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土柱模拟试验,比较了生活污泥和化肥在水-旱耕作制下氮磷的肥效及其对地下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氮磷生物有效性在当季虽比等量的化肥略低,但仍有较大的肥效,且较化肥后效显著,有利于后茬作物的稳健生长。种水稻施用污泥或化肥都未发现有氮磷下渗现象;旱作条件下施化肥和污泥会产生较多的硝酸盐,且极易向下层土壤移动,但污泥的影响程度远没有化肥的大。作者认为在供试条件下按作物对养分的需要来施用污泥,不会构成氮磷对地下水污染的威胁。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污水污泥堆肥在环境绿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将广州市大坦沙污水处理厂产生的脱水生污泥与粉煤灰、稻草按质量比例4∶1.2∶1混合堆制而成的污泥堆肥,堆肥总养分含量高于农家肥中的鸡粪,无论单独施用或与化肥结合使用应用于草坪等园林绿地,均有明显效果。污泥堆肥在草坪土壤应用的肥效试验表明,污泥堆肥与化肥结合使用效果较好,能缩短草坪草出苗和成坪时间,显著提高建植初期草坪草的生物量,但每公顷施用纯污泥堆肥30t与60t比较两者草坪草生物量没有显著差异;污泥堆肥施用污染风险初步分析表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渗滤液中的NO3--N和全P含量随着污泥堆肥施用量的增加而明显提高,考虑到广东地处热带、亚热带,雨量丰富且暴雨多,土壤呈酸性的特点,在园林绿地等相对封闭的体系中施用本项目堆制的污泥堆肥,只要将年施用量控制在30t/hm2以下,是基本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剩余污泥富含大量的氮磷元素,从剩余污泥中回收磷是解决磷资源日益缺乏的一种有效途径。探寻出剩余污泥中磷的释放规律是实现剩余污泥中磷回收的首要前提。因此,以实际污水处理厂污泥为研究对象,建立污泥停留时间为5d的中试模型系统。通过系统分析5d停留时间的厌氧条件下污泥中污泥浓度、上清液总磷和氨氮浓度的变化情况,为后续的污泥磷回收提供支撑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在中试系统污泥停留时间5d的厌氧条件下,剩余污泥微生物衰亡自溶或被分解,胞内物质释放,从而使固态物质转化为液态,污泥中磷及相关的氮等物质得到了较大的释放,污泥上清液总磷和氨氮质量浓度可分别达到100和40 mg·L^-1以上。所释放出的氮磷浓度足以满足鸟粪石回收氮磷方法所需的最低经济性要求,为污泥进行厌氧消化后采用鸟粪石的方法回收释放的氮磷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依据。研究中还发现5d停留时间下, SS和VSS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二者分别减少8.34%和10.14%以上,其中VSS的减少量占SS减少量的65%左右。同时,进入厌氧反应系统的初始污泥浓度对于氮磷的释放有着较大的影响,反应系统的SS在6300~7200 mg·L^-1的条件下,磷和氮的单位质量污泥释放量达到最佳,分别达到单位干污泥0.015和0.006 mg·mg^-1。研究结果为剩余污泥中回收氮磷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利用蚯蚓活动改善污泥性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颖  桂长华  孟杰  钱光人 《环境化学》2007,26(3):343-346
利用赤子爱胜属蚓(俗称红蚯蚓)的活动来改善污泥性状,研究了污泥酸碱性的改变、有机物的降解、浸出毒性的减小和肥效的改善情况.结果表明,蚯蚓处理后污泥的弱碱性得到中和,趋向于中性;污泥COD的降解率达到25.36%,有机质降为44.10%,浸出毒性明显减小;污泥总氮含量大幅增加,肥效得到提高.污泥水溶性有机碳含量大幅减小.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广东使用化肥88年(1905—1992)的历史及现状、肥效演变和存在问题等作了简要的回顾,并提出了有关建议。我省各种作物产量的不断增长与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加及其合理施用密切相关。如何利用好化肥仍是农业科技工作者今后的一种职责。  相似文献   

