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首先通过批量实验考察了氢氧化镁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性能,再通过底泥模拟释放实验考察了氢氧化镁覆盖和添加控制底泥中磷向上覆水体释放的效果及机制.结果表明,氢氧化镁对水中磷酸盐具有良好的吸附能力,其投加量的增加有利于水中磷酸盐被其所吸附去除,与Langmuir模型相比,其对水中磷酸盐的等温吸附行为更适合采用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tch(D-R)模型加以描述.氢氧化镁覆盖可以有效地控制底泥中磷向上覆水体的释放,使得上覆水中SRP浓度处于较低的水平,即使覆盖层的结构完整性受到扰动破坏而导致覆盖材料与表层底泥的混合,氢氧化镁仍然可以有效地控制底泥中磷向上覆水体的释放.氢氧化镁覆盖和添加均可以有效地降低最上层(0~10 mm)底泥间隙水中SRP的浓度,这对于其覆盖和添加有效控制底泥中磷向上覆水体的释放是至关重要的.人工合成的氢氧化镁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性能优于商业购买的氢氧化镁,前者控制水体内源磷向上覆水体释放的效果也优于后者.以上结果显示,氢氧化镁是一种有希望用于控制水体底泥内源磷释放的活性覆盖和改良材料.  相似文献   

2.
灼烧净水污泥投加方式对磷吸附和磷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朱培颖  李大鹏  于胜楠 《环境科学》2017,38(5):1957-1964
以灼烧净水污泥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其不同投加方式(混匀和覆盖)下,各底泥对外源磷的吸附效果以及间隙水和底泥中各形态磷的数量分布.结果表明,相比未灼烧净水污泥,灼烧净水污泥对磷的吸附能力显著改善,磷最大吸附量(Smax)提高了43.7%、底泥磷平衡浓度(EPC0)降低69.1%、磷饱和度(DPS)降低54.4%.混匀和覆盖对上覆水中磷消失的贡献率几乎一致,但明显高于对照实验.但如果考虑灼烧净水污泥与上覆水的接触几率,则混匀条件下,单位净水污泥对磷的吸附量为覆盖条件下的2.3倍.覆盖条件下,间隙水(1~2 cm)中溶解性磷酸盐浓度是混匀条件的33.17倍(平均值),这主要源于覆盖导致溶解氧渗透深度明显降低.混匀条件下,外源磷更易形成Ca-P,而覆盖条件下,易释放的NH_4Cl-P和Fe/Al-P占比更多,这暗示了混匀对底泥微环境的改造更有利于外源磷的吸附和内源磷的持留.  相似文献   

3.
锆改性高岭土覆盖对底泥与上覆水之间磷迁移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章喆  林建伟  詹艳慧  王虹 《环境科学》2016,37(4):1427-1436
以无覆盖和高岭土覆盖作为对照,通过底泥磷释放控制模拟实验考察了厌氧条件下锆改性高岭土覆盖对重污染河道底泥与上覆水之间磷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厌氧条件下,重污染河道底泥会释放出大量的磷进入上覆水中,且所释放出来的磷主要以溶解性磷酸盐为主.高岭土覆盖可以略微降低底泥磷向上覆水迁移的通量,而锆改性高岭土覆盖则可以极大降低底泥磷向上覆水迁移的通量.被高岭土覆盖层所吸附的磷中29%以氧化还原敏感态磷(BD-P)形式存在和63%以残渣态磷(Res-P)形式存在.被锆改性高岭土覆盖层所吸附的磷中绝大部分(90%)以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NaOH-P)和Res-P形式存在,厌氧状态下很难被重新释放出来进入上覆水体.与无覆盖相比,厌氧条件下锆改性高岭土覆盖不仅不会促进底泥BD-P的释放,而且还会促进底泥NaOH-P的形成.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固相31P核磁共振(NMR)技术分析证实了锆改性高岭土覆盖层吸附水中磷酸盐的主要机制为配位体交换和形成内配合物.上述结果说明锆改性高岭土适合作为一种活性覆盖材料控制重污染河道底泥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4.
虽然利用方解石作为一种活性覆盖材料控制水体内源磷释放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但是其控制底泥中磷释放的效率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鉴于此,本文采用铁盐对方解石进行改性试图制备一种除磷性能更好的底泥活性覆盖材料——铁改性方解石,进而通过批量实验考察了铁改性方解石对水中磷酸盐的去除性能,以及通过底泥培养实验考察了铁改性方解石活性覆盖控制水体内源磷释放的效率.结果发现,采用铁对方解石进行改性,可以显著提高材料对水中磷酸盐的去除能力.铁改性方解石投加量的增加,有利于水中磷酸盐的去除.增加初始磷浓度,铁改性方解石对水中磷酸盐的单位去除量随之增加,最大的单位磷去除量可以达到3.09 mg·g-1.铁改性方解石覆盖可以有效地控制底泥中磷的释放,导致上覆水体中溶解态活性磷(SRP)浓度处于很低的水平.此外,铁改性方解石覆盖还可以促使底泥中少量的氧化还原敏感态磷(BD-P)和金属氧化结合态磷(NaOH-rP)向残渣态磷(Res-P)转变,使得底泥中磷的稳定性略微增强.固定到铁改性方解石覆盖层中的磷大多数(90.8%)以较为稳定和非常稳定的形态存在,且大部分磷以非生物可利用性磷形式存在,很难被...  相似文献   

