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复合系统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从“生态—社会—经济”复合系统协调的角度探讨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了复合系统定义下可持续发展的系统观点及系统特征,建立了概念模型,根据协调理论,分析了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协调原则及内容  相似文献   

2.
流域系统复杂性与适应性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资源、环境与生态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长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本文在分析我国面临的流域性水危机主要特征的基础上,一方面,从复杂系统角度对流域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进行分析,揭示了流域管理面临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导致其必定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另一方面,结合我国重点流域治理历程对现行流域管理模式进行剖析,总结现行管理模式在管理范式与手段、政策与规划制定、社会参与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缺陷,它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域性问题。进而通过对适应性管理的分析及其与现行管理模式的比较,强调了适应性管理是完善流域综合管理的有效策略。最终,从管理环境、管理体系、决策机制、管理手段以及科学研究职能等五个方面对我国流域管理转型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位于鄂西南边缘山区的利川市,具有独特的资源系统,该系统的结构特征是:自然资源结构空间差异显著,具有垂直分异和区域分异,自然生态系统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而趋于“单一化”;以产业结构为中心的经济关系松散,结构单一,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其资源系统特征是:自然资源系统的适应性欠佳;资源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效率低;资源系统的调节功能不强。利种市资源系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处于不断发展和演变之中,其中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是针对三峡工程可能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而建立的跨地区、跨部门、多学科、综合性和研究性的监测网络,自1996年建立以来,监测系统按照规定的监测指标体系和操作规范,对三峡生态环境进行全过程跟踪监测,取得了大量生态与环境数据及资料,为三峡生态与环境的监测与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大型江河湖泊的综合性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做出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随着水库逐步转入正式运行期,三峡监测系统的监测重点也由为工程建设服务转向为工程运行服务阶段。通过对三峡工程监测系统发展至现阶段进行总结研究,梳理了三峡工程监测系统的特点、运行成效、示范意义等,最后指出了监测系统今后一个阶段内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类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生态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对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类比关系的研究,通过类比可以对重组经济系统的思想、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提供借鉴。该文首先分析了对两个系统进行类比分析的必要性,进而采用类比分析的方法,论述了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相同和差异。指出:两个系统的相似性为经济系统向生态系统学习提供了基础,而差异则蕴含着经济系统重组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伊春市资源环境与经济相互关系进行仿真模拟,得到伊春市未来20年的发展趋势。目前伊春的发展态势未达到良好或优质水平,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仍存诸多问题,工业、林业的发展还需进一步巩固与稳定;基于持续发展取向,依据仿真结果设定了伊春市持续发展的常规发展模式、适度发展模式与经济高速发展模式三种方案,筛查选取了适度发展模式作为伊春市未来20年发展的最佳方案,为实现方案顺利实施,研究从人口、经济、与资源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伊春市发展战略设计,有效调控发展走势。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时,若把人类因素作为地球表面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该系统是不稳定的,在干扰破坏后不能恢复平衡;若把人类因素当做系统外的成分,则系统对人类的影响是稳定的,在非灾难性干扰破坏后,系统能恢复到接近原来存在的状态,此结论由对系统物质流和能量流的计算来证明。  相似文献   

8.
长江流域地貌系统演化趋势与流域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流域地貌系统的演化趋势与流域经济开发密切相关。本文阐述了流域变量间相互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影响,流域消能率、河型控制因素与河相关系的一般情况,指出流域中自变量的变化必然导致流域环境的改变,今后几十年到一百年,长江流域将受全球气候变化冲击,人类不适当活动的干扰及地壳沉降累积作用等的迭合影响,流域产沙量会增多,中、下游洪水威胁加剧,航行条件变差,护岸投资达百亿元以上。因此,有必要修订流域规划,当三峡水利枢纽修建和运行时,也必须考虑上述迭合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9.
基础设施系统能力持续增长,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国家新型城镇化加速推进提供支撑的同时,造成的资源过度消耗、自然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运用系统动力学理论方法,研究基础设施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交互作用机制,提出基础设施系统与自然生态互动增长策略。研究得出,基础设施系统内部通过环境污染程度和人口规模动态关联且存在着负反馈,交通、供电和供水等基础设施规模的增长相互制约,都不可无限增大。在既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条件下,交通基础设施与自然生态存在着负反馈关系,原因在于公路里程增长刺激机动车保有量增加,致使空气污染程度加重,年人口增加量减少,从而限制了交通基础设施规模的增长;供电基础设施对自然生态的恶性累积效应显著,原因在于供电基础设施规模增长所导致的资源可获得性和环境污染程度负效应叠加,并通过人口增量联系起来,使得供电基础设施规模持续扩大;供水基础设施与自然生态存在着负反馈关系,原因在于年污水排放量与水源影响因子的作用相抵,使供水基础设施规模趋于稳定。通过系统动力学基模分析可得,一类基础设施规模增大,必须综合考虑自然生态承载和它类基础设施规模增长的关联效应。交通基础设施能力提高的关键不在于增加公路里程,而是实施以空气质量控制为导向的公共交通完善策略;供电基础设施规模的增长须与交通基础设施增长的空气污染累积解耦,降低火力发电的能耗或比例;供水基础设施能力提升的根本不在于污水处理设施的增加,而是降低水源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10.
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为核心的动态复合巨系统。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分析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诸要素间的相互作用,构建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历史数据为基础进行仿真检验,证明模型结构、行为与实际状况是一致的。模拟维持现状、经济优先、资源环境优先和协调发展等4种方案条件下,2011~2030年间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现状及其演变趋势,并对系统仿真方案进行优化分析,结果表明:到2030年,在协调发展模式下,其能源供需平衡指数为–0.113,环境污染程度为0.083,既使社会经济高效发展,又促进资源集约利用、生态环境友好,是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较优方案。研究为江西省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系统功能与社会经济效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体现了全面提高资源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辩证统一的系统功能。它拟应成为各国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一项重大国策。矿业系统工程与价值工程相辅并用,是大力提高矿产综合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最佳对策。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中游盆地地质环境系统演变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构造沉降,泥沙淤积及人工围的相互的相互作用下,长江中游盆地质环境系统分割为演变化方向不同的两部分,堤外水域成为人工过饱盆地,堤内垸地成人为人工饥饿盆地。,长江某些区段及洞庭湖 水位抬升,垸地高程不断降低,洪涝渍害不断加剧。  相似文献   

