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工业余热资源量大但利用率偏低。工业入园区便于实现同类企业、上下游企业的集群化的同时,亦有助于实现余热资源的有效分配。从园区层面以系统工程的角度,分析园区内各生产单元余热潜力,根据不同行业、产品、工艺的用能质量需求,规划和设计余热能源利用流程,实现余热资源的集成利用,可较大幅度降低园区的整体能耗。在分析工业园区余热利用现状和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提出工业园区余热集成化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资源节约与环保》2014,(2):I0009-I0009
岁末年初,雾霾天气卷土重来。目前,我国各行业的余压余热总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可回收利用的热能资源约为余压余热总热能资源的60%以上。如果工业余能可以被有效回收利用,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少一次能源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3.
钢铁企业的低碳转型,对我国钢铁企业高能效低碳发展、实现我国“双碳”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钢铁企业在能源方面的利用现状和余热资源的主要分布情况以及余热资源的主要利用方式。在能源消耗方面,虽然中国重点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在逐年下降,但是由于大部分钢铁企业节能技术较为传统,导致近年来吨钢能耗下降幅度逐渐减小,已经呈现出几乎不变的趋势,在节能技术方面进行创新改革已势在必行。同时,各个钢铁企业技术发展水平不一,导致吨钢能耗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相差巨大。在钢铁企业余热资源利用方面,情况依旧不容乐观,虽然炼钢、热轧工序中余热资源利用程度在40%~50%之间,但是焦化、烧结、炼铁工序中余热资源利用程度不足20%,尤其在炼铁工序中,余热资源利用程度仅仅达到10%左右。因此,进行余热回收技术的创新,对钢铁企业降低能耗,提高余热资源利用程度至关重要。最后,本文讨论了新能源(例如生物质能、绿电等)对传统能源的替代作用,使用新能源有助于降低钢铁企业的能耗,从而早日达成“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煤矿矿井排水、瓦斯发电、空压机散热、井下排风等可利用余热资源的分析计算,论证了利用低温余热资源和清洁能源替代燃煤锅炉用于矿区供暖和职工洗浴的可行性;通过改造实践证明了合理利用清洁能源和余热资源,热源稳定可靠,自动化程度高运行费用低,实现了煤矿企业产煤不用煤,环境保护意义重大,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5.
安钢烧结厂的余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安钢烧结厂的余热资源及余热利用途径,以及热管式余热回收装置的使用情况,指出采用余热锅炉是提高烧结余热利用率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浮法玻璃技术的推广以及玻璃产能的不断提高,我国玻璃行业的废气余热资源越来越多.而国内玻璃生产企业,除冬季采暖期锅炉余热利用率较高,其它三季除生产(重油加热)和少量生活消耗外,大量的锅炉废气只能走旁通排放,未能利用.在行业本身产能过剩日趋严重,以及国家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环境下,发展玻璃行业余热发电项目是必然趋势余热发电系统的热源为主工艺生产过程排出的烟气余热,认清玻璃熔窑废气余热资源的特性和玻璃熔窑的工作特点,在借鉴其他行业余热发电所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开发出适合于玻璃熔窑特点的余热发电技术,促进玻璃行业余热发电规模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余热,是重要的二次能源。随着余热回收技术在钢铁行业的推广应用,这些余热资源被逐渐回收利用起来,产生了明显的节能和经济效益。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钢铁行业的余热回收利用率仍然偏低,仍有较大的节能潜力。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天津钢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钢管公司)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强化对余热资源的回收使用,实施炼钢循环水余热综合利用项目,利用炼钢电炉本体循环水余热资源进行采暖,替代原有汽水换热站,减少蒸气资源消耗和燃煤锅炉开启,降低了一次能源消耗。项目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减少企业因实施节能技改项目过程中的资金占用,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我厂是以人棉,涤/富和涤粘中长混纺织物印染加工为主的工厂,80年用水量为114万米~3。几年来,我们充分发动群众,利用旧设备、旧材料,积极开展“一水多用”“余热利用”,经过努力,做到了主要用水机台排出的余水余热回收利用和热量回收,为节约用水,压缩污水排放量取得了一些成效。千米布用水单耗稳定在18~20米~3。全年可以节约自来水43万米~3。废热水回用、余热回收及回汽水回用等项,全年可以节煤470吨左右,并从污水中回收可供造纸厂作原料的短纤维每年有20多吨,价值千余元。一、充分利用余水余热,减少污水排放量我厂排出的污水量大,色度深,耗氧量高,严重地污染江河水质。如果单纯地为处理而处  相似文献   