6.
种养结合是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防控畜禽养殖污染和减少农田化肥施用的重要途径。2001—2013年江苏全省及各地市普遍存在农田氮磷盈余现象,氮磷盈余强度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阶段性特征,苏北各地市氮磷盈余强度普遍高于苏南、苏中地区,化肥过量投入是农田氮磷盈余的主要驱动因素。与2001年相比,2013年全省及多数地市氮磷盈余强度下降幅度较大,全省农田氮磷平衡状况正在改观。运用Logistic模型研究养殖场种养结合意愿的影响因素,发现养殖场是否获得过养殖环保政策补贴、环保部门的监管压力、养殖规模和配套土地面积等因素对养殖场种养结合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剩余污泥水解酸化产生的挥发性脂肪酸(VFAs)等有机物可作为补充碳源回用于低C/N比城市污水脱氮除磷系统中。然而,在污泥水解酸化过程中由于甲烷菌等微生物的作用而难以实现水解酸化产物的有效积累。同时,含有高浓度氮磷的污泥水解酸化液直接回用将进一步增加污水处理的氮磷负荷。本研究基于碳源回用目标,在热碱预处理的基础上,采用添加二溴乙烷磺酸钠(BES,2-Bromoethanesulfonic acid sodium)和Ca O2的方式对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水解酸化过程的主要产物即溶解性有机物(SCOD)、VFAs及氮磷的溶出进行优化调控,旨在得到含有高浓度有机物、低浓度氮磷的污泥水解酸化液以回用于低C/N比城市污水脱氮除磷系统,提高出水水质,为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污泥经Na OH预处理后,添加BES可有效提高水解酸化过程SCOD、VFAs的积累,其最高质量浓度分别达到6 169.8 mg·L~(-1)及1 335.0 mg·L~(-1),较对照组分别提高66.7%、192.5%,其中,VFAs中乙酸的质量分数达到66.0%。添加CaO_2的实验组酸化液中,NH4_+~-N和PO_4~3--P的溶出量显著降低,分别降至200.7 mg·L~(-1)、9.6 mg·L~(-1),较对照组分别减少了59.6%、65.7%。同时添加BES和CaO_2的组合体系在实现污泥水解酸化过程SCOD、VFAs累积的同时有效降低了氨氮和正磷酸盐的溶出,所获取的剩余污泥水解酸化产物可作为低C/N比城市污水脱氮除磷提标升级的优质碳源,实现了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回用。  相似文献   

8.
环洞庭湖坡耕地氮磷流失是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以环洞庭湖红壤坡耕地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秸杆覆盖3 000 kg/hm~2(A)、常规施肥+秸杆覆盖6 000 kg/hm~2(B)、常规施肥+地膜覆盖(C)对玉米生长和面源氮磷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覆盖方式能够有效减少地表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其中径流量较CK减少了18.7%~25.3%,而泥沙流失量减少了11.3%~24.5%.覆盖处理A、B、C氮总流失量分别降低33.6%、41.9%、48.3%;磷总流失量,覆盖处理A、C分别降低15.4%、21.6%,而覆盖处理B与CK相近.秸秆与地膜覆盖有利于玉米增产,秸秆与地膜覆盖不仅一定程度提高氮磷化肥肥效和肥料利用率,而且能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9.
污泥与城市垃圾混合堆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与城市生活垃圾混合堆肥技术,对温度、C/N、含水率、通风量等因素对堆肥的影响和物料平衡、无害化以及堆肥肥效等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肥料对虾池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海水池塘围隔生态系中实验研究了施粪肥(鸡粪)、化肥和这两种的混合肥对浮游植物群落构成、生物量、初级生产力和种类多样性的效应.结果表明:施粪肥围隔蓝藻占优势,生物量的动态主要取决于蓝藻的变动;施化肥围隔硅藻和甲藻为优势类群,群落组成的动态主要表现为这两类植物的变动;施混合肥围隔在生物量和优势类群动态方面都表现为两种肥料协同效应的结果.群落的初级生产力与水体氮磷总量正相关.施混合肥围隔中的初级生产力和多样性指数最高,以此为指标评价肥料效果.认为混合施肥优于单施1种粪肥或化肥.  相似文献   

11.
加勒比松1a生幼林氮磷钾不同配比的追肥试验表明,追肥后6a,肥效都极显著;其中以第2a的效果最显著,最大树高、胸径、材积分别比不追肥增加39.1%~52.6%、45.4%~109.3%和34.1%~405.6%;6a后肥效下降,但追肥仍比不追肥的树高、胸径、材积增长8.7%~20%、10.9%~17.9%、31.5%~54.7%。氮磷钾配合施用的效果最佳,施氮磷而缺钾有负效应。当氮磷钾相同配比(N30P30K30)时有特殊的低效应。  相似文献   