5.
通过底泥培养实验,研究了硝酸钙添加和锆改性膨润土覆盖联用控制底泥中磷释放的效果及机制.结果发现,在缺氧条件下,底泥中磷会先释放出来进入间隙水中,而后穿越底泥-水界面扩散进入上覆水中,导致上覆水中溶解态活性磷(SRP)和薄膜扩散梯度(DGT)有效态磷浓度较高.但是,联合使用硝酸钙添加和锆改性膨润土覆盖可有效控制底泥中磷释...  相似文献   

6.
将氢氧化钙[Ca(OH)2]和过氧化氢(H2O2)以梅花散点的方式注射到底泥中,考察两者联用对内源磷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单独投加Ca(OH)2 可以有效固定沉积物-水界面(SWI)以下约20 mm沉积物中约90%的内源磷,但同时会加剧20 mm 以下沉积物的厌氧环境,导致沉积物中稳定态磷向易释放态磷转化,造成潜在活性...  相似文献   

7.
不同丙酸盐/乙酸盐比对单级好氧生物除磷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2个序批式反应器(R1、R2)中,采用合成废水,研究了废水中常见的两种挥发性脂肪酸(VFAs)盐-丙酸盐和乙酸盐-的不同浓度比值(R1:丙酸盐/乙酸盐=0.165;R2:丙酸盐/乙酸盐=2.00)对于单级好氧生物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30d的驯化后,R2的除磷效果要优于R1,R1和R2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7.95%和84.79%.但是,R1中单位微生物的除磷性能要好于R2,R1单位微生物磷平均去除量为8.66mg/g,R2为8.03mg/g.静置期,R1和R2中均有明显的释磷现象,但R2释磷量大于R1,单位微生物的释磷量也大于R1,可能的原因是R1中尚有部分糖原在静置期分解供能,而R2中全为聚磷分解供能.  相似文献   

8.
李佳  林建伟  詹艳慧 《环境科学》2013,34(11):4266-4274
通过实验考察了镧改性沸石对水中磷酸盐和铵的吸附性能,并探讨了低溶解氧情况下镧改性沸石覆盖控制底泥溶解性磷酸盐和铵态氮释放的效率.镧改性沸石对水中磷酸盐和铵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满足准二级动力学模型.镧改性沸石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平衡数据可以采用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加以描述,对水中铵的吸附平衡数据可以采用Langmuir、Freundlich和Dubinin-Radushkevich(D-R)等温吸附方程加以描述.当pH 7时,镧改性沸石吸附水中磷酸盐的机制包括配位体交换、路易斯酸碱反应和静电吸引,吸附水中铵的机制是阳离子交换.镧改性沸石覆盖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溶解性磷酸盐从底泥向上覆水的释放,而且可以明显降低铵态氮从底泥向上覆水迁移的速率.镧改性沸石覆盖量越多,控制底泥铵态氮释放的效果越好.镧改性沸石覆盖层吸附从底泥中释放出来的溶解性磷酸盐后主要以较为稳定的形态存在,低溶解氧情况下不容易重新释放出来.上述结果表明,镧改性沸石适合作为一种覆盖材料用于控制低溶解氧情况下溶解性磷酸盐和铵态氮从底泥向上覆水的释放.  相似文献   

