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运用可持续发展的“三种生产”理论,对我国北方荒漠化地区的人地系统进行了解析,指出人口生产的膨胀、物质生产的低效率和环境生产的萎缩,以及由此造成的三种生产系统之间支撑与制约机制的破坏,是导致我国北方荒漠化不断扩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从可持续发展看两大部类生产理论丰富和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两大部类生产理论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它的潜在假定之一是人类的经济活动没有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在分析传统两大部类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增加了生产环境资源的第0部类,从而构建了面向可持续发展的三大部类生产理论。在社会总资本重新划分的基础上,对三大部类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以及不同生产条件下的三大部类的生产状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发展的可持续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三种生产的视角看,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方向是指农村发展趋向于三种生产的和谐运行与环境社会系统的稳定演进。获得“经济-社会-环境”整体高效益。资源环境问题是与一定的发展模式相伴而生的,针对中国农村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通过深入剖析城乡整体、城乡之间以及农村内部三种生产的状况,提出改善中国农村发展状况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对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粮食生产在实现了"十一连增"之后正面临着城镇化所带来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挑战,如何实现城镇化与粮食生产的协调发展,是我国当前需要高度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以1994-2012年我国29个省(市、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方向距离函数将环境因素纳入到粮食生产技术效率测算框架,对我国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值进行了测算,并对不同阶段各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城镇化细分并设置了人口城镇化指标、土地城镇化指标、产业发展城镇化指标和生态环境压力城镇化指标,利用所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了城镇化对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1994-2012年城镇化加速期,我国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粮食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度要优于粮食平衡区,但是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的粮食生产环境在逐步恶化,粮食平衡区则在逐步好转;2人口城镇化有利于粮食主销区和平衡区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提升,对粮食主产区则相反。土地城镇化、产业发展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压力城镇化不利于全国及各粮食生产功能区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提升;3城镇化对粮食生产环境技术效率的影响存在功能区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在当前强调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背景下,产业有序转移必须以有利于或者加强环境保护为基本目标。环境规制差异造成了不同经济地域之间污染密集型生产的比较优势调整,强化了高污染产业进行生产区位选择的动机,以规避来自政府的环境监管。环境治理成本的不同是高污染企业区际转移的重要驱动因素,企业环境寻求策略推动了污染密集型生产由环境规制强度高的地区向环境规制松弛地区的转移。企业污染密集型生产的区际转移受到环境要素产品生产比较优势的明显影响,这些环境要素产品与区际环境规制差异、企业市场内部化战略以及污染密集型产品的生命周期密切关联。借鉴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可以明晰企业环境寻求策略下污染密集型生产转移的内在机制。一方面,环境成本差异决定了非环境友好产品生产转移的意愿,高强度的环境规制使得企业生产的边际环境治理成本和平均环境治理成本提高,污染密集型生产外迁的动力加强,生产效率高的企业对环境规制强度更加敏感。污染密集型生产承接地提高环境规制强度能形成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有力对冲,遏制环境恶化趋势。另一方面,合理的区际环境政策差异能在产业有序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合理设定区际环境规制级差与碳信征信系统建设,加强分类监管与行业节能减排,建立拟承接生产项目的效率筛选机制,提高区域市场开放程度、降低产业优惠政策所形成隐性市场保护等环境监管手段是保证欠发达地区通过产业承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中改善农业环境的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了我国粮食安全及粮食持续生产所依托的农业环境状况。从我国粮食生产状况与经济发展水平看,全国粮食生产处于结构性过剩与低水平安全中,区域性粮食安全与不安全并存;耕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农民的经济收入状况等均不容乐观,加之自然灾害加重,粮食生产的环境成本将随之增加,这将影响我国未来粮食安全。为此,本文提出了走农业集约化道路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与改善环境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研究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盐渍化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合理安排农业公共投资,促进生产与环境协调发展。在介绍我国土壤盐渍化概况的基础上,利用相关文献分析影响土壤盐渍化的不同因素,同时利用省级Panel数据和计量模型进一步探索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盐渍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程度、单位钾肥投入会对土壤盐渍化产生显著影响。单位耕地上灌溉面积越多,耕地发生盐渍化的概率也越高;同时单位面积上钾肥使用量越高,耕地发生盐渍化的概率也越高。此外,还在统计意义上发现排灌对抑制土壤盐渍化具有明显作用。因此,针对农业生产活动对农业生态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提出应该在增加农业公共投资的背景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引导农户采用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协调我国农业生产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漫湾库区生产恢复障碍及其原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对漫湾库区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库区生产恢复现状,认为农业生产相应条件恢复不到位,影响土地的持续利用:土地生产力降低,单一的种植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经济林与畜牧养殖业因土地被淹没带来萎缩,渔业、旅游业等缺乏规划和移民的参与,表现出库区移民生活水平相对于远迁移民、全县(省)平均下降了。分析了漫湾库区生产恢复的障碍及其原因,并就生产恢复提出一些建议:(1)提升澜沧江梯级开发水电工程中对移民问题的重视,将漫湾电站纳人中央直属电站范畴,统筹安排移民遗留问题,给予资金支持;(2)重新整体规划漫湾库区的移民安置,控制库区土地人口压力;(3)调整产业结构,促成传统种植业人口向林、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4)理顺和明确移民方面的责、权、利关系,将生产恢复问题与安置区地方经济发展问题结合起来考虑;(5)建立公众积极参与的决策体制与决策执行机制。  相似文献   

9.
