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反刍动物甲烷排放量的初步估算及减缓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OECD提供的反刍动物甲烷排放量计算方法,结合中国反刍动物能量供应的特点,初步估算了中国反刍动物甲烷排放量。反刍动物摄入总能量的6.9%~7.5%通过甲烷排放而损失掉,1990年甲烷排放量为5.80Tg,约为全球动物排放量的7.2%。文中提出采取秸秆处理,舔砖和过瘤蛋白使用,改善管理等改进措施,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水平,也可减少甲烷排放量。  相似文献   

2.
动物废弃物源甲烷排放量的初步估算与减缓技术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IPCC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初步计算了中国动物废弃物源的甲烷排放量。20年间,中国动物废弃物源的甲烷排放量增加了75%,1990年的甲烷排放量为1.198Tg,占全球的10%左右。并提出发展沼气池、贮留池不仅能减少甲烷排放,而且能产生其它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根据IPCC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指南,初步计算了中国动物废弃物源的甲烷排放量。20年间,中国动物废弃物源的甲烷排放量增加了75%,1990年的甲烷排放量为1.198Tg,占全球的10%左右。并提出发展沼气池、贮留池不仅能减少甲烷排放,而且能产生其它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亚热带红壤性稻田的甲烷排放量为55.239/m2·a.不同年度间有差异;在年度内(水稻生长季节)亦有差异.以8月排放最多,其余月份依其排放量的顺序是7月,6月,5月,9月,10月.甲烷排放率的日变化有规律性,16时前后出现最大值,6时左右出现最小值,呈单峰型,日变化幅度与天气有关,季节变化比较复杂,无规律性,在不同年度、不同稻季(早、晚季),其变化也不一致.稻田甲烷排放与水稻生产和生长密切相关,水稻的种植和生长是稻田甲烷排放的基础和根源.  相似文献   

5.
采用自动连续测量系统,对不同施肥情况下稻田甲烷排放通量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施肥是影响稻田甲烷排放的重要因素。增施有机肥会导致甲烷排放量增加.应用化肥可降低甲烷排放,有机肥加倍处理,32d甲烷总排放量16.40gCH_4/m ̄2,是化肥加倍处理的1.56倍;常规施肥处理介于两者之间。略高于常规加倍处理。肥料种类对甲烷排放量也有影响。全施有机肥高于有机肥加化肥(1:1)组,施沼渣肥组次之,全化肥组排放量最低,不到全有机肥处理排放量的1/5.有机肥又以施人畜粪的甲烷排放率最高,绿肥次之,沼渣肥和稻草的甲烷排放率最低。有机肥的多级利用是减少稻田甲烷排放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IPCC推荐的计算方法对中国农业排放源的甲烷排放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估算。分别得出了中国稻田甲烷排放量、家养动物甲烷排放量和农业残留物甲烷排放量。  相似文献   

7.
水稻田烤田期间甲烷排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在镇江丘陵区水稻生产中的烤田期间不同处理的甲烷排放特点及其与土壤水分、氧化还原电位的关系。结果表明,在烤田初期有一个甲烷排放高峰,然后很快下降,烤田后期甲烷排放接近于零;前茬施用稻草,对烤田期间甲烷排放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不同氮肥用量对甲烷排放的影响规律不明显;烤田期间甲烷排放占水稻全生育期排放量的比例,在3.86%~13.92%范围内变化。  相似文献   

8.
介绍测定稻田土壤甲烷产生率的顶空气相色谱法。该法采用特制的不锈钢采样器,采取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于已充满氮气的玻璃瓶中,通过抽空、充氮处理,使其处于厌氧状态,然后在不同时间间隔取上部气体样品分析甲烷浓度,再根据温度、体积、压力及干样重等参数计算甲烷产生率。本法标准偏差为15.87μV.s(峰面积),变异系数为0.18%(n=5)。  相似文献   

9.
反刍动物甲烷排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刍动物甲烷排放是大气中甲烷的主要排放源之一,本文简述了国内外反刍动物甲烷排放总量研究概况,及甲烷排放研究尚存在的问题和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10.
王爱霞  刘静玲 《环境化学》1995,14(3):269-273
本文采用PT-C18色谱预处理柱,以8-羟基喹啉为螯合剂,流动注射在线分离富集与原子吸收联机,成功地测定了环境样品中的铅。1min富集(4.2ml)的检出限为7.5μg1^-1,相对标准偏差1.7%。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一种快速、高效提取净化蔬菜、水果中残留硫双威的前处理方法和用火焰光度检测的气相色谱法。该法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4mg·kg^-1,在蔬菜,水果中的平均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3.0-106.7%和94.5-104.2%,变异系数分别为2.57-6.05%和2.74-5.83%。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采集了湖南省八种主要母质发育的23个农田土壤耕层样本,其中水田土壤16个,旱地土壤7个.将土壤氮分为七级.即交换性NH4+十NO3-,水解性NH4+,氨基糖氮,可溶性碱稳定态氮,酸溶性腐殖质态氮,固定态NH4+,难溶性腐殖质态氮。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交换性NH4+十NO3-的含量为22.0土9.0mg/kg,占全氮的1.7土0.7%;水解性NH4+为324.4土109.5mg/kg,占全氮的23.9±5.6%;氨基糖氮为118.9土43.0mg/kg,占全氮的9.1土3.2%;可溶性碱稳定态氮为497.1土205.8mg/kg,占全氮的36.2土8.3%;酸溶性腐殖质态氮为29.2土10.2mg/kg,占全氮的13土0.8%;固定态NH4+为47.2土24.3mg/kg,占全氮的3.6±1.7%;难溶性腐殖质态氮为341.3土270.8mg/kg,占全氮的22.2土11.6%。  相似文献   

