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尹光彩  周国逸  王旭 《生态环境》2005,14(4):473-477
以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以下简称混交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降水特征下森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的降雨特征决定了不同的降雨过程和穿透雨过程,混交林生态系统穿透雨累积增加曲线与降水量的累积增加曲线变化是同步的;(2)2002年7月27日-28日特大暴雨最大降水量、最大穿透雨量分别为122.8nn和104.9mm,且穿透雨最大值出现的时间滞后于降水强度最大值出现的时间1h;(3)8月18日-20日特大暴雨,穿透雨量累积增加曲线与大气降水的累积增加曲线非常相似,且穿透雨最大值出现的时间略滞后与大气降水最大值出现的时间;(4)中雨时降水累积量达到最大值(59.6mm)与穿透雨累积量达到最大值(43.6mm)的时间一致;(5)树干流和地表径流量与大气降水量的累积变化曲线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在一定的降水量范围内,树干流量和地表径流量随着大气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6)无论是特大暴雨还是中雨发生时,即使在特大暴雨影响下,树干流(2.3~16.4mm)和地表径流(1.6~8.8mm)量都很小,系统具有很强的保水保墒能力;(7)混交林穿透雨强度变化过程基本取决于大气降水强度变化,树干流强度和地表径流强度数值很小且变化过程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地表CH4通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的地表CH4通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原位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该林型土壤总体为大气CH4的吸收汇,通量年变化范围60~-120 μg·m-2·h-1,在雨季向旱季过渡的9、10月份,土壤对CH4的吸收较为强烈,而在冬季的1月份,吸收通量最小;凋落物层对该林型地表CH4的吸收没有明显的阻隔作用;多元回归分析发现CH4通量与地下5 cm温度显著相关,尤其是在土壤湿度变化不大的旱季,土壤表层温度为影响CH4通量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3.
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土壤酸度与土壤养分的季节动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鼎湖山南亚热带森林演替系列中处于中间阶段的针阔叶混交林土壤的pH值、水解氮、速效磷、钾、交换性钙、镁等几种营养元素的含量现状及季节动态。结果表明:混交林土壤为强酸性土壤,表层(0--20cm)土壤酸度高于中(20--40cm)、下(40-60cm)层土壤,0~40cm土壤pH值具有明显的季节波动性。降雨、温度、凋落物、植物根系以及微生物的活动等因素可能是鼎湖山混交林土壤pH值季节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除Ca外,在同一剖面内,表层土壤养分的含量明显高于中下层,而中下层之间相差不大,养分大多在冬季较高,随着季节变动(1,4,7,10月)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利用样方法进行野外群落调查.共调查了6个样地,每个样地大小为20m×20 m,研究古田山自然保护区针阔叶混交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古田山针阔混交林的科、属、种组成多样性较高,植物种类丰富.组成复杂.群落的属种多样性>科属多样性>科种多样性.从灌木层、乔木层至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依次递减,乔木层和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明显大于草本层物种多样性指数.  相似文献   

5.
天然针阔混交林优势种群间联结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2 ×2 联列表,通过方差分析、χ2 检验、联结系数C、Ochiai 系数、Czekanowski 系数和Jaccard 系数等系列方法,测定了天然针阔混交林15 个优势种群间的总体联结关系,各种对间联结显著性和关联系数.研究表明:中亚热带针阔混交林的种间联结测定使用上述系列技术效果很佳.运用方差分析揭示出多物种整体间的联结关系;χ2 检验揭示出成对物种间联结的性质和程度;Ochiai、Czekanowski 和Jaccard 系数可表明种对的联结程度和相伴随出现的机率.结果表明:多物种间的整体联结关系为显著的正联结;χ2 统计量检验了105 个种对,其中9 个种对呈现极显著的正联结;2 个种对为显著的正联结;4 个种对呈现显著的负联结.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与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间的联结关系很弱,反映出天然针阔混交林的成熟性  相似文献   

