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微生物絮凝剂絮凝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考察了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Bacillus sp.B-2发酵生产絮凝剂的絮凝特性。研究表明,该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絮凝剂并将其分泌到细胞外,每升发酵液可制得絮凝剂粗品1.7g,絮凝活性最高达97%以上,絮凝效能优于目前市售化学絮凝剂。该絮凝剂凝聚絮凝高岭土悬浊液最适宜的pH值在大于7的偏碱性条件,Ca^2 ,Mg^2 ,Mn^2 ,Al^3 等二价、三价金属离子对其絮凝具有促进作用,且随着Ca^2 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加强。  相似文献   

2.
寄生曲霉产生絮凝剂的培养条件及其絮凝特性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从霉菌中筛选得到一株絮凝性较强的寄生曲霉(Aspergilusparasiticus).通过条件试验,确定寄生曲霉产生絮凝剂的最佳条件为:蔗糖作碳源,NaNO3或脲或谷氨酸作氮源,初始pH为3.0,温度为28℃,摇床的转速为140r/min.寄生曲霉在酸性条件下对高岭土具有很强的絮凝性,且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相关废水絮凝效果试验   总被引:52,自引:1,他引:52  
用常规的细菌分高纯化方法从废水、土壤、活性污泥中分离出42株细菌,将单株菌培养于特殊的产絮凝剂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物离心后上液对高岭土县液絮凝效果作为指标衡量其絮凝活性及产絮凝剂能力,由此初步获得6株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Ⅰ-23,Ⅰ-24,Ⅱ-4,Ⅲ-2,Ⅲ-8,Ⅲ-12.其发酵离心上液对造纸黑液、皮革废水、偶氮染料废水、硫化染料废水、电镀废水、彩印制板废水、石油化工废水、造币废水及蓝墨水、碳素墨水等进行的絮凝试验表明,废水固液分离效果良好,CODCr去除率55%~98%,悬浮物、色度、浊度去除率90%以上.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其絮凝除浊性能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采用某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富集的菌种 ,通过筛选获得了 1 0株絮凝除浊性能较强的菌株。以其中絮凝性能最优的菌株GS7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影响其絮凝作用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 ,GS7的最适生长条件为 :培养基pH值 6、培养时间 1 8h、培养温度 30℃。当废水pH值为 8左右时 ,GS7的絮凝效果最好。在废水中投加少量的二价金属离子Ca2 +可大大提高GS7的絮凝除浊率。GS7处理城市河涌污水等实际废水时浊度去除率可达 93.5%。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絮凝剂处理含油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用一种用发酵法制备的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所得生物絮凝剂具有较好的耐温性和较好的絮凝能力。对试验用乳浊液絮凝除油效率达95%以上,优于商品破乳剂E-3453的絮凝性能。将生物絮凝剂用于含油废水的处理,出水含油量小于5mg/L。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絮凝剂SC06的化学组成和特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纤维堆囊菌(Sorangium cellulosum NUST 06)产生一种胞外多糖絮凝剂。用乙醇沉淀和Sepharose 4B凝胶层析纯化得到纯品SC06,通过气相色谱和红外光谱分析,SC06由葡萄糖、甘露糖和葡萄糖醛酸组成,其比较约为5∶3∶1,SC06的絮凝活性依赖于阳离子的存在,在pH2-9范围内絮凝活性稳定。  相似文献   

7.
新型生物絮凝剂——生物材料的絮凝效果评价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孟琴  张国亮 《环境化学》1998,17(4):355-359
自制生物材料是一种新型生物絮凝剂,分别以BSA溶液、果汁溶液、泥土混浊液为研究对象,与其他四种常用絮凝剂相比,其絮凝效果优于其他絮凝絮凝剂,然后,研究其絮凝剂用量与絮凝效果的关系,絮凝动力学等。  相似文献   

8.
从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絮凝剂产生菌,得到一株对高岭土悬浊液具有较高絮凝活性的微生物絮凝菌T1.根据菌株的生理生化鉴定以及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该菌的絮凝活性物质分布在发酵液上清液中.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佳生活污水絮凝条件为絮凝剂投加量5%,污水p H值7.0,助凝剂Ca Cl2投加量为2%,在此条件下,T1发酵上清液对生活污水的絮凝率为83.85%.  相似文献   

9.
絮凝剂产生菌培养基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进行了微生物絮凝剂培养基类型选择试验和培养基成分正交试验,实验结果显示,高糖低氮的培养基有利于产絮凝剂,单糖尤其是葡萄糖对产絮凝剂影响最大,果糖缺少时也不利于絮凝剂的产生;氮源以有机氮源如酵母膏、蛋白胨为宜。利用正交实验得出培养基成分最佳配比,图1表4参14。  相似文献   

