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曲霉毒素     
黄曲霉毒素是食品污染质。早在黄曲霉毒素发现以前,人们就已经发现,一些由真菌产生的有毒物质能引起人和动物的疾病。人们将这类有毒的真菌代谢产物,称为真菌毒素。由真菌毒素引起的人和动物的疾病,统称为真菌毒素中毒症。目前已知的真菌毒素有一百多种。黄曲霉毒素就是一种低分子真菌毒素,它的毒性最高,致癌力最强,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最大。黄曲霉毒素污染的范围很广。凡产生黄曲霉毒素的真菌,污染食品以后,都有可能存在黄曲霉毒素。在受污染的粮食、油料作物的种籽、水果、干果、蔬菜、调味品、乳类、乳制品、肉类、鱼虾类、发酵产品和饲料等,甚至在一些酒类和食品工业用的酶制剂中,均已发现黄  相似文献   

2.
一、黄曲霉毒素的产生与危害性黄曲霉毒素(AFT)是黄曲霉菌的代谢产物,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致癌物,黄曲霉毒素污染食物和饲料后,可使人与动物中毒和致癌。又以黄曲霉毒素 B_1毒性最大,其致  相似文献   

3.
黄曲霉毒素是各种微生物毒素中毒性最强的一种,它在各种农产品中分布较广,对人的身体健康危害很大。当然,最根本的措施是防止粮食霉变,杜绝黄曲霉毒素的生成。但是粮油中如果已经污染了黄曲霉毒素怎么办呢?这里向大家介绍几种简便易行的去除方法。 (1)搓洗法。黄曲霉毒素对粮食的污染,因粮食的种类、质量和颗粒结构的不同而异。在稻谷籽粒中黄曲霉毒素主要分布在米糠层  相似文献   

4.
预防食品和发酵工业中的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目前所有致癌物中致癌性最强的一种真菌毒素,属肝脏类毒素。黄曲霉毒素广泛存在于粮食、食品和饲料中,又由于其理化性质稳定,不易破  相似文献   

5.
黄曲霉毒素是口服致癌性最强的化合物之一,世界各地均受其污染,目前尚无有效的杜绝方法,建立快速和灵敏的黄曲霉毒素的测定方法是分析工作多年来关心的问题。 黄曲霉毒素的测定报导很多,有薄层分析,微柱分析,这些方法各有长处,但都  相似文献   

6.
由Aspergillus flavus和A.parasiticus产生的黄曲霉毒素,是一种对人类有毒的强致癌性物质.许多食品都有可能被曲霉菌污染而产生黄曲霉毒素.也有少量关于抑制曲霉菌生长和黄曲霉毒素产生的天然抑制剂的报道.  相似文献   

7.
在气温高、湿度大的季节,如果玉米收获不适时,或保管不当,玉米胚芽就很容易成为黄曲霉菌生长繁殖及产生黄曲霉毒素的适宜环境。所以,玉米是较易受到黄曲霉菌污染的粮油食品之一,污染往往从胚芽及损坏部分开始。黄曲霉毒素B_1是部分黄曲霉菌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具有较强的毒性,也是一种很强的致癌物质。当前,我国南方地区还存在玉米受黄曲霉毒素污染的可能性。因此,研究玉米的黄曲霉毒素去毒方法,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勤俭节约是中国人的传统,但是不分场合的勤俭节约,就是 吝啬而不是节约了。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为了节约,把发霉的食 物重新加热再次端上餐桌,活生生地把霉菌毒素吞到肚子里去,从而因为过分节俭而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给“节俭”掉了。 食品专家指出,发霉的食物含有大量的毒素,其中含有一种黄曲霉毒素,它的致癌性极强,可诱发肝癌。人一旦食用后,极容易受其危害。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如肯尼亚,莫桑比克、泰国以及我国的江苏、广西等地,都是肝癌高发区,这同这些地区气候潮湿,粮食容易发霉,人们接触黄曲霉毒素的机会较多有关。…  相似文献   

9.
自然环境里的致癌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十多年来,人们对自然环境中存在的致癌物已引起广泛注意和研究。自然环境里的致癌物质除放射性、致癌性烃类化合物和激素外,研究表明,还来自微生物、植物、食品烹调加工、亚硝酸盐转化所产生的各种致癌物。1.微生物。由微生物产生的致癌物最为人们熟知的是真菌毒素。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类癌与致癌性真菌毒素密切相关。黄曲霉毒素是已知这类致癌物中致癌作用最强的一种,是由黄曲霉(A.flavus)和寄生曲霉(A.Parasiticus)产生的一种毒性代谢产物,有B_1、G、M_1等数种,其毒性以B_1最强。经动物实验证明,黄曲霉毒素(AFT)可诱发从鱼至猿类等多种  相似文献   

