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人口是人口、资源与环境巨系统中最根本的因素。人口增长过快,将直接加大对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并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所以,长期坚持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为此,必须要统一认识,增强控制人口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实施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扎实稳妥地做好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齐抓共管,保证人口计划的完成。  相似文献   

2.
1993年上海人口自然变动在全国率先进入负增长,自然增长率为-0.78‰,并将持续一个较长的时期。这是长期以来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计划生育工作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其中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推行起着重要的作用。上海除了继续控制人口增长的数量外,还要调节人口规模和人口结构,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不断使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平衡、资源利用等方面达到协调发展。由负增长引发的劳动力短缺和老龄化程度加剧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在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正面临的一次新的人口革命,它呼吸观念的突破和理论上的创新,呼唤对人口发展战略、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运行机制做出新的调整和改革。  相似文献   

4.
射阳县地处苏北沿海,是一个拥有102万人口的农业大县,下辖27个乡镇,535个行政村。过去该县计划生育工作一直处于全市后进地位。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县人口出生率高达21.17‰,计划生育率仅为65.8%,被省委、省政府列为全省计划生育重点管理县。近年来,该县县委、县政府,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基础管理,优化各项服务,以改革精神,创造性地开展计生工作,仅用两年时间,就改变了面貌。1992年,全县人口出生率下降到11.68%,计划生育率达到了96.8%,一孩率达90.40%,  相似文献   

5.
朱镕基总理在致“世界六十亿人口日”大会的信中指出 :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多 ,底子薄 ,资源相对不足。面对人口的巨大压力 ,中国政府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 ,把实行计划生育 ,控制人口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近 30年来 ,中国大约减少了 3亿多人口的出生 ,这不仅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也使“世界 60亿人口日”的到来推迟了 4年。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成功地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正确道路。朱钅容基总理指出 :中国政府清楚地看到 ,虽然我国育龄人群的生育率已降到较低水平 ,但每年净…  相似文献   

6.
1 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作用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极大地推动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和实施。1.1控制人口数量增长 ,提高人口素质避孕、节育、优生等技术的开发应用 ,使人口增长得到了控制 ,使人类能够实现自我控制 ,缓解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2 0多年来 ,我国人口控制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的成效 ,由原来的“高出生、高死亡”逐步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 ,没有计划生育科技的支撑是不可能的。医药卫生科技的进步与普及提高了人们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则为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提供了有…  相似文献   

7.
准确的人口结构预测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论文采用人口-发展-环境模型(PDE),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设定生育率低中高三种不同方案进行推演,预测了我国2015-2050年人口结构变化走势。结果显示:若实行较低的生育率方案,即维持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变,到2050年我国人口结构将呈现非常严重老龄化状态;若实行中等生育率方案,即实施二胎计划生育政策,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将会得到明显改善,到2030年之后我国人口结构将逐渐年轻化,呈成年型人口结构;若实行较高的生育率方案,即实施较二胎政策更宽松的计划生育方案,我国人口结构将发生根本性改变,人口结构符合年轻化人口结构的特征,但将带来大量的新增人口。比较三种不同的预测结果,基于我国国情,认为实施二胎生育政策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8.
人口多、耕地少、人均资源相对不足,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因此,解决人口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我国就更为迫切。我们不能等待经济发展来引发人口出生率的自然下降,只能在大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推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点讨论了人口红利的历史演变将如何影响工业化。改革开放前较为宽松的生育政策与改革开放后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共同作用,形成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人口红利。运用动态面板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口红利有利于推进中国工业化。进一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人口红利对中国工业化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人口红利通过三条路径显著地影响中国工业化:1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前两次生育高峰的人口全部进入劳动力市场,为中国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直接推进了工业化进程。2大量劳动者涌入市场,压低了劳动报酬,形成"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有效推进了工业化。这一机制是人口红利影响工业化的主要路径。3人口红利的提高有效促进了资本形成,但是其影响力度较小。从区域的角度本文还发现了更细致的结论。西部地区人口红利对工业化的影响力度明显大于其他地区,而且通过劳动供给与压低劳动报酬的渠道对工业化的影响力度大于其他地区;东部地区人口红利对工业化的影响虽然较小,但通过资本形成推动工业化的影响力度大于其他地区。未来人口结构面临改革开放前后人口政策的历史影响,以及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冲击,人口红利预期将持续下降。依据实证研究,本文认为人口红利将带来旧有的工业化模式难以维系。未来应当通过发展智能装备制造、挖掘大国人才优势、促进技术进步,推动工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对于基本完成工业化的东部地区,更应发挥人力资本与科技进步的作用,率先推动依赖高投入的工业发展方式转变。西部地区应当创造良好的软环境,吸引劳动力流入,减缓人口红利下降对工业化的冲击;另一方面还应当充分利用成本优势,吸引资本流入,应对人口红利下降对资本形成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
人口问题是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我国11亿人口,有9亿多农民,因此计划生育的难点和重点均在农村。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农民高生育意愿,稳定现行的生育政策,转变农民旧的生育观念,才能实现人口控制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1.
集体林权改革评价:林产品生产绩效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一轮的集体林权改革已经开展了6年,对这一轮改革及时进行评价,不但对于认识改革的效果有积极的作用,而且对于有效地推进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通过分成地租模型预测,集体林权改革对林产品生产效率会产生正向的影响,这些正向的影响主要包括林户劳动积极性的提高和林产晶产量的增加,同时也可能会对林产品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积极影响.利用此次林权改革的主要省份之一--福建2县11乡(镇)29村320林户调查数据,本文的研究结论证实了前者,林户劳动投入由改革前146.53工日增加到改革后的180.76工日,增长了23%;竹产品的产量也由改革前的1 312.33 kg增长到改革后的1 815.09kg,增加了38%.另外,基于肯德里克方法,本文计算了集体林权改革前后林产品全要素生产率,对比二者发现,改革对林产品全要素生产率并没有产生正向的影响,相反而是负向的影响.据此本文提出,下一步的林业改革在做好相关配套改革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提高林产晶全要素生产率.  相似文献   

