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环保产业》2004,(8):44-44
由浙江慈溪市东方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发、浙江省环保局推荐的DS-含SO2烟气处理技术适用于有色金属冶炼厂低浓度SO2(SO2含量低于3%)的烟气处理和钢铁烧结厂含SO2烟气处理。主要技术内容一、基本原理该技术是以对SO2有吸收能力的工业废弃渣调制成的料浆为吸收剂,在多相反应器内与烟气中的SO2反应,生成相应的亚硫酸盐和硫酸盐,硫被固定下来,从而达到从烟气中脱除SO2的目的。所生成的盐有可溶的和难溶的,对于难溶的可以直接过滤分离,对可溶性的需加碱性物质(Ca(OH)2、CaO)调整pH值,使其以氢氧化物形态沉淀下来,最后过滤分离。二、工艺…  相似文献   

2.
针对燃煤电厂废气脱硫的成本高、效率低及二次污染问题,实验研究了不同O_3含量在N_2/SO_2/O_2体系中对SO_2脱除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了在O_3的强氧化作用下,N_2/SO_2/O_2体系中SO_2的最高去除率达到了95%以上,且O_3生成量越高,去除率则越高,能量利用率也随之升高。但是,反应装置中的副产物氮氧化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脱硫效果。  相似文献   

3.
利用厌氧颗粒污泥对烟气中SO2吸收生成的硫酸盐或亚硫酸盐废水进行处理,考察起始SO4^2-质量浓度、初始COD/SO4^2-、初始pH、接种污泥质量、亚铁离子等限制性生态因子对硫酸盐还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起始SO4^2-质量浓度800mg/L,初始COD/SO4^2-为3.0,pH值为7.0,接种污泥质量为31.10gVSS/L,添加亚铁离子的条件下,进行半连续试验,硫酸根去除率可迭70%。表明在COD/SO4^2-较低的条件下,各生态因子综合作用下,硫酸盐还原可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6年6-9月石化企业周边大气污染物(PM_(2.5)、SO_2、O_3、NO、NO_2、CO)浓度的连续观测数据,研究了PM_(2.5)、SO_2、O_3的"周末效应"及出现的原因。结果显示,PM_(2.5)、SO_2存在工作日浓度明显高于周末浓度的"周末效应"现象。PM_(2.5)、SO_2的"周末效应"与人类活动强度在工作日较大有着密切关系。O_3的"周末效应"表现为:抑制阶段周末浓度较高,光化学生成和消耗阶段工作日浓度较高,可能的原因是在上述阶段周末NO浓度较低,而NO_2和CO浓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mFe~0-PS-O_3(微米级零价铁-过硫酸盐-臭氧)耦合工艺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级氧化技术,相对于传统高级氧化技术,对有毒难降解污染物具有较高的去除率。文章对mFe~0颗粒的表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mFe~0和PS之间、mFe~0和O_3之间、PS和O_3之间的反应机理,在反应过程中,mFe~0、PS和O_3之间的协同作用能够产生大量的活性极强的羟基自由基和硫酸根自由基,可以有效降解水中有毒难降解的污染物质,且反应中生成的Fe(OH)_2/Fe(OH)_3絮体对污染物还具有吸附和絮凝作用。阐释了该工艺预处理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MN法是成都科技大学化工系近年来在实验室开发研究的一种新的烟气脱硫方法。具有净化剂完全循环使用、无抛弃物、无二次污染,设备处理能力大、能耗特别低等特点。该法系将一定浓度的MN浆液与烟气在三相反应器内及常温下接接触,使MN与SO_2反应生成MN的亚硫酸盐固体物。经过物理分离后在100多度的温度下将此种固体物分解成MN部SO_2,达到循环使用MN和回收SO_2的目的。SO_2可以制成希望的产品。实验表明,在处理含SO_21000~3500ppm的烟气时,一次脱硫率>95%,硫回收率>90%,处理后的排放气中含硫<50  相似文献   

