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人类的生物性去探索人类发展历史与环境的关系,揭示人类面对的环境问题源于其生物利益最大性.因此,要实现环境文明,应以"道法自然"为人类行为的起点,借鉴"中庸"思想,抑制生物利益最大性,提倡"制衡"思想和"家庭"观念,促进全人类的更广泛的公平.  相似文献   

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话语体系的国际传播为世界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近些年,"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成为世界舆论的热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新时代中国全球治理理念的认识逻辑是一致的,包含了新时代中国全球治理理念主要关系范畴,反映了新时代中国与全球治理最一般的本质和关系,是新时代中国全球治理理论。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国际广泛传播现实,中国可以在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理论研究中增强中国全球治理学术话语权、在设置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议程中提升中国全球治理制度性话语权、在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话语实践中构建中国全球治理体系建设话语权。  相似文献   

3.
重金属污染不是当前才裸露的问题,它在中国大地上"累积"了很长一段时间.重金属是"比重"比较大的金属,包括金、银、铜、铅、锌、铬、镉、汞等,以各种形态在自然界中释放和表达.要论起污染来,可以说从古至今都在"污染"着人类.过去人类无知无觉,或者说不把其当回事,或者说难以被当回事,大概是污染的当量小,而人类又生活在生态较好的环境中--身体消纳能力强的缘故.因此,除去一些特殊的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一般不太容易见到大量人体检出"汞超标"、"铅超标"、"铬超标"的事件.  相似文献   

4.
陈佛保 《环境》2010,(11):16-18
"动物的死去是人类灭亡的第一步。而当人类以地球主人自居,践踏动物生命尊严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高贵的灵魂。"从某种意义而言,谢罗便臣打开的是动物的牢笼,释放的是人类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正"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莎士比亚曾经如此赞美人类。自远古起源以来,逐步演进发展,不断创造着历史,改变着世界。从钻木取火到建屋筑宅,从潜艇入海到卫星上天,人类征服自然的事例可谓不胜枚举。而随着开发探索的空间日趋扩大,人类逐渐意识到,在广阔无垠的宇宙中,地球这颗美丽的蓝色行星是自己唯一的家园。地球不仅衍生了人类,而且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和物质资源。然而,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在自身进步发展的同时,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攫取与不合理的利用,却使地球遍体鳞伤,也为自身未来人类  相似文献   

6.
王烨 《环境保护》2013,(Z1):70-71
生态文明观的诞生是人类文化战略的转变,是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转变,是人类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的转变。建设生态文化需要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努力。"环商"是21世纪人类全新的环境保护文化和环境保护理念。新世纪需要新健康,包括地球健康和人类健康。通过传播和普及科学的环商文化、环商道德,提高人类生存环境和生命质量,是人类的终极目标。环商概念的提出是生态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正鸟类,人类接触最多的野生动物,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寄托了人类许多美好祥和的愿景。中国北方的春末夏初,天蓝,地绿,水净的环境中,许多鸟儿"安营扎寨"后,忙着"生儿育女"。  相似文献   

8.
在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产品供给影响机理的基础上,指出了人类活动对生态产品供给的影响。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环节、消费环节的负外部性和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这三方面,积极影响则主要表现为人类主动开展的各种生态建设活动。人类通过各种途径减少对生态系统产生消极影响,同时强化对生态系统的积极影响,使得原本属于自然产物的生态产品具有"人工"的成分,从这一层面上来讲,人类活动间接供给部分生态产品。  相似文献   

9.
李挚萍 《环境》2012,(2):16-18
时代呼唤环境权早在1972年, "人类环境会议"上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庄严宣布: "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这是国际法文件上首次明确了环境权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0.
正18世纪中叶,英国人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使人类直接参与劳动的"手"被解放出来,完成了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的一次巨大飞跃。同为英国人的瓦特通过对当时的蒸汽机进行一系列的技术革新,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开辟了人类利用能源的新纪元。至此,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场手工业,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历史上把这一过程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几乎所有的科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