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利用江西省大量岩石类型和食管癌死亡调查资料,对食管癌死亡率与人群生存区岩石类型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江西省食管癌死亡率与岩石类型密切相关。食管癌死亡率与变质岩、碳酸盐岩、第四系松散岩、红色碎屑岩呈正相关,与岩浆岩呈负相关,与碎屑岩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利用岩石类型资料1092个数据,肝癌死亡调查资料1544例,研究了肝癌死亡率与人群生存区的岩石类型(岩浆岩、变质岩、碳酸盐岩、碎屑岩、红色碎屑岩、第四系松散岩)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了与肝癌有相关性的岩石类型对肝癌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土壤环境资料中关于锡元素的32335个数据,癌死亡调查资料787080例,研究了胃癌、食管癌、肝癌、宫颈癌、肺癌、大肠癌、白血病、鼻咽癌、乳腺病死亡率与人鲜生活区土壤环境中锡元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食管癌死亡率与生活区土壤中锡元素质量分数的相关性显著,肝癌、宫颈癌、鼻咽癌死亡率与生活区土壤中锻元素质量分数的相关性极显著,而胃癌、肺癌、大肠癌、白血病、乳腺癌死亡率与生活区土壤中锡元素质量分数的相共性下显著。  相似文献   

4.
中国癌症与土壤中钼元素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土壤中钼元素资料110 376个数据,癌死亡调查资料787080例,研究了胃 癌、食管癌、肝癌、宫颈癌、肺癌、大肠癌、白血病、鼻咽癌、乳腺癌死亡率与人群生存区土壤环境中钼元素的关系。结果表明,胃癌、食管癌、宫劲癌死亡率与钼元素有相关性,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0.4246(P〈0.025),-0.5453(P〈0.0025),-0.3369(P〈0.05)。  相似文献   

5.
利用土壤中钼元素资料 110 376个数据 ,癌死亡调查资料 7870 80例 ,研究了胃癌、食管癌、肝癌、宫颈癌、肺癌、大肠癌、白血病、鼻咽癌、乳腺癌死亡率与人群生存区土壤环境中钼元素的关系。结果表明 ,胃癌、食管癌、宫颈癌死亡率与钼元素有相关性 ,等级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4 2 4 6( P<0 .0 2 5) ,- 0 .54 53( P<0 .0 0 2 5) ,- 0 .3369( P<0 .0 5)。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林州—安阳地区是全国著名的食管癌高发区,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分别保持在100/10万以上,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与健康;食管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已知某些重金属元素进入人体过量时可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例如:Cr、Co、Ni、Cu、Zn、Pb等.测试结果表明,几个能够致癌的微量元素在研究区都较高,而保护元素Mo和Se  相似文献   

7.
岩石中氟的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使用逐级化学提取方法对岩石中氟的赋存状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岩石中氟主要与K和Al呈显著相关,高氟岩石中氟与P呈显著正相关,氟主要以氟磷灰石的形式存在;经逐级提取后残渣中的氟与Ca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碳酸盐岩和磷块岩中的氟主要以水溶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等易溶形式存在;而硅质岩、黑色页岩、硅质碳板岩和碳质板岩中的氟主要存在于难溶矿物中.  相似文献   

