,夏季次之,秋季最低。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均相对较高,分别为3836.83 ind./m2和48.65 g/m2;均以春季最高,秋季次之,夏季较低;不同季节均以软体动物占绝对优势,为最高,其次为甲壳动物和多毛类,其他类和棘皮动物相对较低。滨州浅海环境质量总体以轻度污染为主,与我国主要河口水域相比,属于环境质量较好的区域。  相似文献   

2.
天鹅洲故道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马秀娟  沈建忠  王腾  王海生  黄丹  孙广文  龚成 《环境科学》2014,35(10):3952-3958
于2011年1月、5月、7月和10月按季度对天鹅洲长江故道底栖动物进行采样调查,并根据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对水质进行了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天鹅洲故道底栖动物有30种,其中水生昆虫14种,占46.67%;寡毛类8种,占26.67%;软体动物6种,占20.00%;其它类2种,占6.67%.优势种类为菱附摇蚊(Clinotanypus)、指突隐摇蚊(Cryptochironomus digitatus)、克拉泊水丝蚓(Limnodrilus claparedeianus)、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底栖动物年均密度为558.37 ind·m-2,最大密度出现在冬季,春季最低;底栖动物年均生物量为14.03 g·m-2,最大生物量出现在秋季,春季最低.10个采样点中,其中8号年均密度最大,为1986.00 ind·m-2,7号年均生物量最大,为50.22 g·m-2,而6号年均密度和生物量都最小,分别为98.00ind·m-2和0.85 g·m-2.利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d)、科级生物指数(FBI)和综合生物污染指数(BI)对故道水质进行综合评价,显示故道水体处于中-重污染(Ⅲ-Ⅳ),相比2003~2004年(Ⅱ)其水质污染状况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3.
上海世博园后滩湿地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9月-2011年1月对上海世博园后滩湿地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后滩湿地共采集到53个物种,隶属4门,8纲.节肢动物门物种数最多为32种,占60.4%.底栖动物密度为(256.7 ±37.9) ind·m-2,生物量为(15.2±3.5) g·m-2.聚类分析表明,后滩湿地存在两类底栖动物群落:纹沼螺群落(未受投螺影响的群落,群落Ⅰ)和铜锈环棱螺群落(受投螺影响的群落,群落Ⅱ).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群落Ⅱ的生物量显著高于群落Ⅰ,密度、多样性指数在群落类型间均无显著差异.对未受投螺影响水域的底栖动物而言,前后期群落优势类群均为软体动物,优势种为纹沼螺,但后期软体动物优势度(重要值)较前期下降28.6%,节肢动物优势度急剧增加260.0%,仅低于软体动物;后期群落的密度、物种数(S)、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Margalef丰富度指数(R)及Pielou均匀度指数(J)较前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生物量及Simpson优势度指数(λ)前期高于后期,但除J外其它指标在两者间均无显著差异;Jaccard指数指示前后期群落极不相似.5种生物指数中,Carlander生物量指数、Hilsenhoff生物指数(BI)、H’与营养状态指数的水质评价结果最为接近,4个指标显示后滩湿地水质处于轻-中污染水平或中-富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0年7月、10月两次对滦河流域的上游高原、中游山区以及下游平原河段21个典型断面水生生物调查,并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群落均匀度指数和Simpon指数对各区域的浮游生物与底栖动物的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以及空间异质性进行生物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滦河流域浮游植物的优势种整体上以绿藻门和硅藻门为主,浮游动物以轮虫和桡足类为主要类群,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为水生昆虫和软体动物;滦河流域浮游植物生态群落结构较稳定;浮游动物生态群落结构较不稳定;底栖动物种类以摇蚊科居多,生态结构较单一;滦河流域的水生生物类群组成及分布与水流、泥沙、水质等河流水文特征及河床底质类型密切相关,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河流水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5.
利用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908)专项生物调查数据,从海岛类型、地理分布等方面考虑,选取26个具代表性的中国海岛,对海岛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6个海岛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共鉴定767种,各海岛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均以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为主,棘皮动物所占比例较小;物种数在各海岛间差别较大,在空间分布上有较明显的北低南高特点;在季节分布上,海岛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栖息密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H’)都表现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的特点,而生物量则表现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的特点;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强烈的长三角地区海岛、近岸岛及河口岛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及多样性指数明显低于其他海岛,说明目前中国海岛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已受人类活动的明显干扰.  相似文献   

