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长期的实践,人类已经充分认识到要避免自然系统的进一步恶化,在发展目标上需要来一个根本的转变,即从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将改善环境质量和取得经济的持久增长这两个目标统一和协调起来。这是对当今人类提出的新课题,也是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何处理和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对国家科技政策正在产生着重大和深远的影啊。  相似文献   

2.
一、我国医药面临的问题 (一)时代需要新药 由于人们发现和研制了新药,使许多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得以控制。但是,人类生活在充满各种生物和化学物质的环境中,新的疾病还会不断出现、流行,如艾滋病、老年病、肿瘤等疾病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需要持续地研究开发新的、更加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3.
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综述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和干预超出了生态环境所允许的范围 ,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便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经济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主要是二者的“U”字形关系 ,经济与环境关系问题的研究领域涉及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 ,影响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因素包括市场与政策、技术与经济结构等。在对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的过程中建立指标体系 ,以承载力为标准 ,对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状况进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4.
海洋开发建设中涉及的主要规划种类众多,各规划主导部门围绕着所属职能和管理权限进行各类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导致在个别海域空间出现规划不统一的现象。这种情况导致部分海域海洋开发建设项目上位规划指导先天不足,给海洋环境保护和地方海洋经济发展埋下了不确定因素。文章分析目前海洋开发建设中规划协调性的常见问题并提出对策措施。指出,在海域管理方面实现"多规合一"不是用"合一"取代产业发展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海洋功能区划等法定规划,而是以问题为导向,统筹协调各类规划,全面梳理并统筹解决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不协调等问题,最终最大限度地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守住海洋生态红线。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生态本底脆弱、系统环境超载、水沙关系失衡、水资源匮乏,其症结在于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粗放式发展模式下人地关系的矛盾。迫切需要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目标法治化,从生态环境严格保护、经济社会布局优化调整、流域内各行政区统筹协调等多个层面对流域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调整和规范。文章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出发,探讨推进“黄河战略”相关立法工作的策略选择,具体分析了“黄河战略”相关立法的需求、原则、框架和关键。首先,强调了解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生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间矛盾的现实需求,指出了现有体制机制难以有效解决黄河流域系统性保护和治理问题的实际障碍;其次,从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适应性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此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相关立法的根本原则;接着,构建了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流域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高度价值认同的流域文化共识为牵引,以流域高水平保护和治理为手段,以流域空间管控和流域协调机构两大机制为抓手的理论框架,识别出那些区别于长江等其他流域保护立法的特色问题作为立法关键;最后,结合我国流域管理法缺位、涉水四法功能割裂、政出多门职能交叉等现实特征给出此次立法定位的思考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城市是引领城市发展的全新理念,旅游业属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对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耦合关系及协调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从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四个方面分析了旅游产业系统与生态文明城市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关系的作用机理,建构了两大系统的指标体系,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利用2006-2011年数据以贵阳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从2006-2011年贵阳市旅游产业(除2010年外)和生态文明城市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稳步提高,耦合协调度由2006年的中度失调逐步向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的优化趋势发展,贵阳市旅游产业和生态文明城市系统耦合协调度表现为生态文明城市发展滞后型和旅游产业发展滞后型相互交替出现,旅游产业发展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引领作用存在较大波动,作用不够显著等问题。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1统筹好城镇规划、旅游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等之间的关系,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城市管理水平,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生态文明城市;2加强对旅游产业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状态的研究和监测,运用规划、经济、行政、技术等手段促使两者向着最优协调状态方向发展;3加强旅游产业与大数据、文化、科技和生态服务业等蛙跳型产业的融合,解决旅游产业发展波动较大问题,夯实生态文明城市的经济基础。  相似文献   