6.
7.
调查了天目山自然保护区老殿、大树王和禅源寺3个柳杉典型样地,以研究竞争在柳杉种群衰退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柳杉基本上是柳杉群落的单一优势种,相对优势度占58.79%~93.34%;单位面积内柳杉胸高截面积达59.96m2·hm-2,材积达904.9m3·hm-2。柳杉群落存在较严重的竞争,单木竞争指数以老殿最大,平均达4.35;大树王最小,平均为0.58。以竞争指数测度的竞争强度表明,种内竞争大于种间竞争。柳杉单株竞争强度与胸径成反比。认为种内竞争是导致柳杉种群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长白山暗针叶林建群种竞争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根据野外调查数据,利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定量地研究了长白山暗针叶内主要建群种(以鱼鳞云杉为例)的种内、种间竞争关系,结果表明:暗针叶林中鱼鳞云杉种内竞争强度随着林木径级的增大而迅速减小,也就是说,在暗叶叶林内,鱼鳞云杉种群由于自然调节的作用,随着林木径级的增大,林木因自然稀疏过程导致部分个体死亡,加大了株间距离,因此对光、温、水等生态条件及资源的竞争强度降低,暗针叶林内鱼鳞云杉种内种间竞争强度的顺序为:鱼鳞云杉-鱼鳞云杉>鱼鳞云杉-臭冷杉>鱼鳞云杉-红松>鱼鳞云杉-长白落叶松>鱼鳞云杉-岳桦>鱼鳞云杉-杂木,鱼鳞云杉种内种间竞争强度可用幂函数关系CI=AD-B(其中CI为竞争强度:D为对象木胸径;A、B为参数)表示,并可模拟和预测鱼鳞云杉种内种间竞争强度,从预测结果中发现:当鱼鳞云杉胸径达到35cm后,竞争强度变得小,且变化幅度不大,说明此时该生态系统已基本上达到稳定状态,这可为暗叶林的经营管理提供依据,即在鱼鳞云杉胸径达到35cm之间辅以必要的人工管理措施,以期使得该生态系统尽快达到稳定状态,图2表4参10  相似文献   

9.
探究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与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关系,解析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异的主导因素,可为生态系统碳平衡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以北京山区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基于64个样地的实测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筛选出影响土层(0-10、10-20、20-30 cm)有机碳含量的主导因素,并结合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各因子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结果表明,(1)林龄、根系生物量、凋落物质量、土壤全氮和土壤容重对0-1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植物多样性对0-1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显著(P<0.05);直接效应依次为土壤全氮(0.73)>根系生物量(0.59)>凋落物质量(0.56)>林龄(0.47)>土壤容重(-0.44)>物种香农维纳指数(0.21),间接效应依次为林龄(0.31)>根系生物量(0.29)>凋落物质量(0.27)>物种香农维纳指数(0.11)。(2)海拔、土壤全氮和土壤容重对10-20 cm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极显著(P<0.01),根系生物量、林龄对10-20 cm的土壤...  相似文献   

10.
pH值是藻类生长环境的重要理化指标,它可以通过改变环境酸碱度和碳酸盐平衡系统及不同形态无机碳分配关系来影响藻类的生长。为揭示水体中常见藻类的生长过程及其与pH的相互关系,设置了6.0,7.0,8.0和9.0等4个pH梯度,通过室内实验模拟水体条件,研究不同pH条件下主要水华藻类--鱼腥藻(Anabaena sp.strain PCC)和常见淡水藻类--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的生长和种间竞争。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单种培养还是在共同培养体系中,4个pH条件下两种藻类的最大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鱼腥藻和普通小球藻的最适pH均为9.0,其中单种培养时鱼腥藻和普通小球藻的最大生物量分别为4473.5×104,689.6×10^4 cells·mL-1;共同培养时鱼腥藻和普通小球藻的最大生物量分别为2798.0×10^4,296.5×10^4 cells·mL-1。竞争试验结果表明,pH对藻类种间竞争抑制参数能够产生显著影响,pH 7.0时普通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最大,为12.91;鱼腥藻对普通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则是pH 6.0时最大,为1.778。在4个pH条件下普通小球藻对鱼腥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β)均大于鱼腥藻对普通小球藻的竞争抑制参数(α),与单种培养相比,鱼腥藻最大藻细胞数受到明显削弱,说明普通小球藻在竞争中占优势。因此,在水产养殖过程控制和精准培水技术研究,以及控制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养殖水体pH值以及普通小球藻的浓度来控制鱼腥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广东小良24龄的人工窿缘桉林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该群落种类简单,以矮高位芽植物和大型叶植物为主,但建群种窿缘桉不属此列,反映了其生境差的特点;乔木层植物的密度虽小,但叶面积指数大。灌木、草本层植物密度较大,却无窿缘桉幼苗;组成结构分析表明群落的乔木层结构向着简单化或稳定方向发展,而灌木层和草本层向着复杂的方向发展;该群落总的生物量为217.7t/hm~2,其中树干的积累量最大,生产上可以林分改造组建混交林。  相似文献   