全国各类事故造成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数量急剧上升。从2006年1月至今,国家环保总局接报各类突发环境事件49起,涉及22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据介绍,在49起污染事件中,按污染大小分,重大事件4起,较大的13起,一般的32起;按污染的诱因分,由安全生产事故引发的环境事件22起,由企业违法排污造成的突发环境事件12起,由交通事故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11起,第三者责任和气象条件改变引发的环境事件4起;按污染结果分,造成大气环境污染的15起,造成水污染的32起,造成水气综合污染的2起。目前绝大部分事件的警报已解除,事态基本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0.
上海农业生产中的自身污染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上海市郊农业生产中的自身污染,目前主要有农药、化肥、畜禽粪尿和农用塑料薄膜。70年代以前,上海曾施用过有机汞、有机氯等农药,对环境的影响较大。80年代以来,影响较大的农药主要是有机磷和菊酯类;化肥主要是氮肥施用过多,导致蔬菜硝酸盐含量过高;畜禽粪尿已成为郊区突出的新污染源,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各类农用塑料薄膜也是必须重视的新潜在污染物。  相似文献   

11.
建设生态农业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从生态环境的概念入手分析了人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农业建设的作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生态农业建设的关系,指出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建设生态农业、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提升江苏农业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矿产资源行业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产资源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一方面其产出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其投入关乎不可再生资源的最优利用,是解决当前我国环境资源问题的关键环节。正是以矿产资源的最优利用为出发点,在国内矿产资源形势严峻和环渤海经济区经济发展急需大量矿产资源的背景下,选取河北省12个与矿产资源直接相关的行业,运用生产前沿面理论的非参数方法,定量计算并研究这12个行业从1997-2005年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理论值及其动态变化趋势,并通过宏观政策分析和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结构分解分析,找出影响河北省矿产资源行业综合效率变化的因素,进而提出提高河北省矿产资源行业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积极鼓励与推广农业亲环境生产行为,是实现我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湖北省765份实地调研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探讨了责任意识对稻农亲环境生产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情境约束的调节效应,以期厘清与掌握不同情境下责任意识的作用机理。结果显示:(1)稻农亲环境生产行为采纳程度较低,集中于采纳1~2项的样本为主,平均采纳数量为1.91项。(2)责任意识维度中,责任归属、责任认知对稻农亲环境生产行为均起到显著正向影响,而行为担当却起到显著负向影响。(3)村规民约能减轻行为担当对稻农亲环境生产行为的负向影响,但也会一定程度上削弱责任认知的积极作用;面对农业生态环境压力,责任归属对稻农亲环境生产行为的正向作用同样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4.