7.
气候变化及其不利影响所导致的现实或潜在的大量气候移民,成为了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正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通过对人类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进程中,诸种气候变化形式导致的气候移民现象及其概念的剖析;对气候移民数量规模不断攀升、波及区域持续扩大、临时性迁移向永久性移民持续演变、多种因素叠加交织下气候移民问题日趋复杂化等亟需关注与解决的问题进行了透视。针对气候移民问题,提出了加强国际合作、致力减缓与主动适应并举、在国际社会建立应对政策与治理机制和管理机构、降低气候移民的社会脆弱性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有效破解气候移民难题,化解气候移民面临的各种社会风险,促进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做出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浅谈森林生态平衡与人口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世界上大部分地区森林生态平衡现已遭到破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活动,影响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森林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但最主要的一条是由人口剧增造成的。保护森林生态平衡就要控制人口数量,以提高人类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 (一)历史回顾 森林生态平衡是指森林中各种生物群落之内或之间在长期不断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与其周围环境达到一个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历史上自从有了人类,这种平衡就逐渐地被破坏以至于失去了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凡是到过芬兰的人,都发现芬兰空气清新、水清林秀、恬静宜人,整个国家就象一个天然的大公园。这和芬兰政府重视环境保护,芬兰人具有环保意识息息相关。本文仅就芬兰的环境政策、法规和组织做些介绍。一、环境改策环境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芬兰制定环境政策基于人类和自然和谐以及民主原则,同时考虑国际环境政策的尺度,并且保证和其它社会政策相协调,还要有明确  相似文献   

10.
人口增长必须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人口众多,造成资源紧缺,环境保护压力大。因此,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必须互相协调、互相适应。本文为协调适应指出了三方面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1.
生态市建设的若干理论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市是指市域内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其服务体系与其社会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处于较协调与统一状态的城市。生态市建设意味着城市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需要有新的城市发展理论与思维。要以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晨统筹、人与自然协调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的“五大统筹”新思维来指导.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统一。使国民经济体系由链条经济向循环经济、自然经济向生态经济转变。  相似文献   

12.
协调贸易与环境的最佳途径——环境成本内部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经济发展带来人类福利增加的同时所产生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国际贸易被指责为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甚至连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原则也受到质疑。围绕贸易与环境可否协调以及如何协调的问题.由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化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冲突引出贸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并通过进一步的经济学分析得出结论:环境问题的根源并不是国际贸易。而是环境成本的外部性造成的市场失灵,而国际贸易只是加重了这种市场失灵。二者可以协调发展。环境成本内部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通过环境成本内部化可以达到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善人居环境,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以人类住区发展为出发点,分析了我国人居环境的现状和住区发展面临的问题,指出改善人类住区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走一条科技、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行动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十八大"报告特别强调生态环境建设,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之一,人地关系协调研究也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命题。以具有中国缩影之称的经济大省、工业大省、人口大省与资源大省山东省为例,构建协调度、耦合度、响应度模型,探讨山东省人地关系演进趋势,并识别人地关系演进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1991-2012年山东省人类活动强度呈逐步上升趋势,由0.410上升至0.819,资源环境水平呈小幅度波动下降趋势,由0.736下降至0.537;2人类活动强度与资源环境水平的协调度基本在0.959以上,属于高水平协调,由磨合阶段向高水平耦合阶段演变;3资源环境水平对人类活动强度的响应具有对应性和连续性,始终表现出负效应特征,但胁迫效应幅度逐年缩小,回归分析发现市场化程度和区域开发效率是胁迫效应逐年缩小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为人地关系演进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协调发展既是国民经济乐观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江苏省协调发展问题的研究有利于解决环境问题的定位,发现环境发展中的薄弱点与发展潜力,促进环境与人口、经济的协调发展。以环境安全理论为依托,以强调协调发展为出发点,建立江苏省环境与人口、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应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AHP)及变异系数法权重均值赋权,借鉴模糊数学中隶属度函数来计算协调系数。结果表明:2001~2010年江苏省环境与人口、经济系统的平均协调水平处于基本协调状态,并且有稳中上升的趋势,协调发展前景乐观;同时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健全江苏省协调发展机制、探讨环境安全维护体系建设、制订缓解人口压力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分配格局的世纪性战略工程,其工程建设涉及大批非自愿性移民。移民搬迁是一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合理地制定移民补偿政策不仅要考虑移民的经济损失,也应统筹考虑移民的社会福利损失和心理需求。本研究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移民重点县淅川为案例,通过问卷调查、部门访谈的方式,深入剖析了淅川移民试点村安迁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整体搬迁距离远、移民强度大、移民补偿标准偏低,移民群体中不满情绪等现实状况,成为当前县内移民工作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导致移民问题产生的成因主要在于现行的移民政策制定没有科学地根基于利益相关方的需求:一是利益相关方的需求表达机制缺失,移民缺乏适当的决策参与机制,信息知情权、话语权缺失,造成部分移民政策的实施衍生出替代性问题;二是解决移民纠纷问题的协调管理机制缺失,影响了移民的安迁稳定;三是政策制定忽视了移民的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损失及心理需求,移民缺乏社区认同感,"边际人"心态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充分肯定人民治黄60周年辉煌成就的基础上,明确指出了经验治水在治黄工作中的八大表现及其严重危害。其要害是没有抓住黄河水少沙多的主要矛盾为黄河增水,严重影响了沿黄经济的发展,造成黄河在国家的地位下降,在国家新一轮的国民经济协调发展规划中被边缘化。明确提出了新世纪黄河治理的三大任务是固定河口、稳定河势、增水复航。提出应立足中国地理的实际,南水北调东、中、西三线每年为黄河增水1 000亿m3的目标,黄河以北的水问题由黄河解决。从五个方面论述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彻底实现经验治黄向科技治黄的转变。采取科技治黄的措施,完成三大治黄任务,在新中国第二个甲子,我们看到的将是一条浩浩荡荡、航运船如织的黄河;一条蓬勃发展、浴火新生的黄河经济带,黄淮海平原将发展成中国最大的天府之国。  相似文献   

