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形成臭氧和细颗粒物污染的主要前体物之一,大量排放会造成大气环境污染,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是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必要举措。文章通过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从完善自动监测体系、加强行业排查整治、推进化工与石油行业工艺升级、督促行业末端有机废气收集处理、监督责任落实等方面,论述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的具体对策,旨在为相关机构提供可靠借鉴。  相似文献   

2.
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国内外在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方面的研究结果,提出我国应该重视这一领域研究的建议和今后的工作设想。  相似文献   

3.
挥发性有机物(VOCs)为有机污染物,空气中存在较普遍,组成较为复杂,对人们身体健康有很大威胁。在酸雨、臭氧(O3)和细颗粒物(PM2.5)复合型区域大气污染中,VOCs的污染尤为显著,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明显制约,其综合防治逐渐引得关注。本论文分析了VOCs的污染特征,并结合污染特性论述了VOCs的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4.
空气是人们生存的重要保障与支持,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很多大气污染问题,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基于提高空气污染防治水平的目的,围绕工业园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课题,做简单的论述.首先,分析了治理目标.其次,结合实例分析工业园区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来源与特点.最后,提出污染治理与防范策略,共享给相关人员参...  相似文献   

5.
李洁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9):155+158-155,158
本文对空气污染的概念、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及污染源,包括当前银川市空气环境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进行了研究,并针对造成银川市空气污染的各类因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并做了具体的阐述,以期唤醒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6.
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在环境中具有不同的来源和分布。VOCs主要来自燃料燃烧、工业生产、溶剂使用和农业活动等人类活动,而SVOCs则主要来自植物、土壤、废水、动物废弃物和汽车排放等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本文主要探讨挥发性有机物和半挥发性有机物在环境中的分析与监测,包括其来源、分布、影响等,以期为相关学者带来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品质的提高,室内空气污染逐渐成为人们关心的环境问题之一。文章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及结合作者工作的基础上,介绍了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水平研究现状,采样分析方法和治理技术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8.
该文分析了长寿区环境空气中臭氧污染的特征,探讨了气温、湿度、风速等气象条件对环境空气中臭氧浓度的影响,通过绘制EKMA曲线指出臭氧生成的主导因素。文章设置4个挥发性有机物(VOCs)监测点分析了长寿区环境空气中的VOCs含量,结果表明:含氧挥发性有机物以及芳香烃类是长寿区挥发性有机物中的主要成分,分别占总和的32.28%和25.52%,其中芳香烃对臭氧生成的贡献最大。结合PMF模型对VOCs以及臭氧进行了源解析研究,结果表明:工业排放和交通排放是长寿区环境空气中VOCs的主要来源,分别占据VOCs排放总量的56%和18%,对臭氧生成的贡献率分别为46%和25%,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臭氧污染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及其控制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陈清  余刚 《上海环境科学》2001,20(12):616-620
分析了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来源、特征、污染状况等,并阐述了VOCs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介绍了国内外的VOCs污染控制标准,以及源头控制、光催化氧化技术、吸附技术等主要的污染控制对策。据文献统计表明,室内空气中含有大量的VOCs,污染控制标准及源头控制、光催化氧化技术、吸附技术等主要的污染控制对策。据文献统计表明,室内空气中含有大量的VOCs,污染状况相当严重,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亦十分明显,应引起重视。在污染控制策略上,应先从源头加以控制,同时保证室内环境有很好的通风能力,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应用新的污染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10.
VOCs(挥发性有机物)的种类繁多、性质不一且排放形式多种多样,因此,防治起来较为困难,一旦把控、处理不当便会对所涉区域的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鉴于此,文章首先全面分析了工业VOCs污染的主要来源,然后分别从VOCs处理技术的工作原理、特点优势、适用性等方面,就工业VOCs回收处理技术、非回收处理技术以及组合处理技术予...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环境监测机制和实际监测效果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对室内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问题的监测和处理,需要环境监测技术人员提高重视,建立健全完整的管控措施,为保障人们的健康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本文从室内空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研究要素分析入手,简要分析了室内空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的环境监测模型,并对污染物处理措施展开了集中的讨论,旨在为环境监测项目的技术管理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2.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室内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我国室内VOCs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这个领域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重点探讨了室内主要VOCs的污染特征,并提出了降低VOCs污染的控制技术与对策,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室内VOCs的治理。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局部区域汉沽和大港采集TSP和PM10样品,研究了不同颗粒物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不同期别污染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半挥发性的污染水平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采暖期半挥发性有机物和可吸入颗粒物中苯并[a]芘浓度均远远高于非采暖期.  相似文献   

14.
文章根据青岛高新区现有企业监测数据对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现状给予定性描述,并结合高新区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佛山灰霾期挥发性有机物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2008年12月6~31日在佛山收集大气挥性有机物(VOCs),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灰霾期VOCs浓度较高,其中甲苯(68.93μg·m-3±37.78μg·m-3)最高,非灰霾期异戊烷(20.59μg·m-3±14.28μg·m-3)最高.灰霾期烷烃和炔烃日变化不明显,而烯烃和芳烃在中午有较大幅度降低,非灰霾天气日变化相对稳定.等效丙烯浓度灰霾期远高于非灰霾期,灰霾期等效丙烯浓度从高到低分别为甲苯、丙烯和乙烯,非灰霾期分别为丙烯、乙烯和1-丁烯,灰霾天气芳烃对等效丙烯浓度的贡献有明显增加.灰霾期苯浓度很高,对人体健康有较大的潜在危害.日变化规律和特征比值表明机动车尾气排放是灰霾期大多数VOCs(如异戊烷和乙炔)的主要来源,同时其它来源如溶剂挥发对VOCs苯和甲苯的贡献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挥发性有机物光催化降解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了挥发性有机物(VOCs)光催化降解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气相条件下不同VOCs的降解途径以及O2和H2O在光催化反应中的作用、光催化反应过程的传质和动力学规律,提出了反应器设计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叙述了VOCs光催化降解的催化剂及其换活现象、已研究的VOCs的光催化降解效率、部分物质难光催化降解的原因,讨论了VOCs光催化降解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城市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体系构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林  郝润  方莉  聂磊 《环境保护》2020,48(9):37-41
文章结合《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和北京市挥发性有机物管控体系研究与实践,分析我国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现状,提出城市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要重视系统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从基础研究体系、污染源治理体系、监测监管体系和支撑体系四部分对城市挥发性有机物治理体系构成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与控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邵敏  董东 《环境保护》2013,41(5):25-28
挥发性有机物是臭氧和二次有机颗粒物的重要前体物,在大气化学反应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同时,部分挥发性有机物危害人体健康。一直以来,我国对挥发性有机物的约束和控制略显不足,2012年底出台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控制挥发性有机物,为挥发性有机物的全面控制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机遇和条件。2013年1月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多次出现大范围的雾霾天气,北京更是连续4次遭遇侵  相似文献   

19.
美国TMX公司成功开发挥发性有机化合物99.99%以上热分解装置的技术。将有机化合物和空气送入装有陶瓷的反应槽内,温度控制在900~1000℃.能抑制在高温下容易生成的NOx等,该装置能处理难分解的PCB等有机化合物。  相似文献   

20.
环境空气中VOCs的测定方法是国内外研究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环境空气中VOCs的测定方法进行总结,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指出在我国有两种方法测定环境空气中VOCs具有较高可行性及推广性:一种是固体吸附/热脱附/GC或GC—MS方法,一种是罐采样/冷冻预浓缩/GC或GC—MS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