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的农业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进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结合我国国情,论述了中国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应采取的主要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桂华 《绿叶》2010,(5):39-43
当前农田水利上的根本问题是:小水利与大水利的脱节,农民组织化程度降低,农田水利系统性破坏,水利回归为一家一户的小农形态。受西化影响正在中国推行的水利市场化、私有化机制,因忽视了中国小农生产的现实与农田水利系统性、战略性的性质,导致当前的农田水利困境。中国农田水利的根本出路还是在于将农民组织起来,而不能依赖外来的徒有其名的“经济自立灌区”与“农民用水户协会”模式。  相似文献   

3.
石嫣 《绿叶》2012,(11):37-43
现实的农业是复杂的,因而无论是否从事有机生产,对于农业模式的选择都不存在一以贯之的最优模式。唯一存在的只是,依据现实约束,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当地自然资源、生产条件、社会和经济结构的农业生产模式。为此,祛除对农业的标签化认知,特别是关于大农场和小农户的浪漫想象,重新认识农业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程存旺 《绿叶》2013,(12):89-95
农业生产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和食品安全已然成为人们的共同焦虑,而农业生产技术的调整方向则决定和影响了这些问题的解决。依据中国农业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以及当前的生态环境危机,探索小农适用性生态农业技术可能更加合乎中国农业现实。  相似文献   

5.
程存旺  石嫣  温铁军 《绿叶》2013,(4):77-88
一直以来,氮肥在生产、运输、使用环节中产生和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等负外部性基本被忽视了。本文通过分析氮肥的真实成本,在回顾国内外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经验的基础上,对发展生态农业防治农业污染提出了政策建议,希望为农业的长足发展和环境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石嫣 《绿叶》2011,(5):55-61
当前农业普遍趋向单一追求农产品产量和单纯依赖农业增收的生产模式,严重破坏了农业的多功能性,农业源污染成为我国环境面源污染的第一大污染源,进一步导致了食品安全危机,同时弱化了农业生产应对自然、市场风险的能力。农业政策不仅应当兼顾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未来环境安全也将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有机农业是对当前农业生产模式的突破,其所带来的消费理念、生活模式,不仅有利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更有助于农业走向多元化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简介莱斯特·布朗关于21世纪中国粮食问题论点的基础上、分析了21世纪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有利因素与发展潜力、不利因素与潜在危机.提出了与此相关的理论导向和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8.
张兴无 《绿叶》2012,(2):31-36
入世十年.中国的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基本没有出大问题。影响粮食安全的最基本要素是收入问题。中国保障粮食安全要提高自给率。当前外部风险依然存在.但是主要因素还是内因。两点应对思路:一是农业资本下乡.二是区域农业合作。  相似文献   

9.
陈晓红 《绿色视野》2014,(12):42-46
传统农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传统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集中在农业生产中的面源污染。近几年,农业面源污染愈演愈烈,成为严重制约生态建设、人居环境水平提高的"瓶颈"之一。  相似文献   

10.
徐旺生 《绿叶》2012,(6):49-55
环境意识兴起于近现代,环境问题却始于人类生产活动出现之初。古代中国,为了缓解人口增长和农业生产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文明中心由黄土高原先转至华北平原再转至南方湿地,从而缓解了环境所带来的发展瓶颈。到了现代,我们已然不再具有古人所具有的迁徙空间,但环境问题却比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反思古代中国的迁都历程,关注环境压力,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张博庭 《绿叶》2010,(5):27-32
中国的水资源问题可以归纳为水多、水少、水脏、水浑.这是由于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可控总量不足造成的。一国的水坝建设水平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是其社会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当前很多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缺乏必要的龙头水库建设。加速水资源开发利用.建设一批必要的龙头水库.攸关中国能否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桂华 《绿叶》2011,(2):114-117
非均衡的现代化策略导致中国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城市建设与乡村发展之间的失衡。中国特色的城乡二元结构为中国快速发展提供稳定基础,这是中国道路的关键所在,而巨大的发展成本则被转嫁到农村,并最终产生了"三农问题"。中国农业发展是与整个中国发展模式高度相关的,由此而决定了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也是要超越农业本身的。  相似文献   

13.
周围 《环境教育》2008,(4):32-35
中国地大物博,自然状况复杂,但由于中国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地区差异较大,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力度,一些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改善,并且最突出的生态问题得到了有效应对和解决,为保证中国生态安全,构筑牢固的生态屏障做出了努力。  相似文献   

14.
廖晓义 《绿叶》2014,(8):4-14
2013年年初.中共中央提出要发展“家庭农场”,引发全国热烈讨论。其中,主流意见特别强调推进家庭农场的规模化,提倡土地大量流转,从而能同时提高劳动和土地生产率。主流意见之中的未来乡村无疑是美国模式。然而,美国农业现代化模式的主导逻辑是节省劳动力,中国模式的关键却是节省土地。”  相似文献   

15.
张敏 《绿叶》2011,(5):19-23
从"重商主义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转型,对国家治理最为重大的挑战是市场力量逐渐"脱嵌"于社会共同体。因而,需要扩张政府管制权力来平衡市场与社会,这也是未来中国整合中国食品行业碎片化管制权的应有之义。另外,中国国家转型的独特逻辑造成了大量的、地方性的食品"小作坊",这成为制约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对此,通过强化司法监督,实现司法的常规化权力运作,有助于化解治理僵局。  相似文献   

16.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自然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成果,其本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是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重点是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正确政绩观,坚持依法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坚持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为我国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远大目标指向和强大实践动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一、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统筹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长远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自贸区谈判——中国环境服务业战略转型的重要机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服务贸易现已成为自贸区谈判的重要内容.中国环境服务企业已经具有战略转型的基本条件,应该抓住自贸区环境服务贸易谈判的重要机遇,加快中国环境服务业的战略转型.当前需要加强不同环境服务分类影响研究,解决战略转型的对象问题;实施国内环境服务企业的"走出去"战略,解决战略转型的途径问题;加快环境服务业发展和战略转型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建设,制定针对国内环境服务企业的扶持战略,解决战略转型的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