10.
黄曲霉毒素B_1是黄曲霉菌的代谢产物,对许多动物具有高度毒性和致癌性.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规定:成品粮污染黄曲霉毒素含量,玉米、花生油、花生及其制品不得超过20ppb;大米、其它食用油不得超过10ppb;其它粮食、豆类、发酵食品不得超过5ppb;婴儿  相似文献   

11.
霉菌毒素对食品的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除黄曲霉毒素外,赤霉菌(镰刀菌)也是一种产毒霉菌,能够引起麦类霉变,危害人的健康。  相似文献   

12.
<正>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是一种对人有致癌作用的物质。它的产生是与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和寄生曲霉(Aspergillus parasiticus)生长相关联的。然而很多食品上都能支持这些真菌生长并合成黄曲霉素。这一问题在高温多雨的地方尤为突出。为了防止黄曲霉毒素对人的危害,寻找一种经济、有效和方便的抑制黄曲霉菌生长的方法是很有意义的。笔者参考国外资料,结合国内中医的经验,利用大蒜、大葱和洋葱抽提物对黄曲霉菌的抑制作用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它们对该菌的生长是有明显抑制作用的。  相似文献   

13.
宝琪 《环境》2001,(12):24-24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男人阳刚之气淡化,又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有像女人的性格。也许科学家能给他们一个新答案——你遇到了环境荷尔蒙物质的侵害。 1991年,丹麦科学家综合了来自世界20多个国家的61份研究报告发现,世界男子的精子密度比1940年下降了50%。原因是环境荷尔蒙物质对人体激素的长期慢性干扰。而环境荷尔蒙物质主要存在于一些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中,  相似文献   

14.
浅论重金属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论述了铅、汞等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各种原因及防范措施,有利于提升人们对重金属污染的理性认识,并自觉的加以防范。  相似文献   

15.
《环保科技》2014,(4):41-41
急性毒性污染物随食物进入人体在短时间内造成机体损害,出现临床症状,造成急性中毒。引起急性中毒的污染物有细菌及其毒素、霉菌及其毒素和化学毒物。慢性毒性食物被某些有害物质污染,其含量虽少,但由于长期持续不断地摄入体内并且在体内蓄积,在几年、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病从口入”。其实,很多癌症患者是可以避免癌魔入侵的,但是由于他们不良的生活习惯,使得一些像黄曲霉毒素这样的化学致癌物有了可乘之机。不少医学专家认为,人类肿瘤50%是由不良的饮食习惯造成的。伊朗食道癌发病率高,是与当地居民很少吃或不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有关;河南林县食道癌频发,是因为人们好吃酸菜;冰岛居民在 1950年以前因胃癌死亡的人极多,这同他们常吃腌制或熏烤的食品有关。 如果你能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就可以预防癌症:不吸烟,因为吸烟会导致肺癌;不吃发霉的食物,因为发霉的食物会引发肝癌…  相似文献   

17.
徐必海 《环境》2002,(4):25-25
人们或许有这样的感受:在烈日炎炎的夏季,温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自己好像被一种难熬的闷热所包围,身心疲乏而且事倍功半。人们大多怪罪于气温。岂知,影响我们身心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并不仅仅是气温,还有那一直未曾引起人们足够注意的湿度。所谓湿度,就是空气中所含水分的标度。将空气在某一温度中所含的水分和它所能够贮藏的水分相比较,即为空气的相对湿度。夏天炎热难熬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温度与湿度同时增高。有调查  相似文献   

18.
水华蓝藻毒素研究概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随着科技进步,发现的有毒种类越来越多,毒素分子结构的研究也越来越清楚。在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综合介绍水华微囊藻毒素、水华束丝藻毒素和水华鱼腥藻毒素对动物的毒害、毒素结构、检测方法和去除方法,并讨论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城市供水藻毒素污染水平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藻毒素是在世界各地富营养化的饮用水源中广为发现的蓝绿藻产生的一种肝毒性多肽,该毒素可引起动物中毒并对人类产生危害.通过ODS硅胶柱浓缩某市1998年8月~1999年6月期间水体中的痕量微囊藻毒素,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精确检测水源水及出厂水中藻细胞内外LR、YR、RR型微囊藻毒素含量.结果显示,LR型微囊藻毒素仅在源水中检出,其浓度是0.07~0.78(g/L;RR型微囊藻毒素在源水和出厂水中的检出浓度分别是0.08~2.71(g/L,0.07~1.09(g/L;YR型毒素未检出;总的藻毒素在10月和6月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因此该城市供水水体存在藻毒素的污染,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研究结果有助于合理选择水源,同时为制定饮水中藻毒素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滇池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邓义敏 《云南环境科学》2000,19(Z1):117-119
研究发现滇池藻类以蓝藻为主 ,其数量在一年中的 4月最低 ,6月开始上升 ,在 8-1 0月达到最高。通过对藻类和滤液的不同浓度洗脱液的分析 ,在藻类和水体中都检出毒素峰 ,且集中在 50 %、60 %、 80 %的甲醇洗脱液中。藻毒素主要是MC -LR型 ,水体中的藻毒素来源于藻类的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