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艾艳艳 《安防科技》2011,(11):48-50,42
本文简要介绍了故障电弧的定义和分类,分析了故障电弧的危害,对国内外故障电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故障电弧特性和防护措施,对故障电弧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针对电力行业电弧引发的事故,电弧防护服相关标准开始制定并逐步完善。现有电弧防护性能的标准测试方法包括开弧测试和盒式测试,针对不同形式的电弧,测试方式仍在不断发展。电弧防护性能的最常用的衡量指标是电弧热性能值ATPV。对于不同工作场所电弧服的选择是基于对工作现场的危害评级。最后文章总结了电弧防护服性能影响因素的研究,包括电弧防护性、热湿舒适性和作业适应性。未来的电弧防护服的开发会朝向更安全、低成本、更舒适的方向进行。  相似文献   

3.
GB/T5817-2009《粉尘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经国家标准委批准,已于2009年12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是对GB5817-1986《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标准的修订。该标准将粉尘浓度超标倍数作为粉尘作业场所危害程度的分级指标,有助于企业加强粉尘作业场所分级管理,改善作业场所环境条件,保障职工身体健康,促进企业和谐发展,也为职业健康监督管理部门对粉尘作业场所的监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整合GB 24539—2009、GB 24540—2009、GB/T 29511—2013三个化学防护服装类产品标准后,GB 24539—2021《防护服装化学防护服》已颁布实施。考虑到新版标准专业性强、体系庞大、产品种类多,为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解读。本文结合ISO及EN相关标准动态发展,针对原标准修订部分进行了详细对比与重点说明,从标准框架结构、产品分类、设计要求、性能要求及测试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服务国内化学防护相关的科研、生产、质量监督检测需求。  相似文献   

5.
GB12014-2009《防静电服》于2009年4月1日发布,2009年12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实施后,替代了GB12014—1989《防静电工作服》标准。  相似文献   

6.
电弧引燃电缆是造成电缆火灾的重要因素,威胁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与电力可靠供应。为了探索配电电缆的电弧引燃机理,构建了电弧引燃1 kV配电电缆实验平台,结合火灾动力学仿真,初步研究了电弧引燃电缆过程中的点燃、火焰蔓延及温度场分布,进一步探索了电弧火源功率对电弧引燃电缆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功率为300 W的电弧火源能够在10 s内引燃1 kV聚氯乙烯护套电力电缆,电缆引燃后最高温度达900℃。随着电弧火源功率增大,电弧引燃电缆时间显著减小,并进一步获得了引燃该电力电缆所需的临界电弧功率。运用FDS仿真电弧引燃电缆过程,实验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当电弧功率从21.93 W减小到7.15 W时,实验点火时间从19 s增加到57 s,仿真点火时间从15.3 s增加到55.9 s;当电弧功率低于7.15 W时,实验和仿真电缆均无法引燃。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分析并比较GB 24541—2022版与GB 24541—2009版标准手套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操作性,以了解其中的不同点,从而更好地了解新版标准的修改部分,有利于更好地执行。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高速电弧喷涂技术的原理和工艺特点,指出应用高速电弧喷涂技术解决电站重磨蚀部件的延寿修复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施倚 《劳动保护》2012,(9):113-113
我是小型企业中从事电气维护的职工,在工作中经常会有电火花和电弧发生,请问:电火花和电孤怎么产生的?如何预防电火花和电弧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变压器的充油设备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超负荷运行时间长、运行维护不当等原因,劣化的变压器油存在更高被电弧点燃的火灾风险。对电弧作用下变压器油的点燃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考虑了电弧能量、变压器油老化程度等参量的影响,利用 Bruceton法统计和计算了临界点燃温度和本质安全温度。研究表明:电弧可以加速变压器油的分解,促进易燃油气混合物的形成;变压器油最低临界点燃温度的电弧能量极值为13.8 J,对应电弧电压约为8.1 kV,在该能量及以上,平均本质安全温度约为124 ℃。研究结果可为制订变电站火灾爆炸事故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高压开关柜内的绝缘件失效故障,易引发火灾事故、区域停电甚至影响电网系统的稳定运行。基于高压击穿电弧模拟与材料引燃机理综合模拟实验平台,针对4 mm厚支柱绝缘子和固封极柱,开展了15 kV击穿电弧作用下的系列引燃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高压电极横向击穿后,电弧迅速上翻形成自上而下“夹持”样品的倒“U”形弧柱,弧根与弧顶首先炭化或引燃。阻燃绝缘件样品顶部形成火焰后,随着燃烧的进行,逐渐从顶部形成穿透样品的内部击穿电弧,该电弧易诱发剧烈燃烧的水平喷射火焰。内部击穿电弧位置向下移动呈“2阶段”特征:在初始阶段较慢,支柱绝缘子和固封极柱样品内击穿点下移速度分别约为2.55 mm/s和1 .74 mm/s,而在第2阶段分别增大至78.50 mm/s和35.03 mm/s。此外,高压起弧瞬间,在紧邻电极上方的绝缘材料表面,升温速率可达180 ℃/s。研究结果可用于高压开关柜各类阻燃绝缘件的科学选型与优化设计,为开关柜防火安全性能的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安全带是有效地预防高处作业人员因意外坠落而受到身体伤害的必要防护装备。本文根据GB6095—2009《安全带》、GB/T6096—2009《安全带测试方法》标准中安全带整体静态负荷试验的要求,对安全带整体静负荷试验机的研制与应用开展一些调研和探讨,希望对从事安全带检验的机构和安全带生产的企业中的科研、检验人员提供一些感性的认知和帮助。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磁偏吹产生原因,克服了磁偏吹在焊接过程中对焊接电弧及焊缝成形的影响,通过调整和改善焊接电弧周围磁场分布,并采用反消磁、局部加热消磁克服和消除了磁偏吹对焊接电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故障电弧断路器动作响应滞后、效率低等问题,基于电气火灾多发原因与防控实验装置、功率因素可调式负载柜,搭建故障电弧模拟实验台,研究故障电弧断路器响应时间影响因素,利用功率分析仪统计断路器响应时间。研究结果表明:纯电阻电路中,断路器响应时间随碳电极直径增大而缩短;在负载功率P=800,2 000 W条件下,碳电极直径D≥2 mm时,断路器瞬时保护率达100%;负载功率P=3 200 W时,断路器瞬时保护率小于50%;碳电极直径D为1,2 mm时,断路器最佳负载功率保护区间分别为[1 200,1 600] W,[800,2 400] W,碳电极直径为2 mm的保护区间范围较宽,安全可靠性更高;感性电路中,断路器响应时间随功率因数减小而延迟,功率因数对断路器动作响应时间的影响随负载功率增加而降低。研究结果可为故障电弧断路器响应时间的设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从第一个真正的白炽灯泡的发明到建设美国首个中央电站,GE(通用电气)一直以电和光推出改变生活的创新。GE通晓电力。电在人们生活工作的每个建筑物里的每堵墙里运行,但不代表它没有危害。实际上,电是最危险的工作场所危害之一。电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这一现实使之更加危险,因为当员工认识不到电的潜在风险时,他们不会积极地参与电力安全项目。幸运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亲身见证过电气事故。发生在工作场所的一个主要电气危害可能就是电弧闪光——包括熔融金属、热金属氧化物和有毒燃烧烟雾等热能的释放。电弧闪光往往是猛烈的,能导致严重伤害甚至死亡。电  相似文献   

