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综述了反应温度和时间、pH值、Fe2+投加量、H2O2投加量以及H2O2/Fe2+投加比例对Fenton法处理生活垃圾渗滤液效果的研究,在详细分析Fenton法分解污染物机理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垃圾渗滤液经Fenton法处理后的产物特征,建议将Fenton法用于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并对Fenton法用于生活垃圾渗滤液达标处理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采用混凝-Fenton氧化法对经生化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进行了深度处理,确定了最佳的试验条件.结果表明,混凝剂聚合硫酸铁(PFS)的最佳投加量为20mL/L.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确定了Fenton反应最佳工艺条件: 初始pH值为3,H2O2加入量为3.0 mL/L,FeSO4·7H2O加入量为3.5 g/L,反应时间为120 min.生化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经混凝-Fenton氧化法深度处理后,CODCr由处理前的560 mg/L降至处理后的93 mg/L,去除率达83.4%,出水水质达到新修订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3.
太阳光下Fenton氧化-混凝法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经生物处理后难以进一步生物降解的垃圾渗滤液,提出采用太阳光下Fenton氧化-混凝法进行深度处理.比较了直接混凝法、太阳光下Fenton氧化法及其联合处理技术对垃圾渗滤液COD_(Cr)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垃圾渗滤液进行直接混凝处理的效果不理想.COD_(Cr)的去除率仅为17.8%;太阳光可有效地催化Fenton试剂对垃圾渗滤液COD_(Cr)的去除效果,但要其COD_(Cr)低于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则需消耗H_2O_2的浓度大于600 mmol/L.导致其处理成本较高;而采用太阳光下Fenton氧化-混凝联合处理技术.垃圾渗滤液低于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只需投加H_2O_2的浓度为170 mmol/L,比单纯采用太阳光下Fenton 氧化法处理垃圾渗滤液可节约H_2O_2用量2.53倍以上.  相似文献   

4.
利用铁碳微电解-微波强化Fenton联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膜滤浓缩液,探讨了微波功率、微波作用时间、H2O2投加量对微电解出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同时将铁碳微电解出水COD浓度、微波功率、微波作用时间、H2O2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建立了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COD去除率影响的主次关系为:微电解出水COD微波功率H2O2投加量微波作用时间。  相似文献   

5.
在紫外光照下,利用H2O2和草酸铁络合物对垃圾渗滤液进行了处理,探讨了紫外光照时间、pH值、fenton试剂、草酸铵对垃圾渗滤液中CODCr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UV-vis/草酸铁络合物/H2O2法对垃圾渗滤液CODCr去除率有较好的效果,当操作条件是:pH取3,反应时间为1 h,H2O2投加量为1.4 mL,H2O2/FeSO4·7H2O投加比(摩尔比)为5∶1,草酸铵投加量为5.5 mL时,CODCr的去除率达到了78.8%.  相似文献   

6.
硅藻土加入PFS液体后制备成改性硅藻土,用于垃圾渗滤液的预处理。结果表明,每100g硅藻土投加8mLPFS制备的改性硅藻土处理垃圾渗滤液效果最好,当投加量为3g/L时,COD的去除率可达45%,并可提高渗滤液的可生化性,同时对色度、氨氮和重金属都有一定的去除效果,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化学沉淀/Fenton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采用氧化镁和磷酸在碱性条件下与渗滤液中的NH3-N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六水磷酸铵镁(MgNH4PO4·6H2O)沉淀物,对渗滤液进行预处理.实验表明:在pH为9.5、药物投加比NH4 ∶Mg2 ∶PO43-为1∶1.3∶1的条件下,渗滤液中NH3-N的去除率达到76.7%,COD去除率为40.7%.最后对预处理出水用Fenton试剂进行氧化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在pH为3、氧化时间为210 min、药剂投加量FeSO4·7H2O为0.04 mol、 H2O2/FeSO4·7H2O投加比例为4∶1时, COD 的去除率达93.81%.  相似文献   

8.
采用UV-Fenton氧化法对聚醚废水预处理,通过正交和单因素试验探讨了H2O2投加量、Fe2+投加量、p H值及光照时间各因素对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确定p H值为3、H2O2投加量40 m L/L、n(H2O2)/n(Fe2+)=9、光照时间90 min为最佳反应条件,COD去除率可达70%以上,经氧化预处理后废水的BOD/COD值由0.19提至0.37,可生化性较大提高,可满足后续生化处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确定PAC和PAM复合混凝剂对垃圾渗滤液进行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向垃圾渗滤液中投加混凝药剂,以COD和浊度作为考察指标,根据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其最佳的工艺条件.试验研究表明,在室温条件下,pH=5.5,PAC的投加量为1 000 mg/L、PAM投加量为15mg/L、混凝反应1 min(快速搅拌结束后)投加PAM,对...  相似文献   