10.
JAZ型絮凝剂对活性染料的絮凝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新近开发的JAZ絮凝凝剂地水样中活性艳红K-2BP,活性紫H-2R和活性黑K-BR染料的絮凝效果及PH值和投药比对脱色率的影响。在中性和弱酸性中絮凝效果好。投药比增大脱色率增加。对活性艳红和活性紫,起始浓度增加则达到88.5%脱色率的投药比降低。对三种活性染料配水和活性 染料配水和活性黑染料生产水脱色率均可达到99%,处理液残余色度在20倍以下。  相似文献   

11.
傅剑锋  武秋立 《环境化学》2007,26(4):519-522
利用中心组合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方法对影响UV/TiO2光催化降解酸性玫瑰红B的主要因素(初始pH值、K2S2O8浓度、TiO2浓度)进行分析.其中初始pH值、K2S2O8浓度和TiO2浓度的高、低水平分别为4-5.6,26-36mg·l-1和0.53-1.87mg·l-1,分析参数为脱色率的变化.通过使用Design-Expert 5软件可得到1个2次响应曲面模型,最佳的初始pH值、K2S2O8浓度和TiO2浓度分别为4.69,29.73mg·l-1和1.18 mg·l-1,脱色率达到最大(94.21%).  相似文献   

12.
响应面法优化Fenton氧化处理高浓度丙烯酸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模拟丙烯酸废水为研究对象,选择过氧化氢加入量、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pH、温度为自变量,以丙烯酸废水TOC去除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TOC去除率的影响,并通过回归方程求解和响应曲面分析,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所选取的5个自变量与TOC去除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确定Fe...  相似文献   

13.
营养和环境条件对生物絮凝剂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考察了红平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 CCRC10900基本生长代谢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营养条件对生物絮凝剂合成的影响。R.erythropolis CCRC10909合成的絮凝剂约80%以上分泌至胞外培养基中,仅20%左右的絮凝活性存在于菌体细胞上,蔗糖是该菌生长及絮凝剂合成的最佳碳源;玉米浆既能刺激菌体生长,又能显著提高絮凝剂的水平,生物絮凝剂的合成与培养基碳氮比密切相关,碳氮比在20-30之间时,絮凝活性达到最大,碳氮比低于10或高于100后,絮凝活性迅速下降,提出了促进絮凝剂合成的控制策略,发酵前期适当提高玉米浆的浓度,发酵后期按碳氮比为20-30,补加一定量的蔗糖和尿素,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这一策略,最终发酵液的絮凝活性和细胞生长量分别增长了8%和33.3%。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絮凝剂的污泥脱水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酱油曲霉发酵制备的微生物絮凝剂对广州市猎德污水处理厂浓缩污泥的脱水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酱油曲霉分泌的微生物絮凝剂对浓缩污泥有较好的脱水效果,调理后的污泥比阻可降至8.9×1011m·kg-1,显著地改善了污泥的脱水性能,与对照样相比,脱水率提高了7%,含水率降低了6%,当絮凝剂的投加量为污泥体积的5%、干重质量浓度为5.8mg·l-1时,污泥的脱水效果最佳,污泥脱水率从75.6%提高到82.6%,污泥含水率从82.4%降到76.4%.微生物絮凝剂和聚丙烯酰胺(PAM)复合使用有助于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当10mL116mg·l-1微生物絮凝剂和6mL 1g·l-1PAM复合使用时,污泥的脱水率为82.9%,脱水后污泥的含水率为76.1%.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微生物絮凝剂是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一种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因而引起科学界的高度重视.自70年代以来,美国和日本等十多个国家已对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本文综述了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包括合成絮凝剂的微生物种类、微生物絮凝剂的化学本质、遗传基础和微观结构、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和絮凝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微生物絮凝剂的合成条件和提取方法等方面.文中还给出了微生物絮凝剂在污染治理等领域实际应用的若干事例.  相似文献   

16.
多功能高铁絮凝剂电化学合成的机理和条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曲久辉  雷鹏举 《环境化学》1997,16(6):528-534
本文研究了采用电解加复合稳定剂的方法制备FeO4^2-絮凝剂的电化学与溶液化学过程机制,分析了OH^-膜平衡过程对FeO4^2-形成的影响,探讨了FeO4^2-水溶液分解的诱发因素,初步确定了FeO4^2-电化学合成的最佳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电量参数,合理的电解液组成和高效的OH^-膜渗透是顺利进行稳定化FeO4^2-电解合成的三个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