13.
气相色谱法测定二硫化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永华  李新云 《环境化学》1994,13(4):359-362
本文使用极性色谱固定相,建立了顶空/GC/ECD测定水中CS2的方法。该方法是最低检出限为5.5μg/l,回收率103%,相对误差小于2%,相对标准偏差小于7%。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而且操作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14.
比较了生长于淹水田间的水稻、稗草和异型莎草甲烷排放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三种植物的甲烷排放量次序为稗草>水稻>异型莎草,前两者的甲烷排放量分别为后者的11倍和8.4倍。但这个次序刚好与这三种植物根系甲烷形成活性的次序相反。观察了三种植物甲烷排放的日周期变化。稗草和水稻根际土壤的产甲烷活性高于非根际土壤,而异型莎草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产甲烷活性之间无明显差异。还观察到稗草和水稻的叶鞘和茎杆连接节处的间隙是甲烷逸入大气的主要途径,而异型莎草则未见有可供甲烷排放的间隙与气孔。  相似文献   

15.
介绍一套稻田甲烷排放率的野外全自动观测系统。该系统采用微机控制、气相色谱法,在供电正常的情况下,实现了稻田甲烷样品的自动采集和分析,同时配有八个温度传感器,以测量空气、水及土壤的温度。温度和甲烷测定数据由微机自动贮存,可长期连续工作,无需值守。本系统对稻田甲烷测量的标准偏差为245μV·S(峰面积),变异系数为1.18%(n=5)。若将色谱条件做适当改变,即可测量其它微量气体。  相似文献   

16.
用电子显微镜的负染色技术,对史氏甲烷短杆菌H13( Methanobrevibactersmithii H13)、嗜热甲酸甲烷杆菌CB12( Methanobacterium thermoformicicum CB12) 、拉布雷甲烷粒菌Z( Methanocorpusculum labreanum Z) 的表面结构观察比较结果表明:史氏甲烷短杆菌H13 和嗜热甲酸甲烷杆菌CB12 的表面层由规则排列的四边形亚单位组成;前者每个亚单位直径为5~7 nm ,亚单位之间的中心距离为5 ~8 nm ,后者亚单位直径为9~12 nm ,亚单位之间的中心距离为11~14 nm .拉布雷甲烷粒菌Z的表面层是条纹和颗粒状或丝状组成的网状结构.每根条纹宽3~4 nm ,条纹之间的距离为6~8 nm .3 株产甲烷细菌的表面层各不相同,其中嗜热甲酸甲烷杆菌CB12 和拉布雷甲烷粒菌Z的表面层结构十分独特,明显不同于已报道的产甲烷细菌和古细菌的表面层结构.  相似文献   

17.
减少农业甲烷排放的技术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章总结了温室气体甲烷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甲烷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甲烷的排放机理以及优先研究的领域;估算了我国农业甲烷排放的贡献:中国约占世界人工源甲烷排放量的10.48%,其中农业排放占一半以上;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筛选低排放水稻品种、水分管理、施肥管理、改进饲料、使用添加剂和生长调节剂、改进遗传、促进繁育等减少稻田和反刍家畜甲烷排放的若干技术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土地荒漠化/土地退化的防治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朱震达  吴焕忠 《农村生态环境》1996,12(3):《农村生态环境》-1996年12卷3期,12(3)-96-96,12(3)页-《农村生态环境》-1996年12卷3期,12(3)-96-96,12(3)页
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结合中国国情来睦,荒漠化不仅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也发生于湿润、半湿润地区。中国已慧的荒漠化土地面积111.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11.6%;其中风力作用、水蚀作用和物理及化学作用下的荒漠化土地约各占1/3。另外中国还有易受风力和水力作用影响的潜在荒漠化土地53.5万km^2和87.5万km^2,潜在盐渍化土地17.3万km^2。中国土地荒漠化是在脆弱生  相似文献   

19.
整地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全垦、带垦和穴垦三种整地方式以及施肥对尾叶按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无明显的影响,成活率在95%-98.8%之间,保存率在92.1%-97.7%之间.整地能改变土壤性状,如土壤孔隙度全垦为57.88%。穴垦为49.42%;对林木生长有促进作用,但作用效果很快减少,如造林3年后的林木材积全垦、带垦分别为穴垦的136.4%和120.0%,5年后却分别下降到116.5%和108.3%.施肥可提高土壤养分,促进林木生长.造林5年后的调查结果,穴垦施肥林地的土壤有机质、速效N分别为15.447g/kg和49.230mg/kg,林木年均树高生长为1.25m;不施肥处理的有机质、速效N分别为10.388g/kg和35.715mg/kg,林木年平均生长量为0.35m;林木材积施肥处理的为不施肥的9.8倍.整地施肥还可提高林木叶片的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家庭消费的生态影响——以家庭生活用电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生活部门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2%,以电能消费为例,用生命周期方法计算了中国家庭1985年和1998年因生活用电而间接产生的CO2、SOx和烟尘的排放。结果发现,与1985年相比,1998年3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对全国的贡献率分别增加了5.06%,5.16%和3.57%。说明在中国开展家庭消费生态影响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