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区域(城市)环境——经济系统能流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物质和能量流动是环境-经济系统得以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该系统是一个将原料、能源转化为产品和废弃物的代谢过程.相对物质流动,能量流动呈单向流动,并且在流动过程中利用效率较低,从而导致这一过程对自然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参考物质流分析方法,提出区域环境-经济系统能流分析的研究框架,对分析的主要能源类型、系统边界、数据的获取途径与处理(如以能值分析中的太阳能值作为统一的分析单位)进行了说明;在以往能流分析、物质流分析和能值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区域环境-经济系统能流分析的分析指标.通过对区域{城市)环境-经济系统的能量流进行分析,其结果可以为区域能流的优化管理、优化能源使用结构、污染物总量控制、节能减排等能源政策的制定提供导向.  相似文献   

2.
中部地区生物质资源潜力与减排效应估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是战略性资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中部地区经济的不断增长,对能源的消费量也呈逐渐上升趋势。传统化石能源日益显示出供给和环境两方面的压力,而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具有能源替代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效应。中部地区生物质资源丰富,经估算结果如下:第一,2009年农作物秸秆、牲畜粪便和城市垃圾3种生物质资源沼气潜力达839733亿m2,折合标煤7 31475万t;第二,开发利用3种生物质资源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3 880 59483 t。据此,提出建议:第一,重点开发利用秸秆、牲畜粪便等农村生物质资源;第二,为中部地区生物质资源转化为生物质能源产品进而实现减排效应创造支撑条件  相似文献   

3.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废弃物资源化是国际发展趋势,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废弃物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不再具有原使用价值或使用价值不同于自然资源的各种物质,如尾矿、生产性废渣、废液、废气、废旧物资等,通过回收、深度加工等途径综合利用,使之成为二次资源,对应于国际上的资源循环利用或再生利用的范畴。废弃物资源化的内容主要包括:废物处理并从中回收某些物质(二次资源);废物利用并制取新的物质(物态转换);废物回收并经过深加工获得新用途(资源再生);从废物中回收能源(能量转换)等。资  相似文献   