12.
鹤山针叶混交林的光能利用效率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3.
四川瓦屋山原生和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野外调查资料,比较分析了瓦屋山中山段(halt 1500-1900m)自然恢复的次生和原生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外貌,群落主要乔木物种组成,高度和径阶结构等特征。结果表明:(1)恢复42a的次生常绿阔叶林已基本形成中亚热带湿性绿阔叶的生活型外貌和以中小型单叶为主,草质叶明显的特征,但与原生的中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相比,落叶的中小矮高位芽植物明显较多,地面芽和地下芽植物偏少;(2)次生常绿阔叶林乔木层树种有67种,而原生林仅57种,次生和原生常绿阔叶林乔木层主要优势物种组成相似,但次生林优势种更明显,并存在较多的处于伴生状态(局部地段还居于优势地位)的落叶乔木种类;(3)次生林较相同面积上的原生林乔木层的平均胸径DBH<2.9cm。次生林具有小径阶个体多,大径阶个体少的明显特点,但两类森林乔木大小结构分布与其它地区的异龄林基本一致,均遵从指数分布关系;(4)次生林6400m^2内h≥3m的乔木有1199株。垂直高度h分化不明显,hmax=22.8m,hav仅9.7m,而原生林6400m^2内h≥3m的乔木有1045株,平均高度12.8m。次生林缺失Ⅶ高度级(>25m),而Ⅵ高度级仅8株(原生林有55株),低高度级(Ⅱ-Ⅳ级)株数的比例大,占总株数的87.12%。说明次生林乔木拥挤度大,乔木层个体正竞争强烈,群落处于不稳定的发展阶段,其进一步发展必将发生乔木自疏和它疏过程;(5)次生与原生林群落学特征比较表明,严重破坏后42a来通过封山育林自然恢复的次生林已经恢复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外貌,已经具有了原生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特征,到达了常绿阔叶林阶段,自然恢复是迅速而成功的。研究发现,自然恢复是生态恢复重建的可行性途径之一,而群落外貌(生活型、叶型谱)、主要树种组成,群落结构很好地说明了常绿阔叶林破坏后的恢复状况是良好的,因些这些指标可以作为森林恢复评价的可选指标。图2表4参35  相似文献   

14.
封育次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优势种群竞争密度效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退化红壤区封山育林植被恢复过程中优势种群马尾松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恢复阶段马尾松种群竞争密度效应,并提出一个适用性更强的竞争密度效应模型.研究表明,退化红壤区植被恢复过程中优势种群马尾松竞争密度效应明显,优势种群平均胸径(D)、平均胸高断面积(S)、平均单株材积(V)、林分蓄积量 (M)与种群密度 (ρ)的竞争密度关系密切,达到极显著水平(α<0. 01);新竞争密度效应模型较前人模型描述C-D效应效果更理想,可在森林竞争密度效应研究中应用. 表 4参 19  相似文献   

15.
广东南部电白小良试验站4种森林群落结构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小良试验站不同类型、不同林龄的3种人工林群落(群落B:桉林;群落C:松桉混交林;群落D:阔叶混交林)与当地自然次生热带季雨林(乡土林)相比较,从群落结构的角度探讨人工恢复热带森林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从桉林到松桉混交林到阔叶混交林,3种人工林群落的组成结构和空间结构向着复杂性和稳定性方向发展,并逐渐向地带性自然次生林方向演替;群落的相似性研究也表明,阔叶混交林是3种人工林中与乡土林最为相似.因此,对于极度退化的热带丘陵台地区,在一定工程和生物措施基础上,用先锋绿化树种造林成功后,及时用多层多种的阔叶混交林改造原有先锋林,可以加速人工林向地带性植被类型演替.  相似文献   

16.
雷州无瓣海桑群落7种元素的生物累积和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雷州市附城镇岚北人工生态恢复的 7a生无瓣海桑群落生物量调查的基础上 ,对所采集的无瓣海桑进行了植物体各组分样品的灰分和元素含量测定与循环分析 ,结果表明 :无瓣海桑植物体不同组分的灰分含量范围为 2 .2 7%~ 2 6 .4 1% ,以细根的含量最高 ,枯枝的含量最低 .植物体各组分中 7种元素质量分数范围分别为K 0 .11%~ 1.5 6 % ,Na0 .11%~ 1.6 6 % ,Ca 0 .2 0 %~ 2 .6 6 % ,Mg 0 .15 %~ 1.5 9% ,Fe 0 .0 4× 10 -3 ~ 9.6 4× 10 -3 ,Zn 0 .0 5× 10 -4~ 1.0 3× 10 -4,Cu0 .16× 10 -5~ 1.5 0× 10 -5.其加权平均的富集系数为 0 .0 5~ 9.70 ,其中Ca >K >Cu >Na >Mg>Zn >Fe .群落现存生物量中的累积储量分别为K 10 9.76gm-2 ,Ca 138.89gm-2 ,Na 86 .5 7gm-2 ,Mg 81.0 7gm-2 ,Fe 13.139gm-2 ,Zn 0 .4 83gm-2 ,Cu 0 .10 8gm-2 .群落 2 0 0 1年的元素存留累积储量分别为Ca4 1.6 8gm-2 ,K 37.2 4gm-2 ,Mg 2 7.33gm-2 ,Na2 5 .5 6gm-2 ,Fe 4 .2 75gm-2 ,Zn 0 .188gm-2 ,Cu 0 .0 39gm-2 .2 0 0 1年归还量分别为Ca 2 8.5 9gm-2 ,K 16 .83gm-2 ,Mg 12 .0 7gm-2 ,Na 11.5 8gm-2 ,Fe 0 .916gm-2 ,Zn 0 .14 1gm-2 ,Cu 0 .0 2 6gm-2 .年吸收量分别为Ca 70 .2 7gm-2 ,K 5 4 .0 7gm-2 ,Mg 39.4 0gm-2 ,Na 37.1  相似文献   