8.
蚯蚓再生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将赤子爱胜蚓从特定部位切断,得到有头无尾、无头无尾、无头有尾3种类型18个处理体段,在20℃人工气候箱中培养,观察其再生情况。结果发现,剪切处理后的蚯蚓体段在10d左右开始再生,且从头至尾都有再生能力。但不同体段的蚯蚓再生能力不同,有头无尾、无头无尾的体段再生速度比无头有尾体的要快,其中,无头无尾蚯蚓体段的头部、尾部都可以再生,但尾部再生的速度显著高于头部,剪切后所剩蚯蚓体段的多少对蚯蚓存活率有很大影响所剩的体节数越多,蚯蚓体段的死亡率降低,两者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利用土壤元素数据2069448个,鼻咽癌死亡调查资料22560例,研究了鼻咽癌死亡率与土壤环境中61个元素质量分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汞、铅、硒、针、锡、钛、钽、溴、碘元素质量分数与鼻咽癌死亡率呈非常显著的正相关;铪元素质量分数与鼻咽癌死亡率呈显著的正相关;铟、镱、镥、铀、锆、铋、碲元素质量分数与鼻咽癌死亡率呈较显著的正相关。锰、钠、镁、钙、锶元素质量分数与鼻咽癌死亡率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钾、钡元素质量分数与鼻咽癌死亡率呈较显著的负相关。钒、铷、铯、银、铝、镓、铊、钪、钇、镧、铈、钕、钆、镝、钬、铒、铥、钼、钨、铁、砷、镉、钴、铬、铜、氟、镍、锌、锂、铍、硼、镨、钐、铕、铽、锗、锑元素质量分数与鼻咽癌死亡率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太湖北部流域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太湖北部流域主要河网区水质受该流域地质状况、岩石和土壤的化学风化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对太湖北部流域河网区主要河道水体中的主要离子进行了采样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北部流域水体中的TDS平均值为355.74mg·L-1,变化范围为276.08--681.54mg·L-1,其中ca2+和HCO3-是占绝对优势的离子,分别占阳离子和阴离子总量的46.2%和48.9%;其次是Na+和SO42-,分别占阳离子和阴离子总量的35.9%和27.5%。进而判断出该流域水化学类型是以碳酸盐岩石和蒸发岩来源为主的HCO3-Ca2+-Na+型。再从离子的自然起源和人类活动角度分别对水化学类型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一方面利用吉布斯分布模式投点作图得出结论:其离子自然起源的优势机制是岩石的风化作用,而蒸发一结晶和大气降水的输入作用十分微弱,这与该流域的水文、地理、地质背景相一致;另一方面通过SPSS软件的相关关系分析得出结论:NO3-、SO42-、心、ca2+和Mg2+的相关性较强,与cl‘也呈正相关,说明水体中这些主要离子都具有共同的来源,其中NO3-的较高含量(平均值为14.74mg·L-1)反映了该流域受人类影响较大。尤其是NO3-与sO42-的相关性达到0.83,再次说明氮污染对该流域水体的酸化和水质变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太湖北部流域水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解太湖北部流域主要河网区水质受该流域地质状况、岩石和土壤的化学风化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对太湖北部流域河网区主要河道水体中的主要离子进行了采样研究。结果表明:太湖北部流域水体中的TDS平均值为355.74mg·L-1,变化范围为276.08~681.54mg·L-1,其中Ca2+和HCO3-是占绝对优势的离子,分别占阳离子和阴离子总量的46.2%和48.9%;其次是Na+和SO42-,分别占阳离子和阴离子总量的35.9%和27.5%。进而判断出该流域水化学类型是以碳酸盐岩石和蒸发岩来源为主的HCO3--Ca2+-Na+型。再从离子的自然起源和人类活动角度分别对水化学类型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一方面利用吉布斯分布模式投点作图得出结论:其离子自然起源的优势机制是岩石的风化作用,而蒸发-结晶和大气降水的输入作用十分微弱,这与该流域的水文、地理、地质背景相一致;另一方面通过SPSS软件的相关关系分析得出结论:NO3-、SO42-、K+、Ca2+和Mg2+的相关性较强,与Cl-也呈正相关,说明水体中这些主要离子都具有共同的来源,其中NO3-的较高含量(平均值为14.74mg·L-1)反映了该流域受人类影响较大。尤其是NO3-与SO42-的相关性达到0.83,再次说明氮污染对该流域水体的酸化和水质变化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26例静电加速器工作者染色体的观测,研究电离辐射引起的人类染色体畸变。效应与辐射剂量相关,畸变的类型和频率反映细胞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3.
对西南喀斯特地区2种不同建园方式柑橘园水土流失情况进行连续3a的定位监测,并研究了4种类型柑橘园土壤含水量的年动态变化。结果表明,2种不同建园方式柑橘园的土壤流失量逐年减少,坡地柑橘园的年径流系数大于梯地柑橘园;不同类型柑橘园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层次、建园方式及柑橘园成土母质有关;柑橘园土壤含水量与月降雨量呈正相关,应在不同月份对柑橘园采取不同水分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定量分析大气总悬浮颗粒物(TSP)对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影响,采用单因素泊松(Poisson)回归分析法,研究了辽宁省抚顺市城区TSP浓度变化与市区1999~2003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在消除了时间、气象等因素影响后,滞后4日TSP浓度每增加50μg·m-3,呼吸系统疾病总人群组死亡率相对危险度(OR)增加1.02195(95%CI=1.00195~1.04245),即滞后4日TSP浓度变化造成总人群组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明显增加的超额死亡率为2.195%.抚顺城区大气TSP污染可能是市区居民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增加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陈生华  王世杰  肖德安  杨涛 《生态环境》2010,19(9):2130-2135
以喀斯特小流域为研究尺度,对清镇市王家寨退耕还林(草)示范区内的9个表层岩溶泉进行了一个水文年的系统监测,并借助SPSS统计软件开展了泉点的聚类分析研究,旨在从常规水化学角度为流域退化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从结果来看,虽然所有泉点的水化学类型均为HCO3-Ca型,但是根据K+、Na+、Ca2+、Mg2+、F-、Cl-、NO3-、HCO3-、SO42-等指标的具体差异,还是可以将9个泉点分为3组:(1)位于流域上游分水岭处的S8、S9泉点,由于远离居民集聚区,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弱,泉水中EC和各主要离子的质量浓度均很低,[Ca2+]*与[HCO3-]的关系说明泉水流经地区的岩石类型主要为白云岩;(2)位于流域中部的S2、S3、S4、S5、S6和S7泉点,靠近居民点,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明显增强,泉水中EC和各主要离子的质量浓度也相应增大,[Ca2+]*与[HCO3-]具有与第一组泉水完全不同的特征,表明此组泉水流经地区的岩石类型为白云质灰岩;(3)位于流域下游的S1泉点,处于村寨下游,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最大,泉水中EC和各主要离子的质量浓度也很高,[Ca2+]*与[HCO3-]的关系与第二组泉点相似,但是[SO42-]和[F-]远高于前2组泉点,这可能是由于在泉水的运移路径上有富含石膏和氟的岩石存在。  相似文献   

