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小区试验条件下,对胺苯黄隆的除草效果进行了观察,并对其在移栽油菜上的药害和对后茬水稻的残留危害作了描述。结果表明,胺苯黄隆有较高的除草效果。在使用剂量超过15g每公顷(有效成份计,下同)时,对当季油菜的药害和后茬水稻的二次药害非常明显,可造成油菜籽产量下降30.96%~57.81%,并可使下茬水稻减产9.34%~23.20%。  相似文献   

2.
应用核素示踪技术,以 ̄(14)C-苄嘧黄隆研究其土壤和作物残留性,结果表明,在常用量条件下施于水稻土壤的苄嘧黄隆,经过稻季(98d)后,土壤残留量为1.5μg/kg,消解半衰期为28d.稻谷残留量为11.63μg/kg,低于苄嘧黄隆允许残留量(20μg/kg)。苄嘧黄隆属于易降解除草剂,按常规使用对环境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苯噻草胺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呼吸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水稻除草剂苯噻胺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对土壤呼唤作用强度的影响,并研究了其在不同条件下水解和光解的效果,结果表明,苯噻草胺的浓度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的活性有明显影响,浓度愈大,对土壤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抑制愈大,苯噻草胺在实验条件下没有明显的水解和光解,苯噻草胺对土壤呼吸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浓度愈高,土壤呼吸强度在初期抑制愈大,17d后各处理土样的呼吸强度基本恢复正常,试验结果还表明,苯噻草胺属于低毒或无明显实际危害的农药,对土壤微生物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4.
除草剂苄嘧黄隆在土壤和水稻中的残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薇  陈祖义 《农村生态环境》1995,11(4):17-18,44
应用核素示踪技术,以^14C-苄嘧黄隆研究其土壤和作物残留性,结果表明,在常用量条件下施于水稻土壤的苄嘧黄隆,经过稻季后,土壤残留量为1.5ψg/kg,消解半衰期为28d,稻谷残留量为11.63μg/kg,低于苄嘧黄隆残留量。  相似文献   

5.
用不同剂量的润滑油(引擎油、齿轮油)、煤油和废油污染土壤,探讨它们对水稻和后茬萝卜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引擎油在剂量为5ml/100g土时对水稻生长和后茬萝卜的成苗及苗高均有影响;齿轮油、煤油和废油在剂量为2ml/100g土时对水稻秧苗无多大影响,在剂量为1ml/100g土时对后茬萝卜有抑制作用.对被废油污染的土壤,可用油处理剂S.G805治理.但剂量以1000mg/L以下为宜.  相似文献   

6.
应用核素示踪技术,以14C-绿黄隆进行麦茬土壤残留及其对后茬水稻影响的盆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施于麦地的绿黄隆经过麦季(206d)后有25%~30%残留于土壤;经过麦-稻两季(326d)后仍有约15%的绿黄隆残留在土壤中;麦茬土壤中残留的绿黄隆严重影响后茬水稻根系生长,进而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水稻植株残留量和转移系数是根系>>茎叶>稻谷,在各部位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相似文献   

7.
农药在使用中可能对农作物产生药害作用,而在低温弱光的亚适宜条件下,设施作物对农药暴露的应激响应可能具有特殊性。同时,作为一种新型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在亚适宜条件下是否能够缓解农药的药害作用的研究有限。以典型的设施作物黄瓜为受试生物,通过人工气候箱模拟低温弱光的亚适宜条件,在毒死蜱(浓度分别为0.3和1mmol·L-1)暴露1、3和7d后,以实时荧光定量PCR对黄瓜叶片中光合作用基因(psaB、psbA和rbcL)、抗氧化系统相关基因(cAPX、DHAR、GR、CAT和GPX)、防御和应激相关基因(PAL、HPL、ADC和HSP70)的转录水平进行检测,阐明其毒性效应。并对比24-表油菜素内酯的预处理组,探讨油菜素内酯如何调控作物对农药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低温弱光条件下,毒死蜱暴露抑制了黄瓜叶片中上述大部分基因的转录,而24-表油菜素内酯预处理后其转录水平显著上升,表明24-表油菜素内酯可有效且持续地缓解毒死蜱的药害效应。  相似文献   

