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2 毫秒
1.
沈鸿  孙雪萍  苏筠 《灾害学》2012,(1):87-93
信任和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互为因果,两者通过认知行为决策及行为后果这一环节构建互馈关系。探索公众对社会减灾能力的信任及其对灾害风险认知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揭示灾害风险的潜在因素,调适风险认知与避灾行为,从而降低灾害风险。选取水灾发生频繁、强度大、防洪措施多样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区,运用随机抽样调查和入户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获取资料,研究公众的水灾科技信任和管理信任的水平、影响机制、动机-效应差异。主要结论有:①公众科技信任水平普遍高于管理信任。信任水平受到公众性别、年龄、灾害经历、城乡差异等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信任具有区域共构的特点;②科技信任改变了公众水灾风险认知,加强了其灾害应对信心,降低了其对受灾风险的估测,对其避灾行为倾向影响显著,而管理信任对公众水灾风险认知及防灾备灾行为倾向的影响均不大;③信任的产生动机以认可减灾措施有用性为前提,科技减灾和管理减灾由于具有不同的减灾原理及作用时段,导致了公众的不同信任动机及其效应。  相似文献   

2.
防洪工程作为人类抵御洪灾的首选手段,为人们提供了保障,但人们对其风险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本文从公众层面入手,在我国历史上洪灾最严重的两大流域—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分别选取岳阳沿洞庭湖区和开封沿黄河地区为研究区,调查公众对当地防洪工程的信赖状况和水灾风险认知情况,回收有效样本831份。据此分析影响防洪工程信赖的因素和工程信赖对公众风险认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公众对防洪工程的信赖度较高,区域趋同性明显;公众对工程信赖的程度,因居住地与风险源的距离、性别、年龄和家庭劳动力结构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同时,对防洪工程的过于信赖,会降低公众对洪灾的恐惧心理和警惕性,并使得公众产生消极和积极并存的应对灾害的行为倾向。洪灾多发地区应建立大型洪灾、巨灾的风险防范和洪水保险机制,完善我国的再保险制度;政府在高风险区的分区域管理过程中,应以大局为重;构建"文化自觉"的科学防灾文化观,正确引导公众认识到工程措施能力的限度,扭转在工程信赖基础上的风险认知偏差。  相似文献   

3.
谭玲  叶汶华  吴先华 《灾害学》2019,(4):195-202
利用统计和计量方法对78 287份网络问卷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论表明:①在灾害管理全过程中,对气象灾害不利影响担忧程度较高的公众主要关注防灾、减灾、避灾的具体建议和措施;②年均损失值较高的公众主要关注灾害对区域、基础设施的影响;③认为预报预警信息能减少灾害经济损失的公众主要关注灾害等级、强度等信息。最后,结合四川凉州森林火灾的灾害管理,提出对策建议。认为:①公众和专业救援人员应该掌握灾害的基本常识,专业救援人员应对复杂气候条件下的灾害演化规律有充分的认识。②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应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防灾减灾知识,不断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及能力。③构建完善的灾害保险制度和灾害风险转移机制,分散灾害造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研究影响公众自然灾害风险认知的因素,有助于寻找风险因子,为加强风险沟通与理解、制定风险管理策略提供基础依据。防洪工程作为人类抵御水灾的重要手段,具备使公众对其产生信任动机的条件,成为影响公众水灾风险认知的重要因素之一。选择位于长江流域上游的重庆、中游的九江和岳阳、下游的上海和吴江等地区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分析共885份有效问卷的数据,研究了公众对于防洪工程的信任程度,及其对水灾风险认知的影响。结果显示,防洪工程明显的御灾效果改变了大多数(3/4强)民众对水灾灾害属性的认识,由此建立了工程信任;信任使得多数(80%)公众对水灾风险的评估值很小,尤其是对个人受灾的风险估计出现乐观偏差;进而产生了消极与积极并存的防灾意愿倾向,并导致实际的防灾备灾行为不足。研究还发现,工程信任、风险评估是属于社会共构的心理特性,各地公众基本持一致的观点或态度,但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相较而言,长江中游的民众对水灾的风险感知最强,其次是上游地区的民众,下游地区民众的风险感知最弱。由于对防洪工程的信赖而降低风险意识,是公众风险认知中存在的风险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5.
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是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基础,受众获取灾害知识与信息的方式是影响防灾减灾宣传的重要因素,而受众获取灾害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则会直接影响防灾减灾科普内容的传递效率和效果。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开展问卷调查,依据收集的数据材料,分析和研究了防灾减灾四种科普宣传形式的现状,找出目前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现势条件下改进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的对策,为我国防灾减灾科普宣传的有效开展提供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宁夏晚霜冻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霜冻是宁夏一种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其风险评估及区划,可为区域防灾减灾提供有效依据。以宁夏23个气象站1981-2010年日气象观测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及地理信息数据作为基础资料,采用风险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加权综合评分法等方法,利用ARCGIS绘图软件对宁夏晚霜冻灾害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完成霜冻灾害风险区划图。结果表明,宁夏晚霜冻的孕灾环境敏感性复杂,北部灌区敏感性低于山区;致灾因子危险性普遍偏高;承灾体脆弱性北部灌区大部偏高,南部次之,中部最低;防灾减灾能力北部灌区最高,中南部山区偏低;晚霜冻灾害风险大的区域集中在北部灌区的永宁、吴忠及南部的彭阳等地,风险小的区域集中在灌区北部和中部大部。  相似文献   

