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首先介绍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多样性及微生物生态研究中应用的理论基础,以及在此基础上引入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DNA杂交技术在分子层面上来研究微生物遗传多样性,并结合已有工作积累展望了分子微生物生态研究的发展前景.图2参20  相似文献   

2.
该文阐述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密切相关性。分析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对生态系统功能将带来的影响。提出了未来应深入研究的五个方面:相对于物种和功能组其它水平生物多样性的改变带来的影响如何;目前已知的科学知识是否适用于所有的生态系统;各级水平食物网多样性对生态系统功能的重要性;其它全球变化过程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模式如何相互作用;生物多样性变化引起生态系统功能变化会产生什么样的经济后果。  相似文献   

3.
肖辉林 《生态环境》2004,13(2):199-199
全球生态保护网络(为实现特定保护目标而依法建立的保护区)现在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0%以上。这一数字的意义不可小视,因为在过去10年,对至少10%的生态区域进行有效保护通常被环保人士捧为既是一个区域目标也是一个全球目标。但人们所不知道的是,这一网络在代表物种多样性时的有效性如何。对关于保护区和陆地脊椎动物分布的5个最全面的数据集所做的一项新的分析显示,1300种以上的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和海龟,在其生活环境中的任何一部分都没有受到保护,其中包括700种以上被划分为有高度灭绝风险的物种。保护区被认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成本…  相似文献   

4.
采用厌氧培养箱、气相色谱技术和MPN计数法,研究了甲胺磷和乙草胺在4种浓度(0 1、0 2、0 5和1 0mg·L-1)下对水稻田土壤产甲烷菌种群数量及其活性的影响。加甲胺磷后7d内刺激产甲烷菌种群的生长,数量增加0.2~44.1倍,每管的产甲烷量增加0.8~2.1倍,且刺激作用随药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加乙草胺后7d内,产甲烷菌的生长受到抑制,数量下降了50%~99%,每管的产甲烷量显著减少,且抑制作用随药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强。随着加药时间的延长,甲胺磷和乙草胺逐渐降解,产甲烷菌数量又恢复至原有水平。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山东省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受危原因,讨论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和存在的不足,对山东省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城市化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它对生物多样性的不利影响是明显的,但彼此之间的矛盾也不是不能协调解决。现代化与自然共存、经济建设与生物多样性共存,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本文从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城市的生境特点、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等方面,来探讨实现现代化与自然共存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多样性是自然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最近的40年内,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发展很迅速,有关多样性的测定方法已形成了数十个数学模型和多样性指数。生物多样性的功能也研究得比较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技术也已逐渐系统化,并开始了持续利用和合理开发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完善生态影响评估 促进中国生态资源的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境影响评估对减少工业和城市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估工作比较重视发展项目对其周围水、气污染方面的评估,对自然资源影响的评估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文章对生态影响评估的重要性及中国内地生态影响评估的现状进行了简要的讨论,并介绍了香港生态影响评估系统,以为我国同地生态影响评估工作的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界定了生物多样性风险,分析了其来源,提出了建立生物多样性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和层次,并构建了评估指标体系。以全国2 376个县级行政单元为研究区域,评价了其生物多样性风险。结果表明,风险值R介于0.005 9与0.828 3之间,大部分地区R值低于0.3。高风险区域R值大于0.329 1,分布于广西、云南和四川等地;低风险区域R值小于0.056 8,主要位于内蒙古、山西和陕西等地;中等风险区域主要位于东北和华北地区。在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现状值T S≥0.295 8),仍然有38个县域单元的风险等级仅为中等,这主要是由于较大的自然保护区面积和较小的压力所致,其平均响应值E R和压力值R P分别为0.290 6和0.142 3。在生物多样性最贫乏的地区(T S≤0.050 2),尽管有22个单元的R P值较高(平均为0.470 4)以及145个单元的自然保护区面积为0,但总体风险并不高,其平均R值分别为0.057 0和0.048 1。  相似文献   

10.
11.
介绍了工业园内工厂或企业间的关联度以及副产品和废物的循环利用率的计算方法,以扬州生态工业园为例进行了初步计算,并将其与国内外部分工业园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一定差距,指出了进一步提高工业园生态化水平的方向及途径。  相似文献   