16.
通过各种热喷涂技术的比较,探讨电弧喷涂技术在火电站设备表面保护应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藏兰兰 《安全》2010,31(5):56-56
由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国家劳动保护用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北京)负责制、修订的坠落防护装备—安全带系列国家标准已于2009年04月至10月公布。由此,我国1985年制定的GB6095《安全带》、GB6096《安全带测试方法》标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将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煤矿井下发生串联故障电弧易引发火灾等安全事故,为了预防电气火灾、指导线路维修,利用三相电动机及变频器负载开展不同线路、不同电流条件下的串联故障电弧实验,研究三相串联故障电弧的检测及选相方法。首先,对单相电流进行一阶差分处理后,建立改进的吸引子轨迹矩阵作为故障特征矩阵;其次,对故障特征矩阵进行奇异值分解,采用特征矩阵的奇异值构建串联故障电弧检测及选相的特征向量;最后,利用极限学习机建立故障电弧检测及选相模型,并测试检测及选相准确率。研究结果表明:提出的SVD方法可以利用单相电流实现三相电动机及变频器负载回路中的串联故障电弧检测及选相。  相似文献   

19.
<正>GB/T13861《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自1992年发布以来,经历了2009年首次修订,这次是第二次修订,于2022年3月9日发布,2022年10月1日起实施。本次修订增加了设计缺陷、传感器缺陷、电弧、短路、标志标识、信息系统缺陷、交通环境不良、排水系统故障、排土场、尾矿库、有限空间作业、应急管理缺陷等内容,考虑了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危险有害因素,同时参考GB30000《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系列标准,对理化危险、健康危险进行了重新细分。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安全科学一定会兴旺昌盛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我国安全科学学科建设的进程,即经历4个阶段;提出学科建设与完善必须以大安全观为基础;需要深入研讨安全哲学即安全的认识论及方法论;应该确立安全科学的"安全第一"为科学公理的共识;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的生命为本的安全发展新观念;探索"安全-风险-文化"新理论,推动和发展安全科学学科理论建设;重点对2009年5月公布的新《学科分类与代码》,即GB/T13745—2009新体系中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与GB/T13745—1992的安全科学技术进行了比较研讨;高度评价GB/T13745—2009中安全科学技术新体系的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认为安全科学技术学科建设开始进入系统发展新时期,需要在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发展和创新,坚信中国的安全科学一定会兴旺昌盛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