7.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γ-Fe_2O_3/SiO_2/GR/TiO_2复合光催化剂。通过XRD、SEM、DRS、VSM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吸收光谱、磁性进行表征,并通过在可见光下对亚甲基蓝的降解评价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性能和稳定性。结果表明,该复合光催化剂在可见光下具有较好的光催化性能。石墨烯可以抑制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增强TiO_2在可见光区的吸收,提高了TiO_2的光催化性能。复合光催化剂经多次重复利用后仍能保持较高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8.
氨气选择性催化还原(SCR)脱硝技术已成熟应用于玻璃窑炉脱硝工艺。文章介绍了SCR脱硝工艺的核心V_2O_5-WO_3/TiO_2蜂窝催化剂应用方案的设计要素,并列举了典型工程实例的设计方案,进行催化剂性能分析。设计要素包括催化剂节距的选择、体积用量及元件长度的计算、催化剂层数、模块布置和最低喷氨温度等。通过催化剂性能分析,得出结论:脱硝效率与烟气流量及入口NO_x浓度成反比,而与NH_3/NO_x摩尔比成正比,NH_3/NO_x摩尔比的增高会加大氨逃逸;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烟气温度与脱硝效率及SO_2/SO_3转化率均成正比;烟气流量的增大和催化剂化学使用时间的延长,导致了催化剂压降的升高。  相似文献   

9.
针对转炉煤气系统内钢结构腐蚀问题,选取系统内腐蚀最严重的煤气柜为研究对象,通过考查气柜内腐蚀环境及分析腐蚀产物的成分等,探讨转炉煤气系统内钢结构腐蚀的原因与机理。结果表明,转炉煤气柜中钢结构表面腐蚀产物主要由FeCO_3、Fe_2O_3和CaCO_3组成;煤气冷凝水中含有大量的腐蚀性介质,如HCO_3~-与Cl~-等,因此,推测CO_2腐蚀是造成转炉煤气系统内钢结构腐蚀的主要原因。CO_2溶于煤气冷凝水后,在钢结构表面形成一层弱酸性腐蚀液膜,使碳钢表面发生CO_2腐蚀。SEM结果表明腐蚀产物疏松多孔,因此氧气和氯离子能通过腐蚀产物渗透到碳钢表面,加速腐蚀,使得煤气系统内钢结构表面产生多处腐蚀坑。  相似文献   

10.
<正>2019年3月,新疆环科院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SO_2、NO_2和NH3在典型PM_(2.5)表面降解形成二次无机颗粒物的化学过程研究》顺利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的审核验收,准予结题。本项目针对我国多种类、高浓度气态污染物和颗粒物共存的复合污染特点,选取典型的PM_(2.5)组分中的矿物质颗粒物,设计搭建气-固反应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和离子色谱联合检测技术(DRIFTS/IC),较系统地研究了SO_2、NO_2、NH_3和在典型PM_(2.5)矿物质颗粒物表面吸附-降解形成二次无机颗粒物的非均相反应过程,并考察了气体浓度、配比、温度、相对湿度和光照对反应的影响,结合DFT方法,从分子层次上探讨反应机  相似文献   

11.
提出一种新纳米零价铁反应器(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 Reactor,简称NIR)及"混凝沉淀+纳米零价铁"处理工艺,通过实际生产废水进行中试,考察和研究该工艺和NIR技术处理江苏省某市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简称PCB)工业园区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此工艺对PCB生产废水中Cu、TP及COD Cr去除率分别可达到97.3%、73.7%、26%,其中Cu处理效果最佳;XRD结果表明,纳米零价铁(Nanoscale Zero-Valent Iron,nZVI)与PCB生产废水反应后含有γ-Fe2O3、Fe3O4、γ-FeOOH、CuO、Cu2O、Cu0等产物。"混凝沉淀+纳米零价铁"工艺处理废水时具有处理效果好、工艺耐冲击性能好、产泥量小、不易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由天津市东方暖通设备制造公司开发、天津市环境保护局推荐的GYL型燃煤锅炉干式脱硫技术适用于燃煤电站锅炉、大中型工业锅炉及各种工业炉窑烟气脱硫。主要技术内容一、基本原理在反应塔内,烟气中的SO2与喷入塔内的Ca(OH)2乳液进行中和反应,形成CaSO3经高温烟气干燥后,从塔底排出,喷入塔内的浆液在液—固两表面张力作用下与烟尘颗粒相结合,并沿烟尘表面扩张,形成极大的表面积,为与烟气中的SO2进行反应提供了良好的反应条件。对于微小雾滴和烟尘从入塔到烟气出塔一次反应完毕,而较大烟尘颗粒和雾滴一次不能反应完毕,由离心分离机及再循…  相似文献   

