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下建筑具有重要的民用价值和军事用途,但其内部环境中的天然辐射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用多功能辐射测量仪对不同类型的地下建筑进行监测后,经分析发现:地下建筑内部环境中的天然辐射强度总体低于室外地面和地上层室内,这种规律与以往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在人员年工作时间正常的情况下,地下建筑内部环境中的天然辐射剂量不超过标准限值1mSv/a,对身体健康无损伤效应,可进行工作和军事活动;但在工作时间足够长的情况下,辐射剂量会超过标准限值1mSv/a,存在年有效剂量超标风险,可能对人体造成损伤,需要在开展工作和军事活动过程中采取防护措施,以确保安全。  相似文献   

2.
为了科学地评价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系统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撑能力,本研究引入生态系统服务理论,构建资源环境成本及绿色GDP核算、生态负荷强度模型,计算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辐射国家2005—2012年的资源环境成本、生态负荷强度,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2005年以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生态负荷强度随时间演变的趋势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和探讨(数据获取难易程度,仅分析了部分带内国家)。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带内国家或地区的资源环境成本由2005年的675.02×108元攀升至1 178.51×108元(2005年可比价),生态负荷强度由0.3369下降到0.2307;丝绸之路经济带生态负荷强度呈现出由欧洲经济圈向中国西北地区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中亚及中国西北地区为高-高集聚区、欧洲经济圈为低-低集聚区;这种西、东集聚现象的显著性在研究时段内逐渐减弱,且区域生态效益或经济效益持续向周边溢出。  相似文献   

3.
通过野外观测实验探讨了戈壁地表风沙运动的若干特征。结果表明:戈壁地表风沙活动层主要集中在距地表60 cm高度内;不同粒径沙粒输沙强度的垂向分布不同,以0.25~0.5mm为过渡区,0.25mm颗粒输沙强度随高度增大先增加而后按指数规律递减,0.5mm颗粒则随高度增加呈线性递减,且粒径越大,递减的梯度越小;风沙流中颗粒的粒度组成不仅受风速和颗粒起动风速影响,而且还与地表粒度组成直接相关;输沙率与风速之间关系服从指数规律,公式形式为q=α.eβ.u,其中α、β为相关系数,u为地面2m高处风速。  相似文献   

4.
基于DPF沉积过程可视化装置,研究了柴油机颗粒在DPF内的沉积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颗粒沉积厚度随时间的变化可以分为了4个阶段,即:深床过滤阶段、长树阶段、搭桥阶段以及表面过滤阶段;其中,长树阶段与搭桥阶段实际上是对应典型三阶段中的过渡阶段;过滤压降随时间以及过滤压降随颗粒沉积厚度均呈典型的三阶段变化关系。此外,对于实验DPF载体,在表面过滤阶段开始时,颗粒层厚度在20μm左右;在表面过滤阶段,过滤压降不与过滤速度成幂指数为2平方关系,而是幂指数大于2。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3-2012年3~10月秦皇岛地区5个气象站雷暴监测和雷电灾害资料,采用数理统计、天气综合分析方法,得出秦皇岛地区雷暴天气的时空尺度分布特征为:全区年雷暴发生频次总体上呈递减趋势,其中,2005年35次,2008年33次,2012年20次;6月份为全年雷暴发生的峰值时段,7月、8月次之,且与秦皇岛本地主汛期相吻合;在海岸带地区由于受海洋条件影响,个别年份雷暴最早出现在2月份,最晚出现在11月中旬;雷暴天气的日时段主要出现在下午至傍晚,占70%,夜间占20%,其他时段为10%;北部山区的雷电频次大于沿海地区,对应电力、化工等行业雷电灾害呈下降趋势,但是通讯、计算机、家电等弱电系统雷击事件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6.
2004年度全国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城市空气质量与上年相当,部分城市污染仍然严重。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趋势。地表水水质无明显变化,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与上年基本持平,东海和渤海污染严重。城市声环境质量较好,辐射环境质量基本维持在天然本底水暇耕地面积仍呈减少趋势。生态状况无明显改善。气候属偏好年份。  相似文献   