12.
好氧颗粒污泥因具有良好的沉降性能、较高的生物量、对污染物较高的去除能力,以及在工程应用中占地面积较少和运行成本较低,近年来被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絮状污泥的颗粒化过程,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好氧颗粒污泥在生活污水、高浓度有机废水和富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水处理中均可发挥重要作用,可以高效去除污水中的氮磷污染物、工业废水中的有机物、毒性物质和重金属等.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存在4种假说,基于絮状污泥颗粒化过程中形成的胞外聚合物及其助凝作用被普遍认为是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最后进行了问题分析和前景展望,认为突破培养过程相对漫长、培养条件相对严苛技术瓶颈的好氧颗粒污泥技术对废水处理效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图3参110  相似文献   

13.
污泥中的有机质、营养成分可为农业生产提供重要的有机肥源,但污泥中的重金属是制约污泥农用的重要因素,为检验污泥堆肥施用后对作物及土壤的影响,文章对污泥与稻草或木屑堆肥的产品进行了盆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污泥与稻草或木屑的堆肥作为肥料施用于萝卜(Brassicacampestris)和菜心(Brassicaparachinensis),产量明显提高,部分堆肥产品增产效果优于化肥,且后效明显。堆肥施用使土壤中有机质、各养分含量增加,微生物活动增强、数量增加,然而作物和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采用十一种有机物肥进行矿化研究,肥效试验设高、中、低化肥水平比较.结果表明:(1)不同肥料对玉米苗期干物重的影响是:粪肥>化肥>秆肥.施入62d,土场总碳量是,施粪肥的比对照高1.37倍,施秆肥的高1.24倍,单施化肥的反比对照下降14.3%。当然,不同秆粪肥的肥效也不完全一样.(2)在南方高温多雨的条件下,秆粪肥施入土壤后的分解是很快的,尤其是施后的第一个月,其分解速率杠肥平均为43.4%;粪肥为35.4%.秆肥中分解最快的是玉米秆,最慢的是甘蔗渣,分解速率分别为50.1%和23.4%;粪肥中分解最快的是鸡粪,最慢的是鸭粪,分解速率分别为55.7%和21.5%.一个月后分解速率则明显下降.秆粪肥在土壤中的分解一直延缓到三年以后。(3)施后第一年的腐殖化系数,秆肥为2.543×10(-3)-4.319×10(-3),其中番薯藤的最大,黄豆秆的最小;粪肥的除鸡粪和猪粪较小外,牛、鸭粪的达4×10(-3)以上。一年以后便逐年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5.
污泥干化芦苇床中积存污泥的氮磷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污泥干化芦苇床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污泥处理技术,为探明污泥干化芦苇床中积存污泥的氮磷变化特征,进行为期3 a的试验研究.试验设3个单元:Ⅰ单元为对照(传统干化床),未种植植物;Ⅱ和Ⅲ单元种植芦苇(污泥干化芦苇床).Ⅰ和Ⅱ单元底部设通气装置.前2 a为负荷期,植物生长期进泥,冰封期闲置;第3年为污泥自然稳定期.试验结果表明,Ⅱ和Ⅲ单元对污泥中TN和TP的去除效果优于Ⅰ单元,其TN去除率分别为56.3%、53.2%和47.9%,TP去除率分别为18.8%、19.2%和10.3%.填料层设置通气结构有利于污泥中氮素的转化和去除,但对除磷无明显影响.至第3年末(11月),Ⅰ、Ⅱ和Ⅲ单元积存污泥TN、TP平均含量分别为37.0、31.0、33.2和7.00、6.33、6.30g·kg-1.  相似文献   

16.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比例粉煤灰钝化污泥人工土壤上高麦草的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试验结果表明:土壤中加入粉煤灰钝化污泥显著增加了高麦草的干物重.脱水污泥加入其鲜重的10%粉煤灰钝化后再按1∶1和1∶5体积比与土壤混合配成的人工土处理和加入其鲜重的35%粉煤灰钝化后再按1∶1体积比与土壤混合配成的人工土处理高麦草的产量都显著高于自然土壤施用化肥的处理,高麦草的发芽率也不受影响.随着粉煤灰加入量的增加,高麦草地上部Ca,Mg和B的浓度(w/%或w/mg.kg-1)增加而K,Fe,Mn和Zn的浓度下降,高麦草根中Fe,Mn,Cu和Zn的浓度显著高于其地上部中的浓度.所有粉煤灰钝化后污泥人工土壤高麦草都没有出现N和P的缺乏和重金属毒害,说明合适比例的粉煤灰钝化污泥人工土壤是高麦草的良好生长介质.  相似文献   