12.
State-led agrarian reform (SLAR) settlements established in the Amazon in the 1970s led to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mixed socioeconomic outcomes. More recently, direct-action land reform (DALR) settlements have proliferated, which are leading to new forest clearing in the name of agrarian reform. The emergence of DALR begs questions about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outcomes in recent Amazon settlements. This paper compares DALR settlements in two different regions of the eastern Amazon: the South of Pará and the Transamazon. Analysis of household survey data shows that DALR settlements in the two study areas differ substantially in terms of their histories of formation and regional contexts. However,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outcomes do not always differ among the two study areas, which in turn resemble older SLAR settlements.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30年来,上亿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向城镇非农产业大规模转移,而我国沿袭至今的劳动就业统计制度突出的缺陷是将三部分人--在农村从事纯农的农民,在城镇从事非农工作但户口在农村的农民工,游移于乡城间"亦工亦农"的农村劳动力--排除于劳动统计计量之外.不解决这部分劳动力就业的统计计量的问题,则很难准确回答"中国的失业率究竟有多高?".为此,确定严格的、便于与国际接轨的劳动就业标准,从而构建我国统一的、规范的劳动就业市场至关重要.本文着重探讨了游移于农村与城市之间、就业岗位、就业时间不固定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失业不充分的计量问题.作者在对国内外就业和失业定义和计量标准进行比较和评价基础上,结合我国实情提出了以法定劳动力年工时为核心的劳动力流动性就业的调查和计量方法,并通过调查案例证实了它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出现了居民的存款储蓄不断增长与企业资金短缺、股票市场低迷并存的现象。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社会保障制度与金融发展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发展。改变了居民以存款为主体的金融资产结构。使居民金融资产的选择从直接持有转向通过养老金、保险金和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间接持有,促进了机构投资者的迅猛发展;而机构投资者的资产越来越多的投向了证券资产。进而促进了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自然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完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制度,是保护自然资源、践行生态文明的要求。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前提是自然资源的确权和量化,是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资产在审计上的“融合”。作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依据,相关制度应该对自然资源的确权、计量和有效利用作出合理安排,才能有效抑制资源滥用冲动。但立足于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实践,综合运用文献研究、个案调查、跨学科研究等方法,分析现行的自然资源制度,没有发现可操作性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计量制度和评价制度,已有制度存在权责不匹配、责任界定不清晰、公众参与有困难、审计指标不健全;制度系统呈现存量不足、增量困难、实践不力,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需要。因此,可以从制度存量、增量和协同三条路径实施制度供给侧改革;在完善制度存量方面,可以在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嵌入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内容,完善自然资源资产评价标准、责任制度和审计结果运用办法等;在提高制度增量方面,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的权利制度、计量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和公众参与制度等;同时,通过适时修订审计法、制定自然资源资产法,强化制度协调,以突破自然资源资产的制度瓶颈,方便审计算好“生态账”、把好“生态关”。在自然资源资产制度改革过程中,需要借助决策层和专家力量,摆脱部门立法局限,强化制度协调;同时,制度改革也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要兼顾公众、个人、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等多方利益,才能有效满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贸易开放、劳动力转移和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久以来主流国际贸易模型中充分就业的假设使经济学界忽略了对贸易开放如何影响就业的分析,而哈里斯-托达罗模型则为此提供了一个可供扩展的框架.将哈里斯-托达罗模型扩展到存在贸易开放的情况后,本文发现如果一国的比较优势为制造品,贸易开放将会减少就业,这是因为制造品价格的提高会吸引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向制造业转移,而制造业部门劳动力市场刚性的存在则阻碍了劳动需求的增加.为了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贸易开放对就业的影响机制,并且考虑到就业的持续性,本文利用我国省际面板动态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使用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劳动力占比度量我国劳动力市场刚性程度.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当不考虑劳动市场刚性时,由于我国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贸易开放能增加就业;而当劳动力市场刚性较大时,劳动力转移过程反而促使贸易开放减少我国的就业,恰好验证了本文的理论分析结果.该文的政策含义则意味着政府应努力降低劳动力市场刚性以促使贸易开放增加就业.  相似文献   