7.
采用相对承载力分析方法,分别以全国和河南省作为参照区对商丘市相对资源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①在研究时段内商丘市综合资源承载力始终处于超负荷状态,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承受着巨大的压力;②商丘市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始终大于相对经济发展承载力,土地是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③资源超载比例较高,但总体呈减少趋势。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出了商丘市建立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的对策和空间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大气中挥发性卤代烃类(VHH)的浓度与工业或商业活动的规模以及人口密度有关。在意大利杜林市测定了VHH_s,算出了一年内它的室内室外含量比和测定了一年中血液内VHH的浓度。结果显示出主要污染物趋势:在冬季为18.1μg/m~3,而夏季为12.02μg/m~3。冬季VHH室内室外含量比显示室内较高(P=0.0006)且VHH在血液中的浓度较高(0.71±0.22μg/L)。在冬季,室内外大气中VHH浓度高是人体摄入VHH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以西充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2015~2017年西充河流域4个水质监测断面的高锰酸盐指数(I_(Mn))和氨氮(NH_3-N)的年度和季节变化趋势,并结合降雨量、水温等环境气象因子与西充河流域水质变化趋势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西充河中的I_(Mn)和NH_3-N主要来源于流域内的居民农牧业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排放的污染物;西充河流域的4个水质监测断面的I_(Mn)浓度逐年升高,上游监测断面(晏家乡和莲池镇)的I_(Mn)恶化程度较下游(新复镇和华凤镇)严重,且达到显著水平,西充河流域的I_(Mn)浓度总体呈现春季夏、秋季冬季的趋势;晏家乡和新复镇水质监测断面的NH_3-N呈逐年好转趋势,莲池镇和华凤镇的NH_3-N则呈总体恶化趋势,特别是莲池镇2017年的NH_3-N浓度较2016年升高了2.271倍,恶化程度达到极显著水平,西充河流域的NH_3-N浓度总体呈现春、秋和冬季夏季的趋势。降雨量和水温等环境气象因子对西充河水质的相关关系表明,降雨量和水温的增大都会促使西充河的I_(Mn)浓度升高;但降雨量和水温的升高会降低NH_3-N浓度。  相似文献   

10.
采用增重法、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和X射线衍射仪(XRD)研究NaCl沉积对7B04铝合金大气腐蚀行为的影响,并对SO_2和NaCl协同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25℃、95%RH条件下,7B04铝合金表面沉积NaCl在含有与未含有SO_2的环境中的腐蚀增重随时间变化均呈递增趋势并符合指数衰减规律,后期腐蚀减缓;NaCl和SO_2共存时,NaCl沉积在腐蚀初期作用比较明显,但随着腐蚀时间的延长,Cl-作用不断减弱,SO_2的作用则变强;NaCl和SO_2同时存在时,引起的腐蚀大于二者单独存在时引起的腐蚀之和,即NaCl与SO_2共存对7B04铝合金的大气腐蚀具有一定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1.
构建四川省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对四川省2005—2016年生态承载力指数进行计算并分析其变化趋势,从生态弹性力、承载媒体的支撑力和承载对象的压力三个方面探讨了四川省生态承载力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四川省生态承载力指数逐渐增加,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不断提高;生态弹性力指数呈上升趋势,但稳定性较差;承载媒体的支撑力在2010年以后有加速上升的趋势;承载对象的压力指数有增大趋势,表明压力有所缓解。通过对指标层的分析得出,水资源调控不足、环境污染是制约四川省生态承载力提高及稳定的重要因素。该研究结果可为四川省生态文明建设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天然辐射是人类生存环境中的自然因素之一。自古以来,人类不断地经受着环境内各种天然辐射(又称本底辐射)的照射作用。然而,人们只是在近七十多年来,才了解到这种天然穿透性辐射的存在。天然辐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地球上天然存在的某些放射性核素和从外层空间射到地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经济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GIS为主要技术平台,基于1∶5万的重庆市数字高程模型(DEM),采用窗口分析法(选择最佳窗口尺寸大小为5×5)提取了重庆市地形起伏度,并分析了重庆山地地形起伏度的分布规律及其与人口、经济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重庆市地形起伏度介于0.08—3.51之间,整体趋势为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②重庆市地形起伏度随着海拔高度升高呈逐渐增加的趋势。③地形起伏度与人口密度的乘幂拟合曲线拟合度为0.7999,且呈显著负相关;地形起伏度与人均GDP对数拟合曲线的拟合度为0.6326,并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基于水足迹理论,对我国纺织工业的水足迹强度和水生产率进行测算,以分析我国纺织工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7—2017年我国纺织工业蓝水足迹先降低后升高,而初始灰水足迹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残余灰水足迹基本保持平稳;蓝水足迹强度呈现先逐年降低后小幅升高的趋势,初始灰水与残余灰水的强度变化趋势类似,整体呈现连续波动降低趋势;水生产率与水足迹强度呈倒数关系,因此其变化规律与水足迹强度相反。对比纺织工业与经济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现水足迹强度与经济产出呈正比,而水生产率与经济产出呈反比。  相似文献   