13.
VOCs的化学成分复杂,对于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潜在威胁。文章选取了甲苯和邻二甲苯两 种典型的苯系物VOCs,制备5种Cu-Mn/γ-Al2O3系列催化剂并进行XRD、BET和XPS表征。将催化剂置于DBD反应器的放电区域来降解苯系物,探寻其降解效果和副产物生成情况。实验结果表明,Cu掺杂的MnO2催化 剂的引入显著提高了VOCs去除率和CO2选择性。其中,等离子体催化系统中催化剂Cu0.15Mn的性能最佳,甲苯和邻二甲苯的去除率可达100%,CO2的选择性为92.73%,同时能抑制副产物O3和NO2的产生。催化剂的表征 结果表明,Cu-Mn固溶体中Cu和Mn的协同作用可以提高表面活性氧的量和还原性,从而提高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4.
以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协同焚烧干化市政污泥作为研究对象,对干化污泥造粒后的性状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了干化污泥造粒前后对垃圾库管理、锅炉效率、锅炉温度、烟气净化系统及飞灰产量的影响。对比结果表明:通过造粒粉状干化污泥生成直径5~8mm、长度30~50mm的污泥颗粒,有效的避免了运输及垃圾库的扬尘;其次,锅炉效率提高了7. 7%,锅炉升温速率减缓,锅炉的积灰结焦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烟气净化系统中消石灰的耗量降低了8. 9%,SO_2的排放浓度明显下降,飞灰产量由2. 8%降到2. 3%。研究结果显示污泥造粒后送入焚烧厂掺烧对焚烧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及经济性极其有利,为焚烧厂协同焚烧污泥提供了运行经验及合理化方案。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蒙自市PM2.5的主要化学组分季节变化、来源及贡献,于2017~2018年每季典型月连续10天在蒙自市城区采集样品,对PM2.5的质量浓度及主要化学组成成分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显示:经CMB解析后工艺过程源、二次硫酸盐、煤烟尘、机动车尘、道路扬尘、二次硝酸盐、建筑施工尘和其他源对PM2.5的贡献率分别为23.24%、20.65%、14.11%、13.31%、7.34%、6.32%、5.21%和9.82%;水溶性无机离子质量浓度为19.49μg/m^3,占PM2.5年平均质量浓度的53.09%,是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SO2-4、NH+4和NO-3分别占离子总量的41.20%、27.51%、12.85%;PM2.5中NO-3/SO2-4比值在0.20~0.38范围内,说明固定污染源对蒙自地区大气中SO2和NOX的贡献仍然大于机动车的贡献;春季SOC值为3.33大于二次反应生成的有机碳的条件,表明春季受到二次污染源的影响最为严重;蒙自市全年PM2.5浓度平均值为29.72μg/m^3,低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年均35μg/m^3二级限值,而且风向、风速等气象条件是造成蒙自春季PM2.5浓度高于其它季节20μg/m^3的关键因素,而其关键贡献源是工业源、建筑施工工地和道路扬尘源。  相似文献   

16.
针对河道疏浚底泥采用电渗脱水时能耗高、脱水时间长,不利于其工程应用推广的问题。采用自制的钙基聚合硫酸铁(Ca PFS)对起始含水率为68%±0.5%的河道底泥进行调理后电渗脱水,重点考察了调理反应时间对脱水速率、电极电流、泥饼电阻及脱水能耗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Ca PFS调理反应10 h,采用20 V的垂直电场进行脱水时,(75±3) min泥饼脱水即达到终点,此时底泥含水率由68%±0.5%降至59.8%±1.6%,脱水速率为(0.38±0.06) g/min,脱水能耗为(118.7±2.4) k Wh/t滤液,未Ca PFS调理时,脱水能耗为(156±3.5) k Wh/t滤液、达到终点脱水时间为(110±2) min。分析脱水过程电化学行为与泥饼脱水关系可发现,当Ca PFS加入后,Ca和Fe共同作用压缩颗粒表面双电层促进了颗粒再聚集,减少了颗粒间空隙,从而迫使自由水渗出。可见,Ca PFS的调理有效缩短底泥电渗脱水时间、提高脱水能效,为电渗脱水技术在河道底泥治理工程中的应用与推广提供了理论与技术的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