农业生产地域分工与农产品专业化生产是使农业从自然经济阶段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农产品生产转变的一个标志。本文在分析该区农业布局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总体布局的设想与不同类型地域农业开发的主攻方向与对策,并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粮食、棉花、猪、禽、水产品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地域选择、建设规模与技术措施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建国以来广东省粮食生产历程及其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广东省1987~2004年分县统计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区域差异定量分析与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广东省近18年来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并探讨了其影响因素,以期为进一步制定粮食宏观政策、保障广东省粮食安全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广东省人均粮食占有量与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之间的差距在逐渐增大;1987-2004年,广东省粮食生产中心逐渐北移;珠江三角洲粮食产量出现严重滑坡,粤东粤西地区处于低水平的相对稳定的粮食生产状态,而北部山区粮食产量经历了明显先升后降的过程,但在全省粮食生产的地位逐渐提升;珠江三角洲和粤东地区各县市区地域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较大,18年间波动幅度也较大,而北部山区与粤西地区各县市区地域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较小,变化幅度也较小;影响广东省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种粮比较收益低下、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产值构成的大幅下降以及经济体制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三峡大坝附近地区有发展反季节蔬菜生产的小气候环境,有比较丰富的可开垦利用的土地资源,具有广阔的市场。秭归县因地制宜地建设“河谷平坝保护地蔬菜基地”:和“高山反季节蔬菜基地”两大类型反季节蔬菜生产基地,极大地丰富了三峡工程建设区的副食品供应,增加了库区移民的经济收入,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很大的社会影响和良好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各地推动发展循环农业,本着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积极探索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洁净化、产业链条生态化的农业发展之路,循环农业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当前,资源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问题。有资料显示:我国灌溉水的利用率仅为45%左右;我国每年产生的6亿t作物秸秆、  相似文献   

18.
当下中国的环境抗议呈现一系列"中国特色",表现在:当其他地区的环境问题形成以市场攫取为主要根源时,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形成与政府行为密切相关;当其他地区的环境抗议以市场为主要对象的时候,中国的环境抗议以国家为主要对象;当其他地区的环境抗议表现为以社会组织为主体独立表达诉求的时候,中国的环境抗议表现为向政府呼吁环境诉求;当其他地区表现为以积极主动的进取型抗议进行环境问题协调的时候,中国的环境抗议多作为消极的回应型抗议。环境抗议的特色与环境问题的形成逻辑密切相关,其根源在于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结构中,市场强势、权力错位与社会弱势。环境利益相关主体间的失衡,最终导致了系统性的环境危机。重构国家、市场与社会的系统平衡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推动社会的生产。中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公民社会的设想难以实现,而从生态政治学出发,吸收卡尔·波兰尼的社会反向运动思想,借助国家权力系统的重构,反过来规制国家权力的谋利取向与自律性市场的逐利本性并最终打造能动社会成为可供借鉴的思路。能动社会的发育以国家系统为依托,统合多元主体的利益,构建多元协同治理机制,并最终实现国家-市场-社会的系统平衡。经由能动社会推动社会生产并实现生态环境的协同治理的思路,可以为解决中国情境中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提供启发。  相似文献   

19.
试论循环经济的要素价格差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了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状况,以此为基础,文章提出了循环经济要素价格差假说,以解释循环经济的实现问题。分析了循环经济组织和非循环经济组织的基本形态,定义并讨论了循环经济生产函数和非循环经济生产函数,提出了消费性生产函数的概念;以这些函数为基本框架,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假定的基础上,研究了企业在循环经济和非循环经济生产方式之间的选择,从而论证了循环经济要成为现实必须满足的两项基本原则,得到了循环经济实现的要素价格差条件。该结论与众多的定性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结论表明,要使循环经济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一要有循环经济导向的技术创新以满足循环经济生产可能性;二要有循环的资源环境要素与其替代要素的价格差小于经济转移梯度。最后,本文讨论了影响要素价格差的几种主要因素:产权制度、中介组织、定价机制、制度的路径依赖,以扫清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资生产企业中是否存在“以污染换取增长”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农用塑料薄膜等农业生产资料被广泛使用,排放出大量有机物和无机物,造成了比较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然而,以往研究大多集中于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直接污染的分析,较少讨论农业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污染。实际上,农资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往往也会产生大量环境污染,努力降低农资生产企业的环境污染也应是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农资生产企业的微观数据分析了农资生产企业的环境污染状况对其未来年平均销售增长率的影响,检验农资生产企业中是否存在"以污染换增长"现象。在文中我们采用农资生产企业被征收排污费的情况来衡量其环境污染程度,采用企业的年平均销售增长率来衡量其未来业绩表现,进而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被征收排污费的农资生产企业中普遍存在着"以污染换取增长"的现象。实证结果表现为,如果农资生产企业被征收排污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越高,则该农资生产企业未来的销售增长率也相应越高。该研究结论对于我国农资生产企业排污费征收机制的设计和行业环境规制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首先,我们建议环境保护部门和农业管理部门在未来应该适当提高农资生产行业的环境准入门槛,防止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入该产业,并逐步淘汰部分高污染的农资生产企业。其次,环境保护部门应该进一步优化排污费的征收机制设计,努力降低农资产品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后,建议对农资生产企业的环保技术投资进行补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