15.
二氧化碳对钢腐蚀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二氧化碳腐蚀可使钢铁发生严重的局部腐蚀穿孔及应力腐蚀开裂。利用失重腐蚀试验方法研究了各种影响因素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温度低于70 ℃时,腐蚀程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在不同温度下,腐蚀速率随二氧化碳分压的增大而呈线性增加;pH值为4~9时,腐蚀速率基本不变;在介质矿化度为0.03 mg/L时,腐蚀出现极大值。在合金钢中铬含量为1%时,二氧化碳的腐蚀速率最小。  相似文献   

16.
在内蒙古贝加尔针茅草原,分别设对照(N0)、1.5 g·m^-2(N15)、3.0 g·m^-2(N30)、5.0 g·m^-2(N50)、10.0 g·m^-2(N100)、15.0 g·m^-2(N150)、20.0 g·m^-2(N200)和30 g·m^-2(N300)(不包括大气沉降的氮量)8个氮素(NH4NO3)梯度和模拟夏季增加降水100 mm的水分添加交互试验,研究氮素和水分添加对草原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和水分添加对草原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特性有显著影响。随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总有机碳、全氮、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呈增加的趋势,相反,土壤pH值呈降低的趋势。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多酚氧化酶则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氮素和水分添加对草原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有显著影响,高氮处理(N150、N200和N300)显著降低了微生物碳含量,微生物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水分添加能够减缓氮素添加对微生物的抑制作用,提高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草原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间关系密切,过氧化氢酶与全氮、总有机碳、硝态氮呈显著正相关,多酚氧化酶与铵态氮、硝态氮、全氮呈显著负相关。微生物量氮含量与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以及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多酚氧化酶呈负相关;微生物量碳与过氧化氢酶呈负相关,与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基于RS和GIS的技术方法,利用TM数据解译出乌伦古河流域1990年、2000年和2015年三期土地利用分类图,提取流域三期天然植被分布,结合气象站点实测资料,采用FAO56 Penman-Monteith法,通过ArcGIS建模计算研究区天然植被生态需水。结果表明:乌伦古河流域草地、灌丛、森林三种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整个研究时间段(1990~2015年),生态需水量减少了4.48×10~8 m~3。25年里,可控生态需水的范围内,三种植被的生态需水量都有减少,总生态需水量平均以1 792×10~4 m~3/a减少。流域天然生态需水量呈现东北部青河县山区少、中西部富蕴县和福海县平原区多的特征,且随着海拔的升高天然植被生态需水量呈减少的趋势。前十年的变化剧烈程度要大于后十五年。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1~2018年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及2014~2018年各监测站点的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BFAST趋势分析法、及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对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进行时空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空气质量在2012年前呈升高降低交替的趋势,2012年煤改气后呈急速下降的趋势;污染物以PM_(2.5),SO_2,CO为主,方差累计贡献率达到85.37%;由BFAST对AQI时间序列进行分解与识别发现,周期为1年且AQI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双峰型特征,6~8月为U型谷底,趋势上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由空气质量空间分布得出AQI高值区仍然聚集在新疆农科院农场和米东区环保局,低值区则集中在收费所与监测站且由北向南呈逐渐递减的趋势;变化速率最快的为铁路局,改善最好的是米东区环保局,空间插值与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9.
对普光气田周边区域典型植物和农作物叶片、农作物籽粒及土壤进行监测,同时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与2016年监测结果相比较,2017年典型植物和农作物叶片pH值、叶绿素含量略有升高态势,含硫量呈下降趋势;农作物籽粒淀粉、蛋白质、脂肪含量呈下降趋势;区域内土壤pH值、有效硫、有机质呈上升趋势,表明气田开发和净化厂运营没有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0.
自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以后,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已经成为全国人民关心和注目的一件大事。我国的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开始走向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新阶段。一、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内涵城市,是指国家行政区域划分设立的直辖市、市、镇,以及未设镇的县城。对于城市环境的范围,目前大致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城市环境是城市行政区划内各种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因素的总和,它包括城市郊区和市管县;二是认为城市环境是城市规划区内各种天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