4.
基于物质代谢的中国纺织业生态效率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生态效率是衡量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它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将可持续发展目标融入不同层面的经济活动.论文以物质代谢为基础,采用价值-影响比值法建立行业生态效率的度量模型,并提出行业经济模式评价概念模型.以我国纺织业为例,核算该行业能源和废物代谢以及物质代谢的生态效率.结果表明:随着我国纺织业的快速发展,能源与废物代谢通量呈现出增长势头,但生态效率不断提高.1996-2005年阐,我国纺织业工业总产值增加了2.68倍,能源效率和环境效率分别提高了1.80和1.88倍左右,生态效率提高了2.6倍.我国纺织业生态效率评估结果同时显示,1996-2005年期间纺织业经历了传统发展模式、末端治理模式,并开始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虽然我国纺织业物质代谢的生态效率在提高,但是随着物质资源的日益稀缺,物质代谢的生态效率仍需进一步提高,而提高生态效率的关键是资源效率与环境效率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建筑——— 2 1世纪新型的建筑形态 ,它不仅反映了建筑理念和居住文化的升迁 ,更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在人为环境及物质空间方向的具体化体现。生态建筑是一种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与资源的人为环境 ,其目的是尽可能地避免消耗不可再生的资源和能源 ,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同时有利于人类健康。实际上 ,人类也一直在营造活动中顺应和利用着环境 ,这种做法在许多传统建筑中都得到了体现 ;而近年来生态建筑的发展也从对环境的被动适应转向自身的主动调节 ,它的发展标志着世界建筑业正面临一场新的革命 ,这一革命是以保护生态、节约能源和资源、方…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能源可持续发展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江苏省能源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以保障江苏能源综合供需平衡和实现能源 经济 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以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供给体系、提高能源转化效率和清洁性为立足点,以充分利用省内不同区位的能源发展优势为主线,因地制宜地提炼出江苏省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模式,包括自有资源优化开发模式和外部资源导入开发模式两大类型。其中,自有资源优化开发模式又可分为徐州煤炭工业综合体、苏北石油工业基地和沿海滩涂型可再生能源基地3种子模式;外部资源导入开发模式可分为沿江电力生产基地、苏南电力负荷中心和沿海临港型能源基地3种子模式。各种模式协同发展,有利于增强江苏省的能源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主要电子废物产生量估算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在分析了电子废物类型及其可能造成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根据电子电器产品的销量、社会保有量以及产品寿命期等因子建立模型对我国2000-2010年间的电脑、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空调等5大类电子电器产品的年度废弃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到2003年电脑年度废弃量达到447万台,总体呈增长趋势;电视机、冰箱的废弃量在2003年分别达到4229万台和976万台;洗衣机年度废弃量有一定波动。大约在2005年达到一个高峰,废弃量为1521万台;空调废弃量相对于其他家电较少,但一直处于稳步增长期。并在此基础估算了我国2003年主要电子废物中的可回收资源含量。量大而且增长较快的电子废物的处置和资源再生化将是我国电子废物管理面临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8.
葡萄酒生态产业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葡萄酒产业链是由葡萄种植者、葡萄酒生产者、消费者、资源回收者等一系列利益相关者组成的系统,该系统以产区生态为条件,以葡萄种植为基础,以葡萄酒生产及其副产物资源利用为保证,使产业链条中一个产品生产中产生的废物为别一个产品的生产原料,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体现了生态的统一性和资源的耦合性,形成了高效生态产业链。本文阐述了葡萄酒产业所具有生态产业链的特征,系统分析了葡萄酒产业链条中资源投入、新资源产出及其循环利用情况,重点对葡萄酒皮渣酿制白兰地、榨取葡萄籽油、提取葡萄红色素,多酚类产品、酿醋、配置饮料和基肥等产业开发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展望其发展前景,以期转变葡萄酒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产业与社会、经济、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能源-经济-环境非协调发展原因的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的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总体协调程度偏低,系统发展中存在着许多缺陷和冲突。主要表现在能源与环境、环境与经济间的矛盾突出,而经济与能源生产、消费之间呈现出一定的非均衡性。综合运用环境经济学、能源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理论,密切结合我国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发展现状,深入探讨造成3E系统非协调发展的内在原因,从而为政策实践提供更深层面的理论参考。分析结果表明:环境、资源的公公性与不明晰的产权安排,环境、资源利用中广泛存在着的外部不经济性,环境、资源不完善的市场与价格机制,实现经济外部均衡的资源要素投入效益难以衡量,人类行为假设与不完善的制度安排是我国当前3E系统非协调发展现象产生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0.
极限与分配--再论环境法的本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及其影响超出环境承受能力的极限所造成的后果。解决环境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分配,即把有限的环境资源在人类广泛的欲求之间做“相持而长”的分配。这种资源分配不同于收益分配,它体现的基本精神是义务。把体现义务精神的分配方法引入环境立法,必然导致环境法由传统的权利本位转变为义务本位。环境法不得不采用资源分配的办法,以义务为本位,这是由环境这种特殊的物质条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榆林市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林市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的富集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市的生态系统(包括资源、环境)能否承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带来的压力,以榆林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论证,得出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固废排放等的问题最为突出,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资源型城市是由于资源的开发而发展起来的特殊区域,是我国城市的重要类型之一。论述了用能量和货币评价资源型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不足;介绍了H.T.Odum的系统能值分析理论及能值分析方法的基本步骤和评价指标。最后以铜川市为例,对其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铜川市是资源输出型的生态经济区域,从1949年到2000年的51年间,铜川为外地输出了2 541亿元的财富;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首先是当地的不可更新资源,其次是从外 地输入的资源与产品,再次是当地的可更新资源;能值货币比值上升,能值利用强度下降,但仍然对资源深加工不够,技术水平较低;环境负荷不断增加,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单位GDP废物排放能值下降,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3.
基于STIRPAT模型的甘肃省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源短缺已成为全球资源环境的主要问题之一,辩明人类活动各因素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程度,并据此制定和实施可持续的能源消费政策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以STIRPAT模型为分析工具,以甘肃省1991~2009年能源消费总量为环境影响指标,分解了人文因素对环境影响的作用大小。结果表明,富裕程度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都能够加剧环境的恶化,而且城市化对环境影响的弹性系数是富裕对环境影响弹性系数的278倍。在观测数据范围内,尚未出现环境Kuznets曲线的拐点,仍然处于曲线的上升段。居民消费结构的多样化有利于降低能源消费,其对环境影响的抑制作用略低于富裕对环境影响的加剧作用。最后讨论了STIRPAT模型的优缺点,并指出甘肃省主要相关因子对环境影响的作用机理还有待更深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生物学家常用“承载能力”这一概念来研究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承载能力是一个自然环境地区无限制地支持任何给定的最大数量物种生存下去的能力。当最大可持续的种群量超过了该地区的承载能力时,资源基础开始减少,此后到某一时期种群量也减少了。 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远比一个孤立地区某种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要复杂得多。地球支持人类的能力不仅取决于人类对基本食品的需求,也取决于我们对许多资源的消费水平,所产生的废物量,选用的各种技术以及人类对付主要威胁所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对外贸易的资源环境逆差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贸易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并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兰大引擎之一。但是。长期以来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在拉动经济贸易增长的同时。也对我国资源与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和严峻挑战。研究表明。我国贸易价值量顺差但资源环境却在产生“逆差”。因此,应高度关注我国贸易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以环保手段绿化贸易增长,运用贸易手段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为此.建议我国在进出口环境关税、市场准入与准出、投资等贸易环节增加环保“阀门”。具体政策建议:①扩大出口关税征收范围.加征高污染产品出口环境关税;②设计和实施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市场准入和准出制度;③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环境准入门槛。引导我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④健全进口废物贸易政策,有效防范废物贸易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6.
德国废物管理立法的制度特色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废物排放引起环境退化与污染。资源节约利用和有效的废物管理是循环经济的应有之意。德罾建立了以绿点计划为代表的较为完善的废物回收、循环利用系统。废物再生利用率居世界首位,积累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有益经验。德国废物管理立法主要有以下制度特色和环境政策蕴涵:“与环境相协调”的环境政策导向,延伸生产者责任,政府与民间社会分工合作的废物管理体制,生产者责任组织的成功运作。立法设定包装物回收、循环利用的目标和时间表,一次性饮料包装的强制性押金制度。  相似文献   