17.
In the current stage of Chinese forest ownership reform,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as well as the forest farmers play different roles with variations in their expected returns. Managing these respec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forestry stakeholders to maximize their benefits while actively engaging each stakeholder in the collective forest ownership reform proces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This study uses the game theory methodology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ifferent reform stakeholders and then builds on the forest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the reform model process at the reform movement micro-level. This model calculates the forest products equilibrium marketing sales and the government subsidies provided to the forest farmers, when the forest farmers willingly participate in the reform process. It will provide a reliable basis for formulation of government policies which positively impacts Chinese forestry reform.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70年代滞涨后,大量无法解释应对的现实问题让人们意识到,主流经济学关于人的基本假设存在不足,在经济研究中结合人的心理的探讨是必要的。为解释现实中农民工不积极申请积分制入户,文章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武汉市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基于行为经济学中的失望/后悔效应、牺牲陷阱、偏见与错觉理论解释了结果,提出作为户籍制度衍生的社会屏蔽,隐性户籍墙应囊括由二元户籍导致的对农民和市民在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歧视,其对农民工农转非选择的作用不仅在于这些客观歧视,还在于农民工面对歧视时的主观心理。改革开放后,我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持续至今,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日趋活跃,尤以农民工的流动突出,凸显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性。当前,农民工对市民化的犹豫不愿意,反映户籍改革及其配套制度的建立完善不到位,其与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尚有差距。  相似文献   

19.
Land reform is identified as a key tool in fostering development in South Africa. Twenty years after the advent of democracy in South Africa, the land question remains a critical issue for policy makers. Several frameworks have been put in place by the government to identify land that is strategically located for land reform. However, many of these frameworks are not well aligned and not objective in defining strategically located land for land reform and often lead to unsustainable land use management practices. This has hampered the government’s land reform initiative in promoting agricultural land reform and food security. Accordingly, there is a need to develop a decision support tool that facilitat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strategically located land for land reform.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use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and multi-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 (MCDA) to develop a strategically located land index (SLLI) to identify land suitable for agricultural land reform. Participatory workshops and the group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were utilised to identify and weigh criteria used in computing the SLLI.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land that is suitable for agricultural land reform is scarce, and there are also competing needs on the highly suitable land for agriculture.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GIS and MCDA are invaluable tools in facilitating evidence-based decision-making for land reform and sustainable land use management practices. The SLLI is not the panacea to land identification; there is also need to appreciate the contested nature of land in South Africa.  相似文献   

20.
Policy reform can be complex and fraught with contending arguments. Although much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into the politics of coalition formation, less attention has been devoted to legitimating logics in policy reform. Drawing on the work of Boltanski and Thévenot, this exploratory study addresses this deficit by examining the influence of justifications deployed in policy debates. The paper analyses the role of shifting reasoning in contentious debates concerning attempts to reform water policy, including the introduction of domestic water charges in Ireland. Employing data from parliamentary deliberations, the paper traces the changing forms of justification used by those favouring and opposing the reforms. This examination suggests the importance of aligning an argument’s content with the shifting context into which it is introduced. The paper highlights the benefits of an investigative approach concerning policy justification for understanding policy reform dynamic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politics and environmental 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