9.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臭氧减量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半连续式实验考察了臭氧投加量和初始pH对剩余污泥臭氧处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臭氧投加量的增加,污泥溶解率增加,有机质、氮、磷等物质释放到污泥液相中;最佳臭氧投加量控制在约150 mg·g-1(以SS计),污泥溶解率可达约26%;污泥臭氧减量应在初始pH中性或偏碱性条件下进行,此时污泥溶解率较高,有利于有机质和氮的溶出.臭氧处理后污泥回流至生物处理系统对微生物的生物活性、COD和TN的去除效果无显著影响,但由于系统中无剩余污泥排放,导致TP的去除效果明显下降.臭氧处理后污泥上清液的Ca(OH)2除磷实验发现,较高的钙磷摩尔比对上清液除磷有利;当其值控制在10.0左右时,TP的去除率大于80%.  相似文献   

10.
缪周伟 《环境工程》2020,38(5):165-170
以TPH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化学氧化体系对TPH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Fenton、类Fenton及碱活化过硫酸盐3个体系都对TPH污染土壤有较好的修复效果。柠檬酸的加入改善了Fenton体系的催化作用,类Fenton体系降解效果最佳。TPH在类Fenton及碱活化过硫酸盐体系中的降解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提高H2O2、柠檬酸和过硫酸盐的浓度均有利于TPH的降解。强化混合、分次投加氧化剂及减小土壤粒径均可以提高TPH的降解效率,节约氧化剂用量。类Fenton体系中有效成分主要为·OH,碱活化过硫酸盐体系中除了·OH外,还存在SO4-·或O2-·等的作用,因此氧化剂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11.
Soils and waters are heavily contaminated by antimony in Xikuangshan(XKS) mine area.It is widely accepted that oxidative dissolution of sulfide minerals and aqueous dissolution are the most prevalent geochemical mechanisms for the release of Sb to the environment.Bosea sp. AS-1 is an antimonite-oxidizer isolated from the mine slag in Xikuangshan Sb mine. Whole genome sequencing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multiple sulfur-oxidizing genes,antimony(Sb) metabolism genes and carbon fixation genes in AS-...  相似文献   

