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然灾害学报》2016,(3)
极值理论关注风险损失分布的尾部特征,通常用来分析概率罕见的事件,它可以依靠少量样本数据,在总体分布未知的情况下,得到总体分布中极值的变化情况,具有超越样本数据的估计能力。因此,基于GPD(generalized pareto distribution)分布的POT(peak over threshold)模型可更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巨灾损失数据信息,从而成为极值理论当前的主流技术(以下简称,POT-GPD模型)。针对地震巨灾发生频率低、损失高、数据不足且具有厚尾性等特点,利用POT-GPD模型对我国1969年至2013年间的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数据进行了统计建模;采用样本Hill图及区间筛选算法选取阈值,并对形状参数及尺度参数进行了估计。模型检验表明,POT-GPD模型对巨灾风险厚尾特点具有较好的拟合效果和拟合精度,为地震巨灾风险估计的建模及巨灾债券的定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3.
震后人员死亡快速评估对地震应急响应启动十分重要。基于震级、烈度和发震时间三个影响地震人员死亡的主要因素,构建三级地震应急基础情景;考虑地震人员死亡评估过程的不确定性,以我国1970-2015年183次破坏性地震为样本,运用信息扩散理论估算各地震应急基础情景下人员死亡率期望值及死亡率区间概率值,基于地震烈度分布图与人口密度数据评估受灾人口,进而建立基于情景分析的地震人员死亡快速评估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利用该模型对近几年发生的地震进行死亡人数及区间评估,验证模型的精度,并选取两个较为典型的模型进行精度对比,结果表明基于情景分析的地震人员死亡快速评估模型精度更高,且死亡人数区间评估形式使模型适用性更强,能够为震后应急响应启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基于情景的自然灾害风险时空差异多维表达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空差异是风险的一种本源特性。自然灾害作为一种自然和社会现象,其风险时空差异的研究有助于微观地认识灾害规律性和风险动态性,为有效防范灾害与规避风险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综述了国内外自然灾害风险时空方面的研究,从情景出发构建了具有普适性的自然灾害风险时空差异的多维表达框架,提出了灾害风险时空差异评估技术框架,所提理论和方法可供后续应用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6.
目前的RC框架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大都采用理论分析法,建模过程忽略了土与上部结构的相互作用(SSI),同时广泛采用的层间位移角方法不能准确反应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损伤机理。本文基于现有损伤模型的对比分析,提出了一种最大变形和滞回耗能非线性组合的改进双参数损伤模型,采用实验数据进行验证。并以8层RC框架结构为例,进行50条地震波作用下的结构增量动力分析,分别绘制了变形和能量两种单参数模型以及Park-Ang模型,牛荻涛模型和本文模型3种双参数模型的结构损伤曲线与易损性曲线进行模型的对比分析和检验评估。 相似文献
7.
震害经验告诉我们,地震灾害的大小等于地震力的大小减去社会防御能力的大小。因此,加大社会对地震灾害的防御能力,构建地震安全社会,政府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8.
采用事件法分析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对四川省上市公司的影响。首先,选取建筑、电力、化工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计算分析样本上市公司股票日平均异常收益率(AR)和累积异常收益率(CAR)的波动情况,然后对其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地震灾害对不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影响时间和程度都不尽相同,对建筑行业上市公司有正面影响,对电力行业和化工行业上市公司有较大负面影响。最后,总结分析巨灾对上市公司影响,借鉴国外经验,考虑我国巨灾风险管理国情,提出构建我国上市公司巨灾风险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采用数学模型方法研究巨灾保险,提出了保险合同怎样创新的问题.该问题的提出有利于解决巨灾保险供应不足的弊端.对保户而言,这一创新将拥有更大的弹性,进而改善其福利.通过分解巨灾风险发生的频率和损害程度,说明了保险合同怎样设计才对保户最有利.最后,在同时考虑风险发生的频率和严重性的情况下,得出了一般化模型.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在强烈地震中,大量的底部框架砌体房屋损伤、破坏甚至倒塌,严重威胁着生命财产的安全。在对汶川地震中一栋典型的底部框架砌体结构房屋现场震害调查的基础上,本文采用有限元法分析了其非线性地震反应行为和损伤演化过程,探讨了底部框架结构的地震破坏机理。研究表明:采用精细化有限元建模方法可以比较可靠地模拟结构地震损伤破坏过程。由于填充墙的约束效应,框架柱的实际计算高度减小而成为短柱,地震作用下框架柱在开窗部位发生脆性剪切破坏,是该结构地震破坏的主要原因。抗震设计时宜考虑框架与填充墙的相互作用效应,避免形成短柱破坏。 相似文献
15.
16.
地震时人们可能受到物品摔落砸伤.房屋倒塌砸伤,水灾、火灾、滚石、泥石流,滑坡、毒气泄漏、危险品爆炸等伤害。从人们感受到地震到房屋倒塌破坏大约十几秒钟,我们要科学合理地利用这短暂的时间进行有效避震。 相似文献
17.
全球地震危险性评估计划(Global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Program),是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科技委批准的一项国际示范计划,它是国际岩石圈计划(ILP)对“国际减灾十年”的一项重要贡献。GSHAP建议把IDNDR的许多策略和优先项目具体化。该计划将在全球和区域 相似文献
18.
基于工程地震风险评估的地震保险费率厘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着重探讨了如何将我国许多城市已完成的工程地震风险评估结果用于厘定地震保险费率,具体提出了地震房屋保险、地震室内财产保险和地震人身保险费率的厘定方法,对应不同的免赔率定义提出了赔偿金额的计算方法.为了说明所提方法的实用性,以某地的多层砌体房屋为例,对设计的几种免赔率,计算了相应的费率. 相似文献
19.
巨灾后幸存者心理恢复力初步探究——以1976年唐山地震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震巨灾灾后幸存者如何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是灾后救助的重点。在唐山地震30周年之际,对地震幸存者进行了实地调查访问,结合个体的灾情背景与城市重建、生产生活恢复的过程,分析了地震巨灾幸存者灾后心理恢复力的影响因子。调查结果显示,灾害影响具备整体共性与个体差异性的特点。通过分析实地调查数据,亲人伤亡程度、个体损伤情况、住房恢复状况是对灾民心理恢复力影响较大的3个因子。以家人平安为对照组,对家人轻伤、重伤和死亡3个研究组进行了比较;以自身安全者为对照组,对受压埋者和逃出建筑物者两个研究组进行了比较;以灾后6个月内搬进简易房为对照组,对六个月内尚未搬进简易房的研究组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家庭破裂、亲人失散会造成心理恢复极大的障碍,社会需要关怀失去亲人的灾民,尤其是孤儿;灾民消极态度与自身受伤程度明显正相关,随着身体的康复,灾民心理也能较快恢复;从地震棚搬入简易房的时间长短直接影响着灾民的情绪稳定。对幸存者的灾后恢复研究有助于灾后救助和社会安定,为灾害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