12.
13.
14.
生态学范式下的清洁生产、产业生态和循环经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生态学理论,从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和生态系统生态4个生态学尺度上对清洁生产、产业生态和循环经济进行类比分析,论述了清洁生产与个体生态学、生态产业与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循环经济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内在联系及3者之间的相容和递进关系,指出当前清洁生产和产业生态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局限性,认为提高清洁生产实施的层次,扩大清洁生产实施的范围,将产业生态研究上升到产业生态系统层面是清洁生产和产业生态未来研究和实践的方向,3者在不同层面的实践将最终推动人类不断接近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工业园区水生态环境建设,以东莞生态产业园区水生态系统恢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其建园初期水生植被恢复对重污染水体水质修复的影响,并应用因子分析法对水质与主要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水体修复效果与水生植被覆盖率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生植被恢复可使园区生态岛群与月湖主要水质指标(总氮、总磷、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从建设初期(2011 年5 月)的劣V 类改善为II-III 类(2012 年),透明度提高约1 倍,而下沙与大圳埔湿地也从劣V类(2011 年5 月)改善为IV-V 类(2012 年),透明度提高约50%.10 项水质指标的因子分析表明,园区水质成因可归为综合营养因子(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透明度、总磷和总氮)、温度因子(温度、电导率、硝态氮)和光合作用因子(溶解氧和pH),其中主导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叶绿素a、透明度和总磷等.三类因子分别客观反映了修复水体的水质变化特点:氮磷及有机物的含量越低则水体透明度越高,水质越优;温度升高有利于水质改善;藻类光合作用减弱,则水质变优.生态岛群、月湖、下沙、大圳埔湿地的水生植被覆盖率分别为43.8%、22%、4.3%、9.1%,此差异与水质修复效果相关.回归分析显示水质指标与水生植被覆盖率呈极显著的二项式关系(p〈0.01),根据拟合方程计算得出污染物浓度最低、透明度最高、综合水质最优时的水生植被覆盖率变动范围为30%~35%.因此,生态岛群与月湖的水质改善效果优于大圳埔湿地,大圳埔湿地则又优于下沙湿地;下沙与大圳埔湿地可通过适当增加浮、挺水植物的面积比例,提高水体修复能力.文中所得最适水生植被覆盖率范围可为华南地区工业园区水生态初期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区域生态监测的概念、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生态监测是对生态系统类型、结构与功能及各要素的现状与变化进行测定与观察,并对生态系统受胁迫与胁迫效应进行判断和评价的过程。区域生态监测结果将在评价现状和预测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为区域生态保护、生态建设提供决策依据。辨析了区域生态监测的概念,对区域生态监测方法选择及指标体系的建立提出了建议,并就其在生态环境管理中的应用作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17.
高盐度工业废水优势降解菌的生长特性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3处不同的污泥中筛选到4株对高盐度工业废水有较好降解效果的菌株A41、A45、TA2、XA3。通过生长特性研究确定出4株菌株的最佳温度、pH、盐度适应范围,A41分别为(35℃,7和2%~3%),A45分别为(35℃,6和0.5%~4%),TA2分别为(35℃,8和0.5%~4%),XA3分别为(45℃,7和6%~8%)。试验结果表明,当A41、TA2、XA3的接种量按1∶1∶1混合时,处理工业废水效果最好。3株混合菌株处理高盐度废水的最佳处理时间为24 h、COD去除率达到了50.5%;最佳pH为9,COD去除率达到了58.3%。  相似文献   

18.
19.
用于水产养殖的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人们对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不断提高,微生态制剂在其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应用于水产养殖中的各种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及应用情况.从提高水产动物生长性能、改善免疫特性和改善养殖环境等方面总结了微生态制剂中主要益生菌、益生元及合生素等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同时概述了微生态制剂的安全性问题.对微生态制剂的生产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选育优良生产菌株、优化改良生产工艺并加强对水产动物自身肠道菌群、添加剂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有利于促进微生态制剂的生产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生态风险评价的目的是保护生态系统功能的完整性、稳定性和持久性,为环境风险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然而,目前常见的用于保护生物的化学污染物浓度阈值大多是以个体水平的毒性试验结果为基础,忽略了物种在时间和空间相互作用等因素,不能够完全保护生态环境安全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延续性。本文从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目的和意义引出种群水平生态风险评价在环境管理应用的重要性,综述了种群水平生态风险评价的科学问题(如密度依赖、遗传变异和空间结构等),归纳了种群水平风险评价主要模型方法及其应用(如Euler-Lotka方程、预测矩阵、个体模型、空间模型和动态能量预算模型等),列举了各国现有法律法规中关于种群水平生态风险评价的规定,以期为种群水平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研究及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