18.
绿色科技:振兴中国传统产业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绿色科技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绿色科技的产生与兴起 ,是建立在传统工业文明观批判和反思基础之上。绿色科技反映了人类的理性精神 ,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 ,它的发展将使人类步入与自然友好、协调的技术时代。正如美国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所言 ,绿色技术将迅速被人们所关注 ,将在今后 5 0年内成为居支配地位的技术。绿色技术是指其技术、产品、服务用于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资源 ,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技术或是产业。绿色科技对于环境是友善的 ,均要求技术、产品、服务等符合环保规范 ,这既有利于整治污染、改善环境 ,又…  相似文献   

19.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作为国家资源安全保障的战略核心区域之一,长江经济带内页岩气、锰、钒、钛、钨、锡、锑、稀土、锂、磷等矿产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但受长期以来高强度开发影响,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目前面临着开发布局结构不尽合理,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较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效率总体不高,以及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较大等问题。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战略导向下,亟需优化矿产资源开发保护空间格局,推动矿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功能区划角度出发,在分析总结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特征及面临问题的基础上,考虑了矿产资源本底、生态环境重要程度、交通优势度、缺水程度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等要素,构建了以矿业空间格局优化为目标的功能区划指标体系,以县级行政区为单元,采用判别分析法将长江经济带划分为重点避让区、扶贫开发区、矿业疏解区、限制开发区和适度开发区等五类功能区,分别以生态保护、资源扶贫、高端引领、统筹协调和绿色转型为主导任务统筹推进矿产资源开发空间格局优化,并针对各功能区特点提出了分区引导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人居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求。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是人的最基本权利。自1976年第一次人居大会以来,全球人居状况虽然有所改善,但并未得到根本解决。目前尚有10多亿人没有足够的住房,其中1亿多人无家可归。发展中国家的人居问题尤为严峻。在人类迈进下世纪之前,如何实现“人人享有适当的住房”和“城市化进程中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两大目标,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重大的问题,也是这次联合国第二届人类住区大会的根本目的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