17.
着重论述了国内外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各种处置方法及处置现状,提出污泥土地利用是目前国内外污泥处理中的主体和重点发展的方式。根据上海市具体市情和污泥处置状况,提出在上海市建没污泥专用处置场,以解决污泥大量处置和最终用于土地利用的思路。比较详细地探讨了国外污泥专用处置场运行的现状,指出污泥专用处置场比污泥有效利用场能更大量地处置污泥且可循环反复处置,它占地面积小,在土地紧缺的上海更具利用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上海市情的污泥专用处置场工艺流程设计、综合运行框架和具体的技术要求,以保证污泥能安全有效地处置利用,经过分析,指出在上海兴建污泥专用处置场处置污泥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8.
九龙江流域典型汇水区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取九龙江流域5个典型汇水区,通过流域主要雨季天然降雨径流过程监测,对所获得的氮磷营养盐的监测数据进行归纳与分析,着重探讨了暴雨事件下径流氮磷流失及其形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暴雨事件下农业汇水区地表径流氮输出以水溶态为主,磷以泥沙结合态为主,天然林地为主的汇水区则相反,前者以泥沙结合态为主,后者以水溶态为主;5个汇水区暴雨事件中总氮最高浓度值为日常采样浓度值的2.9~11.3倍,暴雨事件中总磷最高浓度值为日常采样浓度值的2.9~20.5倍;氮磷输出量均值的差异反映氮磷输出量大小受土壤质地、施肥量、土壤氮磷含量、土壤保水保肥性能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整个径流过程中水量和氮磷浓度随时间变化幅度较大,且2者变化呈大体相同的趋势。氮磷及其各形态的浓度多数在相同时间内达到峰值。泥沙结合态氮、水溶态磷变化幅度较小,水溶态氮和泥沙结合态磷浓度变化幅度较大。统计各汇水区雨量不同的降雨事件下氮磷流失负荷表明,特大暴雨对汇水区氮磷负荷的贡献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9.
通过化肥减施和配施有机肥改善土壤质量,降低氮磷径流损失,提高茶叶产量及品质,为浙江省茶园化肥减施增效、改善茶园土壤环境等提供思路。试验处理分为化肥减施和有机肥配施,以100%化肥施加处理(CK)作为对照,设置化肥减施处理,分别为80%化肥(F1)和50%化肥(F2);有机肥配施处理,分别为20%有机肥配施(OF1)、50%有机肥配施(OF2)和80%有机肥配施(OF3)。分析不同处理中的土壤养分情况、氮磷径流损失量对茶园环境的影响及各处理下茶叶的产量和品质差异。结果表明,(1)茶园化肥施肥量减少20%,茶园土壤速效养分仍可以达到Ⅰ级土壤肥力标准,保证茶叶生长所需养分;随施肥量的减少,径流全氮、全磷浓度显著降低(P0.05);茶叶产量与茶叶品质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2)有机肥-化肥配施比例为20%~50%时,达到最佳效果,茶园土壤中铵态氮、有效磷、有效钾含量较单施化肥有所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达到Ⅰ级土壤肥力标准;径流全氮、全磷浓度显著降低;2017年全年茶叶产量较CK显著提高,2018年茶叶产量亦显著增加;2017年的OF1、OF2处理中夏茶(采茶日期2017年6月26日)水浸出物含量显著升高,春茶(采茶日期2017年4月29日)、夏茶、秋茶(采茶日期2017年8月20日)的酚氨比显著降低,有利于提高绿茶品质,2018年茶叶品质未达显著性差异。因此,有机肥-化肥配施比例为20%~50%时,土壤养分、茶叶品质及产量均是最优的。  相似文献   

20.
我国淡水藻华长期变动特征综合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能汪  章颖瑶  李延风 《生态环境》2010,19(8):1994-1998
水体富营养化与淡水藻华(水华)是全球普遍现象,我国是一个高氮磷投入的国家,在人类活动和全球气候变化背景条件下,河流湖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文章收集了近30年来我国水华事件的相关文献资料,基于综合研究和统计学分析,回顾性评估了我国水华发生的基本特征、变动规律和成因。数据表明,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水华发生频率从上世纪80年代每年1~2次上升到2000年以后的每年近10次(不完全统计),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水华从湖泊向河流库区扩展,从点到面蔓延,且主要集中在人口密集、污染严重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在我国化肥施用、畜禽养殖、电站大坝建设等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暖的叠加影响下,河流湖库的氮磷浓度上升、氮磷比值下降,水体水化学和生态环境的长期变动加大了水华发生的风险。文章认为,在流域海域综合管理框架下进行氮磷污染的联合控制,以及多学科交叉开展特定水体的水华过程和机理研究是今后藻华防控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