12.
镧改性沸石对太湖底泥-水系统中磷的固定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考察了不同反应时间、pH值、硅酸根离子浓度、DO浓度、老化时间以及初始磷浓度等条件下一种新型底泥改良剂-镧改性沸石对太湖底泥-水系统中磷的固定作用.当水中磷浓度很低时,太湖底泥和镧改性沸石改良太湖底泥均释放出磷.镧改性沸石改良太湖底泥的释磷量少于太湖底泥.镧改性沸石改良太湖底泥中金属氧化物结合态磷(NaOH-P)和钙结合态磷(HCl-P)等较为稳定形态磷含量多于太湖底泥,而镧改性沸石改良太湖底泥中氧化还原敏感态磷(BD-P)这种不稳定形态磷含量少于太湖底泥.太湖底泥和镧改性沸石改良太湖底泥对水中较高浓度磷酸盐的吸附平衡数据均可以采用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加以描述.镧改性沸石改良太湖底泥对水中磷酸盐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太湖底泥,且吸附能力随老化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被镧改性沸石所吸附的磷酸盐主要以NaOH-P和HCl-P等较为稳定形态磷存在,不容易被重新释放出来.上述结果表明,采用镧改性沸石对太湖底泥进行原位改良可以增强太湖底泥对磷的固定能力,减少太湖底泥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13.
CaO2不同投加方式对底泥磷释放的抑制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利用CaO2进行底泥修复,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2种不同的CaO2投加方式(混匀和覆盖)上覆水活性磷酸盐(SRP)的变化趋势,并通过底泥磷形态之间的转变来分析其不同效果的原因.结果表明,混匀条件和覆盖条件下上覆水的SRP浓度呈现2种不同的变化趋势,前者先降低后增加而后者则持续降低,平均释放速率分别为6.077 mg/(m2·d)和-0.879mg/(m2·d).底泥磷的分级提取实验结果表明,铁磷的不同变化趋势是CaO2投加方式引起底泥磷释放不同效果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4.
投碱种类和氨吹脱对污泥碱性发酵产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完全混合式厌氧反应器,比较了NaOH和Ca(OH)2 2种碱试剂对污泥厌氧发酵产酸的作用效果,结合氨吹脱作用考察了NH4+浓度的降低对各有机物水解酸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值为10的条件下,以NaOH调节的体系中各种有机物尤其是挥发性脂肪酸(VFAs)的量明显高于以Ca(OH)2调节的体系.Ca(OH)2调节的体系中释放出的蛋白质有部分沉淀,磷酸盐含量也较低,小于40mg/L;氨吹脱的体系发酵液中氨氮含量减少了43%,增大了VFAs的积累量;在NaOH和氨吹脱的组合条件下,污泥水解酸化程度最好,SCOD为6732mg/L,蛋白质为2029mg/L,碳水化合物374mg/L,VFAs总量2545mg/L,且氨氮含量低于200mg/L;分析认为氨吹脱作用增大VFAs积累量的原因主要是NH4+浓度的减小,促进了产酸菌对于碳水化合物的发酵.  相似文献   

15.
巢湖内源磷释放特点、稳定性及化学控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巢湖内源磷负荷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模拟,探讨了巢湖内源磷释放过程上覆水中ρ(总磷)和ρ(铁)之间的关系,重点研究了pH和溶解氧对内源磷释放的影响,并对实验前后沉积物中各形态内源磷的含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上覆水中ρ(总磷)与ρ(铁)呈正线性相关;pH相同时,厌氧条件下内源磷的释放量约是好氧条件的9.16倍;无论是好氧还是厌氧条件,内源磷的释放量均是碱性条件最大,酸性次之,中性最小;铝磷、铁磷的释放量随pH增大而增大;在酸性条件下,钙磷是内源磷释放的主要来源.最后讨论了氯化铝和氯化铁控制磷负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CaO2不同投加方式对黑臭河道底泥内源磷释放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垚  李大鹏  韩菲尔  宋小君  李鑫  周婧  黄勇 《环境科学》2017,38(7):2836-2842
以S市某黑臭河道底泥和上覆水为研究材料,研究了CaO_2在3种不同投加方式下对内源磷释放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CaO_2在3种投加方式下,均导致上覆水中pH和DO有所增加.注射条件下,上覆水DO浓度明显低于覆盖,说明注射确实延缓了CaO_2的氧化速度,有利于创造底泥微氧化环境.CaO_2覆盖和注射条件下,上覆水中TP和DIP浓度以及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均明显低于混匀条件.但是,覆盖条件下,间隙水中DIP浓度最高,达到注射条件下的120.33~142.18倍.相反,注射条件下,间隙水中DIP浓度最低,并且上覆水中DIP浓度也较低,说明注射条件下CaO_2对内源磷的释放确有抑制作用,这与其创造的微氧化环境密切相关.底泥中不同形态磷数量分布也证实了这一点.投加CaO_2加快了有机磷的矿化速度,铁铝结合态磷和钙结合态磷也明显增加,使得内源磷持留能力增强.  相似文献   