8.
绿磺隆残留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了不同水稻品种对绿磺隆的敏感性,发现“9325”、“9-92”、“9380”等3品种对绿黄隆高度敏感。采用添加法试验,证实绿磺隆残留对水稻株高、分蘖、干物质积累、产量影响明显,残留致使“9-92”水稻减产2.32% ̄23.58%。建议在镇江市沿江、孟河平原和丘陵非重草害田块,应停止使用绿磺隆或通过复配方式,降低绿磺隆用量。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苏南地区,冬季麦田每公顷施用15g绿磺隆(以有效成份计,下同),翌年水稻栽秧时土壤中绿磺隆的残留量为0.22μg/kg,种麦期间绿磺隆在土壤中的降解量约占施用量的96.8%,绿磺隆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平均为38.6d。水稻对绿磺隆也有高度的敏感性,由于绿磺隆在渍水土镶中容易降解,所以它在稻麦轮作地区对后茬水稻的实际危害较轻。改善土壤肥力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减缓绿磺隆对作物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绿磺隆在土壤中的残留与危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江苏省苏南地区,冬季麦田每公顷施用15g绿磺隆(以有效成份计,下同),翌年水稻栽秧时土壤中绿磺隆的残留量为0.22μg/kg,种麦期间绿磺隆在土壤中的降解量约占施用量的96.8%,绿磺隆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平均为38.6d。水稻对绿磺隆也有高度的敏感性,由于绿磺隆在渍水土壤中容易降解,所以它在稻麦轮作地区对后茬水稻的实际危害较轻。改善土壤肥力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减缓绿磺隆对作物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吡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在水稻中的残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混合除草剂吡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在水稻上的残留分析方法,并研究了其在水稻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样品经乙腈超声提取、二氯甲烷液-液分配和Pesticarb/NH2SPE净化后,通过HPLC-UVD检测.该方法对水稻植株、糙米、稻壳和土壤中的吡嘧磺隆最小检出量(LOD)为2.0×10-10g;田水中的吡嘧磺隆和苯噻酰草胺最小检出量(LOD)为1.0×10-10g.该方法对水稻植株、糙米、稻壳和土壤中的苯噻酰草胺最小检出量(LOD)为2.0×10-10g.试验结果显示,8%吡嘧·苯噻酰颗粒剂施药量分别为675 g(a.i.)·ha-1(其中吡嘧磺隆为42.2 g(a.i.)·ha-1)和1012.5 g(a.i.)·ha-1(其中吡嘧磺隆为63.3 g(a.i.)·ha-1),施药1次,2010年北京施药后120 d,安徽施药后92 d,湖南施药后70 d收获期糙米、植株、土壤和稻壳中吡嘧磺隆的残留量均低于0.01 mg·kg-1.  相似文献   

12.
用田间模拟试验法,研究了土壤中绿磺隆不同添加量与水稻危害剂量的关系。结果表明:稻田绿磺隆添加量超过0.375g(AI)/hm ̄2时,就可能对水用产生危害,在此用量水平下,绿磺隆在耕层土壤中的平均残留浓度为0.17μg/kg,按此推算,麦田按正常用量的2倍量(30g/hm ̄2)施用,在种麦期间绿磺隆在麦田土壤中的半衰期超过32.1d.即会对水稻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13.
对农桐间作(以桐为主间作型)的养分循环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泡桐各器官营养元素的含量随季节而变化。对营养元素的年吸收量为471.9595kg/hm ̄2,其中氮155.1429kg/hm ̄2,磷80.0821kg/hm ̄2,钾87.0394kg/hm ̄2,钙119.4603kg/hm ̄2,镁30.2348kg/hm ̄2。营养元素的年归还量为331.6155kg/hm ̄2,其中氮102.5721kg/hm ̄2,磷43.2922kg/hm ̄2.钾63.6497kg/hm ̄2,钙97.3586kg/hm ̄2,镁24.7429kg/hm ̄2。营养元素的循环率为70、26%,其中氮66.11%,磷54.06%,钾73.13%,钙81.50%,镁81.84%。  相似文献   