10.
曹凤波  高湘 《环境科技》2007,20(A01):84-86
中国东北地区污水余热资源丰富,针对这一特点,提出了在东北地区利用城市污水热能供热的设想。阐述了城市污水的主要特点.并且分析了在东北地区把城市污水用做热泵水源的可行性,讨论了在东北地区应用污水源热泵技术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随着钢铁工业生产流程的逐步优化和工序能耗的不断降低,回收利用各工序产生的余热,余能资源,越来越受到钢铁联合企业的普遍关注。近几年来,马钢在转炉煤气回收燃烧发电、干熄焦余热发电、烧结机余热发电、燃气—蒸汽联合发电等方面快速发展,经济效益与效益极其显著。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工业领域,余热资源大量存在且回收利用率普遍较低,本文介绍了工业余热的分类、余热回收的途径,并以某焦化企业的烟气余热回收项目为例,说明了工业余热回收投资见效快、经济效益可观,余热回收技术在工业领域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日前,从天津市有关部门获悉,为进一步发挥天津市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优势,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十一五"期间,天津市已确定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着力实施8大重点工程,形成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二次能源余热回收率达到80%,实现向中低温余热利用领域扩展等经济目标.  相似文献   

14.
《资源节约与环保》2006,22(6):14-14,17
日前,从天津市有关部门获悉,为进一步发挥天津市资源综合利用的技术优势,打造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十一五”期间,天津市已确定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着力实施8大重点工程,形成6条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9%,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二次能源余热回收率达到80%,实现向中低温余热利用领域扩展等经济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合理高效利用秸秆资源,通过秸秆估算公式计算出上海市主要区县的秸秆产量、2013年上海市秸秆养分总量及能源化利用的标准煤当量。2013年上海市秸秆产量为106.23万t,所含N、P2O5和K2O分别为0.9、0.3、2.3万t,总养分约为3.5万t。理论上秸秆全部转化为能源相当于节省4.7×105t标准煤。对于丰富的秸秆资源,应有合理的回收及利用途径,防止焚烧对空气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的钢铁工业飞速的发展,钢铁产量已经连续多年在世界上稳居第一位。钢铁工业作为资源密集型的行业,是耗能的大户,怎样使得能源可回收利用,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社会需要,更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就当前冶炼工业中产生的余热利用现状,冶炼烟气余热进行回收利用的创新技术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钢管公司烧结环冷余热回收利用分析,通过对烧结机余热资源的回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一次能源消耗。项目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减少流动资金占用,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为后续合理能源管理项目的实施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8.
针对潘二矿现有矿井水处理利用与供暖方式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传统燃煤小锅炉对空气环境的污染,论证了矿井水热能替代燃煤锅炉供暖和矿井生产的可行性。分析认为:利用矿井疏放奥灰水提取热能替代燃煤锅炉采暖和矿井生产供热,可充分利用矿井水余热资源;以潘二矿为例,采用奥灰水热能替代现有燃煤锅炉供暖,每年可节省运行费用601.2万元,减少的烟尘、SO_2、NO_x排放量分别280 t、40 t和60 t。  相似文献   

19.
隋秀文  邵帅  张芸  张树深 《环境科学学报》2014,34(10):2592-2598
本文研究水泥熟料生产过程中各个生产系统的效率,并对余热发电前后每个系统的效率进行分析对比,从而得出各个系统的资源能源利用程度以及余热发电工程对每个系统能量利用率的影响,诊断水泥熟料生产过程的损失发生位置并发现系统的节能和余热回收利用的潜力,为管理者实施节能降耗的方案提供技术支持.研究表明,实施余热发电工程前,水泥熟料生产的原料制备系统、煤粉制备系统、回转窑系统的效率分别为4.5%、1.4%和33.7%;实施余热发电工程后,效率分别为7.8%、2.8%和38.1%.余热发电工程可回收回转窑系统总投入的3.7%,同时使原料制备系统、煤粉制备系统、回转窑系统的效率分别提高3.3%、1.4%和4.3%.  相似文献   

20.
水泥是一种主要的建筑材料,水泥窑炉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出高中温烟气,这些余热资源可以被直接或者间接利用,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发电设备的类型来确定余热发电技术,同时还要考虑工艺操作流程、规范等因素。为有助于环境保护、能源节约、经济效益提升,需要充分利用生产时产生的热量。随着当今社会对低碳、环保的发展要求逐渐强化,余热发电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对企业发展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