17.
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类型和群落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主要有6种类型(群系),即甜槠林、栲树林、野含笑-钩栗林、青冈林、虎皮楠-甜槠林、乌冈栎-青冈林,并对各群落类型的结构和物种组成进行了描述.从各群落的外貌、结构和种类组成上看,均具有我国典型常绿阔叶林的基本特征.不同群落类型其物种多样性大小不同,栲树林和野含笑-钩栗林物种多样性较高,虎皮楠-甜槠林和乌冈栎-青冈林物种多样性较低.在群落垂直结构中,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依次降低,乔木层与灌木层之间物种多样性差异不显著,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指数均明显小于乔木层和灌木层.与邻近4个山地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相比较,古田山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比纬度位置高的黄山和大别山要大,但比纬度位置低的乌岩岭和缙云山小.  相似文献   

18.
川西米亚罗地区亚高山针叶林建群种云杉土壤种子库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川西米亚罗地区天然亚高山针叶林云杉种群的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云杉种子雨过程从 2 0 0 2年 10月初到翌年 1月初 ,种子雨雨量 (n)为 5 79.99± 110 .84粒 /m2 ,其中种子下落主要集中在 11月 ,占种子雨总量的 5 7.80 % .种子雨分布格局呈集群分布 .于 2 0 0 3年春季 (3月 )和夏季 (8月 )两次对该天然云杉林土壤种子库取样 ,土壤种子库大小分别为 4 72 .8± 74 .82粒 /m2 和 185 .5± 89.95粒 /m2 ;腐烂种子分别为 39.6 0± 13.2 4粒 /m2和 12 0 .0± 6 3.39粒 /m2 ,腐烂种子比例由 8.39%增加到 6 4 .6 9% ;空粒种子分别为 118.8± 4 4 .6 6粒 /m2 和 6 5 .5± 2 6 .4 8粒 /m2 ,所占比例从 2 5 .14 %增加到 35 .31% .两次取样结果都表明 ,种子库种子主要集中在枯枝落叶层 ,分别占6 6 .17%和 6 6 .0 3% ,0~ 2cm层占 2 4 .73%和 2 3.4 5 % ,2~ 5cm层占 9.10 %和 10 .5 1% .到 8月 ,土壤中几乎所有云杉种子都失去活力 ,说明云杉种子库属于Thompson和Grime定义的第Ⅱ类型 ,即土壤种子库仅在冬季存在 ,在春季萌发 .土壤中春、夏、秋季种子很少或几乎没有 .林下云杉幼苗在 2 0 0 3年 6月 3号开始出现 ,在 6月中旬左右到达出苗高峰 ,累计平均幼苗数 4 .35株 /m2 .在川西米亚罗地区天然  相似文献   

19.
川西亚高山人工针叶林枯枝落叶及苔藓层的持水性能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亚高山针叶林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主体 ,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作用 .本文作者对川西地区典型的不同恢复阶段的人工云杉林、迹地、次生林和原始林下苔藓与枯枝落叶层贮量和持水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 ,人工云杉林在生态恢复过程中 ,苔藓与枯枝落叶层的贮量和持水性能均呈现出波动式递增 ,表现为 30a <4 0a <6 0a<5 0a,5 0a云杉林达到最大值 ,苔藓、枯枝落叶层的贮量分别为 10 .96× 10 3 kg/hm2 、76 .9× 10 3 kg /hm2 ,最大持水量分别为 4 4 .77× 10 3 kg /hm2 、182 .5× 10 3 kg /hm2 ,以后略有下降 .枯枝落叶层持水性能优于苔藓 ,说明枯枝落叶层在森林的水源涵养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人工林枯枝落叶层贮量和持水性能较天然林有所降低 ,反映了该地区在人工林的建设中应注意其生态功能的恢复 .图 2表 2参 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