17.
生物质能一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能源 ,它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而居于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第四位的能源 ,在整个能源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据预测 ,生物质能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可持续能源系统的组成部分 ,到下世纪中叶 ,采用新技术生产的各种生物质替代燃料将占全球总能耗的 40 %以上。生物质能是蕴藏在生物质中的能量 ,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而贮存在生物质内部的能量。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也是由生物质能转变而来的。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 ,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木材及森林工业废弃物 ;农业废弃物 ;水生植物 ;油料植物 ;城市和工业有机废弃物 ;动物粪便。在世界能耗中 ,生物质能约占 14 % ,在不发达地区占 60 %以上。全世界约 2 5亿人的生活能源的 90 %以上是生物质能。生物质能的优点是燃烧容易 ,污染少 ,灰分较低 ;缺点是热值及热效率低 ,体积大而不易运输。直接燃烧生物质的热效率仅为 10 %~ 30 %。目前世界各国正逐步采用如下方法利用生物质能 :①热化学转换法 ,获得木炭、焦油和可燃气体等品位高的能源产品 ,该方法又按其热加工的方法不同 ,分为高温干馏、热解、生物质液化等方...  相似文献   

18.
以长江中下游城市群为例,运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定量识别了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氮素流动过程及特征,评估和比较了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以及生活消费过程造成的环境氮负荷。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长江中下游城市群社会经济系统的氮素输入总量为993.56×104t,氮素输出总量为732.84×104t,工业固氮、饲料进口和能源消费是新增氮素的主要来源,环境排放是最大的氮输出方式。2011年整个系统向周围环境排放的氮总量为760.99×104t,其中向大气、耕地和水体排放的比例分别占47.24%、19.42%和18.60%,6个子系统的环境氮排放贡献排序依次为农业种植(43.83%)工业生产(16.59%)城市生活(16.14%)畜禽养殖(13.96%)水产养殖(6.08%)农村生活(3.40%)。目前,农田施肥过度浪费、畜禽养殖与农业种植脱节且废物处理率低、工业行业高耗能高污染以及机动车大量排放是造成长江中下游城市群环境氮负荷的主要原因。今后,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以及大量农业活动中,农业种植子系统重点应减少肥料使用量和优化用肥结构,尤其是大幅减少化肥投入;畜禽养殖子系统应适当增加规模化养殖废物还田比例,提高废物资源化和综合利用水平,统筹安排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工业生产子系统应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调整和优化工业能源结构,严格执行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环境准入;生活消费子系统应在加强生活污染治理、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同时,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9.
资源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是社会经济与科学不断发展的产物,是人类生产、生活需求的必然。本文以黄河口为例,探讨了黄河泥沙堆积过程的环境演替、河口泥沙资源转化构成的环境模式、泥沙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产生环境因子的更替、泥沙资源开发与环境演化组合的最佳模式之建立过程等问题。仅供制订黄河口开发与治理战略参考。  相似文献   

20.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21世纪议程》和《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3项重要文件。之后,国际社会为推动"里约精神"的落实做出了积极努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每年举行会议,审议《21世纪议程》的执行情况;许多国家制定了国家和地方层面的《21世纪议程》或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关国际组织以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为主的活动也十分活跃。人类把发展与环境相协调作为行动准则,各国依据国情制定了促进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优先事项,使人类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取得了积极进展:全球经济实现了大幅增长,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消除贫困等社会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全球开始进入城市化时代;全球能源资源供应呈现多元化,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成效显著。中国在经济发展滞后、贫困现象较严重背景下,承担了全球实施《21世纪议程》的旗舰角色;并依据本国的具体国情,选择性地学习与借鉴,摸索创造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模式和道路,增加了世界可持续发展方式选择的多样性。20年来,尽管各个国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采取了积极行动,但是"里约精神"尚未全面转化为行动,在相关国际承诺与公约的履行方面还需付出巨大努力,仍然面临着重大挑战。如:以气候变化为代表的重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构成的直接威胁加大;生态超载背景下的发展空间争夺更趋激烈;全球性民生问题凸显,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社会风险加大,等等。我们期待:通过"里约+20"大会,使得相关国际制度安排不断形成和完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向全球行动转化;科技创新步伐加快,进一步推动全球向绿色发展转型;加快全球治理体系调整,新兴发展中国家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全球共同努力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关系呈现竞争性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