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安全卫士(2)     
“我说点儿.”说话的是车间主管技术和设备工艺流程的副主任魏强.“我同意老刘的意见,今后要加强关键操作的管理,车间要严格执行双人操作制,以便相互提醒,相互监督,避免误操作的出现.同时我建议加大培训力度,强化全员培训和预案演练.” “我插一句话,我同意魏工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我是扬子石化炼油厂加氢车间的一名职工,如今已经从一线工作岗位转到管理岗位,但是十几年前发生的一起事故,让我至今刻骨铭心,我经常对年轻职工讲起它. 那是1995年,我刚参加工作不久,担任车间的安全员.8月的一天,我们厂裂解装置检修完毕,开车一次成功,大家的心情都很愉快.那一天是开车后的第一趟值班,正好轮到我.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安全生产工作者,我常常会回想起自己在安全工作中的成长之路.18年前,我从市环保部门调到当时的省劳动部门,从事省内安全期刊的编辑工作.现在回头看来,那是我人生之旅中多么重要的一次选择. 18年弹指一挥间.如今,我以自己的工作能力与敬业态度,赢得了领导的信任、同事们的认可,获得了高级工程师、副编审及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技术职称.在我的成长之路上,我要感谢许多曾无私帮助我、指引我、鼓励我的领导、师长、朋友,但在我心里,我更要感激一位18年来一直默默无闻陪伴我、帮助我、亦师亦友可从不说话的朋友——《劳动保护》杂志.  相似文献   

4.
我叫赵登贵,今年33岁,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人.1987年,我在我县粮油食品厂做临时工时不幸左手被绞入机器,造成左手高位截肢.当时单位只付了医药费、生活费、住院费,未作其他补偿和处理.1990年7月,我被该厂招为劳动合同制工人.由于该厂效益不好,我于2000年11月被县粮食局安排到通江县民胜粮站工作至今.  相似文献   

5.
我的电脑这几天坏了,只得跑到同学阿华家上网查资料、发电子邮件.阿华瞧我满头大汗的,先让我到卫生间冲了澡,然后让我坐下吃西瓜.或许是渴的缘故,我一口气吃了三瓣西瓜.当我上网发电子邮件时,阿华已经在厨房做午饭了.  相似文献   

6.
张艳 《安全与健康》2007,(11):48-48
童年时代,一个年轻的舅舅整天带我一起捉迷藏、钓鱼,还经常给我买很多好吃的好玩的,我很喜欢他.可是有一天,妈妈红着眼睛回到家,哽咽地说不出话,爸爸也沉默地吸着烟.从他们的谈话中,我隐约得知了一个噩耗.  相似文献   

7.
3年前,我是公司的一名小车司机.我挺喜欢这份工作的,要不是出了那起可怕的事故,我想我会开开心心地干到退休. 2000年12月23日,我从外省出车回来.晚上8点多的时候,汽车调度小王忽然打电话来,说生产部的几个领导要到工厂去检查夜班安全纪律,让我跑一趟.我当时挺累的,就用商量的口气问了句:"别的驾驶员不行吗?"小王有些不耐烦:"到厂里开车也就是个把小时的路程,你再辛苦一趟吧!"说完他就把电话挂了.  相似文献   

8.
我的名字叫"三违",因生性顽劣,天生与安全做对,所以非常不受人类欢迎.你只要看一看人类用文字写的东西,就知道他们有多么憎恶我,像什么"杜绝三违""打击三违""与三违斗争到底""把三违消灭在萌芽状态"等等词语那都是针对我的.我也知道我不是什么好东西,平生干了不少坏事,害了不少人命.不过我还是想不通,人类为什么对我如此痛恨,经常打击我,防范我,见了我像遇到瘟疫一样.  相似文献   

9.
军礼无言     
我是辽宁省葫芦岛市安监局的一名工作人员,3年前在工作中发生的一件小事,使我对安监工作有了深刻的认识,至今仍然影响着我. 3年前的一天,我正在办公室整理刚培训完的一批特种作业人员档案,这时有人敲门,“请问分管培训工作的同志在吗?”我赶忙说:“请进!”只见一位四五十岁的中年男子站在门口,身着一身已经褪了色的橄榄绿服装,看样子是个老兵,黝黑的脸上写满了沧桑. “同志,有一件事很急,想跟您咨询一下,看怎样处理才好.”“您说吧,需要我做什么.”我给他泡了茶水,并请他坐下说话.  相似文献   

10.
晚上和妻子去公园散步,路过斑马线的时候,由于是傍晚,我习惯性地伸出手挥舞着,示意来往车辆注意.因为我仿佛记得,交通法规里有一条:机动车遇到斑马线时要减速.可现在不仅没有车辆减速,反而大多见了行人都加速,生怕你赶在它前面走过马路似的.这时有一辆越野车呼啸而至,我的手臂前伸着,已超过了黄色分隔线.那越野车冲到眼前来了一个紧急偏转,在前方倏地停了下来.好像很是气愤的样子.我倒乐了,挥挥手,意思是你停了车就下来呀,可以聊聊或是辩一辩或是吵上一架,反正我没有违反交通规则,我站在人行道上,也没有跨过逆行线.那车顿了一下,又急驶而去.  相似文献   