17.
以修复前污染土壤为对照,对化学固化修复后的铜(Cu)、镉(Cd)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了模拟酸雨淋溶实验和SPLP浸出实验,研究了修复后土壤中Cu、Cd的释放特征,应用模糊综合评级法,评价了修复后土壤对地下水安全的风险级别。在十年酸雨淋溶下,污染土壤Cd释放总量为14.06 mg,Cu为7.27 mg,对地下水安全的风险级别为11;修复后土壤中的Cu和Cd 10年释放总量都为0,对地下水安全的风险级别为1。Cu、Cd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经化学固化修复后对地下水的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8.
川西南阿什及尔期地层中的全岩REE分配模式显示 ,含有浮游笔石和小型无铰纲腕足类的黑色页岩具有较低的Ce异常值 (0 .6 2~ 0 .74) ,而含有底栖三叶虫、有铰纲腕足类和藻类的非黑色页岩则具有较高的Ce异常值 (0 .92~ 1.30 )。Ce与其他元素的相关分析进一步揭示 ,Ce与Fe的相关性最好 (r =0 .85 ) ,与P的相关性次之 (r =0 .6 1) ,与Al的相关性较差 (r =0 .2 9) ,而与Mn和Ca几乎不相关 (r =0 .14,r =- 0 .0 2 )。实际观察可能表明 ,研究区底层水体在氧化和碱性条件下 ,Ce氧化为Ce4 + 并进入Fe的氢氧化物和磷酸盐的晶格中 ,或者被吸附到它们的表面 ,造成Ce在氧化水体中呈现负异常而在同期氧化沉积物中呈现正异常或负异常不明显 ;相反 ,在还原和酸性条件下 ,Ce在水体中以 +3价状态富集 ,引起Ce在同期缺氧沉积物中呈现明显负异常。作为古海水氧化还原指示的全岩Ce异常 ,通常限定于解释远洋细粒沉积物的沉积环境。我们的研究结果说明 ,移去化石骨骼 (通常是磷酸盐化石骨骼 )的浅海细粒沉积物同样可以用于全岩REE分析 ,以获得可靠的能够指示古海水氧化还原条件变化的Ce异常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硝酸根(NO3-)的光化学活性对水体中有机磷间接光解释放磷酸根过程的影响,采用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NO3-在草甘膦光解转化为磷酸根中的作用及NO3-浓度对该反应速度的影响,并以甲醇为羟基自由基(·OH)猝灭剂,印证了NO3-对富营养化湖泊水体中有机磷光解释放磷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紫外光(UV)照射下,草甘膦可以直接光解转化为磷酸根,其磷酸根的释放量随着溶液初始pH和草甘膦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加入NO3-处理,光照60min后,磷酸根的释放量由空白处理的0.05mg/L增加到了0.43mg/L.添加Fe3+可促进这一过程,而添加腐殖酸(HA)和碳酸氢根(HCO3-)则可以显著抑制磷酸根的释放.在湖泊水体中,添加草甘膦,磷酸根的释放量显著高于空白,而增加湖水中NO3-浓度时,磷酸根的释放量则进一步增大.在湖水/草甘膦/NO3-体系中添加·OH猝灭剂甲醇后,磷酸根的释放量显著降低.可见在紫外光条件下,NO3-的光化学作用对有机磷释放磷酸根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投加不同碱性药剂对管网铁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不同水源切换可能使管网铁释放增加而引起黄水的问题,搭建了管网模拟中试系统,比较了投加3种不同碱性药剂对管网铁释放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投加NaHCO3调节进水碱度,当进水碱度为94~251 mg/L(以CaCO3计)时,增加进水碱度能够有效抑制管网系统的铁释放,并且出水中ρ(TFe)(TFe为总铁)达到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30 mg/L). ②pH为7.83~9.01时,采用投加NaOH调节进水pH对管网铁释放无明显抑制作用甚至有所促进;而投加Ca(OH)2调节进水pH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管网铁释放,但抑制效果有限,不能保证出水中ρ(TFe)达标. ③当进水中ρ(SO42-)较低时,试验后期停止投加NaHCO3或Ca(OH)2后,管网系统铁释放能够维持在较低水平;但当进水中ρ(SO42-)较高时,停止投加NaHCO3或Ca(OH)2后,管网铁的释放又会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