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教师在传授知识,努力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让他们学会感谢,学会感激,学会感动,学会感恩。我们相信感恩教育与心育的融合,必将谱写和谐德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2.
中学德育,单纯的说教式德育已经不能满足这个年代的需要,无法走进并打动学生的心灵。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开展素材型德育;创新活动体验型德育,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型德育活动;借助校领导、科任教师、学生家长等外力来进行中学德育,从而提升中学德育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3.
叶碧莲 《环境》2006,(Z1):167
我校提出的"绿色德育",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生态环境教育,而是融合了"绿色"这个词所象征的自然、和谐、人生、民主等思想的一种德育观.而现实生活是德育养成的摇篮,真实体验胜过读万卷书,听万句话.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来说,实践是极其有效的灵丹妙药,它就像和煦春风,吹开孩子心头的美德之花,使学生树立一种暂新的自然观、人生观和生存发展观.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经典教育受到不少学校的高度重视。如何让经典教育成为德育的有效载体,将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研究者尝试将经典教育与鸢尾花(IRIS)综合课程模式相结合,借助天河部落Moodle(魔灯)平台构建、实施鸢尾花(IRIS)"经典教育"综合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章着重介绍了尾花(IRIS)"经典教育"综合课程的德育目标、内容建构和实施方式,期冀给经典教育工作者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5.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把环境教育纳入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并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的绿色文明意识,以新的眼光和高度去关心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而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世界。德育融合,弘扬生态道德传统的学校德育往往从人文和伦理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种教育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具有局限性和滞后性,必须改革创新。开展环境教育、创建绿色学校是一种新的德育视角和内容,它要求教育者从人文与环境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生态…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升以及新课改的实施,初中体育教学也正在经历着改革,众多一线教师开启了体育教学的改革之路。笔者认为,要想真正让体育课堂实践人文精神的渗透,必须要积极引入"乐学"模式,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本文从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让"乐学"走进初中体育,分别为: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倡导小组合作教学,促进合作交流;渗透开放教学理念,提高创新能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开放评价。  相似文献   

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是说要想领会一篇文章的内涵,就必须领会文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对字词句的品读、感悟、理解,与文本对话和心灵的沟通,引发学生情感体验,产生情感共鸣,让躺着的文本站立起来。一、创设情境,烘托情感气氛"情生于境,境能移情。"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沟通交流,激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教学时,教师要把学生  相似文献   

8.
幼教导师卢稳子老师指出,许多幼儿是独生子女,因此不懂得谦让,没有学会容忍,更缺乏关照身边的"弟弟妹妹"。幼儿没有得到受人关注带来的愉悦,也就缺乏多为别人考虑的意识。而蒙氏混龄班借助设置让幼儿感知到被接纳和被关爱及支持的和谐环境,摆脱了以前按年龄段分班的教条思维,让幼儿在一起学习的过程中,学到与人融洽相处的技能,让幼儿的素质得到培养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在对儿童实施教育的整个过程中,虽然学校教育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家庭教育,它对儿童成长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鉴于此,我们必须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建立"以家长为主体,以学校为主导的双向合作关系",保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优化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关系,架起沟通学校与家庭的桥梁,从而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二者有机结合,达到和谐统一,形成一股教育合力,达成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让孩子在和谐的教育中身心得到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独自”到“对话”——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冬梅 《环境保护》2011,(16):38-40
我国正处于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之中,对生态文明教育的主战场——高校而言,尽快找到一种实效性强的生态文明教育方法至为关键。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又应该采用怎样的方法?研究对话德育教学方式或许可以带来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1.
新课程标准提出:"走进新课程,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张扬的舞台;走进新课程,让课堂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这就要求我们构建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课堂,让它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天堂"。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最大公因数》一课中的片断实录,就如何构建一个平等、开放、互动的课堂谈谈自己的认识和感悟。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成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创新德育课堂,提升德育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就成为当前所有德育教师急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如何创新德育课堂,提升德育实效,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当前,青少年的德育教育效果不佳,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德育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又有利于丰富德育的内容,提高德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教育本应如水,既人性又智慧,让思想在因势利导中转变,让文化成为孩子的精神生命之源。让自己的教育行为如水般"载歌载舞"不仅是教育的成功,更是教师做人的成功。因为,水是柔韧的,在教育的王国里,这份柔韧将化作信任、宽容和等待。  相似文献   

15.
安阳市七中把"和谐育人"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加以强化,在学校人文制度管理、打造高效课堂模式、构建书香校园等方面融入"和谐"的理念,以此推动学校工作的全面发展。作为全国和谐教学重点实验学校,安阳市七中实现了人与管理制度、人与课堂教学、人与校园环境之间的和谐,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优秀,逐渐成为豫北地区一所特色鲜明的窗口学校。  相似文献   

16.
广州市东山培正小学2015年被国际环境教育基金会(FEE)授予国际生态学校绿旗荣誉。近年来东山培正小学积极开展各项环境保护工作,将"生态低碳环保"理念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从而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学校项目的目标是通过课堂学习和在校内外开展行动,提升学生对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理解,并增强他们对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项目鼓励青少年采取积极的行动,使自己的学校按照对环境友好的方式运行,减少学校所产生的有害的环境影响,并参与到讨论和决策过程中。通过近年的"生态低碳环保"教育,学校环境管理不断完善,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家校关系、社区关系,达到学校管理、德育、教学、环境文化的全面"生态文明",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富有生命力的发展,使学校成为一所处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真正的绿色校园。  相似文献   

17.
"情"——是对文本的理解与表达,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体现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在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等活动都是建立在"情感"的激发与感悟之上的。可以说,一节成功的语文课,课堂上必然情浓似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情感"的激发,教师还要注重"情感"的感悟,帮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感悟文本中蕴含的情感,让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从感悟中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面对95后的学生,怎样才能更好地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使班级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班级体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作为网络非常发达的今天的班主任,我认为我们应该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这里我将如何利用家长群助推班级进行了总结,希望可以让更多的班主任能利用好新工具、新方法助推德育之路。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7月10日,由环保部宣教中心承办的"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生态文明进程中环境责任教育及未来领袖培养分论坛"在贵阳观山湖区万丽酒店举行。数十名来自国内外相关组织、高校、企业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全球的发展历程"、"责任管理教育原则如何影响全球商学院以及给中国带来的启示"、"针对未来负责任领袖培养的迫切需求,社会各界如何整合资源,共同推动相关事业发展"、"企业和高校如何更好地交流、合作、共同推动未来负责任领袖的教育和培养"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并分享了各自研究领域的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20.
德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一直备受重视,尤其是进入新的社会发展阶段,德育的实际教学效果不断被强调和研究。本文从德育课程中"法律课程"内容的教学入手,根据法律和德育教学的天然契合性,结合高职教育实际,分析法律课程和德育教学的互动关系,从而试图探讨建立一个科学的法律课程德育教学效果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