11.
我是半路出家走进安监系统的.从部队转业后,我被安排到了江苏省淮安市安监局. 初次从事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难免心中忐忑不安,不知道该从哪里下手.领导看出了我的无奈,除给了我很多安全生产资料外,还推荐我看看《劳动保护》杂志.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我用心地看完了搜集到的全部《劳动保护》杂志. 所幸有了这样一个指路者,让我少了许多彷徨.可以说,《劳动保护》杂志是我到安监局后的第一位入门老师.我在上面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尤其是其中的"特别关注"栏目,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安全监管的知识和方法,为我开展监管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媒体是宣传的喉舌,是激励人们的战鼓,是动员人民奋勇向前的号角.60年来,《劳动保护》始终与中国安全生产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一起发展、一起成长、一起壮大,是中国安全生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企业安全发展的推进剂和催化剂.  相似文献   

12.
那天的体检,真得把我吓了一大跳.我的天!身高仅一米七,体重却接近90公斤!血压、血脂等多项化验指标均处于危险的临界状态.医生连连警告:务必注意合理饮食,适度增加运动,保持平和心态,定期监测检查.当时,我就感觉到自己的"麻烦"会接连不断.  相似文献   

13.
我是交通路口的红绿灯,我屹立在人来人往的十字路口,小心翼翼地指挥着车辆的行驶速度,我总是恪尽职守地工作,因为我不想在这块土地上重演我上辈子的悲剧.  相似文献   

14.
安全卫士(3)     
“好样的,不愧是我带出来的徒弟,你这个车间主任当得合格.实话告诉你,我今天来就是要考考你的,我要看看我的儿子在你的手下犯了错,你怎么办?现在我给你打满分.就是要处理,而且不能敷衍了事,处分、扣奖、下岗随你的便,就是有一样不行,那就是不处理不行.过去老话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更别说我王中发就是一个老工人.不错,王全是我儿子,你也是我的徒弟,但是,一个国家、一个企业如果因为这样那样的关系就没有了王法,没有了厂纪,那这个国家迟早要亡国,这个企业肯定要倒闭.你、我还有我的儿子以及全场职工都希望咱们厂子越来越好呀.要想好,就得严,就得一样严呀!”  相似文献   

15.
2002年11月的一个下午,我和杂志社的记者张沉来到坐落在百万庄的建设部大楼,在吴慧娟的办公室见到了这位副司长.一个月以前,在哈尔滨举办的一个建筑安全生产培训班上,我第一次认识吴司长,她在会上的发言给所有学员包括我都留下了深刻印象.我觉得她不仅是一名政府高级官员,有扎实的政治素养和专业知识,而且有丰富的感情世界.她谈起民工来很动感情,感染了听众.  相似文献   

16.
2003年4月,我在东北大学图书馆一楼的期刊室,用电脑检索到了《劳动保护》杂志的名字,那是我与《劳动保护》杂志的初次相遇.《劳动保护》杂志以科学严谨、精确专业的文章,帮助我顺利完成了题为《龙门式起重机吊装作业安全》的毕业论文. 毕业后,我一直从事安全管理工作,《劳动保护》杂志成了常伴左右的良师益友.每逢工作上遇到难题,需要专业解答与指导,我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劳动保护》杂志,而她也从未让我失望过. 由于安全员的特殊身份,我格外喜欢杂志中的"安全员手记"栏目.有一天我心血来潮,打算也尝试一下这种把安全管理与小说、散文等文学形式相结合的写作方法.经过两个晚上的冥思苦想,我完成了第一篇作品——《陆老师的牛仔裙》,战战兢兢地投给了时任编辑王文尧.  相似文献   

17.
赵琳 《中国安防》2006,(6):96-99
乱世出英雄   现在的安防界,正是英雄辈出的年代.看杂志内的人物谱,更是群星闪耀.当我迈进安防经理人的殿堂内,却感到底气不足,因为我清楚,我,非英雄.   ……  相似文献   

18.
这几天,我躺在矿区医务所的病床上,右眼火烧火燎的疼.每当我想起自己粗心大意抖防倒钢绳,差点弄瞎自己右眼的时候,这种疼就更加深了一层,这种疼不仅有悔恨,有反思,更多的还是自责. 自信的"老安全" 我叫高礼中,是某煤矿采煤一队生产2班的回柱工.作为在井下采煤工作面摸爬滚打了12年的采煤工,自己以前在工作中从未受过伤,就连皮都没被蹭过,班组的兄弟们给我起了个绰号——老安全.很多次,区队和班组都把我当安全模范人物进行表扬,工友们也说我是老资格的采煤工,安全方面"顶呱呱".  相似文献   

19.
我一直悉心珍藏着一张因安全事故受到处分而获得的罚单. 如今,距收到罚单已经过去近10年了,但我依然保留着,这不免引起了同事和单位员工的好奇和不解.那张数额600元的"罚单",只是张罚款的凭证吗?其实不然.在那张"罚单"的背后,有一段值得我深思的往事.对于我来说,它的意义在于通过那起事故给我带来的反思,每当看到它,就会带给安全警示,给予我鞭策.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我的安全小说在《劳动保护》杂志起航,那么我自己则在这里展翅翱翔,一圆文学梦. 自我的小说《保护自己》在《劳动保护》杂志的2005年第1期发表后,我就接二连三地投稿,且都是安全类小说,称得上是痴迷了.这并非心血来潮,皆因我当过矿工,长期在厂矿工作和生活,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并且我亲身经历过因安全意识差或违章,有的工友被砸伤,甚至丢掉了性命.我曾多次参加过伤亡事故处理,听到过工亡家属的哭泣,深感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所以,我希望通过我的笔,以小说的形式,塑造典型形象,潜移默化地进行安全教育,促进安全意识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