6.
秋季清水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秋季对云南省清水河流域的15个样点进行了底栖动物调查。共采集到底栖动物33种,隶属于3门6纲。其中水生昆虫17种,寡毛纲4种,软体动物9种,其他动物3种。寡毛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优势类群分别为霍甫水丝蚓、环棱螺和蚋。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31.2ind./m2,生物量平均值为5.91g/m2。香农一威纳多样性指数为0.99-3.20。采用Hilsenhoff生物指数(BI)对清水河的水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河段水质清洁,但支流清平河出现轻微污染。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汕头东部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笔者于2020年7月、11月和2021年4月、12月对汕头东部近岸海域开展4个航次的调查,分析其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联。结果显示,4个航次的调查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44种,其中,环节动物14种、节肢动物10种、软体动物9种、其他类11种。优势种类以内卷齿蚕(Aglaophamus sp.)、光滑倍棘蛇尾(Amphioplus laevis)为主。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密度和平均生物量分别为410.4 ind./m2和133.47 g/m2,总栖息密度为夏季>秋季>春季>冬季,总生物量变化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68~0.99, 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0.35~0.64, 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89~0.98。聚类分析表明,调查到的大型底栖动物可分为5个群落。丰度/生物量曲线分析显示,夏季时群落因受扰动表现为不稳定状态,而春、秋、冬季则较为稳定。典范对应分析显示,不同季节影响大型...  相似文献   

8.
对1987-2015年浑河抚顺段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生物密度变化、优势种及分布、水质生物学评价进行了统计分析。比较了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和BI指数对浑河抚顺段底栖动物评价水质的适应性,得出了辽河流域监测经验对中国水生生物监测的启示。结果表明:浑河抚顺段处于清洁~中污染状态,底栖动物共检出132种,多年平均密度为104~11200个/m~2,优势种以寡毛类为主,BI指数较Shannon-Wiener生物多样性指数更适于辽河流域底栖动物水质生物评价。  相似文献   

9.
滨海湿地处于海陆的交错地带,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作用下导致湿地水文连通受阻。选取黄河口滨海湿地三条水文连通强度差异明显的潮沟,调查不同潮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分析水文连通强度对大型底栖动物分布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记录到的大型底栖动物共有52种,优势类群为多毛类和软体动物;总体来看随着水文连通强度的增强,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密度呈上升趋势;中等水文连通强度的区域,生物多样性较高;大型底栖动物不同类群的数量和分布对水文连通引起的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也有很大的差异,多毛类和寡毛类在水文连通弱的区域占优势,软体动物在水文连通较强营养物质含量丰富的区域占优势,甲壳类在靠近潮沟源头水文连通最强的区域占优势。  相似文献   

10.
2016年3月和11月对宁德东部海域30个站位进行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本次调查共采集大型底栖动物99种(春季75种,秋季51种),其中多毛类44种,甲壳动物22种,软体动物16种,其他类群17种。本文首次将AMBI和M-AMBI法引入宁德东部海域进行底栖生境质量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的评价结果相互比较,讨论其在宁德东部海域生境质量评价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宁德东部海域大部分区域受轻度干扰,且春季底栖生态环境质量优于秋季。与H'的评价结果相比,AMBI的评价结果等级较高;M-AMBI的评价结果等级梯度更明显且与H'更一致。因此,在底栖生物以敏感种为主的宁德东部海域,用M-AMBI和H'来评价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分析新生水库库湾藻类组成及演替规律,2010年对三峡水库香溪河库湾进行了跟踪监测,对监测结果用9种多样性指数进行多样性评价,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进行水质评价,并将9种评价指数分别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进行拟合分析,得出最适于评价香溪河水体污染程度的评价指数。结果表明春季优势藻种为硅藻、夏季为绿藻和蓝藻、秋季为硅藻和绿藻,冬季为甲藻。XX06秋季与冬季富营养化程度为贫营养级,春季与秋季主要为轻-中度富营养级。Menhinick index与综合营养状态指数的拟合度最大,最能反映水污染程度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2.
2011年~2012年对青堆子湾16个站位的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研究,并将12个沉积环境因子、10个水环境因素和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4个季节共调查到大型底栖动物80种,秋季物种数最高,春季、冬季最低,环节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4个季变化较大;(2)优势种秋季为5种,春季为6种,夏季为2种,冬季为1种,主要集中在环节动物门;(3)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均是秋季最高,夏季最低,远岸海域较高,近岸海域较低;(4)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成分分析表明,秋季、冬季主要为沉积环境因素,春季、夏季主要为水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现阶段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底栖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于2017年春、夏、秋3个季节对6个样点开展了调查.共记录3门41科72种,以水生昆虫和腹足纲为主.平均密度为(139.68±29.13)ind./m2,季节上,底栖无脊椎动物密度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主要优势种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变化,其中,西伯利亚盘螺Valvata sibirica为3个季节共有优势种.指示物种分析表明:春季指示种为Potamonectes sp.,夏季指示种为Lethocerus sp.、Gyraulus centrifugus、Erpobdellidae sp.;秋季指示种为Sgementina nitida.整体上,春季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Margalef丰富度指数(dM)均比夏、秋季高.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F=1.480,p=0.259)、Margalef丰富度指数(F=0.056,p=0.946)、Pielou均匀性指数(F=2.038,p=0.165)均不存在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利用莱州湾海域历年综合调查和生态监测资料,综合分析了莱州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等主要海洋生物类群的多样性状况及其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莱州湾浮游植物种类繁多,不同航次调查物种数在几十至上百种不等,优势种周年变动和年际变化具有群落演替的特征,总细胞丰度在季节和年际间均呈指数变化,多样性指数H' (log2)平均值为2.64,秋季相对高于春季和夏季,且1959年显著高于20世纪80年代后的年份。莱州湾浮游动物种类以桡足类为主,单航次调查物种数相对浮游植物较少,优势种组成相对稳定,个体密度近几年有下降的趋势,多样性指数H'在1.74~2.52之间波动。莱州湾底栖生物种类众多,单航次调查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一般就超百种,优势种以多毛类和双壳类为主,近几年呈现高丰度和低生物量的特点,多样性指数H'近几年监测结果有升高趋势,但相对20世纪80年代仍属低值。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河口区浮游植物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10年5月、8月、11月黄河三角洲主要河口浮游植物的调查,该水域共有浮游植物42种,以硅藻门所占比例较大;细胞密度为5.3×107~2.41×109ind/m3;生物多样性H为0.56~1.4,植物物种丰度指数D为0.06~0.36,均匀度指数J值均在0.5以上。结果表明:与莱州湾、渤海湾海域相比,黄河三角洲主要河口区浮游植物具有一定的淡水特征,种类组成及数量差异较大。黄河三角洲主要河流入水口处浮游植物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与莱州湾、渤海湾海域相比差别不大,均较低。渤海水域主要河流入水口处营养状态均为中营养型以下,且春季好于夏秋两季,表现出一定的季节趋势。  相似文献   

