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实现“一控双达标”,控制燃烧煤酸雨和SO2大气污染,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按照国务院关于“两控区”批复提出的要求,依据重庆酸控区大气污染现状及污染预测结果,结合国内外污染控制措施经济技术的进展,提出了重庆市酸雨控制区二氧化硫污染综合防治方案。  相似文献   

2.
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酸雨是危及全球范围的环境污染现象,酸雨造成的危害很大。本文概述了防治酸雨的三种方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大连市的酸雨污染呈逐年加重趋势,根据2010年酸雨监测的结果,从酸雨频率、酸雨分布及离子组成三方面对大连市酸雨污染的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并根据大连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酸雨污染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根据丽水市近年的酸雨监测资料和气象资料等,分析了丽水酸雨的成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酸雨的形成、危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酸雨正呈蔓延之势 ,酸雨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 30 % ,已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酸雨给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都带来严重的影响和破坏。酸雨的防治 ,一靠完善的环境法规和执法力度 ;二靠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本文介绍了酸雨的成因、危害及酸雨治理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酸雨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对酸雨的形成机理、形成要素、危害及酸雨的分析、监测和预测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同时指出目前酸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酸雨防治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酸雨的来源、危害及昆明市近年来酸雨污染水平、酸雨形态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控制和防治昆明市酸雨污染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酸雨逐年上升给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同时,这将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酸雨的防治已成为我国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介绍了酸雨的形成及其社会危害性的分析,并提出了主要的防治措施,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中国酸雨的生态影响和防治对策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我国是继欧洲、北美之后 ,在世界上出现的第三大酸雨区。长江以南各省是我国酸雨的主要分布区。酸雨对生态系统的危害日益严重。本文阐述了酸雨对农作物、森林和人体健康的影响。并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我国酸雨污染现状和临安市生态示范区建设开展的实际情况,探讨了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在生态建设实施过程中对酸雨危害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森林与径流关系——一致性和复杂性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论文综述国外近一个世纪以来在配对集水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结论,从水的自然属性出发,从森林变化对径流(年径流量、洪峰与枯水径流)的影响,径流响应的干扰临界值及水文恢复各方面探讨森林变化与径流关系的一致性与复杂性。森林变化与径流关系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由较长时间尺度表达的年径流量上。绝大多数的配对集水区的试验研究表明,采伐森林就会增加年径流量,而在荒地上造林就会减少年径流量。而由较短时间尺度表达的洪峰径流与枯水流量则呈现较大的复杂性和难预估性。综述表明,对径流特别是洪峰与枯水径流的定义及分析方法的不同也是造成森林与径流关系复杂性的重要原因。森林与径流关系的复杂性要求人们在研究及应用其关系时就必须有系统观,必须考虑植被、径流与其它过程(土壤变化、气候变化等)的相互作用。论文还认为尽管配对集水区试验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为研究者提供了许多可靠的结论,但由于许多研究者只把集水区看作是“黑箱”Q从而对认识森林与径流关系的复杂性有一定的局限性。未来的研究应把配对集水区的试验与其它对过程的研究技术(同位素、GIS等技术)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从雾和霾形成的原因以及与机动车尾气的关系等方面的论述,阐述了机动车尾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出了对机动车尾气的预防、治理办法。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4):106-110
阴阳观念与古代文学的关系密切。在文学创作方面,阴阳对举、"物生有两"、"惟两能化"的宇宙发生观,导致了古代文人重视骈丽的创作倾向,是古代骈文发生发展及古代文学语言形式普遍骈化的深层文化原因;在文学的变化方面,"物生有两"、"惟两能化"的自然变化观,导致了古人以天道自然变化以解释文学发展变化的现象,形成了以刘勰为代表的"质文代变,变不失常"文学发展观;在文艺的审美方面,阴阳交感、、刚柔相济、得中为吉的万物根本论,导致了古人普遍以"中和"为美的现象,使"中和"美论成为古代几千来的审美主潮。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巨大作用。不仅表现在它对生产力3个要素的渗透性影响。而且表现在它促进生产力结构的优化和系统功能的发挥,但经济发展会带来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负面影响。应在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同时,遏制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以促进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瑞典环境影响评价和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比较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各国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的一项制度和技术,都与政府的环境管理机制有着直接的关系。中瑞两国的环评制度都体现了“环评为先,项目决策在后”原则。所不同的是,在瑞典,政策颁布前必须进行战略评价;环评审查按A、B、C类项目分别由不同机构负责;公众参与的方式也更为多样。  相似文献   

17.
真菌和细菌对染料的吸附脱色及再生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进行了真菌和细菌共培养对染料的吸附脱色和吸附脱色能力再生的研究。结果表明,青霉菌G-1首先对偶氮染料S-119、蒽醌染料艳紫KN-B(C.I.Reactive violet 22)水溶液中染料进行快速吸附去除,菌丝对同种染料的吸附速度随菌丝培养液中葡萄糖浓度的增加而加快,吸附染料的G-1菌丝在与细菌的共培养中完成对染料的脱色降解,脱色速度受培养液中葡萄和氮源浓度影响较大,从吸附速率和完全脱色时间综合评价,以葡萄糖浓度为5g/L、酒石酸铵为20mmol/L的培养基中培养的菌丝对染料的吸附脱色效果最好,吸附在菌丝上的艳紫KN-B脱色后菌丝吸附脱色能力得到再生,菌丝对100mg/L的艳紫KN-B染料水溶液可重复处理4次。青霉菌G-1对酸性染料废水处理3h,色度去除率为75.9%,吸附染料的菌丝在与细菌共培养中完成对染料的脱色,对试验所用染料废水,菌丝的处理能力获得1次再生。  相似文献   

18.
19.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6):115-117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资和扶持力度,深入改革现行单一的教育考核评价体系,执行特殊灵活的更为有利于少数民族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考核考试选拔机制,对于进一步实现教育公平,推进民族教育和谐健康发展,增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立体种植与水土保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自然相协调的立体种植,迁用于护堤、护岸、渠道衬砌和城市绿化,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作用,将其与生态开发相结合,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