7.
首都大学生的自然灾害认知调查与减灾教育建议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苏筠  伍国凤  朱莉  陈倩 《灾害学》2007,22(3):100-104
2006年国际减灾日的主题是"减灾始于学校",了解学生的灾害认知水平有助于减灾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以北京5所高校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方式调查大学生对自然灾害的关注程度、防灾意识、灾害理论知识、应急行为知识以及对减灾教育的看法。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大学生总体的灾害认知水平较低,现行减灾教育方式和内容与学生的期望有较大偏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灾教育内容要将学生"该知道的"与"想知道的"相结合,通过演练演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防灾应急实际技能等减灾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8.
开展承灾体脆弱性分析是为揭示各类承灾体的洪灾损失与洪水特征之间的关系,也是洪灾风险评估方法中的关键部分。为了分析潖江蓄洪区洪灾承灾体脆弱性,以北江"9406"型洪水放大至300年一遇洪灾为案例,全面收集社会经济数据,结合GPS技术开展洪灾损失调查,利用建立的模型计算了蓄洪区各承灾体要素的洪灾损失值,用以表征承灾体脆弱性大小和承灾能力强弱。通过计算潖江蓄洪区洪灾承灾体的损失值,得出工业及基础设施脆弱性最大,也是承灾能力最弱的系统因素的结论。潖江蓄洪区洪灾承灾体脆弱性分析为计算洪灾潜在损失和区域防灾减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社区灾害风险管理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容  崔鹏 《灾害学》2013,(1):133-138
加强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是当前国际减灾的主要趋势之一。经验表明,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是治理和减少风险并确保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分析国内外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成效基础上,指出我国社区灾害风险管理还存在总体发展不平衡、社会化参与程度不高、综合减灾协调机制不完善、防灾规划和应急预案针对性不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力度和减灾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等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与日俱增的各种灾害风险对社区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我国社区灾害管理工作:促进社区灾害管理立法,建立社会参与的长效激励机制,健全参与式社区减灾机制,加强社区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加强灾害资源化利用,并注重多方共同参与的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模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城市生命线系统暴雪冰冻灾害链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预防和减轻城市生命线系统的灾害危险性是防灾减灾中的热点问题.随着自然灾害突发强度、频度和广度的不断增长,自然灾害预防工作显得格外重要.城市作为人口集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区域和战略中心,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是剧烈、致命的,亟待开展城市生命线系统灾害风险研究.通过对低温暴雪冰冻灾害特点的分析和总结,提出用灾害链理论来研究城市生命线系统的暴雪冰冻灾害问题.介绍了城市生命线系统灾害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城市生命线系统暴雪冰冻灾害链的致灾原因、形成过程和主要灾害链类型,最后论述了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1.
针对常规解列装置的配合存在误动和拒动的问题,以东北电网2013年500 kV线路相间短路故障为研究对象,根据 DBSCAN 算法原理,提出了基于同调分群的解列配置及配合方法。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解列方法,基于同调分群配置的解列及配合方法可有效避免电网中布置多套解列装置后,各装置相互间出现的异常动作。  相似文献   

12.
Anydisasterassessmentmethodmusthaveawidegraspofrelatedbasicdata,includingdataaboutdisaster-embodyingenvironment,disaster-caus...  相似文献   

13.
李青  曾凡伟  徐刚 《灾害学》2004,19(3):81-85
SARS是一种灾害,本文从SARS灾害的特点和灾害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出发,探讨了SARS对社会经济的主要影响,以期引起广大人士对此类灾害的关注,以便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Copula模型的降雨量与土壤饱和度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沁  黄雁勇  汤家法  向波 《灾害学》2010,25(3):20-23,52
采用两步法,针对云南东川蒋家沟流域的降雨量与土壤饱和度,建立了边缘为皮尔逊Ⅲ型的Clayton Copula模型,分析了降雨量和土壤饱和度之间相关结构,以及两变量重现期,模拟了流域内土壤饱和度的变化情况。实例表明所构造的Clayton Copula模型能比较好地模拟出流域内土壤饱和度在降雨情况下逐日变化情况,有助于进一步认识降水对土壤饱和度的作用过程,并为分析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16.
何雅琴  李杰 《灾害学》2012,(2):105-108
突发事件分级是事故信息报送和分级处置的依据,在分析已有的突发事件分级标准的基础上,考虑突发事件救援的交通保障,从突发事件的紧急程度和交通的便捷程度两个方面,提出了突发事件分级标准及相应的交通响应措施。  相似文献   

17.
基于RS、GIS的技术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揭示黄山风景区花岗岩砂化的空间分布,探讨花岗岩砂化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花岗岩砂化主要分布于海拔900~1 100 m,坡度在30°~50°之间,剖面曲率25以下,平面曲率在60以上,坡向朝北的区域.  相似文献   

18.
山区道路灾害及环境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分析了山区道路灾害的形成及山区道路灾害的系统构成,提出了山区道路灾害的防治原理,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了山区道路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地震社会心理与防震减灾宣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文卫 《灾害学》2006,21(3):114-119
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和以往研究结果,对社会公众对待有关地震事件的社会心理作了深入分析,并对新时期社会心理的时代特征作了初步探讨。综合上述分析,提出了防震减灾宣传工作首先要了解地震社会心理,并根据社会心理的时代特征进行创新的观点: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要针对不同层次人群的不同社会心理和需求,要注意同一人群不同地震时期的不同的社会心理,还要注意不同宣传形式的作用和效果。据此,提出了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时期的社会心理、结合形式多样和具有时代特征的不同的防震减灾宣传策略。  相似文献   

20.
鄂西清江古树包滑坡灾害形成机理探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田斌  童富果  徐瑞春 《灾害学》2003,18(2):48-52
根据古树包滑坡体的地质背景及工程地质特征,对影响滑坡灾害形成的各项因素进行了分析与计算,探讨了该滑坡灾害形成的机理,为今后工程建设中滑坡灾害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