16.
碳酸盐岩山地土壤施用有机肥的溶蚀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碳酸盐岩山地常见耕植、未耕植土层,通过概化制作为系列模拟柱试验土层,按当地正常施肥方法,向土层定量施入有机肥并浇灌及控制其它相关条件变化,再定期观测预埋土层不同深度碳酸岩石片的溶蚀量和土层其它指标的变化,作了施用有机肥的土中碳酸岩石溶蚀变化研究。结果揭示,在未耕植红黏土表层施用有机肥,大大减弱了土中碳酸岩石的溶蚀作用,且减弱程度随土深加大而降低。但对其下伏碱性岩粉层而言,施肥又引起了溶蚀量的微小增加变化;另在耕植土表层施用有机肥,对其土中碳酸岩石的溶蚀作用改变不大,且无论施肥与否溶蚀作用随土深加大又略显增大变化。而其下部红黏土中碳酸岩石的溶蚀量要远大于耕植土中的溶蚀量,并受施肥的影响较小。表明,农业施肥对未耕植土土中包被、包裹的碳酸岩石溶蚀影响较大,对下伏碱性岩粉层的层中、层下碳酸岩石的溶蚀影响较小。同时,施肥对耕植土土中、土下碳酸岩石的溶蚀影响不大。人类可采取禁令开垦较薄土层措施,来有效规避耕作施肥对土中碳酸岩石溶蚀作用的抑制,减少反石漠化的不利因素。此将为丰富碳酸盐岩山地成土演化理论和石漠化灾害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运用描述系统循环过程中动力与阻力相互关系的数学模型,对河北省曲周县、邯郸市、马头镇、北京郊区窦店村、湖南桃源县观山村5个不同类型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循环功能分别进行了分析与计算,发现模型中的系数K适于用来综合评价系统的循环功能。K值的大小取决于其他相关的指标,这些处于不同层次上的指标构成了一个简单实用的综合评价农业生态系统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窟野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窟野河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样品进行水化学分析,探讨了该流域不同水体水化学特征和主要离子来源.结果表明,地表水与地下水均偏弱碱性.河水的水质类型由上游的Na~+-Ca~(2+)-HCO_3~--SO_4~(2-)型演变为下游的Na~+-Ca~(2+)-SO_4~(2-)-HCO_3~-型.上游矿井水距离河道5 km以内的水化学类型与河水较为相近为Ca~(2+)-Na~+-HCO_3~-型;大于5 km的水化学类型为Ca~(2+)-Mg~(2+)-HCO_3~-型.随着距离的增大,矿井水与河水的联系减弱.上游生活用水井深小于180 m且距离河道小于1 km的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河水较为相似,为Na~+-Ca~(2+)-HCO_3~--SO_4~(2-)型;井深大于180 m且距离河道大于1 km的水化学类型为Ca~(2+)-Na~+-SO_4~(2-)-HCO_3~-型和Ca~(2+)-Na~+-HCO_3~--Cl-型,与河水有一定的差距.下游灌溉用水水化学类型为Na~+-Ca~(2+)-SO_4~(2-)-HCO_3~-型,与下游河水水质一致.上游河水与地下水,SO_4~(2-)与Ca~(2+)、Mg~(2+),Ca~(2+)与Mg~(2+)相关性较强,说明这些离子同源,可能来源于含有碳酸盐、石膏的岩石中,印证了矿物溶解和阳离子交换对水化学演化的影响;下游河水与地下水,K+与SO_4~(2-)、Cl-相关性较强,且K+、Ca~(2+)、Na~+相互间均呈现正相关,这些阳离子可能来源于含长石的砂岩.  相似文献   

19.
从室外照明的对象类型、环境照明效果,具体分析室外环境照明质量的相关因素;为塑造良好的夜间照明形象,提高和再现城市品味所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IUCN保护区分类系统与中国自然保护区分类标准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对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和我国分类系统的比较,提出应该根据我国生物多样性、自然及其相关文化资源保护和维持的现状及特点,参照IUCN保护区分类系统,尽快制定出我国新的保护区分类系统。新分类系统应该以保护区主要管理目标为基本依据,同时综合考虑保护对象的特点及人类干扰程度来确定保护区类型,从而促进保护区的规范管理和进一步发展,实现自然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