10.
采用臭氧氧化法对生化处理后的垃圾渗滤液进行深度处理,考察了反应时间、臭氧投加速率、p H和温度对COD、蛋白质、色度以及生化尾水中的腐殖酸的去除效果,通过BOD/COD变化分析了臭氧氧化法对生化尾水可生化性的提高作用。结果表明:在p H 5.0,温度35℃,臭氧投加速率9.33 mg/(L·min),反应120 min的条件下,垃圾渗滤液的生化尾水中的COD、蛋白质、色度以及腐殖酸的去除率分别达到56.2%、90.5%、97.5%和93.0%,BOD/COD从0.32提升到0.56,生化性有了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11.
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指出了城市垃圾的现状和垃圾渗滤液的特点及处理的意义.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分析了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介绍了多种处理渗滤液方法,并对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的选取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卫生填埋法是我国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手段.填埋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会产生大量污染物浓度高的渗滤液,若不加处理则会对周围环境水体产生二次污染,危害极大.为了控制和治理垃圾渗滤液,就需要对垃圾渗滤液的运移规律进行研究.以垃圾降解的生化反应机理为基础,综合考虑对流、弥散、扩散、吸附和有机物生物降解等作用,建立了垃圾渗滤液溶质运移的对流-弥散模型,并对其一维数学模型进行解析求解.  相似文献   

13.
北神树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水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北京市北神树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为研究对象,分析测定了水样的化学需氧量、生物需氧量、氨氮、含油量、浊度、色度、电导率等常规指标及17种无机离子含量,了解了水样的组成、成份和性质;用膜分离-光谱扫描法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了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的分子量分布和主要的官能团结构;综合评价了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状况.实验结果表明,垃圾渗滤液属于高浓度有机污水,是垃圾填埋场的主要污染源.本文研究成果可为今后国内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的处理、规划和设计提供一定的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电凝聚方法发展很快,电凝聚法可以同时起到电解法、气浮法和絮凝法的作用,可以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色度、有毒金属以及合成有机物等污染物.本实验尝试以电凝聚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研究不同电流和电解时间下该方法对垃圾渗滤液中总磷的去除率,从而得到这2种影响因素的最佳值,得出最佳操作条件.  相似文献   

15.
垃圾渗滤液膜滤浓缩液是垃圾渗滤液经生物降解后再经RO或NF膜截留的残余液,可生化性差、含盐量高、处理困难。本文采用电氧化法处理纳滤浓缩液,试验结果表明:电氧化法在纳滤浓缩液的处理上具有优势。在反应时间6h,对纳滤浓缩液的COD,TDS,Cl~-去除率分别达到82%,12%,51%,吨水耗电45k W·h。本试验研究在处理效果、能耗等方面达到了预期效果,为电氧化技术在纳滤浓缩液处理中的实际应用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16.
根据理论分析,通过回灌能够实现对老垃圾填埋场所产生渗滤液的场内处理,改善渗滤液水质,同时能加速老填埋场的稳定化进程.以深圳市10座老垃圾填埋场为研究对象,提出渗滤液回灌工艺及其参数.回灌方式以水平渗沟为主,设置聚乙烯罐调节水量.渗滤液回灌加速了填埋气体产生速率,降低了有效应力,可能引起垃圾体边坡失稳.较大的渗滤液回灌量(1.6%)导致较低的垃圾边坡安全系数(1.96).确定满足加速垃圾稳定化和填埋场稳定性的最佳回灌量是填埋场渗滤液回灌大规模应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河北省某市家庭生活垃圾为样本进行实验,研究了甲烷浓度的变化、垃圾固含量与垃圾平均产气率的关系、填埋表面沉降与时间的关系等。结果表明,该市垃圾产生的渗滤液回灌能够使产气速率和填埋场沉降速率增大,特别是提早回灌时间、增加回灌次数,对加速稳定化进程起到较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针对深圳市下坪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排污管道结垢现象,从结垢物组成分析、水质情况、管道设计、管道使用方法等方面,就其结垢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并提出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垃圾填埋二次污染的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介绍了垃圾卫生填埋中二次污染的危害,指出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和填埋操作中为防止填埋释放物对周围环境的二次污染所应采取的防渗、收集、处理和利用等措施,探讨了在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和填埋操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应着重考虑的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