13.
14.
上海PRED系统的演变与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协调,是一研究内容宽泛而又复杂的课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性内容。自80年代以来,PRED始终是我国区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首次以PRED系统发 时间轨迹为线索,对上海1978-1995年这一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时期中有关PRED大量数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经济性与环境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阳能已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最为理想的替代能源,其应用规模不断扩大.但光伏发电系统高昂的成本,成为限制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本文应用净现值和单因素敏感性分析工具,建立了光伏发电成本的计算模型,以我国34个省会城市作为研究案例,对井网光伏发电系统进行了经济性和环境效益分析.结果显示:在目前政府初始投资补贴一半的情况下,并网光伏发电成本介于0.83-2.29元/kWh之间.即便在光照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并网光伏发电仍无法与常规能源发电相竞争.在影响并网光伏系统发电成本的诸多影响因素中,政府初始投资补贴额度、水平面太阳能辐射量和投资密度的敏感性最强;CDM资金的注入对光伏发电成本的降低具有积极的作用.激励政策方面,出台合适的、稳定的上网电价对启动国内光伏市场最为有效.光伏发电系统的环境效益是指光伏发电的减排环境效益扣除系统发电环境成本的余额.经计算并网光伏发电具有显著的环境效益,其环境效益为0.0165元/kWh.本研究对于国家制定光伏发电的激励政策和成本分摊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混沌系统的角度分析企业环境是一种新的企业管理观念。企业如何适应混沌的外部环境,制订有效的发展战略,从丽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研究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企业所面临的动态环境表现在商业活动日趋全球化、速度日益成为关键要素、战略环境复杂程度大大加深及可测度大为下降、技术对企业战略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强等方面。由于环境的动态性、复杂性、非均衡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如何认识和把握环境。是企业管理实践中的难题,需要理论和方法上的创新。基于混沌系统理论的假设,企业管理者要抛弃精确预测的管理理念。提高系统的自组织协同能力,建立柔性化的组织结构,使企业与环境达到和谐状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国家快速反应系统的概念及其作用。以建立资源与环境快速反应系统为例,说明建立系统的必要性、系统的内容、组成及技术指示。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的框架与指标选择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行为对生态系统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作为一个以土地利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的土地利用系统。它既具有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其本身的特殊性,集中体现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因此,为了人类可持续发展。必须关注土地利用系统的健康状态。本文在对土地利用系统的分析基础上,提出土地利用系统健康的概念,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的本质、目的,并初步建立了土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物质流分析( MFA)和IPAT分析方法,对海南省环境经济系统1990 -2008年间的物质输入与输出进行研究,并与同期广东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90 - 2008年间,海南省环境经济系统直接物质输入呈上升趋势,1990 - 2007年间增长速度平缓,年均增长6.88%,而区域过程排放呈下降趋势,年均降低0.95%;19年间,除个别年份外,海南省物质输入强度、输出强度及物质输入效率均低于同期广东省水平,1994年以前,海南省物质输出效率明显低于同期广东省水平,1995年开始逐渐接近同期广东省水平.对以上结果进行分析,可揭示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海南省的物质流特征与演变规律,能够为区域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促进海南生态省、新型工业省和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基于略阳县灾后恢复重建与振兴全县经济的需要和国家、陕西省有关节能减排战略部署的实情,对略阳经济发展现状和环境质量进行分析后,认为采取一定的调控措施,可实现协调灾后恢复重建地区经济与完成地区节能减排的目标。研究首先构建适合略阳县的节能减排系统动力学调控模型,通过选取产业结构调节系数和环保投资比重的不同组合,设定4种情景方案进行仿真,并对仿真结果进行目标优化,比选出较为适合的节能减排调控策略。研究认为,描述变量之间关系的方程和关键参数的确定对于系统动力学建模的质量至关重要,设定不同情景对模型进行仿真和目标优化可为定量决策和科学调控提供技术支撑。研究结果表明:在近期(2010~2012年),采取激励主导工业发展与较高环保投入相结合的策略更有利于灾后略阳经济尽快恢复和发展,同时兼顾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在中期(2013~2016年)和远期(2017~2020年),采取主导工业平稳发展与较高环保投入相结合的策略更有利于全县按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同时,研究结果还给出了备选方案和规避方案作为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