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4年5月25日至30日笔者对震区作了宏观考察。参照烈度表的规定划出了Ⅵ—Ⅲ度区的等烈度线,其长轴为N30°W方向。宏观震中比仪器定的震中稍偏南,烈度往东南衰减慢,破裂应主要从西北往东南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叙述了南黄海6.2级地震宏观烈度特征,认为这次地震具有震级较高,有感范围广阔,沿海地区震感强烈而波及陆地部分烈度较低的特点。震后勾绘的等烈度线图表明,六度区和低烈度区长轴方向比较一致,均为北东—南西向。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震前地应力相对观测资料中的短期变化特征、趋势变化和短临表现,并提出了相应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正> 南黄海6.2级地震是近六十年来上海遭受的最强地震波及,也是1932年以来南黄海海域发生的最大地震。震后一个月内,上海地震台网共记录到584次地震,震中密集在北纬32°18′—32°44′,东经121°28′—121°55′,长30公里,宽20公里,方向北60°东的椭圆形范围内。最大地震所释放的地震能量约占整个地震序列总释放能量的89%,b值(最大拟然法)为0.67,一个月内的地震衰减系数为1.23,反映该地震属主震余震型。下面主要介绍这次地震的宏观烈度分布。  相似文献   

5.
<正> 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河豚沙发生6.2级地震。此后,发生了一系列余震,最大余震4.9级。本文拟对这次地震前后,江苏省水化学的异常情况作一初步的分析。我们统计了离震中350公里以内的水化点共19个井孔,其观测项目有水氡、氯离子、钙离子、镁离子、水温、流量等。这些井孔工作正常,资料连续,井孔分布(图1)。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利用天体运动地震预报的计算过程以及统计分析结果等,进行了较系统的介绍。其中,计算过程中的重要参数,属首次发表,仅供参考。笔者在1984年1月全国震情会商会上,对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6.2级地震作了一定程度的预报,现将其主要根据介绍给读者。  相似文献   

7.
<正> 南黄海6.2级地震震前宏观异常不明显,震后经调查、核实共有宏观异常约三十余起,现就宏观异常的典型事例和时空分布特征分述如下。一、动物的习性异常出现习性异常的动物种类比较齐全,其中有大牲畜、家禽、家畜、鱼、蜜蜂等,共约二十余起。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b值和震源错动方式的分析结果,并将其与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进行F检验和对比。认为1977年3月发生的宝应地震序列属于正常的小震群类型,而1984年5月发生的大丰地震序列具有前兆的性质,应属于前兆性小震群类型。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河豚沙地震序列的电磁波前兆图象及其特征并对这些现象作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 引言震兆异常系指震前发生的一切异常变化。它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且与地震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内在联系。以往的研究虽然已取得较大的进展,但将其应用于地震预报的成效方面,至今尚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如何提高对临震异常的鉴别和进行可靠的预报;如何准确地预示地震发生的确切地点和时间等。这些问题直接涉及到震兆异常对即将发生地震进行预报的正确性及其应用的实际价值。本文主要对1982年下半年华北以南地区的地震事件的震兆异常变化进行综合研究,并将结果分述于下。  相似文献   

11.
<正> 一、井孔概况苏03井地理座标为北纬33°58′,东经117°57′。该井井深449.28米,第四系覆盖层厚110.45米,为套管封闭。覆盖层下为震旦系白云岩和白云质灰岩,溶洞裂隙发育。钻孔穿过两段断层角砾岩。第一段147.46米—204.40米,为主要富水段,单位涌水量为4.26米/米·秒。第二段331,30米—338.10米,在360—366.40米处岩石破碎,裂隙发育,裂隙面见有断层擦痕。该井孔所揭露的溶洞、角砾岩和裂隙井孔特征,说明其为岩溶裂隙承压水,富水性能和径流、承压条件良好,该井对远大震,在其发生之前能记录到锯齿状和小波纹状的波形(另文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 一九八四年五月二十一日南黄海发生6.2级地震,苏州第三中学测报点(距震中约200公里)地倾仪、选频仪,地电脉冲仪都相应地记录到有关地震讯号和震前信息。以下为三种仪器的某些征兆表现。  相似文献   

13.
<正> 南黄海6.2级地震前,我们根据视电阻率观测资料的分析,发现有三个台站资料出现了中短期视电阻率异常。震前几天,又相继出现自然电位不稳的现象。本文主要对上述前兆现象作一些初步总结。一、台站、资料和分析江苏省正常观测的视电阻率台(下简称地电台)有8个,多年来工作状态良好、资料连  相似文献   

14.
本文根据历年来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结合海域地震活动性和南黄海6.2级地震所反映的各种实际材料,对这次地震的震源应力场及发震构造背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1984年5月21日在南黄海发生了6.2级地震。在这次主震及1984年7月24日的一次4.5级余震前后,常熟台的水平摆倾斜仪记录到倾斜阶变、脉冲和锯齿型变化等异常。异常量在10~(-8)—10~(-7)弧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南京市江宁台地电阻率的功率谱计算分析认为,江宁台地电阻率在1983年5月21日南黄海6.2级地震前存在功率谱异常。计算所得的地电阻率异常周期与地磁的周期相吻合。这一现象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蚕种场水井多年的观测资料,在掌握正常水位动态变化,分析排除了降雨,抽水等干扰因素的前提下,参照弶港4.6级地震前的水位异常形态,描述了南黄海6.2级地震前的水位异常形态。  相似文献   

18.
<正> 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河豚沙发生 Ms=6.2级地震。距离震中约200公里的丹阳白龙寺井在震前20天,出现两次水位异常,并有明显震时及震后效应。该井对地震信息的敏感反应,可能与该井所处的地质构造部位有关。(一)井孔概况丹阳白龙寺井位于丹阳县埤城乡东白龙寺,地理座标为东径119°40.5',北纬32°06',  相似文献   

19.
<正> 1984年5月21日南黄海发生6.2级地震,其余震活动逐渐衰减,并似有倍九日期的特点。主震发生后,在24小时内发生了3.8级和3.7级二次较大余震,直到5月30日,即主震后第一个九天,发生了3.7级余震,以后每逢倍九日期都发生了较大余震,直至主震后第七个九天,即7月24日凌晨,发生了一次最大的强余震,震级为4.9级(见表)。在南黄海6.2级地震后,第一、第二个倍九日期发生了较大余震,当时我们观测到余震活动可能存在着倍九特征,运用这个特点并在尔后的监视余震活动中发挥了作用。  相似文献   

20.
1984年5月21日北京时间23时39分,在南黄海河豚沙一带发生M_s=6.2级中强震(32°28.7′N,121°35.4′E)。本文分析该地震序列及震前地震活动图象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