16.
黄龙钙华水体藻多样性及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黄龙钙华水体藻种类、分布规律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23属53种淡水藻类,分属5门。黄龙钙华水体藻类以硅藻占绝对优势,绿藻、黄藻门、蓝藻门次之,裸藻门、金藻门最少。从季节交替变化来看,春季小球藻最多,夏秋季节硅藻最多;从分布规律来看,夏季以海拔最高的泉眼处藻类最多,沿海拔降低藻类数量递减;秋季以钙华滩流群处藻类最盛。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黄龙水体钙华藻类的物种丰富度指数dmar在0.0830.667之间,多样性指数H在0.1910.667之间,多样性指数H在0.1911.99之间,均匀度e在0.2761.99之间,均匀度e在0.2761.000之间。结果表明黄龙钙华水体藻类受到季节、温度、水量等环境因数和海拔、钙华滩、彩池等地理因素影响表现出现种群的周期演替。  相似文献   

17.
在2011~2012年对青堆子湾的近岸海域与养殖池塘进行了春、夏、秋、冬4个季节的浮游植物调查。青堆子湾的近岸海域共采集到浮游植物61种,分属于2门16科21属,养殖池塘共采集到浮游植物53种,分属于3门16科20属,硅藻是调查区域浮游植物的主要类群。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小细柱藻(Leptocylindrus minimus)和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 wailesii)在夏、秋、冬3个季节均作为优势种出现,近岸海域的优势度均高于养殖池塘,夏、秋两季近岸海域的优势度达到90%以上。近岸海域的浮游植物生物量高于养殖池塘,秋季相差近683倍。通过对群落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分析,近岸海域比养殖池塘的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高,春季浮游植物的群落多样性相对比其他季节稍高,夏季最低。  相似文献   

18.
福建宁德晴川湾是闽东渔场的中心区域,但针对该区域鱼类群落结构的研究相对欠缺。本研究在2020年4月和10月开展了两次底拖网调查,旨在通过对晴川湾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变动的分析,探究环境因子对该海域鱼类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本次调查共采集到鱼类11目29科49属55种,其中,30种为洄游性鱼类;春季优势种主要为孔虾虎鱼(Trypauchen vagina),秋季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多样性指数存在季节差异,具体表现为春季平均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1.80和0.70)高于秋季(1.36和0.47),秋季的物种丰富度(2.70)显著高于春季(2.48);不同站位间各环境参数不存在显著差异,同一站位内春、秋两季的水温、盐度、溶解氧和叶绿素a等均存在显著差异。RDA排序结果显示,春季鱼类群落受叶绿素a浓度影响显著;秋季鱼类群落则受盐度、溶解氧影响显著。本调查填补了宁德晴川湾海域鱼业资源现状的空白,同时为该海域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有效管理以及海区生态系统修复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明晰水利工程修建后的黄河干流生态完整性与多样性状况,于2019年春季及秋季对黄河干流自源区至河口全河段浮游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8门130属350种,春季(229种)和秋季(307种)物种数分别占总物种数的65.43%和87.71%,硅藻门和绿藻门均为两季浮游植物优势门类;春秋两季所有断面浮游植物密度及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