14.
除草剂苯噻草胺对水稻田土壤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水稻土为材料,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外源除草剂苯噻草胺对水稻田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各微生物类群对不同浓度的苯噻草胺具有各自不同的反应.苯噻草胺能刺激好氧细菌数量增加,但不利于真菌和放线菌的生长.低浓度苯噻草胺刺激水解发酵性细菌(AFB)、产氢产乙酸细菌(HPAB)和产甲烷细菌(MPB)数量的增加,但高浓度苯噻草胺却具有抑制性.在苯噻草胺施用第4周时可强烈刺激反硝化细菌(DNB)数量的增加.苯噻草胺也能刺激厌氧固氮菌(ANFB)数量增加,但这种刺激作用在第2周才出现,而且在培养后期消失.苯噻草胺的短期影响即急性毒性对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的影响较小,比上一代除草剂丁草胺相对安全.图2表1参15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绿磺隆在江苏省吴县及河北省石家庄市麦田土壤中的降解规律,以及水稻对绿磺隆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绿磺隆在土壤中残留期较长,在江苏省吴县及河北省石家庄市麦田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分别为22.82和32.98d;水稻对绿磺隆及敏感,它对水稻根系生长的抑制浓度仅为0.1μg/kg,麦收后土壤中残留的绿磺隆极易对后茬水稻产生危害。  相似文献   

16.
戴勇  韩朔睽  卢颖 《环境化学》2002,21(2):105-109
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和拉丁超立方抽样两种不同方法对除草剂苯噻草胺的土壤滞留因子模型进行蒙特卡洛模拟。结果表明,不同的土壤条件下,苯噻草胺的滞留因子(R)的数值呈Beta分布,最大极值为176.5,最小极值为3.3,最可能的取值在20-30的范围内。结果还显示了采用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能够显著降低抽样的不均匀性,进而能降低Beta分布拟合的不确定性。本文还通过色轴在4维图上形象地表征了R值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除草剂苯噻草胺在土壤中的吸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卢颖  韩朔睽 《环境化学》2000,19(6):513-517
对除草剂苯噻草胺在6种不同土壤中的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对苯噻草胺有较强的吸附性。在试验浓度范围内,苯噻草胺的土壤吸附行为可用线性吸附模型表征。土壤有机质是影响苯噻草胺吸附行为的重要因素,其吸附系数有随土壤有机质含量增高而增大的趋势。通过在线性吸附系数(Kd)和土壤有机质含量(OM%)之间构建的回归方程:Kd=2.6120 OM% 1.0746,可以预测苯噻草胺的Kd值,其预测的可靠性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得以检验。  相似文献   

18.
红壤性水稻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土壤,面积占全国水田面积的利%左右[1];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水热资源丰富,适宜于发展油莱一双季稻三熟制[2].但据估计,目前南方红壤区2/3的稻田在冬季末加利用[2],因此,研究油菜对红壤性水稻土的生物培肥作用,实行用地养地相结合,开发  相似文献   

19.
建立了咔唑、苯并(a)芘、苝和2,3-苯并蒽四组分同时测定的导数恒能量同步荧光分析法,该法简便快速,无需对混合物进行分离,只需一次扫描,就可实现四组分的同时鉴别和定量测定.该方法用于海水、自来水和大气飘尘的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回收率分别为94%-104%,91.7%-104%和82.3%-112.5%.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稀土镨对镉胁迫下水稻(OryzasativaL.)根系毒害的缓解效应,以水稻幼苗为实验材料,采用溶液培养方法,研究了50μmol·L-1镉胁迫下不同浓度镨对水稻幼苗根系鲜质量、形态和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50μmol·L-1镉胁迫下,水稻根系生长受到明显的抑制,根系鲜质量、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系活力明显降低,且随镉处理时间的延长,抑制程度加重。但镉对根系平均直径无明显影响。23—184μmol·L-1的镨对水稻镉毒害有一定的缓解效果,可不同程度的减轻镉对幼苗的伤害,促进了镉胁迫下根系鲜质量、根系长度、根系表面积和根系体积的增加,提高了根系活力,且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缓解效应愈加明显,与单镉毒害相比,镨处理5天后根系鲜质量、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系活力分别提高了0.92%~14.8%、1.61%~16.3%、2.57%~20.3%、1.52%-17.2%和3.71%~32.8%,处理10d后根系鲜质量、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系活力分别提高了2.55%-31.2%、1.44%~21.4%、1.78%~27.2%、2.16%~23.4%和8.14%~52.9%;此外,23.184μmol·L-1的镨处理对直径≤1.0mm的根长和根表面积、直径0.5mm〈D≤1.0mm的根体积影响较大,其分别提高了0.9%~24.3%、1.9%。32.6%、0.4%~33.2%,其中以92μmol·L-1镨缓解效果最好。但随着镨浓度的进一步加大,当镨浓度达到230μmol·L-1时,反而会使水稻根系受到更严重的毒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